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吴家墙门遗址

吴家墙门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3-08 19:47:02

❶ 建筑施工图中墙体门处这个团表示怎么意思

表示的是墙体预留洞口。因为是风机房,在排风管进出机房的墙体位置需要预留洞口。

❷ 古代祖厝后墙有留门吗

大门正对祖厝后墙,不是离得太近就没关系。4255

❸ 为什么硕放镇以前叫墙门

镇中心的振发路往东穿过高速公路过去都是厂
硕放镇北面工业园区里面也都是厂啊

❹ 本人姓甘,弟弟姓吴,祖屋新建,求围墙大门7字对联,并求对联释义。

横卧青山福灵地——表明贵府邸地理位置好
坐享绿水百汇台——解说该主人的闲居意境

❺ 在杭州庆春路上有一座“吴家老宅”,据说有些历史渊源,请告知。

文/邹滢颖

跑地皮

收藏界俗语,

意思是往来于基层觅宝

杭州城大小街巷几乎都有上百年或上千年的故事,关心这座城的,就在这些街巷间跑地皮。那些街巷中生长的房子、宅院譬如唐僧袈裟上的明珠坠子,有万般巧妙在纵横之间闪烁。我此回跑的地皮是新华路岳官巷里的吴宅。

在中河与东河之间,凤起路与庆春路之间,曾经住着杭州城里最古老而殷实的居民,他们告老还乡、叶落归根,避过繁华的河坊街商圈,在闹中取静之处选址,建起高屋大宅,连片的白墙黑瓦、闲庭别院在喧闹的市井间镇定出一幅幅从容散淡的暗影。“那一带,可真是大院连着大院啊,吴宅是岳官巷4号,3号本来也是大宅子,吴宅对面的也是起高墙的,早拆了,变成了新华路实验幼儿园。原来的吴宅可是一直通到长庆街、六克巷的,现在规模变小了。”知情的人会感慨物的变迁,但那梨花院落里的神气却怎么续,怎么来说呢?

吴宅以姓氏冠名,吴宅所处的巷子名岳官巷,倒不是因为一家一姓的缘故,岳官巷是学官巷的讹音。这条巷子在宋朝的时候住过两个搞教育的殳姓学官,所以有了这个名字。

吴宅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600年),为殳氏兄弟所建。它是杭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古宅,占地七亩。殳氏兄弟之后,这座宅子五易其主。太平天国时期,这儿还被当做某王的王府。后来又被清军占领,设为军事机关。咸丰二年(1852年),云贵总督吴振棫告老还乡后,从孙家手里买得这个宅子,并进行扩建,建成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7米,占地5700多平方米的大型封闭式院落,自此吴宅之名一直传承至今,而吴家的后代也在这个宅子里生活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江南府第的完备考究使它成为很多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者惯会援引的经典案例。

吴宅在“文革”时被毁严重,百年以上的花木和明代的楠木雕刻“五福献寿”均被毁灭,三十余间房屋被拆除,只有大厅二厅尚存,西边的庭院成了五金加工厂和一个食堂,这宅子一夜间住进了各种各样的居民,吴家的后人自此就和那四五十户人家共处了。四五十户人家在里头劈柴生火,油盐酱醋,鸡鸡狗狗,原来放杂物的二楼也住进了人,生起了煤炉,所以这木结构为主的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吴宅就成了“杭州十大火险隐患”之一。

从1995年起,吴宅住户陆续迁出,宅子交给市文物部门加以修缮。现已修复的主要是中轴线和东轴线上的建筑。西轴线上的建筑和假山池塘均遭严重破坏,已经不能想见当时风情。

1999年初,修复后的吴宅,以杭州市传统工艺馆、杭州市文物监管品交易市场的面貌,正式对外开放,2002年,原新华路明宅的古玩铺子全部腾到了吴宅,明宅成了专营丝绸的市场。自此,在昔日的豪门里,有了48家铺子,大到古董家具,小到书画印石,凡中国古旧物事,都能在此找到踪迹。

改件儿

收藏界俗语,意思是修补过的古旧器物

如今屯在吴宅里的人,在我访问的过程中,会讲起那吴宅的后人偶尔还是会到这里来看看的,有高大的晁盖似的男人,也有微胖的女人。但这竟是一年或两年前的事了。这吴家真正的主人们在哪儿呢?问起来竟有些缥缈,有说在加拿大的,有说在澳大利亚的,看来这吴家披枝散叶竟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我太想把他们的身影转过来了,我想知道他们曾经在这个大院子里过着怎样的生活。我开始托人四处打听,甚至有人帮我翻完了长庆街道的户籍记录,但都是旧痕了,旧的电话和地址。直到几个月后,我在临安找到了吴家长房的后代,六十岁的吴春华女士和她的先生谭家麟。

说起旧时的住地,五十年前的事,那真是微微湿润的表述了。

从新华路走进来,那岳官巷窄极了,窄得不能开过一辆车。小时候晚上吴春华一个人是不敢走的。十多米高的风火墙,把一个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约70米、近5700平方米的空间团团围住了。“我们家的祖先是徽州休宁人,所以吴宅有徽派民居的特征。这么高的风火墙就是为了防止偷盗。吴宅只有一个正门,没有茅房,没有后门,这是为了保护女眷,以免恶人有隙可乘。吴宅有多少进,我也说不上来,反正每个厅堂都有天井和花园,花园里种了很多花草,一年四季开花不断。回廊边上种芭蕉树和紫薇树,南墙下有开不败的秋海棠。中间庭院里有好大的两棵桂花树,打下的桂花就拿去晾晒了做糖桂花。玉兰和腊梅开起来时热闹极了,池塘的乌龟石上缠了葡萄藤和紫藤花,我和堂姐妹们经常在假山的大洞里玩过家家的游戏。我们还看到过一只白狐狸带着一串小狐狸,蹲在月亮底下的风火墙上,那样子就像‘剪纸’一样。”

吴宅是明代中叶时的建筑,这最早的原始文献资料就是谭先生找到的。“我先生手上的可是证据,是现在所有介绍吴宅的文字资料的源头。吴宅内的建筑群可以分中、西、东三部分。中轴线上有账房间、轿厅‘守敦堂’、二厅‘道福堂’,三厅‘肇新堂’及一石库门楼。其中肇新堂有十多米高,是吴宅中最高大的两层楼建筑。石库门楼上刻有‘源远流长’四字,背面门额上有花卉、麒麟、双狮戏球、双龙戏珠、云彩仙鹤等镂孔砖雕图案,雕刻得极其精细。吴家的祖宗牌位都是放在守敦堂的,做红白喜事也在这中间的厅堂里。
吴宅东轴线上有门厅、‘四宜轩’、‘载德堂’及‘锡祉堂’。厨房等杂间都在东轴线的最后面。我们那时各房都是分开吃饭了。如果合在一起吃,那可有一百多个人啊。‘四宜轩’原来是书房,前面有假山和水池。我小时候,大人们也在四宜轩里养过鸡和兔。我们家世代读书,书多得不得了,有皇帝赐的匾额,有曾祖父吴士鉴的藏书,他还藏过一些敦煌卷子,我们的老阿太吴庆坻大人当过湖南学政、云南副主考官,他藏有历代的考生卷宗。那么多文献都放在樟木箱子里,防蛀。‘文革’的时候,这些书都被从楼上扛下来,一箱一箱从六克巷排到水陆寺巷,烧啊,烧了一个晚上才烧光。那些匾额后来也有一些铺在地上,当地板用了。吴宅的西轴线有花园、‘华宜馆’(花厅)、‘补松庐’(小花厅)及竹园。那儿是大人们宴请宾客的地方,我的爷爷、奶奶和‘小外婆’(爷爷的二太太)都住在西轴线的厢房里。园子里花木茂盛,池塘假山旁有亭子和小桥,原来还有一株古柏,高大参天,下面种着方竹,青翠可爱。可惜这些你都见不到了,现在的吴宅除了大致样子存在,里面的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从东边过渡到西边,除了有回廊还有夹道,这夹道通往各个厅堂,能让人雨天不湿脚,它还起到防火防盗的作用,但在吴春华的记忆里,这夹道的顶端还悬着老人们的寿材。老宅院见证过吴家人的福和寿,聚与散。1930年,吴春华的曾祖母过生日,吴家四代同堂25口人在中间的厅堂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小女孩们都是童花头,一派天真地坐在小软垫上。出去做官或做事的男人们西装革履,大背头油光可鉴,都整齐地向后梳,有一派的书卷气和自负心。男孩子们有的穿马褂,有的穿立领学生装,眉目开朗。女人们却都守旧,清一色旗袍,温婉地看着前方,仿佛都有一些喜悦,然而又是慎重的。曾祖父和曾祖母穿着绸缎衣服,这光线都被缎子折射成了碎银状。吴春华的父亲吴廷瑜是爷爷的长子,是六兄弟中的大哥,他身材高大,面目俊朗,站在最后一排的正中央,他的头顶上悬着一盏拉线电灯,有裙边似的灯罩,那个年代,吴家人站在时代的光亮处。这后头的柱子是楠木材料,镂空的木窗格子上镶着大块的云母,被淘气的孩子们挖下来当了心爱的玩具。可是就是这照片上最小的娃娃如今也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的记忆里永远守着那座书香的门庭。

最早买下宅子的是吴振棫,他是嘉庆十九年的进士,官至云贵总督,是清咸丰年间的封疆大吏,广闻博见,善于处理民族事务,又熟知清朝的典章制度,晚年他写下了《养吉斋丛录》一书。他的孙子吴庆坻和爷爷一样也是进士出身,在翰林院当过编修,是死在吴宅里的。吴庆坻当过四川学政,也当过云南的副主考官。1902年,朝廷废除科举,兴办近代学堂,四年后,清朝政府派了九名大臣出洋考察各国的教育制度。吴庆坻被派往日本。他在日本期间给家人写的家书被吴春华和谭家麟珍藏了。这封家信是这样写的:“观于日本学校,而吾辈当愧死矣。教育普及不待言,办事之人无不有学问、有道德、有才能。政治家、教育家皆有轻视中国之心,可惧哉。中朝士夫能此鲜矣。又其女子教育、儿童教育,皆有秩序。校中数百儿童天机活泼,身体强实,上堂下堂,秩然有序,无斗争者。吾家子弟能之乎?吾中土妇女能之乎?书此亦以张日本,亦欲知吾中土实无教育。即以吾家子弟、妇女论,亦当闻之而憬然悟奋然起矣。此纸可付儿孙男女辈共观之。”

当时的清廷不是没有具有真知灼见的人,不是没有胸怀开阔的人,教育强国、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到今天还是治国的重要任务。吴庆坻从日本回来后,就被派往湖南担任学政,他在长沙创立了湖南第一师范学堂,就是后来毛泽东读过书的学校。1910年,他因病回到了杭州,把故园又修葺了一番,在爷爷著述的屋子的西侧清出三间平房,变成了自己的书斋,在书斋旁还种了一株白皮松,自号补松老人。这位补松老人的儿子吴士鉴就是吴春华的曾祖父,他在那张照片上留下了一个清癯而平正的影像。吴士鉴是光绪十八年的一甲二名进士,是榜眼,非常厉害了。他还参与修纂了《清史稿》。他的一生与金石为盟,碑版为伴,著书考订,赋诗写词,是极其风雅而卓越的人物。这吴家一路下来,竟都是诗书弦诵之声,一个簪缨世家,一个充满风范的士族。

却还有一股痴处,一个令人动容的挂念。吴春华的父亲吴廷瑜是吴家的长房长孙,他年轻时一直喜欢着自己青梅竹马的小表妹,然而婚姻却由父母做了主,娶了门当户对的大家小姐。婚后的生活随着七个女儿的诞生而变得黯然,不能传下吴家的血脉使老大在一个大家族里渐渐失去了做老大的权威。他慢慢就寡言了。吴廷瑜在中国银行里度过了坎坷的后半生。晚年他写出了一本小书《解放前的中国金融业》,让家人印了留存。他在去世前两年,突然对女儿女婿说,他想去看一个人,去看一下住在宁波的小表妹。已是七十八岁的老者了,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最好的东西——糖水罐头和开心果,这开心果是舶来品,当时市面上基本买不到。老人就带了这些东西,颤巍巍地向他心里藏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个角落走去。

“见着了吗?”

“见着了。”

“见完之后,怎样呢?”

“安心了吧。”

于吴宅,启封这样的往事,也是两两安心了吧。

泡儿货

藏界用语,

泡儿暗示上层,犹言顶尖好货。

吴宅的多数时间是安静的,来这儿的要么是熟客,要么是慕名而来的人,跨过这座宅子的大门槛,转过照壁,人就不自觉地静下来。这是一个古玩交易市场,却没有一般市场的喧哗。在院子天井的石桌旁常常围着的是观棋的店主,几只大茶缸摆在地上,阳光刷亮了袅袅上升的水汽。静好安稳。几家上了铜锁的铺子正在等候慵懒的主人,主人们或许睡晚了,或许又出门收货了,反正谁也不逼着自个儿出勤做生意。开了门的老店主,戴了金边老花镜在细细地擦拭自己的青花瓷器。

宋大雍正在下军棋,坐在他对面的有五个人,其中的四个人在帮一人对付宋大雍。七嘴八舌都在支招,宋大雍个大身重地敛气应付。当一头蓬松乱发慢慢后仰露出一脸络腮胡子时,我看到他孩子般的笑脸,每处都在抖动绽放,看来他以一敌五还赢了。“我是下军棋的‘黄埔军校’,他们都跟我学的!”他声如洪钟,得意扬扬。用一双旧布鞋撑起自己一米八几的大个后,携着茶缸子就带我转进了他的铺子。

他的铺子在吴宅的口上,朝东,十平方米不到。放的都是文房四宝,有玉制的笔架,陶瓷的笔洗,也有字画和印章,大都是清末民初时的物件。“都是小玩意儿,做得不大。”他给我沏茶给自己点烟。

杭州人宋大雍今年46岁,没有正儿八经受过系统教育,但他用文言文记事写作。他拿出厚厚一叠油墨打印的文稿,上面都是一段一段的往事,他写外舅的行状,写爱妻楼昕的扇骨收藏,他还记述了去年受邀去杭师院美术学院给两百多名学生开讲座的事情,“那一次风头出足啊,下面学生提问不断。他们对我的讲座‘江南文房’很感兴趣。”宋大雍是如何用文言文记录的呢?我试着摘一段给大家感觉一下:

示杭师院诸生鉴宝三诀。一曰面熟,凡表象生硬,归于岁月锻炼未久,非后仿即新伪,见此为求真之要。二曰体足,器式完全,少有缺憾,辨此为得善之要。三曰姿独,风韵独特,不在寻常之列,识此为擅美之要。

他从真善美三个方面对宝贝的鉴定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通达简练。再看他的其他记录,都有极细致的地方,这和我眼前的大汉形象十分不符,就比如水浒里的英雄突然写起了簪花小楷,有种令人忍俊不禁的可爱。

“你不知道,我这样的长相确实吓着一部分人。我晚上要是去打的,司机都不敢停下来,怕是劫匪呢。”这宋大雍身上有一股子什么味道呢?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杭州出现过“两热”,一是书画热,二是练武热。长到二十岁的生猛小伙宋大雍把这“两热”都赶上了。“在东园,在柳浪,很多杭州人一边练武一边结交朋友,学书画卖古玩。有些人学健美,就是把肌肉练得一块一块鼓起来,死硬死硬的那种,我不喜欢,我练意拳。意拳你不知道吧,练那种拳,人会胖起来,但出拳的时候却疾如闪电,一转身一腾挪,都像狮子般的矫捷灵敏。我是磕头拜师的。我师傅还健在,但恕我不能提他的名字,这对他不尊重。”

这习了武的年轻人,于是敢走天下,他甚至背着画架去了太行山写生。他还因为一身本事,赢得了姑娘的芳心。

宋大雍喜欢看电影,杭州的电影院他都去过,而且他知道哪家电影院的哪个位子看电影最舒服,音响效果最好。“我记得我看的第一本电影是在少年宫放的,露天电影,这可能也是‘文革’后杭州放的第一部电影,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创伤》。我老婆当初爱上我就是在电影院里。我一般每星期都要去看两场电影,而且都是白天场,白天半票嘛。那天我和她看完电影,几个小流氓围了上来挑衅,他们不知道我有武功啊,我请她让到一边,一下子耍了起来,三下两下就把这群小流氓打翻在地。她看了可喜欢了,就愿意嫁给我了。她人长得娇小,就是喜欢我这样子,有保护力,有安全感吧。”喜欢电影的人,一般也会喜欢拍照。青年宋大雍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只相机,海燕牌照相机。他拍过杭州几乎所有的老宅院,包括这座吴宅。吴宅旧时的样子连吴家后人都鲜有照片,宋大雍却拍过,可惜他把厚厚一本写满了说明的杭州老宅照片拱手送给了别人,如今不知去向。

为什么会玩古玩呢?玩古玩很自由,不受约束。宋大雍一生未受单位体制之苦,什么评职称,朝九晚五打卡,对他而言都是听说。“我玩古玩还是受父亲的影响。我的父亲很早就玩上了古玩。我母亲爱喝点酒,我父亲就会去买了民国时期的白砂酒壶来,这壶底刻着三个字:吴德盛。这是民国时期最好的酒壶牌子呢。我母亲用那把壶盛酒喝,边斟边赏,父亲在一边乐呵呵地看。父亲当年是很多古玩店的座上客,他喜欢古玩,也喜欢把古玩拿来用,而不是藏着。”宋大雍玩古玩专攻文房四宝,这些东西小巧玲珑,便于投资也便于周转,他为此还根据自己多年的收藏和经验写了一本书。有一山东富商慕他的名,请他去“掌眼”,他不肯出门。这山东人便天天请他去洗脚,“洗得我脚皮子都洗破了,没办法,只好跟了他去,看了一宗20多万元的货。”宋大雍收的古印有500多方,有战国时的铜印、宋代的瓷印,可以开个印学博物馆了。他收的印有些还不能在西泠印社看到。民间玩物竟玩到了这个份上,这宋大雍身上有一股子什么味道呢?

“前阵子我去参加了一个聚会,主办人把曲院风荷里的湛碧楼包了下来,请来了丝竹弹唱,其中来往的人都会书法会画画,懂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风雅。杭州有文人雅聚的习惯,在西湖边结社写诗画画儿,可惜现在这样的文人雅会没了,大家都很忙。”宋大雍每到星期天,闲着的话,还会上城隍山,他是一个名叫“有道步营”组织的成员。这群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知道老地方,老时间,不用通知邀请,会自动出现在一起,没来也不强求。大伙儿在吴山上喝喝茶,聊聊天,自得其乐。聊什么呢?有时会聊哲学。宋大雍看武术书看出了哲学的精义,“为道日损,人应该学会向内求。”这个宋大雍让我想起《石钟山记》,有水鼓石,铿然有声。

自在自然,爱耍子爱逍遥,却不颓废,直见性命,有暗藏的绝活,宋大雍身上古韵犹存,他就像唐传奇里的人物,譬如一坛窖藏的上等白酒,他是吴宅48户店家里的泡儿货。

吴宅的泡儿货还有很多,有江南旧书业世家严家两世单传的独苗严胖子,至今铺内悬挂爷爷旧书肆的匾牌“宝贻斋”,沪上名家钱君陶的字,他而今有女万事足;有古玩鉴定的顶尖好手胡耀明,我们的《倾听》写过他的故事。这个宅院里光阴荏苒,卧虎藏龙。我也像老店主般慢慢用文字擦拭吴宅,看着它渐渐在我面前露出真相,有筋有骨有风云。

本版感谢吴宅管理处的大力支持

❻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不倒,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写作背景

这句诗句是出自六尺巷的传说。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员,六尺巷典故主角。

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

(6)吴家墙门遗址扩展阅读: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网络-六尺巷

❼ 吴家大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吴家大院是司母戊鼎的埋藏保护处,因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1946年)被用作司母戊鼎保护埋藏地而闻名。吴家大院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其建筑形制为中国传统式砖瓦木制建筑结构,三进九门相照院落,东西宽30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1939年春,吴家族人在武官村西北岗的吴家柏树林发现了司母戊鼎,为免遭日本侵略者、土匪盗抢掠夺,吴培文是于1939年3月19日晨将司母戊鼎挖掘出土,因大古董商肖寅卿要求粉碎没有卖出埋藏于吴家大院焚书坑内。后因汉奸告密,日军多次到吴家大院搜查,吴培文用中国人的民族骨气和智慧舍命先后三次将大鼎转移到吴家大院西屋马棚、东屋草料房,司母戊鼎在吴家大院东屋埋藏保护历时八年之久,躲过了日寇掠夺,维护了民族尊严。1946年,国民政府第31集团军将大鼎挖出,作为蒋介石的寿礼运往南京,存放在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59年大鼎被运往北京,安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吴家大院的特殊历史背景,赋予其重要的历史价值,2006年6月21日被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3月19日,都将在吴家大院举办“司母戊鼎出土”纪念活动,3月19日已经发展成为安阳当地重要的活动。

❽ 马家浜文化村落遗址在哪里

马家浜文化村落遗址在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
马家浜遗址是一个三河交叉的平原,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1959年3月开始发掘。遗址文化层分为上下两层,出土的有骨架30具,陶器以釜类为主,鼎形器极少,以牛鼻式器型为陶器特征,陶色有一定数量的红衣陶。同时,还发掘出大量兽骨、鱼骨和菱等。从出土文物分析,马家浜遗址距今6000多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学术界称之为马家浜文化。.

❾ 桐乡屠甸汇丰芝晋禅寺,是什么年代的,以前的芝晋禅寺是怎样的。

芝普禅寺的历史由来
1402年,朱棣发动兵变后攻入南京应天府,朱允炆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成了千古疑案。
民间相传在1405年前后,建文帝带着13船金银财宝逃至嘉兴府崇德县晏城一带,发现这里河道纵横,田园开阔,林木葱郁,满目苍翠,便于隐匿,便停下逃亡脚步。仔细勘察后发现一处由七只公浜(风水上称为雄浜)围绕着的风水宝地,遂派随行的谋士与随从建造了正南向的宅院,为定居之所。后有乡民向县令举报,有异乡人在此建深宅大院,来历不明。县令派人查证,主人家说“普天之下皆是我土,建寺院,普度众生,此乃善举,何故阻挠?”县令又联想到建文帝的失踪,于是就默许了寺院的建造。朱允炆在此以“封印和尚”(印封即封掉皇帝大印)的身份安居了几年,后怕在此处时间长久,行迹被朱棣所查,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弃此处北逃。在长期的流亡过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晋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希望有东山再起的一天。但后来他慢慢地发现,朱棣管理国家的能力比自己实在要强得多,也就慢慢地打消了这个念头。有联为证:“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轻风吹拂着平静的心,沉醉于大自然之中,哪还管什么皇权富贵,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所以,朱允炆出家做了和尚,这是后话。
朱允炆走后,周边的百姓听闻“封印和尚”乃是建文帝朱允炆,于是慕名前来烧香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后世人为纪念建文帝,把此处称为“芝普禅寺”。
相传,芝普禅寺的正殿在“龙形河”的龙尾处,寺庙“东有日,西有月”,意为“明”。“东有日”即为“四转鱼池”,四转鱼池为南北两个小岛,被河流环抱。“西有月”即为吴家墙门头和吕家埭地貌与河流形成的“月”字。芝普禅寺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南北约300丈(1000米),东西150丈(500米),僧众达百余人。崇祯14年春,李自成起义部队途径芝普禅寺,因其为明王朝建文帝所建,故焚之。附近乡民在原址上重建了观音殿和天王殿,但规模大不如前。
解放前,由于战乱等原因,芝普禅寺偶有一僧或一尼,故后称芝普庵。

❿ 神庙中的“门墙”,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

神庙中的“门墙”,有着特殊的意义,“门墙”被称做是“地平线上的大山”,太阳就从这两座大山之间升起,两座塔楼分别代表伊西斯(Iside)和娜芙提斯(Nepthys)两位女神,根据神话,这两位女神的臂上托着初升的太阳。门墙强调了神庙的立面和进入大门的作用,增强了神庙的肃穆。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