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游记
请查看http://wenku..com/view/1c8c2afe910ef12d2af9e70a.html
㈡ 老残游记是谁写的
《抄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 (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误国,清官害民,独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贪官更甚。同时,小说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
刘鹗(è),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㈢ 东平有放款的吗
东平不仅有运河,还有相关的运河文化。下面是东平介绍,希望能帮到您。东平之通京杭大运河,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代朝廷为了解决山东境内大运河漕运梗阻,实现南粮北调以济京师,至元十八年十月,元世祖派兵部尚书李奥鲁赤带领都水监官员及水利专家到济州作实地测量与度划,并于次年开工,经过两年施工,开凿了南起任城(今济宁),北至须城县(今东平)安民山的济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世祖又下令开通了引汶济运由安民山至临清接御河的会通河。至此,破解了山东运河漕船水陆不畅的难题,而运河也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东平运河南从新湖乡小河涯村入境,北到戴庙乡十里堡村出境,总长约30公里。其通航时间前后约七百年。会通河开凿于元代,而繁盛于明清。这条古代黄金水道的兴衰史,也是东平社会发展的兴衰史。在漫漫七百年间,它为东平留下了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我们至今受用不尽。近年来,中共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运河文化遗产不仅高度重视,而且进行了系统保护,围绕建设“生态东平,江北渔乡”这一总目标,对大运河水系的开发利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规划,全面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的总体方针。并依据这一方针,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开发东平段运河的重大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东平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东平境内有着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主要有著名的引汶济运工程戴村坝、运河之畔的明珠城市州城、运河风景名胜区东平湖以及重要码头大安山、戴家庙等。中国运河史上的伟大工程戴村坝。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通过隋代运河实现南粮北调,解决山东境内水陆转运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元朝派都水监郭守敬实地堪察拿出解决方案。郭守敬采取在鲁西低洼平原上开凿运河的方法,通过引泗水、汶水汇于济宁城南而入淮,然后在汇合处开一新河分水北上超过“南旺水脊”,又凿通了济州河通往临清的河道会通河,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航运不畅的问题。但这一局面保持了不足百年,由于黄河频繁决口,运河淤塞严重,逐渐形成河通水不足的困难局面,严重影响南粮北运保障京都,疏浚河道遂成急务。元朝工部尚书宋礼采纳农民水利专家白英“引汶济运”的建议,在东平境内大汶河上筑坝,截汶水入于新开挖的小汶河,至汶上南旺脊顶,通过建闸控制南北分水,使引汶之水七分流北,三分流南,即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抬高运河水位;同时,把南旺、安山、马场、昭阳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柜”,并引兖州、青州、济州三州泉水,补充运河水源,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运河“瓶颈”南旺因地势高南水北上不畅和水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了运河的长期畅通。这一治运的关键工程,就是戴村坝。戴村坝初建于永乐九年(1411年),后经多次维修加固。整条坝为南北向,形状略呈孤形,其弓背对着迎水面。戴村坝坝体结构分为三段,南为滚水坝,中为乱石坝,北为玲珑坝。三段坝体中,北段玲珑坝比南段滚水坝高10厘米,中间乱石坝比滚水坝高20厘米,形成两边不对称低凹而中间凸出状。如此设计,可形成三坝分级漫水,达到排洪防溢,调蓄汶水以济运的目的。清道光二年(1822年),维修大坝时,在坝东北增筑比坝平面高2米,长260米的三合土坝一座,当石坝漫水位超过2米,此坝即自行漫水,从而巧妙地起到泄洪保坝作用。在石坝与三合土坝之间,有一道呈东北西南向长约千米的堤防,名太皇堤。堤的迎水面为石砌。此堤作用在于当丰水期水量过大过猛时,水头至此而碰壁南流,从而缓解水的流速,以确保主坝安全泄洪。戴村坝南北总长约3000米,坝顶宽约10米,在大汶河与大清河相接处,如长龙卧波,似猛虎锁关,极其雄伟壮观。戴村坝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戴村坝,就不会有山东运河的畅通,不会有明清两代的漕运繁荣。戴村坝引汶入运的奇妙构想,与四川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一样,堪称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第一流的伟大构思,它的设计之精巧,制造之精工,运用之精妙,分水之精确,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得到国际水利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很久以来,就享有“中国第二都江堰”的美誉。其实在我看来,戴村坝远比都江堰伟大的多,都江堰仅起地域导流的水利作用,而戴村坝的实际效用,不仅在经济上保障了南粮北运,以济京师,而且因为这一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政治上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文化上促进了南北大交流和各民族文化心理的认同,形成了明清以来社会的长期稳定。避免了历史上三国鼎立、南北分治、五胡乱华等分裂混乱局面的出现,对于国家来说,这比任何经济利好都更加重要。运河之畔的明珠——州城。大运河的开通,给东平留下的另一个巨大文化遗产是州城。州城原为东平故城,自宋咸平三年(1000年)立城,一直是东平府、路、州、县的治所驻地,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州城的兴衰与运河的兴衰紧密相联。州城繁荣于金元之际,此时也正是大运河贯通之时。金元时期,元朝设东平路,严实任东平路总管。据《东平州志》记载,此时的东平路领54州县,是东平建制史上管辖范围最大的时期,也是州城经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州城,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店铺鳞次栉比,作坊星罗棋布;运河上帆樯林立,轴舻相连,拉纤号子声声,灯火日夜不息;岸边车马喧嚣,货物堆积如山。当地产的花生、棉花、布匹、蒲编等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四面八方;南方的茶叶、丝绸、竹器、食糖;北方的皮货、煤炭、木材、杂品等,经运河而汇集于此,又由此再经运河而分散到全国各地。江、浙、皖、晋、秦客商潮水般涌入州城,各类商会的楼堂馆所傍河而立,金店、银号、书坊、笔庄,以及酒楼、戏台、药铺、茶肆等等遍布城区。以致意大利著名旅游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赞叹“这是一座雄伟美丽的大都市,商品与手工艺制品特别丰富。河中船舶往来如织,仅看这些运载着价值连城的商品的船舶吨位与数量,就会令人惊讶不已。”诗人高适更写下了“高城回首一长嗟,市声浩浩如欲沸”的赞美诗句。州城不仅经济发达,文化尤为繁荣。东平路在严实父子管辖下的半个世纪,社会稳定,府学兴盛,南北才俊,咸集州城。出现了以大戏曲家高文秀为代表的东平作家群,勾栏瓦舍,遍布城中,笙歌舞乐,日夜不息,使东平成为中国北方除大都之外的著名戏曲之乡、杂剧重镇。特别是府学的兴盛,培养了大批人才,以至有“朝中官员,半出东平”之说。更令东平人骄傲的是,元代还产生了大科学家王桢,他所著的《农书》,成为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在元末明初,又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作者罗贯中,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四部古典小说半出东平的罕见奇观。这座繁华的城市里,古建筑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文庙、关帝庙、火神庙、城隍庙、镇武庙;报恩寺,清真寺;状元府;山陕会馆以及各类牌坊,如宋代的梁颢梁固父子状元牌坊、武进士武之大的龙门连跃牌坊等功名和节孝牌坊,号称“七十二架”之多。还有不少烙印着运河文化的古遗址等等。古代州城生态环境极好。据清道光《东平州志》记载,会通河一带名泉甚多,著名的即有半亩泉、游龙泉、双鸣泉、永旺泉、静深泉等三十余处。泉多林必茂。入夏以后,运河岸边,泉水之畔,白杨绿柳,浓荫蔽天;奇花异草,争妍斗艳。游人踏青赏景,漫游林下,听百鸟之欢鸣,观河上之帆影,如同在画图中。故民国《东平县志》美其“夏秋之交,不亚江南”。与大运河灵肉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东平湖。历史上,大运河进入东平境内后,在今戴庙乡注入黄河的地方,与大清河流向基本平行,相邻而不相交,现在的东平湖,实际上是大清河入黄前的一片低洼水泽,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东平湖水库时,才把大运河和大清河入黄口融汇一起,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平原水库——东平湖。由是,也可以说,东平湖文化,也就是大运河文化。现在沿湖大安山至戴家庙一带三十多里,都曾是京杭运河商贸经济和民间艺术的繁华带。清道光《东平州志》记载,大安山和戴家庙分别建有河闸,有专司此职的闸夫。两处都是商贾往来,百工聚汇,货物集散,生意兴隆的水陆大码头。2007年夏,我在做大运河调查时,听大安山曾做过运河船工的村民说,该村傍运河而建,曾有七十二条胡同,条条通向运河。戴家庙曾有十条大街,每一条街道都通向运河。市列珠玑,户盈管弦,经济文化皆极一时之盛。那时,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大安山到戴庙,一黑夜不睡觉。”意思是两个大码头之间,河面上桅杆林立,灯火交织,市声如沸,形同白昼。据一位曾在运河上闯荡大半生的八十多岁老船工说,那时,运河上最多时一天曾过48帮船队(每帮船队100艘船)。可以想像,五千艘运粮船蓬帆高挂,衔尾而行,如神龙遨游,不见首尾,该是一种多么壮观的景象!故此“会河帆影”成为东平古八景之一,至今仍留在运河两岸人们的记忆里。河湖融为一体后,东平湖总面积627平方公里,蓄水量40亿立方米。目前,常年水面200多平方公里。成为青山环绕,绿柳垂岸,碧波苇荡,银鸥翔天,天然一幅优美画卷的风景名胜区。东平湖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湖中有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60余种,水生植物40多种,年产量在3000吨以上。东平湖周围多山,以腊山国家森林公园最为著名,这是一座道教名山,山上有三清宫、藏经阁、古戏台、玉皇殿等众多古迹。与腊山相邻的六工山建福寺,是中国四大民间武术之一子午功的发源地。至今保存着子午功创始人水浒英雄武松、鲁智深的练功房等遗迹。湖中有岛,名无影山,传说曾是水浒英雄劫持生辰后藏身的地方,今改名聚义岛。岛上文物众多,有藏梅寺、晁盖墓、钟鼓楼等。聚义岛是理想的避暑胜地。这里夏日清风习习,夜凉如秋;岛岸绵长,沙白如雪,是优良的天然浴场。环东平湖一带,还有国保级文物白佛山隋代大佛、稻屯洼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名胜洪顶山北朝摩崖刻经、司里山摩崖石刻造像群、旧县乡楚霸王墓等许多珍贵文物古迹。总之,东平的运河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彩。是历史留给我们当代人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建设东平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意义、原则及措施中共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认为,运河文化是一项蕴藏巨大的人文资源,做好这篇大文章,既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和发展县域经济,具有无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直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选择越来越宽,需求也越来越高。时尚娱乐、休闲娱乐、文化娱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纵贯中国南北,绵绵数千里之长的京杭大运河,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内涵的运河文化,覆盖面积大,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对人们的文化意识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穿透力。发掘和弘扬运河文化,就是弘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在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外来文化日益侵蚀本土文化,文化出现多元化交融的社会转型时期,唤醒人们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崇敬意识、保护意识、传承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是发展当地旅游产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运河文化是一种跨地域,跨时空的开放性文化,它吸纳了佛、道、儒各家文化,融汇了吴越、楚湘、齐鲁、燕赵等区域文化,以在历史邃道中流动的方式,加强了运河两岸各族人民的心理认同,对促进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旅游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文化正是旅游的灵魂和打造旅游品牌不可或缺的要素。缺乏文化内含的旅游资源,注定不会成为游人趋之若骛的热点。运河遗址遗存文物古迹,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持久的生命活力,必将表现出强大的磁性,每建成一处景点,都会成为人们的争相观览之地。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典范实践和杰出创造,已被公认为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必将成为拉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资源。特别是东平,境内有古梁山泊遗存水域东平湖这一孕育了举世闻名的水浒故事的宝贵资源,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建设,将会造成水浒文化旅游线上的火爆热点。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有效保护运河两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百年来,在东平运河沿岸形成的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流行于运河两岸的民间风俗敬河神、赛龙舟、踩高跷、舞狮子以及民间武术、灯会等等,过去因为运河的衰落,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也趋向冷寂,甚至面临失传。通过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有效的保护这些民俗文化在强势的现代时尚文化冲击下不被丢弃,并使这些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景点上最富有生命活力、最吸引游人眼球的独特文化形态。例如,曾经是运河码头的戴家庙村,民间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尚武风习,每年旅游旺季,武术爱好者们都要在东平湖景区“亮相”进行武术表演,深受游客欢迎。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使伴运河而生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得到全面保护,又可在旅游产业中,发挥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有利于抢救和保护运河文化遗址。东平段运河由于长期断流,两岸有不少村庄的老百姓,由渔民成为了农民,过去曾经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或繁华水运码头的集镇、村庄,因为丧失了经济文化发展的特定条件,逐渐变得无人问津而走向寂寞、荒凉、衰败。表面上看,这是历史的变迁,其实是无数文化遗产的消失。不要说一座城市,就是一座集镇码头,也无不包含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其他种种人类生活的信息,随着无情的废弃,所有这一切信息,都将消失。比如东平大安山、戴家庙,都曾是运河岸边十分繁华的大码头,在明清两朝数百年的运河线上,可以说“天下无人不识君”。随着运河的断流,这些曾经是明星般的码头早已暗然失色,成为普通村庄,有的甚至已经看不到运河对其产生的影子。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通过保护、开发等措施,可以使这些重要的运河文化遗址得到抢救而重新浮现出来,为现实服务。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有利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运河东平段断流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变迁,特别是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运河故道已面目全非,有的地方河道填平,河堤被毁,在东平与汶上、梁山三县相邻处的河段上,多见以运河堤为土源建起的砖厂,使运河肢体变得破碎。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本来是好事,但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有的地方运河故道被当作天然垃圾场、排污坑,使运河遭受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有利于把被破坏的环境恢复起来,重现运河两岸绿树成林,飞鸟成群,河中鱼虾成汛的美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东平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几项基本原则。一是近期开发与长远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运河东平段全长30公里,仅凭县财政之力,在短时间甚至十数年内都是难以全面治理的。怎么呢?只能有重点的开发,对暂不开发的河段,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维持现状,停止一切目的的损坏。待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全面实施时,再行整体规划利用。二是循序渐进,防止盲目开发的原则。运河东平段可资利用处颇多,分布在沿线6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运河文化遗址。为了防止盲目开发,县里统一规定开发顺序。三是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不因开发造成新的破坏。对运河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东平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认为运河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必须保护好、宣传好、利用好。凡属文物的运河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有相关专家指导,尊重专家意见。四是有利于整合资源,重点投资,短期见效的原则等。形成人文与生态与旅游和谐相处优化发展的良好格局运河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开发者既要有热心,也要有耐心;既需要财力,也需要智慧;只有在科学的轨道上,综合多种有利条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才能建成人文与生态与旅游和谐相处优化发展的良好格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共东平县委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全县旅游产业,制定了“科学规划,全面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的大运河开发利用总体方针。仅有总体方针还不行,还必须有充分的资金作保证,否则,再好的设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历史上,东平是农业县,财政家底一直瘠薄,如何拓展融资渠道,以保证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县委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政策,向国家争取一点;二是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确保项目实施;三是制定谁投资谁受益和吸引外资及社会闲散资金的具体政策;四是集中资金建设重点项目,利用回收资金继续投放于新项目的开发建设。采取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县委明确了大旅游开发的战略思想,按照“水浒故里,江北渔乡”的主题定位和“远推水浒文化,近推休闲渡假”的市场定位,以争创全国旅游强县、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借鉴历史上农民水利专家白英“引汶济运”的治水方略,引汶水以入东平新城,把县城打造成“水上城市”。运河史上著名的戴村坝座落在县城东部五公里处,其上游河道便是发源于泰莱山区,流域面积达一万平方公里的大汶河。大汶河水质优良,水源丰沛,经下游河段大清河而注入东平湖,为东平利用这一天然水资源,提供了独特的条件。今年以来,县里投入上亿元,在戴村坝上游,建造了引水工程,目前,工程完成过半,预计国庆节前竣工。同时,县委对戴村坝至东平湖、大运河直至黄河全长约150公里的水道,计划总投资20亿元,进行全面疏浚改造。目前戴村坝至东平湖40公里河段,已经完成河道清淤排沙的疏通,沿岸15个码头节点,40余处景点,一部分已经完成,一部分尚在建设中。县城南出口新建的“清河公园”和旅游码头,游人可乘船直达东平湖,沿着这一水上游风景带,可饱览大清河两岸绿草茵茵,牛羊成群,鸡鸣树巅,霜结板桥的田园景致,也可观览东平湖景色迷人的湿地风光。同时,戴村坝休闲游乐园、罗贯中纪念馆、罗贯中故里牌坊、稻屯洼城市湿地公园、水上森林游乐园、运河渔村、渔家风情园等景区景点,都在建设中。其次,投以重金,对运河明珠城市州城进行抢救保护。如前所述,州城曾是一座千年古城,在开发和建设运河人文与自然风景带中,中共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把恢复州城历史原貌,不仅作为建设运河文化风景带的重头戏,而且作为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的重中之重。年初,县政府成立专家小组,根据清朝《东平州志》记载,对州城进行了全面规划,明确了复建的三十余处景点,即四座城门楼、8华里长宋代一条街、文庙、火神庙、性觉寺、历史上原有的10架牌坊等,对所有景点,决定通过民间筹资、招商引资、城内土地资产置换盘活等方式,在三年内,总投资12.5亿元,分三期工程实施。一期工程投资3亿元,建设南连京杭大运河北接东平湖总长4300米的宋代一条街,分为休闲、游览、服务三个功能区。同时,修复完善运河遗迹永济桥、清真寺;重建北城门楼、状元府、龙门连跃坊、升平人瑞坊、进士及第坊等文物古迹;街面全部铺设青石板,按宋代风格整体开发沿街建筑,重现宋代街市的繁华景象。二期工程投资4.5亿元,重建历史上的东平府衙、文庙、报恩寺、关帝庙、老城门城墙以及修复护城河,建设旅游码头等。第三期工程投资5亿元,全面改造城区,重现关帝庙街、文庙街、孟家街、白衣堂街等老街老巷历史风貌,建设文化广场,仿宋风格高档住宅小区、高档宾馆酒店,打造“水绕城,城环水”的千年宋城和谐美景。三年后,州城将基本恢复运河明珠城市的历史景观。目前,工程进展顺利,3架历史上的著名牌坊“升平人瑞”坊、“龙门连跃”坊、“进士及第”坊已安装完成。北城门楼外的东平湖旅游码头已经建成。有五百多年历史的运河清真寺,县财政投资60余万元,修葺了主殿,添置了配房,使这座精美的古代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州城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同志的家乡,万里同志的旧居,不仅是东平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占地约三千平方米的万里旧居,也在规划实施中。州城四面环水,蒲苇丛生,绿柳垂阴,是典型的水城,过去曾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州城恢复历史原貌后,原来的护城河,水塘等,将以发展观光农业为主,种植蒲苇莲荷,重现民国《东平县志》记载的“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渔舟唱晚,风景清幽,不亚于江南”的美景。我们深信,三期工程完成后,随着运河文化游和水浒文化游的兴起,州城必将成为运河旅游线上独具特色的观光景点。第三,努力打造东平湖旅游品牌。蕴藏着丰富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内涵的东平湖,是东平最大的旅游资源,也是运河文化游的龙头项目。东平县委、县政府一直把东平湖作为旅游产业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在县财政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开发,互利双赢”的法,与合资方协商,对东平湖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腊山进行整体设计和开发,先后恢复了聚义岛藏梅寺、钟鼓楼等古建筑群和根据古典小说《水浒传》建造的山寨、水寨。今年通过专家论证评审,又把运河湿地即东平湖湿地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区域,整合闲散资源,在东平湖畔的王台,规划建设了既是影视基地,又是大型旅游码头和休闲娱乐场所的“水浒古镇”,目前基本竣工。配合东平湖景区建设,大清河沿岸的旅游码头、县城至东平湖高等级观光路、环湖观光路等多个项目,都在建设中。在曾是运河重要码头的大安山潘孟于,正在规划建设运河文化游乐园,发展以垂钓、采菱、木船游、水上体育和运河风味小吃等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游项目。这些项目全部实施后,东平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性改观,旅游产业将出现全新的景观,旅游经济效益将得到极大提高。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正在加速形成。东平为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开发建设,在三四年内,总计将投入50多亿元,今年实际已投入12亿元,使旅游业从景点数量到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这种大手笔规划,大境界布局,大气魄引领所带来的经济回报也是巨大的。去年以来,游客数量持续出现爆增势头,旅游收入也日益剧增。东平的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们坚信,随着运河文化的深入挖掘、不断完善,一个以东平湖景区为核心,充分体现运河文化特色的精品级旅游带,必定出现在鲁西南大地上,成为游客的首选目标。□
㈣ 老残游记写于哪年
刘鹗(è),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鸿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全书共20回,光绪二十九年(1903)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上,到13回因故中止,后重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始全。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作者在小说的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在这块风光如画、景色迷人的土地上,正发生着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造起一座活地狱。小说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作者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第16回原评)。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玉贤是以“才能功绩卓著”而补曹州知府的。在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衙门前12个站笼便站死了2000多人,九分半是良民。于朝栋一家,因和强盗结冤被栽赃,玉贤不加调查,一口咬定是强盗,父子三人就断送在站笼里。董家口一个杂货铺的掌柜的年轻儿子,由于酒后随口批评了玉贤几句,就被他抓进站笼站死。东平府书铺里的人,一针见血地说出了玉贤的真相,“无论你有理没理,只要他心里觉得不错,就上了站笼了”。玉贤的逻辑是:“这人无论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语说的好,‘斩草要除根’。”为了飞黄腾达,他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屠刀。老残题诗说,“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本质。刚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绝巨额贿赂,但却倚仗不要钱、不受贿,一味臆测断案,枉杀了很多好人。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主观臆断,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小说还揭露了貌似贤良的昏官。山东巡抚张宫保,“爱才若渴”,搜罗奇才异能之士。表面上是个“礼贤下士”方面的大员,但事实上却很昏庸。他不辨属吏的善恶贤愚,也判断不出谋议的正确与错误。他的爱才美德,却给山东百姓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办盗能吏”玉贤是他赏识的,刚弼也是他倚重的,更为严重的是他竟错误地采用史钧甫的治河建议,废济阳以下民埝,退守大堤,致使两岸十几万生灵遭受涂炭。在小说中楔入的桃花山一段插话中,着重写了隐居在荒山中的两个奇人□姑和黄龙子。通过两人的言行宣扬了作者所信奉的太谷学说,同时对当时的革命运动,即所谓“北拳南革”,即北方的义和团和南方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恶毒的诋毁和诅咒,攻击他们都是“乱党”。义和团来势猛,他说“几乎送了国家的性命”;革命党起势缓慢,他认为“莫说是皮肤小病,要知道浑身溃烂起来,也会致命的”;告诫人们不要“搅入他的党里去”,表现了作者落后、反动的一面。小说的第一回,就是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象征性图解。他把当时腐败的中国比作一艘漂浮在海上行将被风浪所吞没的破旧帆船。船上有几种人:一种是以船主为首的掌舵管帆的人,影指当时上层的封建统治集团。作者认为他们“并未曾错”,只是因为是走“太平洋”的,只会过太平日子,不意遇上了风浪,所以毛了手脚,加上未曾预备方针,遇了阴天,日月星辰都被云气遮了,所以就没有依傍。再一种人是乘客中鼓动造反的人,比喻当时的革命派,污蔑他们都是些“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英雄”。宣扬如果依了他们,“这船覆得更快了”。还有一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则是指那些不顾封建王朝大局、恣意为非作恶的统治阶级爪牙。作者对他们也很反感,视为罪人。究竟怎样才能挽救这只行将覆灭的大船呢?作者认为:唯一的办法是给它送去一个“最准的”外国方向盘,即采取一些西方文明而修补残破的国家。小说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有些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如玉贤指毓贤,刚弼指刚毅,张宫保(有时写作庄宫保)为张曜,姚云松为姚松云,王子谨为王子展,申东造为杜秉国,柳小惠为杨少和,史钧甫为施少卿等,或载其事而更其姓名,又或存姓改名、存名更姓。黑妞、白妞为当时实有之伎人,白妞一名王小玉,于明湖居奏伎,倾动一时,有“红妆柳敬亭”之称。废济阳以下民埝,乃光绪十五年(1889)实事,当时作者正在山东测量黄河,亲见其惨状。正如作者所自言:“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须征诸实在。”(第13回原评)《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在晚清小说里是比较突出的。特别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有其独特成就。如在写景方面能做到自然逼真,有鲜明的色彩。书中千佛山的景致,桃花山的月夜,都明净、清新。在写王小玉唱大鼓时,作者更运用烘托手法和一连串生动而贴切的比喻,绘声绘色的描摹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鲁迅称赞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中国小说史略》)。 刘鹗还曾写有《老残游记》续集,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之间。据刘大绅说,共有14回,今残存9回。1934年在《人间世》半月刊上发表4回,次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6回的单行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老残游记资料》收录了后3回。续集前6回,虽然也有对官僚子弟肆意蹂躏妇女恶行的揭露,但主要的是通过泰山斗姥宫尼姑逸云的恋爱故事及其内心深入细微的思想活动,以及赤龙子的言谈行径,宣传了体真悟道的妙理。后3回则是描写老残游地狱,以寓其惩恶劝善之旨。 此外还残存《外编》4700余字,写于光绪三十一年以后。除《老残游记》外,刘鹗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医学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诗歌创作《铁云诗存》。1980年齐鲁书社出版了《铁云诗存》,其诗清新俊逸,功力颇深,反映了他的一些行踪和思想感情。
㈤ 老残游记的体载是什么所写内容是什么
章回体小说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
㈥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游记
来到了森林滑抄草,宽阔的袭草坪地映收眼帘,好想在此地滑一滑。但他们有个死规矩,那就是要身高1米5以上,我显然不够格。只好在一旁看着。望着别人兴高采烈的模样,我真渴望快快长大。突然,小a被滑倒了,又站起,我不禁感慨,无论遇到多大的劫难都得摔倒了爬起来,不怕苦难才是真。然后扬长而去。
㈦ 马可·波罗游记的目录
引言
第1章 尼古拉·波罗和马费奥·波罗兄弟俩自君士坦丁堡启程开始世界之旅
第2章 波罗兄弟接受邀请前往觐见大汗
第3章 大汗任命波罗兄弟俩为出使教皇的信使
第4章 波罗兄弟俩携马可回到大汗朝廷
第5章 波罗兄弟和马可觐见大汗
第6章 波罗兄弟和马可恳求大汗恩准他们回国
第7章 波罗兄弟和马可辞别大汗回国
第一卷 从小亚美尼亚到上都大汗朝廷的沿途见闻录
第1章 小亚美尼亚和拉亚苏兹港
第2章 突厥蛮尼亚地区
第3章 大亚美尼亚和诺亚方舟所停泊的高山
第4章 谷儿只地区和铁门关
第5章 毛夕里地区和曲儿忒人
第6章 报达大城
第7章 报达哈里发之死
第8章 移山奇迹
第9章 庄严的桃里寺城
第10章 圣巴扫马修道院
第11章 波斯国及三王来朝
第12章 波斯的八个王国
第13章 亚兹德城
第14章 起儿漫王国
第15章 卡赫努季城和鲁巴尔地区
第16章 忽里模子城和那里刮的热风
第17章 起儿漫和库赫博南之间的大沙漠
第18章 库赫博南及其物产
第19章 从库赫博南至图恩加恩地区的行程
第20章 山中老人和他训练的刺客
第21章 富饶的平原和撒普儿干城
第22章 巴里黑城,
第23章 塔里寒寨堡和盐山
第24章 讫瑟摩地区
第25章 巴达哈伤地区
第26章 白沙瓦地区
第27章 怯失迷儿地区
第28章 哇罕地区以及三天的山路
第29章 可失哈耳城
第30章 撒麻耳干城和施洗圣约翰教堂的神奇石柱
第31章 鸦儿看地区
第32章 忽炭城
第33章 媲摩地区
第34章 阁鄙地区
第35章 罗不镇
第36章 唐兀地区和沙州城
第37章 哈密力州
第38章 畏兀儿地区和哈剌火州城
第39章 曲先塔林城
第40章 肃州
第41章 甘州城
第42章 亦集乃城
第43章 哈刺和林及鞑靼王国的起源
第44章 成吉思汗——第一位鞑靼汗
第45章 六位鞑靼皇帝及他们的葬礼
第46章 鞑靼人的游牧生活
第47章 鞑靼人的神祗和鞑靼服饰
第48章 鞑靼人的战争法则
第49章 鞑靼法律和天亡子女的冥婚
第50章 八剌忽草原和大泽
第51章 西凉国和西宁州地区
第52章 宁夏地区和阿拉筛城
第53章 约翰长老后嗣统治的天德地区
第54章 察罕脑儿城
第55章 上都城中大汗的宏伟宫殿和在此举行的法事
第二卷 关于忽必烈大汗的丰功伟绩以及西部和南方各地的见闻录
第1章 当朝皇帝忽必烈汗的丰功伟业
第2章 大汗与皇叔乃颜的战争
第3章 大汗处决乃颜
第4章 大汗班师回到汗八里城以及对基督徒的敬意
第5章 立战功者所受的奖赏
第6章 大汗的威仪以及每年一度的选妃
第7章 大汗四位皇后所生的皇子
第8章 大汗的宫殿
第9章 汗八里城附近兴建的大都新城以及城市治安
第10章 阿合马的暴政与反抗他的密谋
第11章 大汗的禁卫军
第12章 大汗举行的大宴仪式
第13章 大汗的寿辰
第14章 元正日的白月节庆典
第15章 冬季进献朝廷的野味
第16章 大汗行猎所驱使的豹子、老虎和猎鹰
第17章 担当大汗驯犬师的两兄弟
第18章 大汗行猎
第19章 大汗在一年中不同季节的生活方式
第20章 汗八里城及其众多的人口与商业
第21章 大汗发行的纸币
第22章 掌管军务的十二名官人和掌管国务的另外十二名官人
第23章 备有驿马和铺卒的驿站
第24章 皇帝对各地灾荒之年的赈恤
第25章 道路两旁敕栽的树木
第26章 汉地酿制的米酒和用作燃料的黑色石块
第27章 大汗济寒赈贫
第28章 汗八里城的占星师
第29章 汉人的宗教和一些风俗
第30章 汉地腹里与桑干河
第31章 涿州城
第32章 真定城
第33章 太原府王国
第34章 绛州寨堡以及约翰长老如何对待金王
第35章 波澜壮阔的黄河
第36章 京兆府城
第37章 汉地与蛮子的边界
第38章 成都府和大江
第39章 吐蕃地区
第40章 建都地区
第41章 合剌章 大区及其首府押赤
第42章 合剌章 地区的边远地带
第43章 金齿地区和永昌城
第44章 大汗如何征服缅国和朋加剌国
第45章 杳无人烟的地方和缅王国
第46章 缅城和金银双塔
第47章 朋加刺地区
第48章 景咙国
第49章 阿焚地区
第50章 秃老蛮
第51章 叙州城
第52章 河问府城
第53章 长芦城
第54章 陵州城
第55章 东平府城
第56章 汉地和蛮子地区的大家闺秀
第57章 神像及其神谕
第58章 济州城
第59章 徐州、邳州和宿迁城
第60章 雄伟的黄河及淮安州城和安东州城
第61章 壮丽的蛮子地区及大汗征服该地的手段
第62章 淮安州城
第63章 宝应镇和高邮城
第64章 泰州城和通州城
第65章 马可·波罗治理的扬州城
第66章 汴梁地区
第67章 尼古拉和马费奥兄弟助攻襄阳城
第68章 真州城和广阔无际的大江
第69章 瓜洲城
第70章 镇江府城
第71章 常州城
第72章 苏州城和吴江州城
第73章 宏伟壮丽的杭州城
第74章 关于杭州城的更多情况
第75章 大汗的岁入
第76章 太平州城及其他城镇
第77章 福建王国
第78章 建宁府城
第79章 侯官城
第80章 福州城
第81章 福州的基督徒如何争取到自己的权利
第82章 泉州港与德化城
第三卷 秦海、日本大岛、南印度。以及印度海的沿岸和岛屿
第1章 印度及用来航海的船舶类型
第2章 日本岛及大汗对该岛的进攻
第3章 日本人膜拜的众多偶像以及贪食人肉的风俗
第4章 秦海和海南湾
第5章 占城国
第6章 爪哇岛
第7章 孙陀岛、昆仑岛和罗斛国
第8章 盘檀岛和麻里予儿王国
第9章 小爪哇岛和第一个王国法而剌
第10章 第二个王国不斯麻
第11章 第三个王国苏木都剌
第12章 第四个王国那孤儿
第13章 第五个王国南巫里
第14章 第六个王国班卒
第15章 翠蓝屿和安得蛮岛
第16章 锡兰岛
第17章 释迦牟尼佛的事迹
第18章 马八儿地区
第19章 关于马八儿地区的更多情况
第20章 圣多马遗体的奉安之地
第21章 拔肥离王国
第22章 来来地区
第23章 伽一城
第24章 俱蓝王国
第25章 甘埋里
第26章 下里王国
第27章 八罗孛
第28章 胡茶辣王国
第29章 靼拿王国
第30章 甘琶逸王国
第31章 须文那王国
第32章 木俱兰王国
第33章 男人岛和女人岛
第34章 速古苔刺岛
第35章 马达加斯加大岛
第36章 层拔罗岛
第37章 称为阿比西尼亚的第二印度或中印度
第38章 阿丹地区
第39章 希赫尔城
第40章 佐法儿城
第41章 伽力吉城
第42章 忽里模子
第四卷 鞑靼王公之间的战争及北方各国概况
第1章 大突厥及海都大王反对大汗的战争
第2章 海都大王彪悍的女儿
第3章 阿八哈派遣儿子阿鲁浑带兵作战
第4章 阿合马与阿鲁浑之间的战争
第5章 阿鲁浑被解救并处死阿合马
第6章 乞合都和拜都先后篡夺王位
第7章 统治遥远北方的鞑靼宗王
第8章 那些被称做黑暗区域的地方
第9章 俄罗斯地区和那里的人民
第10章 列兹吉亚地区和君士坦丁堡海峡
第11章 西鞑靼人的君主
第12章 旭烈兀与别儿哥之间的战争
第13章 脱脱和那海之间的战争
第14章 结束语
……
㈧ 东平有运河吗
东平不仅有运河,还有相关的运河文化。下面是东平介绍,希望能帮到您。
东平之通京杭大运河,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代朝廷为了解决山东境内大运河漕运梗阻,实现南粮北调以济京师,至元十八年十月,元世祖派兵部尚书李奥鲁赤带领都水监官员及水利专家到济州作实地测量与度划,并于次年开工,经过两年施工,开凿了南起任城(今济宁),北至须城县(今东平)安民山的济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世祖又下令开通了引汶济运由安民山至临清接御河的会通河。至此,破解了山东运河漕船水陆不畅的难题,而运河也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东平运河南从新湖乡小河涯村入境,北到戴庙乡十里堡村出境,总长约30公里。其通航时间前后约七百年。
会通河开凿于元代,而繁盛于明清。这条古代黄金水道的兴衰史,也是东平社会发展的兴衰史。在漫漫七百年间,它为东平留下了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我们至今受用不尽。近年来,中共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运河文化遗产不仅高度重视,而且进行了系统保护,围绕建设“生态东平,江北渔乡”这一总目标,对大运河水系的开发利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规划,全面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的总体方针。并依据这一方针,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开发东平段运河的重大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东平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
东平境内有着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主要有著名的引汶济运工程戴村坝、运河之畔的明珠城市州城、运河风景名胜区东平湖以及重要码头大安山、戴家庙等。
中国运河史上的伟大工程戴村坝。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通过隋代运河实现南粮北调,解决山东境内水陆转运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元朝派都水监郭守敬实地堪察拿出解决方案。郭守敬采取在鲁西低洼平原上开凿运河的方法,通过引泗水、汶水汇于济宁城南而入淮,然后在汇合处开一新河分水北上超过“南旺水脊”,又凿通了济州河通往临清的河道会通河,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航运不畅的问题。但这一局面保持了不足百年,由于黄河频繁决口,运河淤塞严重,逐渐形成河通水不足的困难局面,严重影响南粮北运保障京都,疏浚河道遂成急务。元朝工部尚书宋礼采纳农民水利专家白英“引汶济运”的建议,在东平境内大汶河上筑坝,截汶水入于新开挖的小汶河,至汶上南旺脊顶,通过建闸控制南北分水,使引汶之水七分流北,三分流南,即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抬高运河水位;同时,把南旺、安山、马场、昭阳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柜”,并引兖州、青州、济州三州泉水,补充运河水源,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运河“瓶颈”南旺因地势高南水北上不畅和水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了运河的长期畅通。这一治运的关键工程,就是戴村坝。戴村坝初建于永乐九年(1411年),后经多次维修加固。整条坝为南北向,形状略呈孤形,其弓背对着迎水面。戴村坝坝体结构分为三段,南为滚水坝,中为乱石坝,北为玲珑坝。三段坝体中,北段玲珑坝比南段滚水坝高10厘米,中间乱石坝比滚水坝高20厘米,形成两边不对称低凹而中间凸出状。如此设计,可形成三坝分级漫水,达到排洪防溢,调蓄汶水以济运的目的。清道光二年(1822年),维修大坝时,在坝东北增筑比坝平面高2米,长260米的三合土坝一座,当石坝漫水位超过2米,此坝即自行漫水,从而巧妙地起到泄洪保坝作用。在石坝与三合土坝之间,有一道呈东北西南向长约千米的堤防,名太皇堤。堤的迎水面为石砌。此堤作用在于当丰水期水量过大过猛时,水头至此而碰壁南流,从而缓解水的流速,以确保主坝安全泄洪。戴村坝南北总长约3000米,坝顶宽约10米,在大汶河与大清河相接处,如长龙卧波,似猛虎锁关,极其雄伟壮观。戴村坝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戴村坝,就不会有山东运河的畅通,不会有明清两代的漕运繁荣。戴村坝引汶入运的奇妙构想,与四川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一样,堪称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第一流的伟大构思,它的设计之精巧,制造之精工,运用之精妙,分水之精确,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得到国际水利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很久以来,就享有“中国第二都江堰”的美誉。其实在我看来,戴村坝远比都江堰伟大的多,都江堰仅起地域导流的水利作用,而戴村坝的实际效用,不仅在经济上保障了南粮北运,以济京师,而且因为这一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政治上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文化上促进了南北大交流和各民族文化心理的认同,形成了明清以来社会的长期稳定。避免了历史上三国鼎立、南北分治、五胡乱华等分裂混乱局面的出现,对于国家来说,这比任何经济利好都更加重要。
运河之畔的明珠——州城。大运河的开通,给东平留下的另一个巨大文化遗产是州城。州城原为东平故城,自宋咸平三年(1000年)立城,一直是东平府、路、州、县的治所驻地,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州城的兴衰与运河的兴衰紧密相联。州城繁荣于金元之际,此时也正是大运河贯通之时。金元时期,元朝设东平路,严实任东平路总管。据《东平州志》记载,此时的东平路领54州县,是东平建制史上管辖范围最大的时期,也是州城经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州城,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店铺鳞次栉比,作坊星罗棋布;运河上帆樯林立,轴舻相连,拉纤号子声声,灯火日夜不息;岸边车马喧嚣,货物堆积如山。当地产的花生、棉花、布匹、蒲编等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四面八方;南方的茶叶、丝绸、竹器、食糖;北方的皮货、煤炭、木材、杂品等,经运河而汇集于此,又由此再经运河而分散到全国各地。江、浙、皖、晋、秦客商潮水般涌入州城,各类商会的楼堂馆所傍河而立,金店、银号、书坊、笔庄,以及酒楼、戏台、药铺、茶肆等等遍布城区。以致意大利著名旅游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赞叹“这是一座雄伟美丽的大都市,商品与手工艺制品特别丰富。河中船舶往来如织,仅看这些运载着价值连城的商品的船舶吨位与数量,就会令人惊讶不已。”诗人高适更写下了“高城回首一长嗟,市声浩浩如欲沸”的赞美诗句。州城不仅经济发达,文化尤为繁荣。东平路在严实父子管辖下的半个世纪,社会稳定,府学兴盛,南北才俊,咸集州城。出现了以大戏曲家高文秀为代表的东平作家群,勾栏瓦舍,遍布城中,笙歌舞乐,日夜不息,使东平成为中国北方除大都之外的著名戏曲之乡、杂剧重镇。特别是府学的兴盛,培养了大批人才,以至有“朝中官员,半出东平”之说。更令东平人骄傲的是,元代还产生了大科学家王桢,他所著的《农书》,成为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在元末明初,又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作者罗贯中,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四部古典小说半出东平的罕见奇观。这座繁华的城市里,古建筑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文庙、关帝庙、火神庙、城隍庙、镇武庙;报恩寺,清真寺;状元府;山陕会馆以及各类牌坊,如宋代的梁颢梁固父子状元牌坊、武进士武之大的龙门连跃牌坊等功名和节孝牌坊,号称“七十二架”之多。还有不少烙印着运河文化的古遗址等等。古代州城生态环境极好。据清道光《东平州志》记载,会通河一带名泉甚多,著名的即有半亩泉、游龙泉、双鸣泉、永旺泉、静深泉等三十余处。泉多林必茂。入夏以后,运河岸边,泉水之畔,白杨绿柳,浓荫蔽天;奇花异草,争妍斗艳。游人踏青赏景,漫游林下,听百鸟之欢鸣,观河上之帆影,如同在画图中。故民国《东平县志》美其“夏秋之交,不亚江南”。
与大运河灵肉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东平湖。历史上,大运河进入东平境内后,在今戴庙乡注入黄河的地方,与大清河流向基本平行,相邻而不相交,现在的东平湖,实际上是大清河入黄前的一片低洼水泽,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东平湖水库时,才把大运河和大清河入黄口融汇一起,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平原水库——东平湖。由是,也可以说,东平湖文化,也就是大运河文化。现在沿湖大安山至戴家庙一带三十多里,都曾是京杭运河商贸经济和民间艺术的繁华带。清道光《东平州志》记载,大安山和戴家庙分别建有河闸,有专司此职的闸夫。两处都是商贾往来,百工聚汇,货物集散,生意兴隆的水陆大码头。2007年夏,我在做大运河调查时,听大安山曾做过运河船工的村民说,该村傍运河而建,曾有七十二条胡同,条条通向运河。戴家庙曾有十条大街,每一条街道都通向运河。市列珠玑,户盈管弦,经济文化皆极一时之盛。那时,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大安山到戴庙,一黑夜不睡觉。”意思是两个大码头之间,河面上桅杆林立,灯火交织,市声如沸,形同白昼。据一位曾在运河上闯荡大半生的八十多岁老船工说,那时,运河上最多时一天曾过48帮船队(每帮船队100艘船)。可以想像,五千艘运粮船蓬帆高挂,衔尾而行,如神龙遨游,不见首尾,该是一种多么壮观的景象!故此“会河帆影”成为东平古八景之一,至今仍留在运河两岸人们的记忆里。河湖融为一体后,东平湖总面积627平方公里,蓄水量40亿立方米。目前,常年水面200多平方公里。成为青山环绕,绿柳垂岸,碧波苇荡,银鸥翔天,天然一幅优美画卷的风景名胜区。东平湖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湖中有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60余种,水生植物40多种,年产量在3000吨以上。东平湖周围多山,以腊山国家森林公园最为著名,这是一座道教名山,山上有三清宫、藏经阁、古戏台、玉皇殿等众多古迹。与腊山相邻的六工山建福寺,是中国四大民间武术之一子午功的发源地。至今保存着子午功创始人水浒英雄武松、鲁智深的练功房等遗迹。湖中有岛,名无影山,传说曾是水浒英雄劫持生辰后藏身的地方,今改名聚义岛。岛上文物众多,有藏梅寺、晁盖墓、钟鼓楼等。聚义岛是理想的避暑胜地。这里夏日清风习习,夜凉如秋;岛岸绵长,沙白如雪,是优良的天然浴场。环东平湖一带,还有国保级文物白佛山隋代大佛、稻屯洼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名胜洪顶山北朝摩崖刻经、司里山摩崖石刻造像群、旧县乡楚霸王墓等许多珍贵文物古迹。
总之,东平的运河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彩。是历史留给我们当代人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
建设东平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意义、原则及措施
中共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认为,运河文化是一项蕴藏巨大的人文资源,做好这篇大文章,既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和发展县域经济,具有无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直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选择越来越宽,需求也越来越高。时尚娱乐、休闲娱乐、文化娱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纵贯中国南北,绵绵数千里之长的京杭大运河,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内涵的运河文化,覆盖面积大,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对人们的文化意识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穿透力。发掘和弘扬运河文化,就是弘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在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外来文化日益侵蚀本土文化,文化出现多元化交融的社会转型时期,唤醒人们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崇敬意识、保护意识、传承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
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是发展当地旅游产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运河文化是一种跨地域,跨时空的开放性文化,它吸纳了佛、道、儒各家文化,融汇了吴越、楚湘、齐鲁、燕赵等区域文化,以在历史邃道中流动的方式,加强了运河两岸各族人民的心理认同,对促进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旅游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文化正是旅游的灵魂和打造旅游品牌不可或缺的要素。缺乏文化内含的旅游资源,注定不会成为游人趋之若骛的热点。运河遗址遗存文物古迹,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持久的生命活力,必将表现出强大的磁性,每建成一处景点,都会成为人们的争相观览之地。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典范实践和杰出创造,已被公认为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必将成为拉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资源。特别是东平,境内有古梁山泊遗存水域东平湖这一孕育了举世闻名的水浒故事的宝贵资源,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建设,将会造成水浒文化旅游线上的火爆热点。
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有效保护运河两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百年来,在东平运河沿岸形成的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流行于运河两岸的民间风俗敬河神、赛龙舟、踩高跷、舞狮子以及民间武术、灯会等等,过去因为运河的衰落,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也趋向冷寂,甚至面临失传。通过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有效的保护这些民俗文化在强势的现代时尚文化冲击下不被丢弃,并使这些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景点上最富有生命活力、最吸引游人眼球的独特文化形态。例如,曾经是运河码头的戴家庙村,民间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尚武风习,每年旅游旺季,武术爱好者们都要在东平湖景区“亮相”进行武术表演,深受游客欢迎。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使伴运河而生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得到全面保护,又可在旅游产业中,发挥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有利于抢救和保护运河文化遗址。东平段运河由于长期断流,两岸有不少村庄的老百姓,由渔民成为了农民,过去曾经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或繁华水运码头的集镇、村庄,因为丧失了经济文化发展的特定条件,逐渐变得无人问津而走向寂寞、荒凉、衰败。表面上看,这是历史的变迁,其实是无数文化遗产的消失。不要说一座城市,就是一座集镇码头,也无不包含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其他种种人类生活的信息,随着无情的废弃,所有这一切信息,都将消失。比如东平大安山、戴家庙,都曾是运河岸边十分繁华的大码头,在明清两朝数百年的运河线上,可以说“天下无人不识君”。随着运河的断流,这些曾经是明星般的码头早已暗然失色,成为普通村庄,有的甚至已经看不到运河对其产生的影子。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通过保护、开发等措施,可以使这些重要的运河文化遗址得到抢救而重新浮现出来,为现实服务。
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有利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运河东平段断流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变迁,特别是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运河故道已面目全非,有的地方河道填平,河堤被毁,在东平与汶上、梁山三县相邻处的河段上,多见以运河堤为土源建起的砖厂,使运河肢体变得破碎。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本来是好事,但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有的地方运河故道被当作天然垃圾场、排污坑,使运河遭受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有利于把被破坏的环境恢复起来,重现运河两岸绿树成林,飞鸟成群,河中鱼虾成汛的美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东平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几项基本原则。一是近期开发与长远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运河东平段全长30公里,仅凭县财政之力,在短时间甚至十数年内都是难以全面治理的。怎么办呢?只能有重点的开发,对暂不开发的河段,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维持现状,停止一切目的的损坏。待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全面实施时,再行整体规划利用。二是循序渐进,防止盲目开发的原则。运河东平段可资利用处颇多,分布在沿线6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运河文化遗址。为了防止盲目开发,县里统一规定开发顺序。三是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不因开发造成新的破坏。对运河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东平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认为运河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必须保护好、宣传好、利用好。凡属文物的运河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有相关专家指导,尊重专家意见。四是有利于整合资源,重点投资,短期见效的原则等。
形成人文与生态与旅游和谐相处优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运河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开发者既要有热心,也要有耐心;既需要财力,也需要智慧;只有在科学的轨道上,综合多种有利条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才能建成人文与生态与旅游和谐相处优化发展的良好格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共东平县委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全县旅游产业,制定了“科学规划,全面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的大运河开发利用总体方针。仅有总体方针还不行,还必须有充分的资金作保证,否则,再好的设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历史上,东平是农业县,财政家底一直瘠薄,如何拓展融资渠道,以保证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县委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政策,向国家争取一点;二是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确保项目实施;三是制定谁投资谁受益和吸引外资及社会闲散资金的具体政策;四是集中资金建设重点项目,利用回收资金继续投放于新项目的开发建设。采取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县委明确了大旅游开发的战略思想,按照“水浒故里,江北渔乡”的主题定位和“远推水浒文化,近推休闲渡假”的市场定位,以争创全国旅游强县、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借鉴历史上农民水利专家白英“引汶济运”的治水方略,引汶水以入东平新城,把县城打造成“水上城市”。运河史上著名的戴村坝座落在县城东部五公里处,其上游河道便是发源于泰莱山区,流域面积达一万平方公里的大汶河。大汶河水质优良,水源丰沛,经下游河段大清河而注入东平湖,为东平利用这一天然水资源,提供了独特的条件。今年以来,县里投入上亿元,在戴村坝上游,建造了引水工程,目前,工程完成过半,预计国庆节前竣工。同时,县委对戴村坝至东平湖、大运河直至黄河全长约150公里的水道,计划总投资20亿元,进行全面疏浚改造。目前戴村坝至东平湖40公里河段,已经完成河道清淤排沙的疏通,沿岸15个码头节点,40余处景点,一部分已经完成,一部分尚在建设中。县城南出口新建的“清河公园”和旅游码头,游人可乘船直达东平湖,沿着这一水上游风景带,可饱览大清河两岸绿草茵茵,牛羊成群,鸡鸣树巅,霜结板桥的田园景致,也可观览东平湖景色迷人的湿地风光。同时,戴村坝休闲游乐园、罗贯中纪念馆、罗贯中故里牌坊、稻屯洼城市湿地公园、水上森林游乐园、运河渔村、渔家风情园等景区景点,都在建设中。
其次,投以重金,对运河明珠城市州城进行抢救保护。如前所述,州城曾是一座千年古城,在开发和建设运河人文与自然风景带中,中共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把恢复州城历史原貌,不仅作为建设运河文化风景带的重头戏,而且作为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的重中之重。年初,县政府成立专家小组,根据清朝《东平州志》记载,对州城进行了全面规划,明确了复建的三十余处景点,即四座城门楼、8华里长宋代一条街、文庙、火神庙、性觉寺、历史上原有的10架牌坊等,对所有景点,决定通过民间筹资、招商引资、城内土地资产置换盘活等方式,在三年内,总投资12.5亿元,分三期工程实施。一期工程投资3亿元,建设南连京杭大运河北接东平湖总长4300米的宋代一条街,分为休闲、游览、服务三个功能区。同时,修复完善运河遗迹永济桥、清真寺;重建北城门楼、状元府、龙门连跃坊、升平人瑞坊、进士及第坊等文物古迹;街面全部铺设青石板,按宋代风格整体开发沿街建筑,重现宋代街市的繁华景象。二期工程投资4.5亿元,重建历史上的东平府衙、文庙、报恩寺、关帝庙、老城门城墙以及修复护城河,建设旅游码头等。第三期工程投资5亿元,全面改造城区,重现关帝庙街、文庙街、孟家街、白衣堂街等老街老巷历史风貌,建设文化广场,仿宋风格高档住宅小区、高档宾馆酒店,打造“水绕城,城环水”的千年宋城和谐美景。三年后,州城将基本恢复运河明珠城市的历史景观。目前,工程进展顺利,3架历史上的著名牌坊“升平人瑞”坊、“龙门连跃”坊、“进士及第”坊已安装完成。北城门楼外的东平湖旅游码头已经建成。有五百多年历史的运河清真寺,县财政投资60余万元,修葺了主殿,添置了配房,使这座精美的古代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州城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同志的家乡,万里同志的旧居,不仅是东平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占地约三千平方米的万里旧居,也在规划实施中。州城四面环水,蒲苇丛生,绿柳垂阴,是典型的水城,过去曾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州城恢复历史原貌后,原来的护城河,水塘等,将以发展观光农业为主,种植蒲苇莲荷,重现民国《东平县志》记载的“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渔舟唱晚,风景清幽,不亚于江南”的美景。我们深信,三期工程完成后,随着运河文化游和水浒文化游的兴起,州城必将成为运河旅游线上独具特色的观光景点。
第三,努力打造东平湖旅游品牌。蕴藏着丰富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内涵的东平湖,是东平最大的旅游资源,也是运河文化游的龙头项目。东平县委、县政府一直把东平湖作为旅游产业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在县财政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开发,互利双赢”的办法,与合资方协商,对东平湖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腊山进行整体设计和开发,先后恢复了聚义岛藏梅寺、钟鼓楼等古建筑群和根据古典小说《水浒传》建造的山寨、水寨。今年通过专家论证评审,又把运河湿地即东平湖湿地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区域,整合闲散资源,在东平湖畔的王台,规划建设了既是影视基地,又是大型旅游码头和休闲娱乐场所的“水浒古镇”,目前基本竣工。配合东平湖景区建设,大清河沿岸的旅游码头、县城至东平湖高等级观光路、环湖观光路等多个项目,都在建设中。在曾是运河重要码头的大安山潘孟于,正在规划建设运河文化游乐园,发展以垂钓、采菱、木船游、水上体育和运河风味小吃等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游项目。
这些项目全部实施后,东平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性改观,旅游产业将出现全新的景观,旅游经济效益将得到极大提高。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正在加速形成。东平为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开发建设,在三四年内,总计将投入50多亿元,今年实际已投入12亿元,使旅游业从景点数量到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这种大手笔规划,大境界布局,大气魄引领所带来的经济回报也是巨大的。去年以来,游客数量持续出现爆增势头,旅游收入也日益剧增。
东平的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们坚信,随着运河文化的深入挖掘、不断完善,一个以东平湖景区为核心,充分体现运河文化特色的精品级旅游带,必定出现在鲁西南大地上,成为游客的首选目标。□
㈨ 想找一本关于世界旅游的游记,
老残游记
简介:
《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1]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
作者生平:
刘鹗(è),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全书共20回,光绪二十九年(1903)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上,到13回因故中止,后重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始全。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作者在小说的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在这块风光如画、景色迷人的土地上,正发生着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造起一座活地狱。小说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作者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第16回原评)。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玉贤是以“才能功绩卓著”而补曹州知府的。在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衙门前12个站笼便站死了2000多人,九分半是良民。于朝栋一家,因和强盗结冤被栽赃,玉贤不加调查,一口咬定是强盗,父子三人就断送在站笼里。董家口一个杂货铺的掌柜的年轻儿子,由于酒后随口批评了玉贤几句,就被他抓进站笼站死。东平府书铺里的人,一针见血地说出了玉贤的真相,“无论你有理没理,只要他心里觉得不错,就上了站笼了”。玉贤的逻辑是:“这人无论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语说的好,‘斩草要除根’。”为了飞黄腾达,他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屠刀。老残题诗说,“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本质。刚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绝巨额贿赂,但却倚仗不要钱、不受贿,一味臆测断案,枉杀了很多好人。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主观臆断,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小说还揭露了貌似贤良的昏官。山东巡抚张宫保,“爱才若渴”,搜罗奇才异能之士。表面上是个“礼贤下士”方面的大员,但事实上却很昏庸。他不辨属吏的善恶贤愚,也判断不出谋议的正确与错误。他的爱才美德,却给山东百姓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办盗能吏”玉贤是他赏识的,刚弼也是他倚重的,更为严重的是他竟错误地采用史钧甫的治河建议,废济阳以下民埝,退守大堤,致使两岸十几万生灵遭受涂炭。在小说中楔入的桃花山一段插话中,着重写了隐居在荒山中的两个奇人□姑和黄龙子。通过两人的言行宣扬了作者所信奉的太谷学说,同时对当时的革命运动,即所谓“北拳南革”,即北方的义和团和南方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恶毒的诋毁和诅咒,攻击他们都是“乱党”。义和团来势猛,他说“几乎送了国家的性命”;革命党起势缓慢,他认为“莫说是皮肤小病,要知道浑身溃烂起来,也会致命的”;告诫人们不要“搅入他的党里去”,表现了作者落后、反动的一面。小说的第一回,就是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象征性图解。他把当时腐败的中国比作一艘漂浮在海上行将被风浪所吞没的破旧帆船。船上有几种人:一种是以船主为首的掌舵管帆的人,影指当时上层的封建统治集团。作者认为他们“并未曾错”,只是因为是走“太平洋”的,只会过太平日子,不意遇上了风浪,所以毛了手脚,加上未曾预备方针,遇了阴天,日月星辰都被云气遮了,所以就没有依傍。再一种人是乘客中鼓动造反的人,比喻当时的革命派,污蔑他们都是些“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英雄”。宣扬如果依了他们,“这船覆得更快了”。还有一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则是指那些不顾封建王朝大局、恣意为非作恶的统治阶级爪牙。作者对他们也很反感,视为罪人。究竟怎样才能挽救这只行将覆灭的大船呢?作者认为:唯一的办法是给它送去一个“最准的”外国方向盘,即采取一些西方文明而修补残破的国家。小说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有些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如玉贤指毓贤,刚弼指刚毅,张宫保(有时写作庄宫保)为张曜,姚云松为姚松云,王子谨为王子展,申东造为杜秉国,柳小惠为杨少和,史钧甫为施少卿等,或载其事而更其姓名,又或存姓改名、存名更姓。黑妞、白妞为当时实有之伎人,白妞一名王小玉,于明湖居奏伎,倾动一时,有“红妆柳敬亭”之称。废济阳以下民埝,乃光绪十五年(1889)实事,当时作者正在山东测量黄河,亲见其惨状。正如作者所自言:“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须征诸实在。”(第13回原评)《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在晚清小说里是比较突出的。特别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有其独特成就。如在写景方面能做到自然逼真,有鲜明的色彩。书中千佛山的景致,桃花山的月夜,都明净、清新。在写王小玉唱大鼓时,作者更运用烘托手法和一连串生动而贴切的比喻,绘声绘色的描摹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鲁迅称赞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中国小说史略》)。
刘鹗还曾写有《老残游记》续集,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之间。据刘大绅说,共有14回,今残存9回。1934年在《人间世》半月刊上发表4回,次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6回的单行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老残游记资料》收录了后3回。续集前6回,虽然也有对官僚子弟肆意蹂躏妇女恶行的揭露,但主要的是通过泰山斗姥宫尼姑逸云的恋爱故事及其内心深入细微的思想活动,以及赤龙子的言谈行径,宣传了体真悟道的妙理。后3回则是描写老残游地狱,以寓其惩恶劝善之旨。
此外还残存《外编》4700余字,写于光绪三十一年以后。除《老残游记》外,刘鹗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医学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诗歌创作《铁云诗存》。1980年齐鲁书社出版了《铁云诗存》,其诗清新俊逸,功力颇深,反映了他的一些行踪和思想感情。
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
刘鹗简介
一.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朝帝国陷入遭逢内忧外患的困境当中,外有列强环伺,内则政治腐败.
二.生平概述:
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江苏丹徒(今江苏省丹徒县)人,自幼聪颖,五岁便能背诵唐诗三百首.生于文宗咸丰7年(西元1857),卒于宣统元年(西元1909),年53.
鹗精於算学,医学,水利,并留心西洋科学.个性放旷不拘,所见不同於流俗,观察时事尤其犀利.早年曾於扬州行医,后改行经商(刘鹗28岁曾在江苏淮安开过菸草店,31岁又在上海开过书店,但都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光绪14年(西元1888)黄河决口於郑州,便投效河督吴大澄,山东巡府张曜,协助治河,后因治河有功,声誉大起,被保荐以知府任用.曾上书建议修筑铁路,利用外资开采山西煤矿,兴办实业(指工商企业),以利民生,时人不解其用心,交相指责,视为汉奸.光绪26年(西元1900)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太仓粟(京师官方谷仓里的粮食)为俄兵所据,他向联军以低价购得太仓粟,赈济饥民,全活甚众,却因被控私购太仓粟,流放新疆,住在乌鲁木齐一座寺庙的戏台底下,靠为人治病度日,最后病死於迪化(今乌鲁木齐).著有老残游记,铁云藏龟,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书.
三.刘鹗一生的四件大事:
1.治理黄河:
主张束水刷沙法―筑提控制水势,使水不漫溢两岸,再以水攻沙,直刷河底.
2.甲骨文字的研究:
光绪25年(西元1899),他在北京,住在朋友王懿荣家中.王懿荣当时任国子监祭酒,对金石文字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那时王懿荣生了病,看完病家人就上街把药买回来,跟药方核对没错才去煎,刘鹗在一旁看,在这些药中有一包药叫龟板,他觉得很奇怪便顺手拿起来看看,这一看使他惊奇万分,那些龟板上有小字,而且很明显地看的出来字是刻上去的,王懿荣知其古老,乃派人到药店将有字的全部买下,后又到处收购,两年间共收刻辞甲骨一千馀片.
王懿荣死后,家人为了还债,将王懿荣收藏的甲骨卜辞,大部分转让给了刘鹗.刘氏此时也收购刻辞甲骨,前后藏有近5000片.1903年刘鹗将收藏的刻辞甲骨搨印了1058片,在早期收集甲骨卜辞的藏家罗振玉的鼓励下,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书籍——《铁云藏龟》.
虽然该书在对於甲骨文上的建树不多,但是他却是首度将私人收集的甲骨公诸於世,以供同好研究,这种分享的心胸与情操,使得甲骨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长足的进展.
3.开山西的矿
4.贱买太仓的米来赈济北京难民
四.作者细说
刘鹗之死:
刘鹗与袁世凯曾在山东巡府张曜下共事过,元为自己长久不被重用而郁郁不得志,曾向刘向张请求为任,而张曜却认为元「才可爱而性未定,资可造而识未纯」,没有同意袁的要求,因此袁世凯以为刘鹗不肯为他出力,一直坏恨在心.后来袁进了军机处掌握大权,蓄意报复,终於在光绪34年(西元1908),以私购太仓米和在为外国人买地的的罪名,密电江两总督将刘鹗缉捕,发配新疆,永远坚禁,第二年(宣统元年),因脑充血死于新疆流所.
汉奸!
光绪23年,刘鹗应外国人聘请到山西的一间铁矿公司做经理,他和一些新党人物的思想一样,认为只有提倡科学,兴办实业才能救中国,而兴办实业的办法就是他所想的:「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铁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有人认为他者种主张在本质上是不利於国家的,难怪这时他要背负著汉奸之名了.
为什么要写老残游记
刘鹗会撰写《老残游记》一书,原本是为了帮助朋友.在义和团乱后没几年,京曹中有沈虞希与连梦青二人,因素与天津日日新闻的方药雨为友,一日,沈虞希偶将朝中事告知方药雨,方氏将其揭露於报端,清廷获悉后大为震怒,严办泄密之人,且株连甚广,沈氏被逮杖毙,连梦青仓皇遁走上海.连氏到上海后,家财尽失,无以为生,只依赖卖文糊口.刘鹗知其人孤介,不愿受人资助,因此动笔写小说送他,以增加其稿费收入.
刘鹗的写作动机本为助人,但他生当乱世,目睹国事糜烂,再加上自己一生事业上的失败以及政治理想的幻灭,《老残游记》事实上也是他个人情感的寄托.他曾在书中自叙:「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国家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由此可知,《老残游记》为当时中国社会之缩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
五.老残游记续集-->自序
人生如梦耳.人生果如梦平 抑或蒙叟之寓言乎,吾不能知.趋而质诸蜉蝣子,蜉蝣子不能决.趋而质诸灵椿子,灵椿子亦不能决.还而叩之昭明.
昭明曰:"昨日之我如是,今日之我复如是.观我之室,一榻,一几,一席,一灯,一砚,一笔,一纸.昨日之榻,几,席,灯,砚,笔.纸若是,今日之榻,几,席,灯,砚,笔,纸仍若是.固明明有我,并有此一榻,一几,一席,一灯,一砚,一笔,一纸亡.非若梦为乌而厉乎天
然则人生如梦,固蒙叟之寓言也夫!吾不敢决,又以质诸杳冥.
杳冥曰:"子昨日何为者 "对曰:"晨起洒扫,午餐而夕寐,弹琴读书,晤对良朋,如是而已."杏冥曰:"前月此日,子何为者 "吾略举以对.又问:"去年此月此日,子何为著 "强忆其略,遗忘过半矣."十年前之此月此日,子何为者 "则茫茫然矣.推之"二十年前,三谓之如梦,蒙更岂欺我哉
夫梦之情境,虽已为幻为虚,不可复得,而叙述梦中情境之我,固俨然其犹在也.若百年后之我,且不知其归于何所,虽有此如梦之百年之情境,更无叙述饲榫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