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游记
Ⅰ 栖霞山游记
挺好的,这个周末去 12月4号吧应该是,先到火车站,往北走,有专门的南栖线,到那先买票后,然后免费坐车,景色特别号
Ⅱ 游记作文1000字
登山游记
人们常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收获喜悦的季节;而我更想说的是,秋天是出外旅游的好季节,更是登山游玩的绝佳季节。于是,在10月4号的这天我们全家和伯父全家,当然也少不了亲爱的爷爷奶奶一起向着盼望已久的浮山岭出发了……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的确是出游的好季节。也正因为有着这份好心情,一路上有讲有笑,妹妹不时哼着快乐的歌谣,洒下了一片欢乐的笑声,我也时不时探头向前看,恨不得长出一双翅膀,马上飞到浮山岭旅游区。
近了,近了,爷爷指着前方对我说,我顺着方向览去,只见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壮观、连绵不绝的群山。我的心情是既激动而又紧张,顺着婉延不绝的山路继续驱车前行,望着不时从山上疾驰而下的小汽车,我真替作为司机的爸爸捏一把汗,还好在前方带路的伯父找了一个相对空旷的地方,爸爸也跟着把车停泊好,我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沿着婉延的山路,向着浮山岭的八百多米的主峰,我们步行着出发了,我和妹妹手牵着手,蹦蹦跳跳走在最前面,爸爸和姐姐、弟弟紧跟在旁边,中间梯队是妈妈和伯母,后面是爷爷奶奶、伯父“压后”。走着,走道,忽然前方传来了一阵哗啦啦的流水声,寻声望去,只见一条清澈见底的山溪水从山上婉延而下。我压抑不住激动的心情,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和弟弟妹妹一个劲儿冲上前去,捧起一把山溪水,是那样的清澈透亮,又是那样的清凉舒服;偶尔捡起一两块静静躺在溪流怀里的小卵石,捧在手掌心,细细打量这大自然的瑰宝,又是那样的光滑美丽。还有小溪两旁长满了许多杂树,树上有几只不知名的小鸟伴着哗啦啦的流水声,不知疲倦地唱着欢快的歌,俨然演奏着美妙动听的大自然交响乐。听着这美妙的“歌声”,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我们坐在冰凉冰凉的大石上,心旷神怡、悠然自乐,竟也流连忘返、乐不思蜀了!
很快,爷爷奶奶也赶了上来,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人间仙境,继续向着山顶出发了。一路上我们唱着跳着,留下一片欢乐的海洋,也洒下了一路的汗水,竟也不知疲倦。沿着崎岖不停的山路,欣赏着沿途的美景,我亲身体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乐趣,真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啊!正思索着,忽然骤见前方出现了几道闪电,伴之到来却是轰隆隆的雷声和不大不小的雨水,真是“人穷一世天变一时”啊!没办法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也只能原路返回了!
回到山脚下,那雨越下越大,我坐在车上,透过车窗遥望着雨中朦朦胧胧的群山,更是神秘而美丽!随着车轮的滚动,我只能依依不舍向着大山告别,心里默默地暗下决心,浮山岭等着我,下回我一定登上最高峰,亲手揭开你神秘的面纱!
Ⅲ 作文镇隆游记(有关于镇隆的一切)
黄山,以雄奇壮丽驰名世界,多少人想去登临游览呀!没想到我居然有这样一次机会和妈妈一起去游览,多么令人兴奋呀!黄山,我简直不知道该看什么好了。起初步入眼帘的就是那飞流直下的瀑布。它就像一条白色的绸带,从天上的
Ⅳ 余秋雨的游记
余秋雨:行者无疆——瑞士篇
余秋雨
瑞士小,无所谓长途。从伯尔尼到洛桑,本来就不远,加上风景那么好,更觉其近。
然而,就在算来快到的时候,却浩浩荡荡然,弥漫出一个大湖。这便是日内瓦湖,也译蕾梦湖,它是边境湖,一小半伸到法国去了,而且又是山围雪映、波诡云谲,丰富得让人们不好意思用一个称呼把它叫尽。
我和伙伴们看到了湖边的一座古堡。在欧洲,古堡比比皆是,但一见这座,谁也挪不动步了,于是哐当一声,槌下如锤,拍板停留。
这古堡真大,猛一看像是五六个城堡挤缩在一起了。一挤便把中间一个挤出了头,昂挺挺地成了主楼。前后左右的楼体在建造风格上并不一致,估计是在不同的年代建造的,但在色调上又基本和谐,时间一久,栉风沐雨,更苍然一色,像是几个年迈的遗民在劫难中相拥在一起,打眼一看已分不出彼此。
这个古堡最勾人眼睛的地方,是它与岩石浑然一体,又与大湖浑然一体,好像日内瓦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拥有这个苍老的倒影。
我前几步后几步地看清楚了古堡与湖光山色之间的各种对比关系,然后继续后退,从岸上的各个角度打量它。这才发现,岸边树丛间有一个小小的售货部。
与欧洲的其他风景点的售货部都一样,这里出售的一切都与眼前的景物直接有关。我看到一本书,封面的标题是CHILLON不知何意,下方的照片正是这个古堡,连忙抽一本英文版出来问售货部的一位先生,他说这是古堡的名字,按他的发音,中文可译作希隆,那么古堡就叫希隆古堡。
全书的大部分,是“希隆古堡修复协会”负责人的一篇长文,介绍了古堡的历史,此外还附了英国诗人拜伦的一篇作品,叫《希隆的囚徒》。修复协会负责人在文章中说,正是拜伦的这篇作品,使古堡名扬欧洲,人们纷纷前来,使瑞士成了近代旅游业的摇篮,而这个古堡也成了瑞士第一胜景。
书上说,这个古堡底部有一个地下室,曾为监狱,很多重要犯人曾关押在这里,拜伦《希隆的囚徒》所写的,就是其中一位日内瓦的民族英雄波尼伐(Bonivard)。
这个地下室气势宏伟,粗硕的石柱拔地而起,组成密集的拱顶,壁上、地下却留有原有的纹脉,气象森森。这里最重要的景观是几根木柱,用铁条加固于岩壁,扎着两围铁圈,上端垂下铁链,挂着铁镣。
拜伦说,波尼伐的父亲已为自由的信仰而牺牲,剩下他和弟弟关押在这个地下室里。三人分别锁在不同的柱子上,互相可以看到却不可触摸……
我想,即使是当初读了拜伦的作品前来希隆古堡的第一批英国读者,也不是来纪念波尼伐,而是来领略一种由拜伦营造的悲剧现场。有了拜伦的故事,他们知道这湖山的某个角落,有过一双处于生命极端状态的眼睛,湖山因这双眼睛而更显得珍贵。
许多诗文的后世效果,并非出自作者当初的期盼。但历史,还是强硬地把它们的某种精神变奏,融进了人们纷至沓来的脚步间。
为此,瑞士应该永远地感谢拜伦。一个人即便是天生丽质,如果没有众多爱怜目光的濡养,也会无觉无明,自生自灭。瑞士也是同样,如果没有那么多旅游者,它就会美得寂寞,富得枯燥。拜伦不经意地改变了这一切,但瑞士历来沉静寡言 ,不太会感谢人,那我们也不必强求,好在拜伦从不在意。
闲话旅游
日内瓦的一个夜晚,我们在一家木屋用完餐,正想起身回旅馆,却发现屋外已大雨滂沱。餐厅老板知道这场雨一时过不去便请侍者搬出一支巨大无比的民族乐器长号,让我们轮着吹。我们憋得脸红脖子粗也吹不出音,后来渐渐掌握了一点窍门,才发出一点呜呜声。
我和两位新近赶来与我们一起考察的记者坐在外间的一角聊天,他们问:考察至今,觉得欧洲有哪一些方面最值得中国学习?
我说,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脱了很多课,初一看是科学技术上的课,实际更重要的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上的课。但这一路上感受最深的两点,一在欧洲,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并行不悖,共臻极至;二是在欧洲,个体自由和互相尊重并行不悖,形成公德。相比之下,真不知道我们中国为什么总是把这些对应性文化范畴看成你死我活的对头,结果两败俱伤。这一伤,几乎伤及了所有的文化人,使他们全都充满了沉重失败感和悲剧感。
对此我们找了很多原因,然后一起感慨:要在这些方面追赶欧洲,将是长期的事情,焦急不得。
“那么,可以被快速仿效的有哪些事情?能举出一件吗?”他们问。
“旅游。”我回答。
我的这个说法使他们有点吃惊。“旅游?”他们疑惑地重复着。
所有的旅游从业人员都知道,各国游客最向往、因此也最有旅游潜力的地方就是中国。联合国有关研究部门也已发布了这样的预测结论。那么,中国的障碍在哪里呢?
首先是观念障碍。虽然中国古人提出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原则,但多数中国人心中仍然存着安土重迁的封闭观念。中国历代超稳定的社会生活,确实不主张与外部世界热情交往,不倡导离家乡族宗独自出行。在很多中国人心中,游山玩水终究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消极命题。
这便与欧洲产生了明显的对比。在欧洲,旅游的要领拓得很宽,即使是那些不发达国家,很多普通家庭都有接待外国旅客的能力。
中国现在星级饭店的设备超过外国同一等级,但最让外国旅客却步的因素却是沿途厕所。他们不理解在劳动力丰裕、管理权力有效的中国,为什么一直做不好这件小事呢?
中国人历来好客,即使在贫困年代也会尽力把外宾的衣食住行收拾妥贴,但他们无法想象自己的日常生活场所也可能是人家的游观对象。当他们终于明白,一个旅游大国的任何地方都会出现客人自由的脚步,那么,他们的待客之道也就变成了待己之道,因为惟一的办法是改变整体生态。这也正是我们对中国旅游业抱有厚望的原因。
“蔚蓝海岸”作为度假胜地的最早起点,是1934年。一位叫布鲁厄姆的英国勋爵途经此处去意大利,不巧因霍乱流行边界封锁,只能滞留于当时还只是一个渔村的坎城,滞留期间他惊喜地发现此地风景宜人,决定建造别墅。他的这个戏剧性决定引起了英国上层社会的好奇,后来连维多利亚女皇也来了,一时名震欧洲。于是公共设施也逐渐完善起来,在整体吸引力上形成良性循环。可见,作为旅游胜地,基础是风景气候,而关键是现代高层度假生态的构建。这种高层度假生态一旦构建,又成为自然风景之外的第二景观。今天到蔚蓝海岸游观的旅人,目光总是兼及两边,一边是浩瀚无际的地中海,一边是多采多姿的别墅群,真可谓在领略一种人化自然。站在蔚蓝海岸,我们会对历史古迹在旅游中的地位,产生更达观的想法。
中国文化历来重苦涩而轻愉悦,因此对自然景物也注意于文化学术层面,而不屑分解它们的审美享受功能,这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瑞士成为世界旅游事业的主要推动者,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山水之胜。二是早早的中立使这儿显得安全和安静。三是拜伦、雨果等文人的来访和传扬。显而易见还需要增加一个技术性条件,那就是一批经过严格训练的旅馆管理人员。这批管理人员的母校,就是洛桑旅馆管理学校。
它已开办了一百多年,在几十年间一直居于世界惟一的地位。希尔顿酒店系统总裁说过一句话:“在现今这个领域,拥有洛桑就拥有资本。”这所学校的宗旨是为旅游者提供最合意的居所,也可以说是为寻找“惊人之美”的人们提供“宜人之美”。要使这种打理成功有效,又必须制定一系列能使各色人等普遍喜悦的标准,对从业人员进行训练,这便是洛桑的使命。
如果没有这样的训练,旅行过程必将遭遇大量的不适和丑恶。世上有很多美景人迹罕至,原因之一,便是缺少一个安全舒适的呵护系统。但是,到了洛桑就明白,只要用心用力,世间任何地域都可能带给人群欢快。
我想,在洛桑整理一下由旅游而伸发的人文理想十分合适,便长时间地坐在这所学校的草坡间出神——让人和自然更亲密地贴近,让更多年轻人在遭遇人生坎坷前先把世界探询一遍,让更多的老年人能以无疆无界的巡视来与世界作一次壮阔的挥别,让不同的文化群落在脚步间交融,让历史的怨恨在互访间和解,让我们的路口天天出现陌生的笑脸,让我们的眼睛获得实证地理课和历史课的机会,让深山美景不再独自迟暮,让书斋玄思能与荒草断碑对应。
那么被我们一贯看轻的旅游事业,也真正称得上宏伟。
Ⅳ 给我一个黄果树瀑布的游记
深秋季节,贵州的气候还是呈现一片春暖花开的景象。这里气候宜人,繁花似锦,秀美的山水及奇特的风光吸引着无数游人来这里观光旅游。趁长假,我和家人来这里游玩。下了火车稍作安顿,便风尘仆仆地坐上了开往黄果树瀑布的汽车。
进入景区,映入眼帘是一大片苍劲雄浑、潇洒飘逸的盆景装点着园林。清新秀美的园林,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的小桥流水和形态各异的参天古树,游人在这里信步观赏,不仅欣赏了大自然的美妙,也放飞了自己的思绪,真让人其乐融融。而我更急切地想看到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观,由于游人太多,我们只好随人流漫步前行。
不知不觉,我们走去了盆景观赏区,来到了蜿蜒盘旋的山间小径,顿感这里的空气十分潮湿,湿漉漉的地面好似被清水冲涮过。路旁的花草挂着晶莹剔透的水珠,就像无数只明亮的眼睛向我们微笑,欢迎我们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不远处隐隐听见隆隆的闷雷一般的声音震撼山谷,我们沿着山路快步向前走去。周围奇峰叠起、树木苍郁、溶洞各异、龙潭星罗。下了石阶,过了溪流,流水声越来越大。
顺着水流很急的溪水转个弯,便出现震耳欲聋的声响。“哇!这里的景观太美了。”盼望已久的景色终于出现在眼前,这雄浑奇伟的瀑布深深地吸引着我。
只见一条长长的瀑布似银河决口,从九天崩泻而下,素有“素影空中飘匹练,寒声天上落银河”之壮观。它的雄姿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磅礴,气势如排山倒海锐不可挡。清澈的水流拍打着山石,发出轰隆的巨响,激起的浪花,好似万马失蹄,千军扑地,气势磅礴;喷烟吐雾处,万练倒悬,细如珠帘,粗若冰柱;飞瀑跌落处掀起悍然大波,碎玉四溅,银珠轻扬,如蒙蒙细雨,似点点飞雪。在阳光照射下,瀑布霎时化作一道绚丽迷人的七彩长虹。这秀美壮丽的山河图展现眼前,让人情不自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秋风吹过,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如蒙蒙细雨洒落人间,让人感到丝丝寒意。天空中灿烂的阳光似懂得人间的冷暖,不时将温暖的阳光洒向深谷,让我们感受阵阵暖意。阳光的照射使飞泻下来的水珠泛起闪亮的光泽,整个瀑布在亮亮的光辉中,闪烁着星光般的神秘与壮观。
清澈的水流坠落到下游的水潭中,又激起了更大
的水花,飞溅的水珠和巨大的水流让下游潭中的水荡漾起阵阵波纹,直到流出很远的地方才慢慢恢复平静。脚下的石板路因长时间受潮湿空气的侵蚀,布满了绿色的青苔,旁边的山石缝中还不时地流淌着小股的清泉,生长在石缝周围的花草显得分外的茂盛,挂在上面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
在谷底,仿佛置身于圆形的乐池中,在雄奇壮观的瀑布前,我静静地聆听流水奏响的清脆乐声,它犹如铿锵有力、激情飞扬的交响曲。在这人间的仙境里,让我尽情的享受,仿佛携带大自然无限的生机置身于世外桃源,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无限的陶醉。
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上攀登,看见蒙蒙的白色水雾在身边缭绕;横跨潭面的七彩长虹与白雾相映成辉,显得格外的明艳迷人;周边的景物也若隐若现,好似腾云驾雾漫游天空,心中不禁油然而生:“万里晴空抛碧纱,飞雪喷珠耀彩虹”的美妙诗句 。
我们漫步地走到瀑布的后面,只见一条长长的天然岩洞,横贯整个瀑布。岩壁上有许多裂缝,就像一扇扇小窗。透过洞窗向外眺望,哗哗的流水如雄狮怒吼不断地向下奔泻,水流形成了如高速穿梭的银丝,在眼前织出了一道靓丽的风韵。丝丝山风吹来,外面的水珠透过缝隙不断地飘飞进来,给地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水坑;抬头仰望,只见岩洞上布满了千奇百怪的钟乳石,让人美不胜收。
走出水帘洞,浑身上下已经湿淋淋了,好像刚从雨中沐浴过,但心中的激情难易平静,因为这种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真是难得一见。
几天的旅玩真让人畅快淋漓。离别景区时,脑海里还不时地闪烁出秀丽的湖光山色和神奇的景观;那激扬高亢的呐喊声,催人振奋,让人热血沸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祖国是多么的灿烂美丽。身为一名中国人深深地感到自豪!
Ⅵ 少林寺游记
久仰少林寺大名,如雷贯耳,如今到此一游,真是幸甚!
少林寺,坐落于少士山,又因在密林之中,故名曰“少林”。远望少林,雾气缭绕,颂经念佛之声不断;近观少林,其宏伟壮大之势,自不必说。当年康熙帝亲笔题写的“少林寺”三个大字赫然悬于寺门之上。
走进少林天王殿,当中弥勒佛手捧大肚,头枕布袋,憨态可掬。两边有金字对联一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的特点,这副对联都说了。它背后的镇寺护法韦驮,身披铠甲,目光炯炯,手持降魔宝杵,显得威风凛凛。大殿两旁,青红海寿四大天王各持兵器,面目狰狞,让天下恶人心惊胆寒!
出了天王殿,我看见两排石碑当中,放着一口大瓮。“不会是放垃圾的吧?”我暗暗寻思,但又不像。“这是供少林武僧练少林棍用的。”导游解释道。少林棍?听到这儿,我不禁想起,少林武功,盖世无双,每种功夫都有它的特点。就拿少林棍来说,快如行云流水,让人眼花缭乱,气势咄咄逼人,令我神往。
离开大瓮,我们看见了乾隆皇帝在这留下的真迹。这首诗共60多字,字体潇洒,雄浑有力。说起来,这里还有段故事呢,当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乾隆来到少林寺,他了解旱情后,便提笔写下此诗,祈求上苍降甘霖,以救众生。果然,当天夜晚便下起了大雨,缓解了旱情!我想:一定是上天见乾隆爱民如子,才应他所祈罢!
在少林寺转了一圈,我发现少林寺处处有碑,而碑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人像,有诗歌,有奠文,甚至连某一方丈新上任的事也当奇闻佚事刻上去了!
出了少林寺,我们又来到塔林。这里耸立着二百多座宝塔,表示已有二百多位方丈与此安息。这些宝塔分一、三、五、七层四种。我不禁又纳闷了:为什么最高只选七层,而不是八层、九层呢?这时,导游告诉我们,这源于佛门中的一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哦,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此时再看塔林,它们屹立在风雨中,历经数百年的沧桑,不屈不挠,令人折服。
少林寺一游,始于天王殿,末于塔林,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但由于天降大雨,无缘见到和尚习武,不禁使我有点遗憾。
Ⅶ 甘露寺一日游作文
甘露寺坐落在湖北省仙桃市区流谭公园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寺名,占地五十余亩,寺内有嘉庆皇帝所赐御碑,还有印度僧侣所赠金佛,殿堂栉比,气势宏伟。甘露寺几经沧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现由广东六祖寺方丈大愿大和尚接管。
00甘露寺是沔阳(今仙桃市)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佛教建筑,历来有老甘露寺和新甘露寺说。对于老甘露寺,史料记十分有限。《仙桃镇志》上的《仙桃地区寺庙宫观一览表》上注明该寺原建于杨家码头,毁于雍正十年。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甘露寺都是指地址在原河堤街、建于乾隆年间的新甘露寺。
00佛教约在公元四纪传入沔阳,明清两代寺庙最为鼎盛。但新甘露寺建成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察。光绪志记载:“甘露寺在仙桃镇襄河南岸,滨河耸立,屡经兴修,为十方丛林。”这里也只交待了建筑地点。相传,甘露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此时的甘露寺名声在外。仙桃到外地经商的人,常以仙桃的甘露寺谐音“干螺丝“编造一个离奇的故事,在外乡人面前夸道:“仙桃镇有古庙,名甘露寺,庙宇很大。庭院中曾喂着一个干螺丝。百年来,这个大螺丝老化了,僧侣们把它的壳存放在庙中,装上十八担水。”外乡人听了,都感到很奇特。这些不过是用虚构的故事扩大其在外影响。其实,真正的甘露寺也是颇负盛名。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仙桃才子李皋,曾作《仙桃镇图十二咏》,其中唱道:“ 四月佛生景倍清,甘露寺中多少人,四大金刚威风凛,十八罗汉两边分。”当时,该甘露寺占地约4000平方米,前至解放街(原十全街),后至汉江河堤。寺山门向南,绕寺前集诚书院两侧出解放正街。进山门为弥勒殿,韦驮殿,次为大雄宝殿。大殿前,有藏经阁、钟鼓楼,两侧品立观音殿,再后为念佛堂,最后为戒堂、方丈堂,两侧围屋为僧房客舍。甘露寺西南有个荷花池,面积有50余亩,花种是印度僧侣赠送,无藕耐霜,立夏开花,红白色彩鲜艳。属于甘露寺的还有进百亩庙产,常隹僧侣达数十人。其名声明在江、浙、冀、豫、湘等省都非常大。可见,满清时期的甘露寺香火鼎盛,游人如织。
00民国建立后的20多年时间里,甘露寺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五内依然是香烟缭绕,僧侣满堂。直到1938年,国民党支128师师长王劲哉把抗日指挥部设在仙桃,在甘露寺开办了一个军事训练大队。于是,佛教净土的安宁环境被告破坏,甘露寺成了部队驻扎和训练的营地。
001939年,日寇攻占沔阳,仙桃沦陷后,甘露寺划入“日化区”。于是,寺庙遭到日期军严重破坏,寺内金佛被抛入河中,众僧也四处逃散,甘露寺顿失往日风采。
00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日寇无条件投降。当时,国民党75军第6师副师长李帮华受命任仙桃受降指挥所长,全面接受日寇投降。指挥所的受降仪式就在原“日化区”内的小洋楼上举行。全县日俘7400多人,徒手进入仙桃镇。由日军原第五步兵旅团司令古贺带领,在仪式上签字,向中国人民投降。所有武器弹药及全部军用物资,一律清点后送入甘露寺封存。
Ⅷ 关于拉卜楞寺的游记
拉卜楞寺在晒佛节前一周就开始了庄严的诵经和诸多的宗教仪式,
每天来听经的人也逐渐增多,到了晒佛节当天,早上10点隆重的晒
佛仪式开始,百十名精壮的喇嘛肩扛近百米长龙一样的大佛画卷,在
骑马卫队的护送下,喊着号子威风凛凛地跑向大夏河对岸的小山坡上,
将近千平方米的画卷铺在半山上展示。一路上,围观的群众潮水般地
涌向长龙,争抢着向大佛上抛哈达,更多的人扑向佛卷,将自己的头
或脸贴在佛卷上,祈望能得到佛的保佑。当覆盖在硕大的佛象上面的
幔帐徐徐揭开时,晒佛典礼进入最高潮,人们将能代表心意的哈达及
礼品纷纷抛向佛像,年老的藏族同胞转动着经轮高声诵着佛经。调皮
的孩童在大人的帮助下爬上晒佛台的高台阶,企图触摸一下那神圣的
佛像……大典持续约两个小时
Ⅸ 游记作文500字
这次国庆长假,我们一家慕名前来黄山游览观光。一路上,人人都在想象着黄山千姿百态的山峰,个个都在想象着黄山清澈见底的小溪。
果然,一走进黄山脚下,我脑子里的一切意念在一瞬间便都净化了,单单剩下一个字:美。
我们首先坐车赶往山脚下的翡翠谷。啊!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五彩池”。它大大小小大约有100多个瑶池,每一个池都有自己不同的名字,每一个池都有自己美丽的传说。这些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翡翠,这就是“翡翠谷”这个名字的由来。使我惊奇的是,这些水池竟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可是,如果把它们舀起来看,却什么也没有了。翡翠谷的水真是奇形怪状,令人赞叹不已。看,那儿有个“玉环池”,池里的水有绿的。黑的。还有透明的。水池里的水大约有10多米深,水面上还有一些怪石树立在那儿,在一块高高的石头上,有一个洞,听说可以通向另一个地方。这个洞是圆的,像一个环,所以称“玉环”。人们一到这,都疯了起来,就像两三岁的小孩,沉浸在这美丽的山谷中。满谷的嘻嘻哈哈,满溪的欢欢笑笑,形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山是美的。我们第二天坐车到达了山腰的云谷寺。接着,我乘着缆车准备到达白鹅岭。透着玻璃远眺周围的一切。底下杂草丛生,溪水潺潺。左右两边,几百米高的悬崖拔地而起。终于到了白鹅岭。不久,我们就要向光明顶前进了。我们一边听一旁的导游讲解,一边看这美丽的山峰。还要上这一层层的阶梯,上着上着,仿佛就要坠入云端了。光明顶可是黄山的第二大山峰,导游说:“不到光明顶,不看黄山景。”这更加激发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坚决态度。我们忽然看见了一大群人围在一块又大又长的岩石上照相。哦,原来这就是光明顶啊!我们忘记了劳累,爬上了这块岩石。哇!太美了!我不经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想:“没有比这更美的景色了。”我站在上面,俯视周围的一切,所有的山峰都尽收眼底。到处都是山,好像我们都被山包围住了。
这里不仅山水美,树也是很美的。迎客松就是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久负盛名。黄山的迎客松更是人人知晓。它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峰峭壁上,这些松树之所以有这些美名,是因为它的造型独特,具有“奇”的特性。迎客松他托着自己的枝干,每天坚受这风吹雨打,可是依然长得高大挺拔,十分特别。这就是它美在的关键!
黄山就是我所期待的梦幻般的仙境,它实在美的令人陶醉,令人忍不住赞叹!
满意请采纳。
Ⅹ 求一篇关于寺庙的游记,字数不限。
寺院游记
兴教寺
兴教寺是我一直想去的寺院。据说玄奘法师圆寂后迁葬于此同时建塔修寺,感动于西天取经的故事,我决定去拜祭一下。
没到寺院便看到红色的长长的院墙,沿着山道倾斜而上。与山脚下绿油油的麦田相映,分外鲜明。穿过那片田地,走过弯曲的山路,兴教寺出现在眼前。
因为一部分大殿正在修建,基本上没什么游人。院子寂静无声,淡淡的香火味道漂浮在空气中,仔细嗅去又什么都没了。不由得庄重起来,走路都不敢用力,怕一丝意外的响动,打破了这里的沉寂。好象这种沉寂已维持百年。
(唐三藏塔)
来到舍利塔下,伸手触摸土黄色的砖墙,时空倒转,我不禁回到那个遥远的王朝,回到那个古老的故事中去。
西游记中,唐僧有三个变化多端本领高强的徒弟一路保护着西行,危难之时,菩萨也会前来相助。真实的故事,唐僧孤单上路,也许一开始也有随从,但是坚持到最后的只剩下他一个。一切的磨难都要用双手去摆平,没有神仙,没有奇迹,流落异乡十七年,他只是坚信着一个真理——取得真经。回来后,又把全部的生命投入到经书的翻译中去,一译就是十九年。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佛教,这里,在我的身旁,就是他长眠的地方。忽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而他,玄奘法师,穿越时空而达永恒。
围着小小的塔基,走了一圈又一圈,从古走到今,这座小小的几乎被人遗忘的寺院,在我的眼中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不灭的痕迹。
开始崇敬那个柔弱而精神强大的和尚。
(华严双塔)
从兴教寺出来,我们决定到不远的华严寺去。
华严寺的双塔是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建于唐代。乾隆年间,寺内殿宇全毁,仅存两座唐代砖塔,至今完好。很想看看如此保存下来的双塔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什么力量让它们可以经受岁月的磨练呢?
早春的天气没有青草覆盖的黄土地略显荒凉,"华严双塔"高高地伫立在山边,有些孤独,有些落寞,仿佛两个青衣僧人无奈地望着远方......
走近了才发现这里竟然没有寺院!一座三开间的瓦房陪伴在塔的旁边,一个僧人正同山下小学的老师聊天。
围着塔转了几圈有些意犹未尽,也有些许失望。因为看到瓦房里供着菩萨。难道菩萨不应该在金碧辉煌的大殿里吗?难道连修一座寺庙的钱都没有吗?
和僧人聊天,他似乎很高兴,也许好久没有人光顾过这里了吧。听说我们学外语,他赶忙那出一封信来,他说,那是寄往国外佛教组织的信。为了筹集重修寺庙的经费,他们这里的僧人全都出去化缘了,而他留下来一方面守着这座塔,一方面积极的和各种佛教协会联系,希望筹得善款,早日重修华严。这封信寄往美国,却被退了回来,而他根本不懂英文......
我们帮他写好地址,心里开始酸酸的,明白了这里为什么没有寺院,明白了佛像不一定要用金殿供奉,只要佛在心中,供奉的地点不过是个形式。同时也被深深感动,那种不懈努力的精神,从古到今,从来不会泯灭,只会越挫越勇......
离开华严寺的时候,僧人站在山边远眺山脚,山脚下座座高楼正拔地而起,双塔显得有些渺小,似乎被人们遗忘了......希望有一天,双塔会不再寂寞!
(双塔远景)
(后记:在西安去过很多寺院,这两座不算的上有名,甚至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但我认为那些充满游客的寺院似乎早已失去了它的本质,喧闹、繁华、浮躁怎能与佛有关。这次游历发生在2000年的三月,几乎被我遗忘了。翻看以前的日记,当时的那种心情又重新回来。所以修改,再次写出来,作为纪念。)
转自“寺院游记(图文)--艾米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