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沟遗址
㈠ 葡萄尼香云纱结实还是绢纺香云纱结实
二者各有千秋,风格不同。
绢纺是真丝的下脚料,粗细不匀的单丝,以及因为蚕回蛹液体沾污的蚕丝,送到绢纺厂,先答煮练,将油污和丝胶煮掉,然后像纺棉纱的方法那样,将蚕丝纺成纱线。在用这种绢纱织成的布,就叫绢纺绸。
而真丝绸,则是直接从蚕茧上抽出的长丝织成的绸。
绢纺香云纱和真丝香云纱,二者本质上都是真丝的,只是相比而言,绢纺的更加细密、致密一些。
(1)汪沟遗址扩展阅读
在河南省荥阳汪沟遗址的4个翁棺中发现据称是约5500年中国最早丝绸遗存。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㈡ 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的西山城址的历史地位
郑州西山城址位于仰韶文化秦王寨类型聚落群的中部,东距大河村遗址约17公里,西距青台遗址约12公里,点军台遗址约9公里,秦王寨遗址约17公里,南距后庄王遗址约6公里,陈庄遗址约15公里。还有郑州市区的须水乡白庄、沟赵乡张五寨、杜寨、金水区胜岗、古荥乡石河、荥阳市区的汪沟、竖河、池沟寨、陈沟、阎村、张河、杨寨北等诸多遗址,都距西山城址不远,其时代均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秦王寨类型。由此可知,西山城址是这一聚落群中的唯一城址,其地位一定高于诸聚落遗址,是这一地区的中心要邑。近年来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有女神庙、祭坛、原始殿堂、高台冢、龙虎塑、古城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古城。“古城是大概念,它可包括庙、坛、殿、堂、冢、塑之类的建筑。目前所说的古城,虽大多数主要指遗址中的城垣,但城垣的发现和古城的确定,意味着与之相应的其它重要建筑的可能存在,或已破坏,或未出土。因而古城址的出现被认为是人类原始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西山古城迄今仅发现遗址中的城垣,与之相应的庙、坛、殿、堂、冢之类虽未出土,或遭破坏,但一叶落而知秋,意味着这些重要建筑的可能存在。
约从仰韶文化晚期开始,我国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新时代,西山城址的面世,标志着这个新时代的开端。“大约开始于仰韶时代晚期,持续整个龙山时代,而迄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这一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战国时代’。西山古城,在聚落发展史上,它的颇类于八角形的近圆形平面,正处在从传统的圆形环壕聚落向城墙环团的方形城址的过渡阶段,它的出现,宣告了一个旧的时代的结束,开启了以后持续千年的那种群雄逐鹿,战争不已的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的龙山时代的先河。”西山城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就是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作用。它所扮演的这种角色,绝非仰韶文化的环壕聚落和龙山时代的方形城址所能取代的。
西山城址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雏形城市”。城市是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社会权力不是向外扩散,而是向内聚合。社会的各种不同构成因素,以前只是分散在广大的河谷平原,偶而也传及更远的地区,现在都在压力之下被动员起来并束集在一起,统统进入了城市的高大围墙的封闭之中。”作为文明诸要素之一的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逐渐创造出一种新的复杂的社会机构和体系。早先,在论及中国文明起源时,人们往往把目光投向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女神庙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高台土冢”,而今中原地区黄河之滨仰韶文化城址的面世,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我们从西山古城高峻的城垣上空,看到华夏文明的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