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赵都遗址
1.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姬屯村简介
今天淇滨
?区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命名为“仙鹤栖于南山峭壁北部,在两个县管辖。的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亿人,在河南北部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适合居住和投资的城市区域中心。鹤壁市鹤壁市,鹤壁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市政府所在地,省级文明单位。
?淇滨原鹤壁市郊区,2001年12月经国务院认可淇滨重命名。辖2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92个行政村,12.92万,总面积?286平方公里。
?淇滨区位于中纬度地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湿法和干精矿,春暖秋日的凉爽,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2°C,最热月7月平均27.1℃,最冷的1月平均-0.2℃。年平均降雨量,的640.9毫米,无霜期220天,年日照时数约2400小时。
?在该地区的40%,河南省评为市,省卫生,绿化覆盖率和淇滨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并已显示出净,绿??,亮,美“的新面貌。 200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淇滨社会稳定,这是最好的一个县在全省,全市的安全环境。
?是在工业经济的崛起,食品加工,制药??,化工,煤炭,金属镁,玄武岩,汽车电子,小家电等行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与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加拿大和其他国家,以及北京,青岛,深圳,广东,上海,浙江,香港,澳门,台湾等20多个城市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
自然资源
鹤壁市资源丰富,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潜力。主要品种煤炭,水泥,石灰石,白云岩,耐火粘土,玄武岩,大理石,紫砂页岩。煤炭储量在100万吨以上,年产原煤45万吨,白云石储量500万吨,玄武岩储量为38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为18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为20000吨金属镁; ,水泥灰岩万吨。机械,化工,建筑,医药,造纸,纺织,汽车电子产业有很强的发展潜力。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四季分明,无霜期220天,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适合于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全面发展的有利条件。冬凌草,淇河鲫鱼,缠丝蛋被称为“淇河三珍”芝加哥艺术学院。
自然资源
鹤壁市资源丰富,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潜力。主要品种煤炭,水泥,石灰石,白云岩,耐火粘土,玄武岩,大理石,紫砂页岩。煤炭储量在100万吨以上,年产原煤45万吨,白云石储量500万吨,玄武岩储量为38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为18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为20000吨金属镁; ,水泥灰岩万吨。机械,化工,建筑,医药,造纸,纺织,汽车电子产业有很强的发展潜力。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四季分明,无霜期220天,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适合于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全面发展的有利条件。冬凌草,淇河鲫鱼,缠丝蛋被称为“淇河三珍”芝加哥艺术学院。
行政区划
?淇滨区辖1个街道,镇,2个乡:金山街道达赖店镇,宇翔,河流流镇。九州街丽阳街,长江街淇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金山街道代码:410 611 001
2006年,辖12个村委会:家庭塘村,庞村,下庞村,杨小屯村,冷泉村,回小屯村,许多村岔河村,东柴厂村,山区村,仔村,辛村。
达赖店镇代码:410611100
2006年,辖26个村委会:洲村,董村,曹村,蒙村,七里铺村,小八角村,斜里村,小李庄村,李福营村,姬吞忖,田辛庄村,河头村,村东部长演员,阳村,侯村申吞寸,曹洼村,高庙村西许凹皴,葫芦套村,东许挖存焦村,岳村,刘村,翟村,东七里铺村。
宇翔代码:410 611 200
??2006年,获豁免18村委员会:乡村的村,柴坡村,水泉水,赵坡村,公园鹰的巢村,桑园村,白龙庙村,,纸坊村,南山村,乐洞村,朔弹簧西柴厂村,柴厂村后村,鹿厂村,邪圹村,岩村老样子。
河流流乡代码:410 611 201
2006年,辖17个村委会:毛林洞村,河流流村,潘冷清,赵厂村,姚村,河涧村红峪村,杨寨沟村,小横岭村,张弓堰村,牛滩村洞村,石鼓村,弓府村,河口村,马的横岭村,横岭村。
九州街代码:410 611 560
?2006年,辖5个社区,6个村:起重机桂,荷香社区,宏远社区,金鹤社区,九州社区,西郭村,达赖店村柴口村,王升屯村社区,西臣投村,崔村。
丽阳街代码:410611561
?2006年,辖3个社区,6个村:溧阳市社区易乐园社区,锦绣花园社区的半坡店村,大梁村,棘针村,大八角村,长屯村的气候小屯村。
长江路街道代码:410 611 562
?2006年,辖7个村委会:郭小屯村,卢村,牛村,辛庄村,小辛村,生姜村,桃园村。
历史
在2000年,郊区辖2个镇,2个乡:庞村庄和城镇,达赖店镇,河流流乡,渔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15476人,其中:彭城镇,达赖店镇宇翔9048河流流乡23529 68935 13964
?2001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鹤壁市郊区更名为淇滨。
?2005年12月26日,庞镇人民政府,更名为淇滨区金山办事处,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淇滨区辖一条街道,一个镇,2个乡:金山街(新);达赖店镇宇翔,河流流镇。?
2. 黄河古陶龙凤瓶价值
我国的陶器生产至少已有上万年的历史,陶器生产制作起源于黄河流域,从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和大汉口文化,不难发现我国最早生产陶器的作坊,遍布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黄河流域,所以这些陶器统称黄河古陶。 鹤壁市地处中原,曾为赵都,古黄河穿境而过,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鹤壁境内陶窑众多,考古发掘的大赉店陶窑遗址属典型的仰韵文化,是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远古艺术遗产。制陶业作为一种行业盛行了近三千年,秦汉后期,瓷器的出现,使制陶业逐渐衰落,真正意义上,黄河古陶技术自汉代后期失传,形成了历史上的空白和断代。 近十几年来,鹤壁市的制陶艺人,在中央美院,中国古陶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在众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物收藏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过精心地挖掘研究和几千次实验,终于研制出了古色古香的黄河古陶。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河古陶在全面继承传统的手工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大胆使用了浮雕、高浮雕、镂空等新技法,色泽上突破了传统的灰、红、黑三色,运用高科技技术焙烧出了桔黄、石青、仿青铜、石碣等颜色,使这种失传和断代近两千年的古老艺术又有了新的生命。 黄金有价陶无价,黄河陶艺是祖先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化,它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断代的悲哀,但经过制陶艺人灵巧的双手,使它再现神奇,也正是因为凝聚了众多能工巧匠的智慧,黄河古陶才能得以发展延续至今。角色艺品机构继先辈之遗风,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责任,在弘扬和推广民族文化中,希望黄河古陶这一艺术奇葩开放得更加灿烂多彩。望采纳!!!!
3. 中牟的赵都中牟学说
春秋晚期,在与诸卿较量中逐渐强大乃至封为诸侯的赵氏,始都晋阳,赵献侯元年(前423年)迁都中牟,至赵敬侯元年(前386年)定都邯郸。晋阳在今太原市南古城营村;邯郸今仍袭旧名,在今河北省南部;中牟在河南鹤壁鹿楼乡。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中牟县条:“赵献侯自耿徙此。”认为河南中牟即赵都中牟。《晋书·地理志》、《通典·州郡》、《太平寰宇记》和《舆地广记)等均沿此说。至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云:“此中牟在河北,非郑之中牟。”认为赵中牟在黄河以北。影响后代大多数学者看法的当为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所注:“按五鹿在魏州元城县东十二里,邺即相州,荡阴县西五十八里,有牟山,盖中牟邑在此山之侧也。”清人江永(春秋地理考实》、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以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等皆持此说。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郭希汾《战国策详注》、杨宽《战国史》、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等书皆谓赵都中牟在汤阴西鹤壁市。考古方面的探索始于1960年鹤壁鹿楼乡故县村战国至汉代的冶铁遗址发掘。1988年,鹤壁市文物工作队,又在遗址中部进行考古发掘,为研究赵都中牟提供了一些线索。到了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赵都中牟研究的关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80年第4期《山西大学学报》载文《赵都中牟应在黄河之北》。 1987年,孙继民、郝良真二位先生根据有关文献,进一步推断此中牟位于邯郸东南直至黄河西北岸这一地域”。是年,河北省史学会、邯郸市史学会、邯郸市博物馆联合中国先秦史学会在邯郸市召开全国赵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与会学者专家的论文集,其中对赵都中牟多方位的探索,令学术界所瞩目。1993年,张新斌先生撰文,首先提出了鹤壁鹿楼为赵都中牟说”。之后,姚志国、王文强二位先生又相继提出鹤壁故县为赵都中牟说。围绕“鹤壁赵都”的确认问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鹤壁市文物局组成专门的赵都中牟课题组,进行广泛的考古调查。2000年9月,由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社科院、鹤壁市共同举办了“鹤壁赵都与赵文化”研讨会。会后,《黄河文化》2000年4、5合期刊载《鹤壁赵都与赵文化研究专辑》。同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河北师范大学沈长云教授等主编的《赵国史稿》一书,充分利用文献、考古材料,对赵都中牟研究进一步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线索和问题。
4. 战国七雄的都城,如今都在哪里呢有依据吗
我们都知道战国七雄并立,那么大家都知道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都城都在哪吗?子彧整理了相对完整的七国都城及其迁徙经过,希望你们喜欢。
5. 赵国的赵国遗址
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中国百家名园之一。位于市中心丛台公园内。武灵丛台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
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严谨,装饰美妙,曾名扬列国。现存古台雄伟壮观,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虽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它是赵都历史的见证,成为古城邯郸的象征。 赵长城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赵在邯郸境内沿漳、滏之滨修筑的南长城,邯郸境内遗迹尚未发现。
保留比较好的一段在包头至石拐公路10公里处。大约在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筑。站在土筑长城之上眺望,可隐约看到这段从大庙起,东向边墙壕村,西向昆都仑区的古迹。 檀台,也称邢台,在今邢台市内,战国时期,赵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裴骃《集解》云:“徐广曰‘襄国县有檀台’”。司马贞《索隐》云:“刘氏云‘荣椽盖地名,其中有一高处,可以为台’。非也。按荣椽是良材,可为椽斫饰有光荣,所以魏献之,故赵因用之以为檀台。
”赵成侯把魏国进献之木,扩修为檀台,“檀台”是一种台阁式的华丽建筑。其巍峨高峻,气魄宏伟,每登台远眺,旭日东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阳西坠,太行山群峰争辉,惟檀台高峻,阳光灿灿,气势甚为壮观。这种豪迈景象,激发了赵成侯称雄立业的壮志,为表示其言必信、行必果的决心和信心。赵武灵王时曾多次在檀台信宫大会天下诸侯,并于此发布胡服骑射的重大国策。
宋代时,以邢州龙岗县有檀台之故,将龙冈县改名为邢台县,此系今邢台县名之由来。 檀台(古邢台)建于公元前355年,比邯郸丛台(建于公元前187年)早168年,历史上邢台县檀台与邯郸县丛台齐名,他们共同见证了赵国的辉煌。檀台碑原在顺德府署大堂西东仓巷旁边,即现在的顺德路,原有“古邢台”碑刻遗迹。后来由于顺德路拓宽,“古邢台”遗址被平。檀台烟雨”隋唐时即成胜景,明清时是顺德府十二景之一。 沙丘宫平台遗址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大平台村南,是一个长一百五十米,宽七十米的沙丘。广宗县境内地势平衍,土壤概系沙质,到处堆积成丘,故古名沙丘。沙丘宫也得名于此。据史书记载,这片看似不起眼的土地,就是著名的“困龙之地”,威武不可一世的皇帝在此纷纷落马,不甘心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秦汉以来,此地成为一方名胜。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不少了诗文--“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名从此休”;
战国时期,沙丘为赵国属地,赵王又在这里设离官。公元前二九八年,雄才大略、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传位于少子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此后,赵主父,闲居信宫(今邢台)和沙丘宫(今邢台广宗)。他的长子公子章与惠文王争夺王位,兴兵作乱,兵败,逃到赵主父所住的沙丘宫。惠文王派公子成和李兑率兵包围沙丘宫,杀死公子章,并将赵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宫。 笋况 郭开 李同
6. 赵都宫城的赵王城流传什么故事
赵王城亦称赵都宫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建于赵国迁都邯郸前后,据记载,公元前386年赵敬侯把国都从中牟迁到邯郸,历经八王,共158年,至前228年为秦国所占。
赵王城经历了2000多年,至今仍雄伟壮观,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
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攻赵王歇,下令“夷其城郭”,一代名都从此毁坏,以后逐渐变为废墟。
赵王城由东城、西城、北城3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总面积512万平方米。遗址周围保留着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墙,内部有布局严整、星罗棋布的建筑基台,地下有面积较大的十几处夯土基址,四周有城门遗迹多处。
赵王城的西城比较完整,近正方形,遗址上现存五座大土台,其中部偏南有一座“龙台”,是当时宫殿主体建筑基址,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王宫基址。
龙台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夯土台基,当年它是一组回廊环绕、重檐迭起、高耸入云的高大建筑。我国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刘邵在《赵都赋》中描绘了赵王城的盛况:
尔乃都城万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天造,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
由此可以想见当年赵王城的恢弘气势。
由“龙台”往北,尚有两个大夯土台,形成南北一条中轴线,在中轴线两侧还残存着地面夯土台及地下夯土建筑基址6处,这是以“龙台”为中心的一组规模宏伟的殿宇建筑群。
东城与西城仅一墙之隔,面积小于西城,四面城墙大部分完整,内有三座夯土台,其中城内中部偏南尚存南北对峙的两大土台,相传是赵王阅兵点将的“南将台”和“北将台”,两台之间及南北均有高大建筑的地下夯土基址。
北城为不规整的正方形,面积大于东城,除西墙南段地面尚有部分残墙外,其余仅有地下墙址。遗址西部的土台,面积仅次于“龙台”,与西墙外侧的土台东西对峙,也是一组殿宇建筑群基址。
在曾经辉煌的岁月里,赵王城扮演了春秋战国历史上的重要角色,奠定了邯郸崛起成为秦汉时期我国五大都市的雄厚物质基础。
赵王城里曾经上演过众多流传千古的故事: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大刀阔斧地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文臣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武将廉颇攻城野战,所向披靡……此外,毛遂自荐、联楚抗秦、围魏救赵、邯郸学步、将相和等历史典故也都发生在这里。
最著名的是《将相和》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地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赵王城之东北,有大北城,为当时的商业、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城址已湮没,现在尚有插箭岭、照眉池、梳妆楼、铸箭炉等遗迹。
赵王城遗址向西南方沿路两边,有多处高大的封土堆,其中有一个大土堆上建着廉颇庙。
这些大土堆就是2000多年前赵国将相的坟墓!众将相葬在去秦国的方向,而没有选择风水宝地,是否寓意在死后也要抵抗强秦,保家卫国。
赵王城遗址作为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属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以赵王城遗址为依托的遗址公园建设开始动工。
一期启动区占地876亩,南大门、赵文化博展馆、征战广场、景观大道等主体工程、文物展陈等。
二期工程主要进行文化展示区西区约1300亩园林绿化、生态水系、山形水系、文化景点建设等。
三期工程是进行王城内遗址的保护、开发及展示。
赵王城遗址公园
7. 赵都邯郸王城是怎么组成的建筑形式是怎样的
王城即宫城,由东城抄、西城、北城三部分组成平面如“品”字,城内总面积约5公顷。遗址四面有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墙和凹形门址。其中西城近正方形,边长约1420米,周围有残高3至8米的夯土城墙,保存较好,每面城墙都有两处门址,其中各有一门直通主体建筑“龙台”。在遗址中发现“龙台”,位于城中部偏西;这里相传就是王宫,故称“龙台”。台基近正方形,东西103米,南北132米,高约16米。台的四周层层而上,如梯田状。邯郸古址又发掘出茶棚、梳妆楼等遗址。东城为不规则长方形,城内东西最宽处926米,南北1442米,城中有南北两大夯土台,据考证这里就是赵王阅兵点将的地方。这使我们联想起当时赵惠文王、蔺相如、廉颇诸重要人物在此誓师抗秦的壮观场景。北城更不规则,也发掘出一些夯土基址。
8. 为什么鹤壁西北的中牟邑会在汉朝以后会突然彻底的消失了春秋战国时期到底有几个中牟呀
今河南鹤壁市西的中牟 在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属于赵都.
春秋晚期,处于“季世”的晋国“公室特卑”,“政在家门”,政权先后转移到六卿(韩、赵、魏、知、范、中行)、四卿(韩、赵、魏、知)及三家(韩、赵、魏)手中。在与诸卿较量中逐渐强大乃至封为诸侯的赵氏,始都晋阳,赵献侯元年(前423年)迁都中牟,至赵敬侯元年(前386年)定都邯郸。晋阳在今太原市南古城营村;邯郸今仍袭旧名,在今河北省南部,史无异说;而中牟在何处,看法却甚为歧义。
有关赵都中牟地望问题,最早可追溯到《汉书·地理志》河南郡中牟县条:“赵献侯自耿徙此。”认为河南中牟即赵都中牟。《晋书·地理志》、《通典·州郡》、《太平寰宇记》和《舆地广记)等均沿此说。
至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云:“此中牟在河北,非郑之中牟。”认为赵中牟在黄河以北。
而影响后代大多数学者看法的当为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所注:“按五鹿在魏州元城县东十二里,邺即相州,荡阴县西五十八里,有牟山,盖中牟邑在此山之侧也。”清人江永(春秋地理考实》、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以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等皆持此说。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郭希汾《战国策详注》、杨宽《战国史》、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等书皆谓赵都中牟在汤阴西鹤壁市。
清代的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内称中牟:“春秋晋地……疑在邢台、邯郸之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也录此说。但顾氏后来又“考《经》文”,在其所著光绪本《春秋大事表》卷七之三《列国都邑表)中予以更正,放弃邢台、邯郸之间说,重采汤阴说。
上述河南中牟说所指中牟县,在先秦为郑国圃地(圃田),战国属魏,汉代才置中牟县。而赵立国176年的历史中,其版图从未到达大河以南,所以河南中牟县不具备赵立都的历史地理条件。
中牟约始建于春秋初年。当时,有赤狄、白狄、长狄等种姓部落,散居在太行山脉东西山麓的山间谷地一线,不断侵扰华夏诸国。齐桓公联合中原诸侯国,曾举“存鲁救燕”、“迁邢封卫”的善政,赢得诸侯们的拥戴。“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筑五鹿、中牟,盖与牧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国语·齐语》《管子·小匡篇》中也有记载:“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牧丘。”齐桓公伐戎年代约在公元前664年至前660年,又于前 659年“为卫筑楚丘(今滑县东)”。由此推测中牟初筑年代在公元前659年左右,是齐桓公率诸侯为卫国建造防御戎狄侵扰的军事据点之一。
晋平公时向赵武征询中牟令人选的事,既表明中牟在晋公心目中的非常地位,又昭示该邑由卫转属晋国的时间约在春秋中期。
晋国在春秋时期是较早设县的国家之一。最初的县都设在边地。 《淮南子·主术》高诱注曰:“县,远也。”这时的县内部也有一套完整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有利于集权统治,加强边防。东周时争战频繁,各诸侯国的都城营建,也多注重选择具备这种军事条件的邑城进行发展。《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记:“晏子适晋,至中牟。”《左传·定公九年(前501年)》:“秋,齐侯伐晋夷仪。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将如五氏,卜过之,龟焦……乃过中牟。”这些文献记载了中牟邑不仅是晋国扩大对外兼并战争中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显示其是齐、晋、卫之间的交通枢纽。
周武王始有陪都之设,历代均以周王朝为范本,推行两京制或多京制”。至春秋晚期,“赵氏名虽晋臣,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而这时赵氏的政治中心是位于晋中地区的晋阳,对与齐、卫、魏争夺东南边鄙,“以长南藩之地”的战略基地东阳地区①,有鞭长莫及之忧。所以,争夺中牟、治理中牟,在此“定天保,依天室”,建立新的根据地,营陪都为时势所必然。史料中也记载有赵氏为此鸿图而在中牟与诸侯争雄的诸多举措:《左传·哀公五年(前490年)》: “夏,赵鞅伐卫,范氏之故也,遂围中牟。”《说苑》、《新序》也记有赵鞅“屠中牟”。《淮南子·道应训》:“赵简子死,末葬,中牟入齐。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之……中牟人闻其义,乃请降。”太史公在《史记》中也记载了这一历史阶段赵对齐、卫、魏的频繁较量:公元前490年“赵简子伐卫”,“韩、赵伐齐至桑丘”;公元前485年“赵鞅伐齐”;公元前475年“赵简子伐卫,(卫)庄公出奔”;公元前380年“伐齐至桑丘”;公元前379年“袭卫,不克”,又 “拔魏黄城”;公元前372年“伐卫,取都鄙七十三”;公元前370年“伐齐于甄”。在拓扩东南疆域过程中,中牟成了赵国东部边陲对抗齐、卫、魏的前沿军事基地。至于《竹书纪年》所云“齐伐赵东鄙,围中牟”之事,这时赵的统治中心在晋阳,因中牟位太行山之东,是赵氏领土的边鄙之邑,故云“赵东鄙。”
在晋、赵两朝治中牟时都重视“选拣举贤,任官使能”。如先后任过中牟令的邢伯子、佛月午、王累、壬登均因对中牟的发展作出过贡献而名垂史册。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又使人才备出。齐相晏婴曾解左骖以赎身在“缧绁中”的中牟贤人越石父,“延入为上客”。壬登为赵襄子举荐“其身甚修,其学甚博”的中牟人中章、胥已为中大夫。还有“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的中牟鄙人宁越,与“少室周者”角力的中牟徐子都是当时的佼佼者。长期任用良吏治理,使中牟很快发展为黄河以北、漳河以南地区具备军事、政治中心条件的繁荣都市,成为赵宗主治晋阳时事实上的陪都。至赵献侯即位(前425年),终于迁都到此,为赵国逐鹿中原,东争齐、魏奠定了地理上的战略基础。中牟为都历经桓子②、献侯、烈侯、武公、敬侯几代的整合,共38年,为以后进取河北平原、攻灭中山、拓扩西北边陲疆域,乃至最后定鼎邯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迁都邯郸后中牟地位虽有变化,但总体上并未衰落,依然保持着与邯郸政治上息息相关的显荣地位。《战国策·齐策》:“昔者赵袭卫,卫君跣行,告朔于魏。魏王身披甲底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骛,河山之间乱。卫得是籍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 《史记·赵世家》悼襄王元年(前244年)条载:“大备魏,欲通平邑、中牟之道不成。”与魏、卫之间多次发生与中牟相关的战争,表明这里继续维持着赵氏政权根据地的地位,即事实上的陪都地位。又赵成侯二十一年(前355年),赵出兵攻卫,引发赵、魏之战,“魏围我邯郸”三年,又“拔我邯郸”。至“二十四年 (前352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史记·赵世家》)。在魏克邯郸近三年中,赵政权并未灭国,但又在何地执行政权?史无记载。不过这个政治中心必须地近邯郸,能使赵氏遇到危难时得到其根据地的助力,甚至重返根据地。具备这种政治、军事条件的大邑,自然应该在赵氏长期经营且又作过政治中心的都城中牟。与赵国休戚相关的大事先后在中牟发生,也正与中牟仍具备赵国后期陪都或根据地的条件相合。
具体情况你可以看http://hi..com/hbyuehua/blog/item/a7e5ce16ef2d441b972b43f5.html
9. 秦,魏,赵,燕,楚,齐,韩地图
1、秦国
春秋时期,秦国的都城一直在雍城(今陕西凤翔东),在雍城有秦孝公所建的醴泉宫。1986年,考古学家在雍东北部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墙遗址,证实了雍城曾长期作为秦国都城。根据多种史料记载,即使迁都以后,历任秦王仍要回雍城举行加冠仪式。
10. 赵王城遗址公园的介绍
赵王城亦称赵都宫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内国古城址,属第容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建王城于此,历经8代国君,前后计158年。该城址由西城、东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近方形,边长1420米,四面城墙保存完整,残高3--8米,内有5座大夯土台。位居中部偏南的龙台,是赵王城的重要建筑,台基东西265米,南北285米,高16米,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王宫基址。中国著名文学家刘邵在中写道,赵王城,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造天,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由此可以想见当年赵王城的恢弘气势。赵王城遗址是战国时期赵国王宫所在地,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战国时期的王城遗址,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城建设的珍贵文物,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