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龙城
Ⅰ 龙城遗址的朝阳龙城兴衰
东汉末年始,中原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鲜卑慕容部占据辽西,发展经济,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区,吸引了大批中原流民。逃往辽西的中原流民,为鲜卑慕容部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加速了鲜卑慕容部的汉化进程,壮大了力量,使其不仅统一了东北,而且进一步争雄中原。龙城作为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逐渐成为当时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燕文化对北朝、隋唐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文化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建前燕定都龙城公元333年,慕容(皇光)以平北将军、平州刺史统帅慕容鲜卑,公元337年称王,国号燕,定都棘城,也就是前燕。公元341年,慕容皇命人于龙山筑龙城。当时的东晋成帝正式承认慕容皇为燕王。公元342年,前燕正式将都城迁入龙城。经过征战,前燕大军打败了高句丽等其他部族,成为东北霸主。前燕在向四周用兵的同时,大规模构筑龙城,龙城附近人口猛增,龙城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了东北的中心城市。
繁华后燕大兴土木公元360年,由于内部纷争,前燕灭亡。后燕慕容熙在位期间,势力依然开始衰退,高句丽、契丹等东北少数民族乘机扩张势力。慕容惜多次率军攻打高句丽、契丹,最后都以劳民伤财、损兵折将而告终。与此同时,慕容惜宠爱妻妾,为取悦她们,在龙城大兴土木。慕容惜的穷奢极欲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龙城这座东北最大的都城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不仅成为东北的中心城市,而且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损毁北燕一场大火公元409年,拓跋被慕容鲜卑拥立为王,仍以龙城为都城,是为北燕。
拓跋即位后,吸取了后燕亡国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措施,使北燕国力得到恢复。拓跋统治后期,北燕连年干旱少雨,而且又发生地震,宫内因皇位继承问题又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走向下坡路。拓跋死后,公元436年,北魏大军攻打北燕,高句丽乘机攻入龙城,将龙城府库掳掠一空,又放火焚毁了龙城宫殿。
Ⅱ 龙城的龙城遗址
龙城遗址的发现是在2003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对朝阳市老城区内的北大街及周边地区进行拆迁改造而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从2003年7月到2004年12月,共发掘11个地点,发掘面积1万余平方米,揭露出多处十六国时期至清代的重要遗迹,出土了包括北燕纪年陶瓮在内的大量重要遗物。
发掘中最重要的收获就是朝阳北大街城门遗址的发掘,考古发掘表明,这座门址坐北朝南,始建于前燕,彻底废弃于元代,共经历了前燕、后北燕、北魏、唐、辽和金元6个时期的建筑和改建,历时1000余年,三燕时期的城门是首次在朝阳城内发现,其门道结构保存完好,建筑风貌独特,为研究十六国时期北方城市的城门形制提供了实物资料。1600年前的朝阳十六国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在北京当选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Ⅲ 中国有几个被称为龙城的城市啊
真正的龙城是辽宁省朝阳市。
细究历史你会发现其他地方的“龙城”都是别称,不信你去网络一下,“XX”别称“龙城”。
而辽宁朝阳在公元341年被封做龙城,下属柳城为龙城县。《晋书》及《十六国春秋辑补》记载:“晋咸康七年(公元341年),燕王慕容皩以柳城之北,龙山之西,所谓福得之地也,使阳裕、唐柱等,可营制规模,筑龙城,构宫室宗庙改柳城为龙城县。”
时至今日朝阳还有个区叫龙城区。
如果你对这个实至名归的龙城不了解的话,那我告诉你它的另一个名字:三燕古都。
可记否金庸老先生题写的一副对联:
龙城朝阳,三燕故都;
传奇慕容,华夏一脉。
Ⅳ 龙城遗址的意义重大
十六国时期整个中国北半部都为鲜卑族所统治,当属民族大融合时期,至唐代达到一个高峰,成为世界顶尖级文化。从公元3世纪到8世纪的500多年间,朝阳一直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所在。中原王朝经营东北地区,联系、安抚东北少数民族都是以朝阳为重心和中介实现的。因此对三燕都城遗址考古,价值非同一般。原有文献对龙城载之甚少,意义重大。 更值得关注的是,历史上的龙城,曾是中原文化、东北亚文化、草原丝绸之路的汇聚之地。因此,如果能把这部分资源发掘出来,其文化价值非常高。中原文化正是通过龙城朝阳向东北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进行传播。涉及到中国东北边疆历史的主线,事关重大。
Ⅳ "龙城"指的哪几个城市
在我国,被称为龙城的城市有36座,其中,最出名的“龙城”有四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河南省的濮阳市、江苏省的常州市、山西省的太原市。
1、龙城——柳州
南朝梁代大同年间,南方的马平郡即今柳州市,始有传见"八龙见于江中",柳江周水因此改名为龙江,于畔建龙城县即今柳州柳城县。
唐贞观年间(约公元634年),马平城址迁于今柳州河北半岛城中区,依柳江而建,故名"柳州",此始,柳州称"龙城郡",柳宗元的诗句中也称柳州"龙城郡",上下相习,龙城柳州成为历史的凝固。
宋徽宗时,柳州郡号"龙城"成为沿袭定制,《宋史》称之为:"柳州龙城郡"。
2、龙城——濮阳
1987年,濮阳出土了距今6400年的蚌塑龙形图案,这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该蚌塑龙形图案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据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将濮阳命名为"中华龙乡" 。
此后,虽然其他地方也出土了类似的塑龙,但河南省的一些学者认为,尽管其他地区出土了比濮阳龙年代更早、体型更大的龙,但其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都比不过濮阳龙,以濮阳叫龙城。
3、龙城——常州
常州被称为“龙城”的来由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与常州城垣形状有关,说常州"地有龙形,故曰龙城";第二种说法认为,“龙城”命名出自常州民间流传的一则神话;第三种说法则认为,与常州出了很多皇帝有关,南北朝时期常州出了齐、梁两代15个皇帝,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传说常州古有龙气,才出了这么多皇帝,所以将常州称为“龙城”。
4、龙城——太原
太原,这片曾经凝聚着王者之气、成就帝王霸业的龙兴之地则是因为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真龙天子而被当之无愧地誉为龙城。
龙城太原,因帝王而建,与帝王一起咤叱青史,也为帝王所累而屡遭兵燹甚至毁于一旦。
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强盛的唐王朝以及割据的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或发祥于太原、或建都于此、或以太原为陪都,且太原出现了不少皇帝,因而素有“龙城”的别称。
5、其他
除了上述较为出名的龙城之外,相对比较有名的还有:安徽省萧县、辽宁朝阳市、甘肃天水市、河南省淅川县、四川泸县、甘肃武威凉州、湖南湘乡市等。
Ⅵ 龙城遗址的遗址背景
“第二年,即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慕容皩将都城由棘城迁移到了龙城(辽宁朝阳)。
Ⅶ 龙城遗址的介绍
兴建前燕定都龙城公元333年,慕容统帅慕容鲜卑,公元337年称王,国号燕,定都棘城,也就是前燕。公元341年,慕容皇命人于龙山筑龙城。公元342年,前燕正式将都城迁入龙城。前燕在向四周用兵的同时,大规模构筑龙城,龙城附近人口猛增,龙城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了东北的中心城市。繁华后燕大兴土木公元360年,由于内部纷争,前燕灭亡。后燕时期龙城这座东北最大的都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公元409年,拓跋被慕容鲜卑拥立为王,以龙城为都城,是为北燕。拓跋死后,公元436年,北魏大军攻打北燕,高句丽乘机攻入龙城,将龙城府库掳掠一空,放火焚毁了龙城宫殿。
Ⅷ 龙城在哪里
1.濮阳:1987年在濮阳出土距今6400年的蚌塑龙形图案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2.太原: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太原是龙潜之地。历史上许多皇帝都与这座城市有过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被称为龙城。
3. 湘乡:
湘乡是是座古城,自秦设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城郊有一龙洞故又称龙城。
4.诸城:
诸城龙文化特色鲜明,是全国甚至是世界上罕见的恐龙化石宝库,市境内埋藏有非常丰富的恐龙骨骼和恐龙蛋化石,种属繁多,门类复杂,其中有小巧的鹦鹉嘴龙、凶猛的霸王龙、高大的鸭嘴龙、笨重的蜥脚龙、原角龙和兽脚类恐龙蛋等。因此,诸城被称为龙城。
5.柳州:因河流及历史城名而得名,柳宗元的诗句中也称柳州“龙城郡”,上下相习,龙城柳州成为历史的凝固。宋徽宗时,柳州郡号“龙城”成为沿袭定制,《宋史》:“柳州龙城郡”。
柳州的龙文化可以很明显的体现在各个地名上面,柳州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名“龙城路”;多处名胜风景名字与龙有关,“龙潭”“老龙岩”“龙壁山”等,不难发现柳州人对龙的特别感情。
6.朝阳:
因文献及龙山而得名
7.南阳:(元世祖驻兵见龙于此)
龙城遗址位于南阳市淅川县香花镇宋岗电灌站西北3.5千米丹江口水库中。据明嘉靖《南阳府志·古迹》记载:“龙城在县东南顺阳保,周围四里,元世祖未帝之时,驻兵于此,有龙见,故名。”
8.泸县:因龙桥、龙舞、龙雕得名
泸县被命名为中国龙文化之乡。泸县的龙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主要包括龙舞、龙桥、龙雕。汉代的汉棺上就有龙雕,后来有以国宝龙脑桥、顺对大桥等一批名桥为代表的140余座龙桥群体,有各种青龙雕刻为特色的国宝宋代石刻,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雨坛彩龙。
9.齐齐哈尔:(因原省会和书籍得名)
清代学者魏毓兰曾著《龙城旧闻》 一书,讲述的就主要是齐齐哈尔建城之后的历史。《黑龙江乡土录》中“城名旧谈”中明确说齐齐哈尔故称龙城之说。此外,各研究东北史的学术书籍也大多采用龙城齐齐哈尔的说法。
10.常州:(因出皇帝多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明隆庆六年(1572年),常州知府施观民建“龙城书院”,书院取名龙城,可见,常州400多年前就有龙城之名。清乾隆皇帝六次巡视江南,三次到常州天宁寺拈香礼佛,并御笔题写了“龙城象教” 的匾额。皇帝是一国之君,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他能为常州之寺题写“龙城象教”大匾,便足可表明连当时的皇帝都对常州称作龙城给予了确认。
11.
哈拉和林的古名
龙城,今名哈拉和林,属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省。匈奴汗国的王庭之一。是匈奴族祭祀龙神的地方,故中国史书,文学作品称为龙城。
Ⅸ 龙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城门遗址位于朝阳北塔东南米,包括大型夯土城门墩台、石砌门道、向南北两侧延伸的石子大路、砖路和东西两侧的城墙。城门墩台由两个东西对称的大型夯土台基构成。
三门道证明这是座都城通过考古发掘,发现“龙城宫城”正门先后经过前燕、后燕、北魏、唐、辽五个时代的建设。第一期门址有三个门道,两侧有向东西延伸的城墙,门址和城墙都用纯净黄土夯筑,质地坚实,夯层清晰,夯层厚8—10厘米。按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只有都城的城门才允许开设三门道,据此推测,第一期门址当为前燕始建龙城时所筑,是龙城宫城的南门。第二期门址在一期门址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仍为三门道,推测二期门址建于后燕,毁于北燕灭亡时。
龙城确毁于一场大火第三期门址形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是把东、西两门道的南端用夯土堵死,中门道继续使用。两侧门道未堵的空间填满了堆积土,出土有北魏莲花瓦当和隋五铢钱。第三期门址当为北魏时期所建,沿用到隋代。第四期门址在北魏基础之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门墩的南北两端和城墙南端都进行了增补。门墩平面呈长方形,底部东西长34米,南北宽23米,门墩南北两侧均有包砖。门道长4米,其北部发现一条南北走向砖道,残存25米。根据夯土外包砖的形制和层位关系判断,第
据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只有都城才能修建三门道城门。朝阳龙城城门遗址就发掘出了三门道。专家分析,这座始建于前燕时期的古老都城,是1600年前中原文化、东亚文化、草原丝绸之路的汇集地。
四期门址当建于唐代。第五期门址的方向和格局都依唐代之旧,但范围有所缩小。门墩底部东西长约32米,南北宽20.5米。门墩外围均用砖石包砌。门道宽5米,长20.5米,地面用大石板铺砌,两壁包镶木板,其下置础石,上承木柱,门道内堆积了大量的被烧成木炭的粗大立柱和红烧土块等,表明此建筑最终毁于一场大火。推测第五期门址始建于辽代,沿用至金元,废弃之后没再重建。
众多文物显示古城的繁华在此次发掘中出土了建筑构件、陶器、瓷器、骨器、石佛造像、陶佛造像、石夯锤、玉器、铁器、铜器、铜钱等遗物。在七号地点发现了多件刻有北燕“太平”年款和制作工匠姓名的陶瓮。此外,在朝阳南塔北侧50米、双塔街南口还发现了一座辽代藏佛舍利石宫。石宫平面呈长方形,由大石板砌成石室,外面包砖。石室内藏一长方形石函,石函内外均施彩绘,函内藏有佛舍利、鎏金佛像、银钵、银菩提树、白瓷净瓶、白瓷香炉等物。石函旁立一长方形石碑,刻《佛舍利铭记》,时为辽圣宗统和二年,即公元984年。
令人惊奇的是,作为“三燕故都”的内城门道,修筑已相当讲究。早期的门道地面铺一层黄沙土;中期唐代的门道又发展了一步,道中间铺了2米宽的砖路;而晚期的门道更气势恢宏,不但路宽拓展到5米,还全部以200厘米长、80厘米宽的长方形大石块对缝铺设,排列整齐。当时这座城市的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Ⅹ 龙城遗址的历史地位
朝阳历史古城的发展及其地位,标志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独特的历史优势。位于朝阳城东南郊的柳城历史久远,战国时,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属辽西郡。至汉朝时,柳城已成为辽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后被三郡乌桓据为统治中心,曹操北伐乌桓曾挥师柳城,可见柳城在秦汉时期已成为东北重镇。据《晋书》及《十六国春秋辑补》记载:“晋咸康七年(公元341年),燕王慕容皩以柳城之北,龙山之西,所谓福得之地也,使阳裕、唐柱等,可营制规模,筑龙城,构宫室宗庙改柳城为龙城县。“第二年,即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慕容皩将都城由棘城迁移到了龙城(辽宁朝阳)。文献记载:“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夏四月,一黑龙一白龙见于龙山,皩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之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西去。“历代帝王都自命为真龙天子,黑白二龙现身龙城,正预示着慕容皩也是受命于天,于是在龙山建龙翔佛寺,把新建的宫殿命名为和龙宫。而龙城作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和陪都长达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