饶州府遗址
❶ 谁知道“搁念行”是什么意思
江湖的艺人对于社会里得百行通。无一行不懂,无事不明,才算够格。社会里半开眼的人管版他叫权“生意”,又叫“老合”、吃张口饭的,他们自称叫“搁念”。念是“不成”的侃儿。没吃叫“念啃”,没钱叫“念杵头儿”,没有心眼的人叫“念攒子”,没有眼的瞎子叫“念招儿”。
江湖艺人在早年是全都打“走马穴儿”,向来不靠长地,越走的地方多,越走的道路远,越有人恭维说他跑腿的,跑的腿长。可是走那河路码头,村庄镇市,各大省城,各大都会地方,不论天地间的什么事全都懂得,那才能算份腿儿。如有事不懂便搁一事,一行不懂便搁一行。到了哪个地方,事事不明,事事不懂,便算搁了念啦!不用说发大财“火穴大转”,就是早晚的啃食休想混的上,就得念啃的。吃一辈子生意,由小学到老,亦不敢说到家。
士农工商,各行各业做事的人,只能懂得他本行的事儿。惟有吃搁念的人,是万行通的。
❷ 鄱阳的历史
鄱阳县
开放分类: 江西省、上饶、鄱阳湖、铅山、双港镇
目录
• 鄱阳概况
• 自然地理
• 经济发展
• 物产资源
• 行政区划
• 历史沿革
• 历史名人
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著名的鄱阳湖即在此。鄱阳县1986年更名为波阳县,200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改回鄱阳县。
邮编:333100。代码:361128。区号:0793。拼音:Poyang Xian。
境内东北依山,西南濒湖,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依次形成低山、丘陵、湖区、平原兼有多地貌地形,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9℃-17.7℃,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74天。
鄱阳概况
鄱阳县古称番(pO)邑,饶州,汉时更名鄱阳县,素有“鱼米之乡”、“富饶之州”、“银鄱阳”的美誉。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因县而得名,全县国土面积4215平方公里,现辖14个建制镇,15个乡、2个水库管理局、一个农科所,535个行政村(含居委会),总人口145万。县境内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温和型气候,全年日照约2000小时,年降雨量1600mm左右。近年来,鄱阳县百万余群,为实现鄱阳在鄱阳湖畔快速崛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开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稳定,在改革中快崛起,开创了全县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鄱阳县有“全国文化戏剧之乡”等荣誉称号,是江西省人口第一大县,还是著名的国家商品粮、棉、油、猪、鱼基地县。
——历史悠久,人文蔚起。鄱阳县于公元前221年建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长沙王吴芮、晋太尉陶侃为世人称道。陶母训子,开教育先河,其教育方法惠及后人。唐“大历十大才子”吉中孚饮誉江南。羁金15年的“苏武第二”洪皓,坚贞不渝,精忠报国。洪迈著《容斋随笔》,被毛泽东随身携带四十春秋。工诗善词的南宋词人姜夔,开音乐先河。南宋节烈丞相江万里在芝山止水池以身殉国,一直激励后世。中国科学院院士石屏等专家学者学有所成,声名远播。历史名人颜真卿、范仲淹、等都在鄱阳留下千古佳话。
鄱阳赣剧是鄱阳湖畔一朵文化奇葩,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美、秀、娇、甜”,不仅唱遍饶河两岸,大江南北,而且远征江浙等地,久演不衰,鄱阳赣剧团也因此多次受到国家表彰,由鄱阳赣剧团承演的新编赣剧《詹天佑》催人泪激人奋进,已获中国文华新剧目奖。
——资源丰富,物产众多。鄱阳得鄱阳湖滋润,饱汲天地之精瑞。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山林绵亘,江湖密布,234万亩山地郁郁葱葱,141万亩水域流金淌银。鄱阳县拥有鄱阳湖捕捞面积111万亩,内陆可养水面30万亩,可渔低洼农田34万亩,是全国第二大水产县,是全国水产百强县、重点县。鄱阳有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有浩大的渔业生产队伍,鱼类品种繁多,水产资源极为丰富,尤其以珠湖银鱼,鄱阳湖虾蟹,鄱阳湖水生植物藜蒿、白莲等享誉全国。
鄱阳有耕地面积110万亩,山地面积234万亩,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是我国粮、棉、油、猪重点生产区。近年来,鄱阳县借倡导环保春风,扬优成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产业,并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作好农业工作,基本实现了“县有主导产业,乡有经济强项,村有骨干品种,户有主营项目。”湖滨地区养殖甲鱼、银鱼、鳜鱼、青虾、河蟹等。山区种植黑芝麻、百合、烟叶、莲子、蔬菜、药材、板栗。全县突出抓好“二水”(水产、水禽)“一药”(中药材),水禽畜禽及牛羊工程已具规模效益。全县还有莹石矿储量70万吨,花岗石存量1亿方,瓷土、石灰、煤、金、钨等矿产具有较高开采价值,是一座待人开发的宝库。
——风光旖旎,名迹众多。鄱阳县有曾产灵芝的芝山,有晋文学家郭璞尖五峰,有范仲淹称为的“小海南”——湖中鸟岛瓢里山,有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遗址——巍峰峭壁的狮子叠嶂、云雾缭绕的避暑胜地莲花山。莲花山风景区内既有丰富的森林植被,各种天然名贵树种保存完好,又有全国大二型水库——军民水库,此地居民皆为典江南民居造型,依山傍水,真可谓是山青水秀,好一个世外桃源。
鄱阳县拥有鄱阳湖较大的水面,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聚集了世界上98%的湿地候鸟种类,是世界重要保护湿地。丰水期,湖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面浩浩荡荡,滚滚东去;枯水期,草洲辽阔,芳草萋萋,芦花飞舞,候鸟出没期间,或闻鹅嘶鸣,或观鹤舞白。荡舟碧波,可观鄱最湖日落日胜古迹众多,有宋朝年间的永福寺塔,有江万里率全家投河以身殉国的止水亭,有陶侃衣冠冢,有古老的文庙,有可与西湖媲美的十景东湖,有全省最大的莲山古汉墓群等。
——区位独特,交通便利。鄱阳地处“昌九景”金三角腹地,它西接庐山,北望黄山,东依三清山,南靠龙虎山,是环鄱阳湖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鄱阳湖畔正在建设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在东部开放和西部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承接和中转作用,周边辐射十余县市近千万人口,市场空间,充满无限生机。鄱阳县史有“舟车四达”、“百货归墟”之美誉。县城距景德镇、九江机场、南昌昌北机场分别为半小时、1小时、2小时车程,一小时经济圈已基本形成。境内乐安河、西河、潼津河、昌江经鄱阳湖直通长江,鄱阳港是江西省重要港口,千吨货轮可直达长江。“两高一铁”(景婺衢铁路)建成后,鄱阳将进入江浙沪4小时经济圈。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鄱阳县科学规划,认真按照全面开发东湖,快速建设“城北”,有序改造“老城”的总体思路。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创新城市经营理论,通过招商引资,城市经营广开渠聚集资金,促进城乡良性互动,进一步突出扩大就业空间、扩大人居空间、扩大亲水空间、扩大旅游休闲空间这四条“主线”,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充分依托县城山水环绕、依山襟湖、古迹留痕的优势,构建“一湖(东湖)二带(饶河景观带、中心大道影观带)、三环(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四区(城北区、城东区、老城区、风景区)”,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县城主干道美化亮化,引资建设了饶州大道、鄱阳商贸市场、饶州小商贸市场、建材大市场等,逐步建成“水陆交通便捷,集居人口众多,水乡韵味浓郁,工贸旅游发达,片区功能齐全”的生态水城。
自然地理
鄱阳县总面积4215平方千米。全人口约近150万(其中农业人口110万),毗邻皖南。鄱阳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温和,全年平均气温17.60度;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000小时以上,日照百分率为40%以上;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608毫米;四季分明,无霜期达274天。山脉为黄山余支,县域经地势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欹,低山、丘陵、湖区平原兼有。拥有234万亩山地经济、野生、珍贵树和113万亩宽的水域,其中30万亩优质可养水面。是江西省面积第二大县、人口最多县。县政府所在地为鄱阳镇。
鄱阳县地处东径116°23′45〃至117°06′15〃,北纬28°46′26〃至29°42′03〃之间,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鄱阳湖的东岸,北与彭泽县和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同余干、万年接壤;东于景德镇、乐平市为邻;西北同都昌县山水相连。
水域面积948.7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2.5%,其中鄱阳湖约有313平方公里水域在该县范围内,境内大小河流225条,总长2070公里,大、中、小型水库359座,总库容6.5亿立方米,水资源非常丰富;
县境内东北高为低山,向西南方向渐变为丘陵和湖区平原,东西宽71.8公里,南北长90.2公里,总面积为4215平方公里。
全县土地总面积达4215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45%。耕地总面积108.02万亩,其中水田81.74万亩,旱地26.28万亩,山地面积234万亩;林地面积14万余公顷,覆盖率达29%。
鄱阳县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数达2098小时,平均气温在16.9℃-17.7℃,1-2月为最冷天气,月平均气温为4℃-5℃,极冷最低温度日为零下8℃,7-8月份平均气温高达28.8℃-30℃,一年中极端最高温度为39.9℃。年平均降雨量1300-1700毫米,4-6月为集中雨季占全年降水量50%以上, 7-9月为台风雨季带,全年无霜期274天,太阳辐射数为115千卡/平方厘米。
经济发展
鄱阳县产业结构主要以大农业为立。自古有“银鄱阳”之美称,“鱼米之乡”之盛名,是国务院列入的全地商品粮、商品鱼生产基地之一。 传统的珠湖银鱼、东湖鲫鱼、鄱湖藜蒿、春不老菜等,堪称天然食品一绝。 矿产资源有金、银、铅、锌、煤和莹石等矿产丰富。 此外,鄱阳生产的甲鱼酒、新芝安食品系列及自古以来就富盛名的脱胎漆器、鱼钩等在改革开放中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争创不少辉煌。 鄱阳1986年被国务院定为贫困县,有国家的大力扶助下,扶贫开发历经十八年来,贫困人口逐渐减少,贫困地区的农牧水产业迅猛发展,更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亟待开发。 当前鄱阳县在县班领导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正在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已开辟“鄱阳湖工业园”、“芦田工业区”等数个大型工业园区,已进驻数十家大型企业,为鄱阳的经济和工业建设拓开新的契机。
物产资源
鄱阳得鄱阳湖滋润,饱汲天地之精瑞。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山林绵亘,江湖密布,234万亩山地郁郁葱葱,141万亩水域流金淌银。鄱阳县拥有鄱阳湖捕捞面积111万亩,内陆可养水面30万亩,可渔低洼农田34万亩,是全国第二大水产县,是全国水产百强县、重点县。鄱阳有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有浩大的渔业生产队伍,鱼类品种繁多,水产资源极为丰富,尤其以珠湖银鱼、鄱阳湖虾蟹、鄱阳湖水生植物藜蒿、白莲等享誉全国。
鄱阳有耕地面积110万亩,山地面积34万亩,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是我国粮、棉、油、猪重点生产区。近年来,鄱阳县借倡导环保春风,扬优成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产业,并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作好农业工作,基本实现了“县有主导产业,乡有经济强项,村有骨干品种,户有主营项目。”湖滨地区养殖甲鱼、银鱼、鳜鱼、青虾、河蟹等。山区种植黑芝麻、百合、烟叶、莲子、蔬菜、药材、板栗。全县突出抓好“二水”(水产、水禽)“一药”(中药材),水禽畜禽及牛羊工程已具规模效益。全县还有莹石矿储量70万吨,花岗石存量1亿方,瓷土、石灰、煤、金、钨等矿产具有较高开采价值,是一座待人开发的宝库。
历史沿革
春秋为楚番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番阳县,治今址,以处番水之北得名,属九江郡。西汉改为鄱阳,因在鄱江之阳,属豫章郡。据《汉书·地理志》:“鄱水西入湖汉是也,鄱阳湖在县西,即古彭蠡。”建安十五年 (210年) 属鄱阳郡,为郡治,郡县均治今古县渡。三国吴赤乌八年 (245年) 鄱阳县还治今址。
南朝齐鄱阳郡还治鄱阳县。梁承圣二年 (553年) 分江州立吴州,领鄱阳郡、州郡同治鄱阳县。隋平陈属饶州,为州治。大业初复为鄱阳郡治。隋时始曰鄱阳湖,以接鄱阳山而名。
唐武德五年为饶州治。天宝元年 (742年) 为鄱阳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饶州治。元为饶州路治。明为饶州府治。1912年废府属省。1914年属浔阳道。1926年复属省。
1952年属上饶专区。1957年改名波阳县。1971年属上饶地区。2003年12月17日经民政部批准,波阳县恢复鄱阳县名。
1983年7月,将波阳县的渔山公社及荷塘垦殖场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管辖(国函字[1983]146号)。1984年5月24日,垦殖场设立高家岭乡,响水滩公社分设为响水滩乡、肖家岭乡,设置田畈街镇(赣府字[1984]117号)。
1984年5月24日,波阳县设置九个区建制。谢家滩区辖石门街乡、谢家滩乡、肖家岭乡;侯家岗区辖侯家岗乡;油墩街区辖银宝湖乡、油墩街乡、湖滨乡、莲山乡、桥头街乡、响水滩乡;田畈街区辖田畈街镇、田畈街乡、柘港乡、金盘岭乡、枧田街乡;高家岭区辖游城乡、珠湖乡、站前乡、高家岭乡;团林区辖四十里街乡、团林乡、磨刀石乡、双港乡;古县渡区辖古县渡乡、昌洲乡、古南乡;凰港区辖凰岗乡、东溪乡、太阳埠乡、神山乡;芦田区辖芦天乡、饶埠乡、桐山乡。三庙前乡、莲湖乡、水上乡为县直辖乡(赣府字[1984]117号)。
1985年4月18日,设立莲花山、莳山、白沙洲、聂家、鸦鹊湖乡(赣府厅字[1985]230号)。1986年2月23日,撤销石门街乡,设置石门街镇(赣府厅字[1986]74号)。1992年7月27日,撤销水上乡(赣民字[1992]138号批复)。
1994年11月25日,撤销油墩街乡、谢家滩乡、四十里街乡、古县渡乡、双港乡、饶埠乡,设立油墩街镇、谢家滩镇、四十里街镇、古县渡镇、双港镇、饶埠镇(赣民字[1994]238号批复)。至此,全县辖9个镇、32个乡:鄱阳镇、石门街镇、谢家滩镇、油墩街镇、田畈街镇、田十里街镇、双港镇、古县渡镇、饶埠镇、莲花山乡、肖家岭乡、侯家岗乡、响水滩乡、桥头街乡、莲山乡、枧田街乡、莳山乡、湖滨乡、碧山乡、柘港乡、金盘岭乡、鸦鹊湖乡、银宝湖乡、游城乡、珠湖乡、高家岭乡、白沙洲乡、站前乡、凰岗乡、东溪乡、聂家乡、太阳埠乡、团林乡、古南乡、神山乡、昌洲乡、磨刀石乡、莲湖乡、三庙前乡、芦田乡、桐山乡。
1999年5月4日,饶丰综合垦殖场改制设立饶丰镇,镇政府驻红土山;乐丰良种繁殖场改制设立乐丰镇,镇政府驻包家(赣民字[1999]112号批复)。2000年6月27日,撤销金盘岭乡、高家岭乡、凰岗乡,设立金盘岭镇、高家岭镇、凰岗镇(赣民字[2000]143号批复)。至此,全县辖14个镇、29个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19152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鄱阳镇 101313 石门街镇 19576 田畈街镇 26053 谢家滩镇 54506 四十里街镇 29645 双港镇 53468 古县渡镇 38577 饶埠镇 42491 油墩街镇 29393 乐丰镇 9264 饶丰镇 33734 金盘岭镇 30289 高家岭镇 10011 凰岗镇 20408 桥头街乡 17128 肖家岭乡 14061 候家岗乡 27797 莲花山乡 11159 银宝湖乡 18946 湖滨乡 16319 莲山乡 11557 响水滩乡 23658 鸦鹊湖乡 11265 碧山乡 18161 柘港乡 37009 枧田街乡 23340 莳山乡 10198 游城乡 43136 珠湖乡 25555 站前乡 17550 白沙洲乡 6992 团林乡 34466 磨刀石乡 46008 聂家乡 8912 昌洲乡 25382 古南乡 35007 东溪乡 13736 太阳埠乡 10661 神山乡 12480 芦田乡 44591 桐山乡 16235 丰庙前乡 54072 莲湖乡 57417
2001年12月3日,撤销磨刀石乡,划归鄱阳镇;撤销莳山乡,划归田畈街镇;撤销聂家乡,划归双港镇;撤销站前乡,划归高家岭镇;撤销湖滨乡,划归油墩街镇(赣民字[2001]570号批复)。
2003年10月21日,撤销东溪乡、太阳埠乡、神山乡,成建制划归凰岗镇管辖;撤销碧山乡,成建制划归田畈街镇管辖(赣民字[2003]273号批复)。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138万人。
2004年底,全县辖14镇20乡
❸ 江南怎么划分的
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摘自央视纪录片《何处是江南》)。
自唐末五代到南宋,浙西、浙东两镇或分或合,总称“两浙”。这一地区,构成了两宋时期“江南”的核心区域,也总体符合我们今天认知中江南地区的范围。
特别是在宋室南迁之后,“江南”再次成为江南政权的代称,《元史》所谓“至元十三年,平江南”者是也,而南宋统治核心在以杭州为中心的两浙地区,此时的“江南”,便常常与“两浙”互为表里。
(3)饶州府遗址扩展阅读
明朝建立以后,对浙西进行了拆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地直隶南京,其余杭、嘉、湖等地归浙江布政司管辖,正式奠定今天的江浙两省边界。
清朝攻克南京后,废除其国都地位,在原直隶南京管辖的地区添设江南省,范围相当于今天江苏、安徽两省之和,这也是“江南”一词,最后一次存在于官方行政区划之中。
然而,明朝对浙西的拆分,不足以割裂“江南”各地的联系;清朝江南省的设立,也无法将长江以北纳入“江南”之中。明清语境中“江南”的核心范围,大致包括苏、松、常、镇、杭、嘉、湖、应天(江宁)以及后来从苏州分离出来的太仓直隶州。
这八府一州,既有江苏,又有浙江,早已超越行政区划的隔离。而广义的“江南”,还包括安徽的徽州、浙江的绍兴、宁波等地,与今天“吴语区”的概念,多有重叠,具备独特的经济、文化象征意义了。
❹ 江西省有哪些旅游景点
江西省旅游景点有滕王阁、龙虎山、鄱阳湖、井冈山、婺源等。
1、滕王阁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赣江畔。屡毁屡建,今日之滕王阁为1989年重建,与古貌相比更为气派。滕王阁座落于南昌市西北,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为当时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所建。
在平水位(14~15米)时湖水面积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时为4,125平方公里以上。
4、井冈山
井冈山,革命历史辉煌,自然风光绚烂,红绿辉映,融为一体,是全国著名的革命圣地和5A级旅游景区。井冈山,以其辉煌灿烂的革命历史,铸就了蜚声中外的“红色摇篮”。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0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
5、婺源
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是镶嵌在黄山-景德镇-庐山国际旅游黄金线上的一颗绿色生态与古文化明珠。她东连浙江衢州、南通上饶、西接景德镇、北临黄山,古为文风鼎盛之所,今为交通皖、浙、赣三省要地。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分半三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之称。
旅游安全注意事项:
1、提前买好往返车票
外出旅行一定要规划好路线,提前准备好往返路线的车票。
2、保证手机电量充足
外出手机是唯一可以联系家人的工具,一定要保证随时联系,避免特殊情况联系不到造成麻烦。
❺ 八景的最早的“八景”所指何处
章江与贡江在八境台下汇合成赣江,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余,故取名八境台。此台建成时,主持建造此台的地方官孔宗瀚曾将登台所见绘成《虔州八境图》,请苏东坡按图题诗8首。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贬官岭南路经赣州时,曾亲临八境台,在遍览赣州的旖旎风光之后,深感原诗未能道其万一,遂补作后续一篇。宋代的赣州八景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由于景观发生变化,在八境台上所见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储潭晓镜、天竺晴岚、马崖禅影、雁塔文峰。先是北宋嘉祐间,虔州太守孔宗瀚因“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之”,建城楼于其上,并绘图请苏东坡题诗,苏东坡在《虔州八境图》八首的引言(3)中记述说: “《南康八境图》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既作石城,即其城上楼观台榭之所见而作是图也。” 苏东坡根据八境图所描绘的楼观台榭题诗八首,从此这座城楼也被称为八境台。苏东坡当时所题的“八境”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崆峒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八景”。 其一 坐看奔湍绕石楼,使君高会百无忧。 三犀窃鄙秦太守,八咏聊同沈隐侯。 《同治赣州府志》记载:“石楼去府治一里,苏轼诗‘坐看奔湍绕石楼’即此。”这个石楼在那里?一说即八境台本身。同治府志按语中说“……奔湍绕三字亦惟兹台足以当之,否则必龟角尾另有石楼也”(4)。《赣县新志稿》也记载石楼去府治一里,另一说见万陆同志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日《赣南报》文章:“据史书记载,石楼当在城北六里处,该石高峻,如楼房独立,傍有七室相通,因而得名,可惜后被毁坏”云云。 我赞同第一说。孔使君可以在石楼盛宴宾客,望着湍急的江水绕楼而去,非八境台莫属。“龟角尾另有石楼”是假设不能成立,在龟角尾附近,有章贡台、白鹊楼,都在八咏之中。八境台北另有合江楼,文天祥有合江楼诗:“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春风千万岫,秋雨两三洲……(5)”但文天祥却另有石楼诗,诗中有句“长垣连草树,远水照楼台,八境烟浓淡,六街人往来”(6)可见合江楼不是石楼,从文天祥石楼诗意看,石楼也应是八境台。 八境台屡经动乱和兴废,明末清初,杨廷麟在赣州抗清,八境台毁于战火。康熙二年、民国十八年又毁于火,均加以修复。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赣州的象征。一九七六年七月十三日烧毁后,一九八O年十二月九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指示重建。 其二 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 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 此景为章贡台,今不存。嘉祐间赵抃为州守,在治西北野月、野景二亭旧址上新建,并为之记。据《同治赣州府志》府城全图,遗址在今赣州五中东北,供电所靠城墙高阜地。赵抃(宋)、杨廷麟(明)、王厚(清)等有诗。 其三 白鹊楼前翠作堆,萦云岭路若为开。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白鹊楼一景,在八境台北,今不存。 其四 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时酒半醒。 薄暮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绕螺亭。 这一景有两个说法,一说为螺亭,在赣县东南七十里,《同治赣县县志》持此一说。《述异记》载:“螺亭在南康郡,昔有贞女,采螺为业,曾宿此亭,螺啖其肉,故号螺亭。”据《同治赣州府志》(卷四·山)记载,距城东六十里为鸡心石,又东十里为螺亭石。有拾螺女为螺嘬死葬亭傍,冢化为石螺,壳无数,东坡诗“碧溪青嶂绕螺亭”指此也。一说为皂盖楼,笔者以此说为是。因为此景是写诗人在皂盖楼饮酒所见,主体朱楼即皂盖楼,以螺亭远景为陪衬。如以螺女亭为“八景”之一,我觉得螺女死于螺,螺女何辜!绝不是什么动人传说,而冢化石螺,螺壳无数,令人怵目身麻,也非美景。而文天祥皂盖楼诗则甚美: 一水楼台绕,半空图画开。 蛐蜒行薜荔,雀影上莓苔。 碧落人千载,青山酒一杯。 晚烟看不尽,明月却归来(7)。 在宋以后的八境台和诗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螺亭说,皂盖说都有(8),但写螺亭的诗并不十分明了,写皂盖楼则较多。 可惜的是,皂盖楼、螺亭都荡然无存。 其五 使君那暇日参禅,一望丛林一怅然。 成佛莫教灵运后,著鞭从使祖生先。 末句一作“著鞭常恐祖生先”,此景写马祖岩,马祖岩寺已不存。 其六 却从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濛。 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认西东。 此景写马祖岩的尘外亭,今不存。第四句虽然提到城内慈云寺舍利塔,但并没有人说是苏东坡所写的“八景”之一,到后来,许多旧景如烟云散,没有了,新“八景”中就有了这个塔,谓之“雁塔文峰”,这是后话(注)。 其七 云烟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 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 这一景写郁孤台,一九八四年郁孤台已全面修葺。 其八 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 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 苏诗的第八景,一说是上洛山,依据是《太平寰宇记》(9)。一说是崆峒山,依据是《南康记》。我主张后一说。万陆在《赣南诗话》发表的文章中认定,苏东坡最后一首写山景,以上洛山总概。如果有这一层意思,那还是以崆峒山为宜,因崆峒山是虔州的望山,苏东坡在诗中极为称赞“岂非崆峒秀,为国产俊民”,“山中木客解吟诗”句,《南康记》的注是富于诗意的,它说“赣县东南山上有台,风雨之后,景气明净,颇闻山上鼓吹声,即山都木客吟唱也。”这和《同治赣州府志》关于崆峒山的另一记载联系起来看,都很有意思的。“县南六十里山麓周百余,巅有湖,湖有艑艚底或动之,风雨立作。”而崆峒山又名空山(10),赣县旧志记载,第八景“若非崆山,则末二语空山山中字叠出”(11)苏东坡当不会这样写的。至于《南康记》中说山上有台,可惜连台的名字都没有留传下来,当年陈晦之老先生讲学,包拯问道于空山,恐怕都登临过这个台吧! 苏东坡在《虔州八境图》八首前面,写了一段富有哲理和文采的引言: “……苏子曰:此南康之一境也,何从而八乎?所自观之者异也。且子不见夫日乎,其旦如盘,其中如珠,其夕如破壁,此岂三日也哉!苟知夫境之为八也,则凡寒暑、朝夕、雨旸、晦明之异,坐作、行立、哀乐、喜怒之变,将接于吾目而感于吾心者,有不可胜数者矣,岂特八乎!如知夫八之出于一也,则夫四海之外,诙诡谲怪,《禹贡》之所书,邹衍之所谈,相如之所赋,虽至千万未有不一者也。后之君子必将有感于斯焉,乃作诗八章,题之图上。” 苏东坡之所以对“八”发了一通议论,并在第一首诗中题到“八咏聊同沈隐侯”,可见当时社会上并无“八景”之说,苏东坡所以写八首而不是七首或九首,使它联想到沈约有“八咏诗”而已,说明他实在没有要创造第一个“八景”的念头。至于沈约的“八咏诗”,有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愍哀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等八首(12),则为抒情诗,没有描绘具体的景物和处所,虽然诗意浓郁,音节铿锵,韵律柔美,但意境颓伤、灰暗,充满“落花”、“衰草”、“早霜”、“深暮”、“孤月”、“微澜”的寂寞、凄苦、空幻的心情,在思想上不可取,沈约虽博通群籍,有很多著述,但史家评论他“昧于荣利,颇累清谈”(13),政治上热衷阴谋诡计,死前据说梦见鬼割了舌头,其思想在“八咏诗”宁可见一斑。 中国的第一个“八景”,在苏东坡的大手笔下产生出来,文以名传,使虔州“八境”身价百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件事的后果,苏东坡和“八景”的设计师孔宗瀚都料想不到的。张照承父子与清代八景(文瑞)赣州八景中,清八景(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储潭晓镜、天竺晴岚、马崖禅影、雁塔文峰)的意义是承前启后的。从1067年苏东坡在山东郊州为孔宗翰题虔州宋八景至清张照乘父子题赣州八景,时间跨度近600年;再从张照乘父子题八景至赣州现代八景的问世,时间跨度300年。前后两个时间跨度中,历史空间巨大,社会与自然乃至山川地理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探究清八景,对我们今天研究赣州八景文化是有着深远历史意义的。雍正十三年,张照乘调任赣县知县,其父张栋书、弟张照黎也随后来到赣州。赣州城因为这父子三人的到来,进入了一个文化盛期,关于赣州八景的一段文化佳话也就此形成。张氏三人,乃河北省磁州(今磁县)人,均为饱学之士。其中“张照乘以拔贡为官学教习,雍正十三年调知赣县。”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颇有褒奖,说他“才能任巨”,有才能,能担当重任。他入城不久,“请迁复学宫(即文庙)于城东故址”,即将县学在现慈云塔下重新恢复,并在公务之余,亲自参与县学的管理与教学活动,并从中选拔了一批有志且有抱负的年轻学子在他的县署中任职。如此苦心经营六年,赣县的人才才逐渐成长起来。当时,赣县尚无社仓,张照乘便竭力劝说有钱人捐谷,设立义仓,分贮于城乡各处,以防患灾年歉收之急。赣州城水东一带自古叫火焰山,山岭赤色,张照乘担忧百姓遭受火灾血疾,便带头栽植松树,并鼓动城乡百姓一起参与,终于成就了今天郁郁葱葱的一片万松山。为防止水患,他还要求章、贡、赣三江沿岸百姓大力种榕护堤,以至赣州城内外,尤其是三江六岸榕风浩荡、逶迤成景,赣州的水患也因此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任职期间,他还开展了“修八境台城垣,清理官衙,收养婴儿”等深得民心之活动。他的一系列作为,让赣州城百姓大为感动,他的高尚德行,使得还在任的他更赢得了百姓厚爱,士民们自发地捐钱为他修建祠堂以彰其德。因为政绩卓著,张照乘随后被提拔为饶州府同知,后来历任吉安、南昌、嘉兴知府等职。今天,我们后人看张照乘,会觉得他所有功德中最大的一件,不是他的政绩如何,而是他与父亲张栋书(字子车,著有《晤言集》、《百善录》)、弟弟张照黎为赣州城拟定“清八景”。这是件文化事项,或许还只是他们父子三人闲情逸致的产物。然而,政治内容是每个为政者都必须所为的,文化内容却未必是每个为政者所能为的。这项文化内容一旦确立,竟然承前启后了近千年!不能确切是张照乘任上的哪一年,他们父子三人谁也不记得是第几回上八境台了。这回,老夫子张栋书依然是“携长儿照乘,次儿照黎”,兴致勃勃走在前面。他们行走于“台前后左右,周览山川,仰溯前人”,议论起了苏东坡及其八景诗。张栋书认为苏东坡的咏八景诗是遥想寄兴之作,苏公却能于“风来雨过涛声山色间,别开灵境”,咏唱出旷世之作,甚至连他的数十年前也来过赣州的老父亲苏洵也因此“足与江山并传”。张栋书自言“非敢希踪苏氏”,其实恰恰相反,他就是有心比拟苏氏父子。他认为苏东坡及其八景诗,令其父亲苏洵在赣州的经历(苏洵到过赣州天竺寺)也成了经典,如今我儿在赣州作知县,我们也可在赣州八景上作些文章,既可“聊以志游”,也或可作一回比拟苏氏父子之风雅事。于是,他们父子三人,以八境台上所见景致,分题八景(见《赣州市地名志》)。在八境台上,最遥远的景当数峰山、储潭。清人眼中,峰山是赣州城的风水山,扼守三江,聚集风水;储潭则是赣州城的风水潭,聚赣江风流,聚赣州风水。张氏父子则认为,储潭“乃台之遥照”——储潭如一面巨镜,江水清澈,江面宽阔,可以映照八境台,是台之外延台之魂灵。有了对储潭如此诗意的理解,储潭便超越了其本身——不仅仅为祭祀祈祷平安过滩庙地,不仅仅为潭深回旋聚物捞尸场所。随后,一个初春的日子,张照乘父子三个相约来到了储潭,并分别写下了优美的《储潭晓镜》,把储潭美妙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数十年来,由于水资源开始贫竭,赣江河床上升,水面变窄,水流量变小,导致著名的“储潭晓镜”之景受了影响。再加之工业革命昌盛,大气污染,能见度变小,从八境台已不能十分清楚地了望到“储潭晓镜”之美景了。“储潭晓镜”渐渐退出了“八景”文化舞台。
至于最先的“潇湘八景”所指何地,具体方位在哪里?可谓诸说不一。有人认为,可以乏指洞庭湖风光。也有人说,乃是湘江的别称。更有人断言,湘水合潇水之称,今潇湘合流处,有湖南零陵县北,其地有潇湘镇云云。(以上分别见新版《辞海》、《辞源》)看来十分抽象。
笔者近年参与地方史志的探讨,却发现了与上述结论不尽一致或有待充实的史述。据《长沙史志通讯》援引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潇湘八景图诗跋尾》,有如下两段值得注意的文字:
“余购得李营丘画八景图,拜石余闲,逐景撰述。”
“(洞庭)湖之南皆可以名潇湘。若湖之北,则汉、沔汤汤,不得谓之潇湘。”
这可为我们提供了与前人结论不同的新证。所指“李营丘”其人,乃是五代末年以至宋初的李成,其生卒年代为后梁贞明五年--北宋乾德五年(即公元919年 --967年)。李成字咸熙,本是唐代宗室。先世居于长安,后迁青州益都的营丘地方(今山东昌乐县东南),是以人称“李营丘”。他的祖、父,都是文化名人。李成自幼多读经史,能诗,善琴,工奕,擅画山水,尤以绘“平远寒林”山水见长。他和关仝、范宽形成五代北宋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
由此可见,发明“八景”的专利权,不宜让宋迪专美,起码还有一个出生早于宋迪一百多年的李成。于此也可推断,“八景”的上限,起码还可以追溯至五代或北宋初年,较之“源于北宋”的宋迪,大可以“修正”再添100多年,即历时千年了。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李成的真迹,在北宋时已经存世无多,这个“李营丘画八景图”比之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有何异同,可惜今天无从获得物证比较。据考,今辽宁文博部门藏有《小寒林图》、台湾藏有《群峰霁雪图》,但专业研究者都认为这乃是“仿作”而非真迹,但愿今后有人为此作出新的求证,以解“悬案”。
❻ 饶洲府遗址在那里
隋平陈后置,治所在鄱阳(今江西鄱阳县)。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度府。饶州辖县面积,因时代的推移而减少,由最大时鄱阳郡到清代、民国辖七县,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乐平县、浮梁县、德兴县、都昌县。地处鄱阳湖之滨的饶州,今称鄱阳古称番(读po)邑,鄱阳正式建县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当时属九江郡称作番县。到了西汉,改番县易(音yang ),以在番县水之北而称呼,属豫章郡管辖。新莽时一度改称乡亭,仍属九江郡。东汉时期,将番易左右加“ 阝”傍,于是称作鄱阳。建安十五年(210),孙权分豫章置鄱阳郡,鄱阳隶鄱阳郡。隋开皇九年(589),改鄱阳郡为饶州,鄱阳郡隶属此洲。大业三年(607),复改饶州为鄱阳郡,唐武德四年(622),复置饶州,鄱阳隶属依旧。南唐开元初,改饶州为永平军,宋开宝八年(975),废永平军复饶州,其间鄱阳均为倚郭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饶州为饶州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改饶州路为鄱阳府,明洪武二年(1369),改鄱阳府为饶州府,鄱阳隶属未变。清沿用明制,鄱阳隶属依据前朝,也都是州府所在地。
古饶州是一个人杰地灵、俊彦代出,历史神韵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的地方。东晋时大司马陶侃(陶渊明之曾祖),其母谌氏(243-318年)古代饶州人,今江西省鄱阳县人,是我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南宋洪皓及其三子洪适、洪迈、洪遵(都有文名,后人称为“鄱阳三洪”,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大臣,洪迈著有《容斋随笔》,洪适官至宰相。),还有南宋爱国丞相江万里,以及大家所熟识的南宋词人姜夔、汪藻等皆出于饶州故地。唐颜真卿,北宋范仲淹曾是此地父母官。
鄱阳县长湖群岛,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县城依山(芝山、风雨山)襟湖(东湖),塔(永福寺塔)、庙(文庙)相映,古迹留痕,芝山以盛产灵芝草得名,奇秀甲于东南,山下止水池系南宋丞相江万里率全家人投池殉国处,境内狮子山巍崖峭壁,下临清流,岳飞留有"潭水寒生月,秋风夜带秋"的诗句。郭璞尖五峰屹立,如青锷刺天,为晋文学家郭璞炼丹处。县城东湖古代就有"浮舟孤寺、洲上百花、柳堤春色、芝桥晴云"等十景,可与西湖媲美。内珠湖波光接天,湖中鸟岛瓢里山,被范仲淹称为"小南海",毗邻的鄱阳湖珍禽栖息,为人间胜景,湖中长山群岛开发后将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