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波茨坦游记

波茨坦游记

发布时间: 2021-03-09 03:38:16

❶ 吴浊流的著作

吴浊流在37岁时以日文发表处女作〈水月〉,刊登在1936年3月的《台湾新文学杂志》。其后四十多年的作品包括小说、旧诗词、游记、文艺论评等。吴浊流过世后,作品经张良泽教授整理汇编《吴浊流选集六册》,加上后来出版的《无花果》、《台湾连翘》、《吴浊流致钟肇政书简》,共九册。其中,仍然有许多零散篇什、书简、以及两千多首旧体诗未整理出版。 《亚细亚的孤儿》于1945年完稿,其内容叙述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知识分子胡太明在台湾遭受日本殖民者的欺压,到日本留学归来后受到乡亲的潮讽,到中国大陆后又不被认为是中国人而受到歧视。在对自身归依的无助感及许多人生挫折打击的日侵月蚀下,最后发疯而以悲剧收场。
《无花果》是吴浊流第二本长篇,为吴浊流的前半生自传,记述作者从日治到战后初期的经历。小说完稿于1967年底,在1968年时分三期连载于《台湾文艺》杂志上。因内文部份描述二二八事件,在1970年以单行本首次出版即被国民党政府列为禁书查扣,其后只在美国和台湾地下流传,直到1988年才正式由前卫出版社在台湾公开发行。其实本书的内容,和《亚细亚的孤儿》非常近似。只因《亚》书只写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这本书写到了二二八;因此,前者有忠贞的国民党员为之翻译发行,而此书则遭到禁止刊行的命运。讽刺的是,批评日本统治的《亚》书可在日本出版,而只少部份描述国民党统治的《无》书却不能在台湾出版。
《台湾连翘》是吴浊流最后一本著作,原日文,在吴浊流去世十年后由钟肇政先生中译出版。描述台湾战争前后政坛的秘辛。 《水月》短篇小说集收录从1936年到1946年间,吴浊流以描述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人为主的早期中短篇小说共八篇:〈水月〉、〈泥沼中的金鲤鱼〉、〈功狗〉、〈陈大人〉、〈糖扦仔〉、〈先生妈〉、〈路迢迢〉、〈归兮自然〉。其中,〈水月〉和〈功狗〉描写日本人对台湾子弟不平等待遇,而〈陈大人〉和〈先生妈〉则揭露当时台湾御用绅士和日本走狗的行径。
《波茨坦科长》短篇小说集收录吴浊流自1946年后的中短篇小说共十篇:〈波茨坦科长〉、〈狡猿〉、〈铜臭〉、〈三八泪〉、〈幕后的支配者〉、〈友爱〉、〈牛都流泪了〉、〈老姜更辣〉、〈茅盾〉、〈闲愁〉。受战后国民党贪污腐败和二二八事件的影响,吴浊流战后的小说以控诉时政为主,如〈牛都流泪了〉。而〈铜臭〉、〈波茨坦科长〉则纪录来台接收官员以及“半山”台奸贪污腐化的行径。 《南京杂感》是张良泽教授整理的《吴浊流选集六册》中的卷四。收录吴浊流游记共九篇:〈一束回忆〉、〈回想照门分教场〉、〈回我的第二故乡〉、〈重访西湖〉、〈南京杂感〉、〈回忆大同〉、〈游颅鹚潭记〉、〈既到临崖返辔难〉、〈印非游记〉。
《黎明前的台湾》是张良泽教授整理的《吴浊流选集六册》中的卷五。收录吴浊流对台湾、中国、日本的文化论述共十六篇。
《台湾文艺与我》是张良泽教授整理的《吴浊流选集六册》中的卷六。收录吴浊流论述、散文、自序计三十九篇。
《吴浊流致钟肇政书简》收录1962年6月至1976年8月止,吴浊流致钟肇政以日文书写的简信三百多封,由物理学博士钱鸿钧编汇,黄玉燕中译,于2000年05月01日初版。不过,钟肇政致吴浊流的书简却只纸未留。

❷ 德国著名旅游景点有哪些

柏林:勃兰登堡门(德国统一的象征)
法兰克福:罗马广场(法兰克福的象征),法兰克福展览中心(德国最重要的一个展览馆);
慕尼黑:圣彼得教堂(歌特式建筑),宁芬堡(历代王侯的夏宫);
科 隆:巧克力博物馆,莱茵河畔(欧洲第三大河),科隆大教堂(德国最大的教堂),日耳曼博物馆(有珍贵的狄奥尼西嵌砖);

❸ 求恩斯特、海格尔的资料,越全越好

你说的是不是德国动物学家和哲学家“恩斯特·海因里希·菲利普·奥古斯特·海格尔”?下附恩斯特·海因里希·菲利普·奥古斯特·海格尔(Ernst Heinrich Philipp August Haeckel)相关资料 恩斯特·海因里希·菲利普·奥古斯特·海格尔(Ernst Heinrich Philipp August Haeckel,1834年2月16日-1919年8月9日)生于波茨坦卒于耶拿,德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同时也是医生、教授。海格尔将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德国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了人类的进化论理论。海格尔本来的职务是医生,后来任比较解剖学的教授。他是最早将心理学看作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的人之一。他引入了一些今天在生物学中非常普遍的术语如生态学、门等,他将政治学称为是“应用生物学”。他的一些理论和主张后来被纳粹理论家利用,成为其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由。海格尔也是优生学的先驱。海格尔比较知名的文章主要是他的科普、嘲讽文章或者他的游记,但他的学术文章今天依然可以提供新的启发。比如他1866年的《形态学大纲》是世界上第一部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教科书,在他的1874年的《人类学》中他使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来探讨人从动物世界的进化和人的来源。他的三卷长的《系统发生学》至今很少有人读,这是一部从1894年到1896年发表的巨著,其中海格尔描述了他对整个动物世界的进化和亲属关系的认识。艺术和自然 海格尔认为生物学在许多方面与艺术类似。自然界中的对称,比如单细胞生物中的放射虫对他的艺术天赋有很大的启发。尤其著名的是他画的浮游生物和海母的画,这些图画生动地体现了生物世界的美。不论是在他的学术著作还是在他的科普著作中他都画有优美的插图。他的图画对20世纪初的艺术也有影响。新艺术运动就是从他的一些插图中获得启发形成的。海格尔在耶拿的住宅和那里的一个他资助的博物馆的建筑也体现出了他的艺术天才。海格尔非常勤劳。仅使用英国的“挑战号”的数据他描写了3500多个放射虫的种。他的这份报告共三卷,2750页,包括140个非常细腻的放射虫的图像。尤其是他的第一位夫人逝世后他往往每天工作18小时。演说 海格尔对于个体发育和种系遗传学的平行观察促使他提出了个体发育与进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的理论。这就是所谓的复演说。今天这个理论已被推翻。哲学 由于海格尔对进化论的证明不精确,而且他本人将自然科学的认识与宗教对立起来,因此他的理论成为试图驳倒进化论的创造论者的攻击对象。他也受到后来的生物学家如史蒂芬·杰·古尔德的批评。在哲学上他持一元论,认为“世界与上帝是同一的”。格随着每年我们对自然的认识的发展过去的对立不断缩小,因此最基本的世界观问题的解决也越来越近了。我们可以希望在将来的20世纪越来越多这些对立统一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个希求的世界观的统一的一元论。 海格尔并非严格的无神论者。他虽然反对创世论,但他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他认为世界万物(包括无机的矿物)是有灵魂的。他的唯物主义是一个有灵魂的物质的物质主义。他认为上帝与万能的自然规律是同一的。他使用“细胞记忆”和“晶体灵魂”之类的词语。社会达尔文主义 海格尔无疑是德国优生论的启发人。在他的《生命奇迹》中他写道:“我们的文明国家人为地养育着成千上万得了不治之症的人,比如神经病者、麻风病人、癌症病人等等,这对这些人本身和对整个社会没有任何好处。”从1905年起海格尔是“优生论社团”的成员。在海格尔的文章中常常体现出他的德国民族沙文主义。比如在他的《永久》中他写道:“每个教育良好的德国战士……在智慧和道德价值上要比上百个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所能提供的原始的自然人要高。”在《形态学大纲》中他说:“高等人与低等人之间的差别比低等人与高级动物之间的差别要大。”这些和其它许多海格尔的言论使他在德国思想史上起了一个非常不光彩的作用:他是纳粹主义的铺路人。尤其是海格尔利用他在学术界的权威地位来普及他的政治观点。著名学者 海格尔的理论对进化论的历史非常重要。海格尔也是提出生态学这个概念的人。尤其他在解剖学上的知识给进化论提供了很多新的观点。他还描述了上百新的物种。此外他引入了使用家谱图来描写生物学中的进化关系的表示方式。不过今天这样的家谱图已经被认为是过时和不准确的。他提出了所有生物是从共同的祖先发展出来的设想。他推测这些祖先可能分三个组。大多数他的理论今天已经过时了。批评 从现代的生物学来看,海格尔1866年推出的复演说是错误的,这个理论并非自然规律。虽然如此这个观察依然有一定的意义。它虽然不是一个自然规律,但是一个经常发生的现象。由于海格尔让他的哲学观点影响他的学术观点,因此他的一些生物的图画部分故意画错。从哲学上来说,他更加偏向拉马格的用进废退的理论。他有时故意错误地描写自然现象或者至少不精确严格地从各个方面来观察这些现象来使得他的描写更加符合他的一元论的哲学理论。

❹ 去德国。 那些城市景点值得去

柏林(BERLIN):德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最大城市,人口340万,见证了从普鲁士王国而来的德国历史,有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胜利女神柱(SIEGESAEULE),威廉皇帝纪念教堂(KAISER
WILLIAM GEDAECHTNIS KIRCHE)等,还可以参观联邦议会,柏林墙你可以去找找,反正我是没看见。迁都之前和之后,这里一直都是个大工地,到处大兴土木。去波兰华沙必经此地。必到。参见我的游记《胜利女神》。

波茨坦(POTSDAM):柏林郊外小城。有无忧宫(SANSOUCI),为德皇仿巴黎郊外的凡尔塞宫而建,另外还有签订波茨坦公告遗址。既到柏林,不妨抽点时间来此。

德累斯顿(DRESDEN):萨克森州(SACHSEN)首府。据说曾是唯一让有品位的人感到舒服的德国城市,号称“易北河(DIE ELBE)畔的佛罗伦萨”,不过二战中被炸的差不多了,只有茨文阁宫(DER ZWINGER)一带尚值一观。郊外有个国家森林公园,号称“萨克森的瑞士(SACHSISCHE SCHWEIZ)。从此去捷克布拉格最为便捷。到不到看你了。参见我的游记《欧洲狂奔三十天之五》。

汉堡(HAMBURG):德国第二大城,最大的港口(很多以为是海港,实际上是河港)。典型的工业城市,要看就看红灯区,如果你看过或要看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这里不来也罢。去丹麦必经此地。参见我的游记《欧洲狂奔三十天之三十》。

不莱梅(BREMEN):与汉堡同为汉萨同盟(HANSE)的成员,也与汉堡一样无味。有很多由格林童话而来的塑像,还有一个不大的老城。既来汉堡,顺便来此,否则不来也罢。

汉诺威(HANNOVER):下萨克森州(NIEDERSACHSEN)首府。据说标准德语以此地口音为准,现任总理施罗德当选前为此州州长,他的德语听起来是舒服些。著名的博览会城,每年有无数大大小小的博览会,去年倾力举办的世博会2000却赔了本。可以来此看博览会,否则不来也罢。

鲁尔区(RUHRGEBIET):其实由很多城市组成,但你几乎找不到分界线,是德国的传统工业区,外国人尤其是土耳其人很多。杜塞尔多夫(DUESSELDORF)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首府,莱茵河畔的老城有些意思;埃森(ESSEN),德国第五大城,据说要和杜塞尔多夫联合申办2012年夏季奥运会,THYSSEN-KRUPP钢铁公司在此,KRUPP如果说克虏伯你肯定知道,著名的军火生产商;多特蒙德(DORTMUND),以它的球队闻名而已,郊外有个德国第二大赌场;杜伊斯堡 (DUISBURG),据说是德国最丑陋的城市;伍柏塔尔(WUPPERTAL),恩格斯的故乡;索林恩(SOLINGEN),德国著名的刀剪产地。去荷兰阿姆斯特丹必经此地。可以一到。参见我的游记《鲁尔区素描》。

科隆(KOELN):德国第四大城。以哥特式大教堂和香水闻名。也就大教堂值得一观,它就在火车总站的外面。不过此地的同性恋酒吧相当有名,前段刚刚又搞了一次规模不小的同性恋游行。去比利时必经此处,还有快车经比利时发往巴黎,然后可从布鲁塞尔或巴黎乘欧洲之星前往伦敦。如果要看大教堂,就在此下车。

波恩(BONN):前首都,典型的德国小城,有贝多芬故居,是贝多芬的崇拜者就在此下车。

科布伦茨(KOBLENZ):莱茵河(DER RHEIN)与摩泽河(DIE MOSEL)在此交汇,交汇处为德意志之角(DEUTSCHES ECK),从此处到美茵茨的一段据说为莱茵河最美的一段,你可以坐游轮,不过火车从科隆到美茵茨一直是贴着河走的。这一带也是德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地。必到。参见我的游记《半莱茵河之旅》。

特里尔(TRIER):据说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有座黑色的罗马拱门(PORTA NIGRA),很有气势,老城也值得一观。当然还有马克思故居,你会发现留言簿上大多是中国人向“伟大导师”致敬的签名,可谁知道当年马克思到底想拿********干什么,而今天的中国人又到底想拿********干什么?去卢森堡大公国必经此处。值得一到。参见我的游记《太阳照在摩泽河上》。

美茵茨(MAINZ):莱茵兰法尔茨州(RHEINLAND-PFALZ)首府。有个挺大的教堂,其他没什么看的。

法兰克福(FRANKFURT):正式地应该叫做“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因为在德波边境还有一座“奥德河畔的法兰克福(FRANKFURT
AN DER ODER:德国的金融城市,有摩天大楼群,有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最大的机场,当然还有杨晨,不过听说他不愿意留在这里踢德乙。说来奇怪,德国人把杨晨译作“CHEN YANG”,却把谢晖译作“XIE ***”。不来也罢。

❺ 吴浊流的人物年表

1900年6月2日
生于新竹县新埔镇巨埔里十号。父吴秀源,母亲朱满妹,排行第四,上有两兄一姊。
1910年
入新埔公学校就读。
1916年
新埔公学校毕业,升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即台北师范学校)就读。
1920年
台北师范学校毕业。任台湾公学校教谕(照门分教场主任)。
1921年
发表《论学校与自治》于新竹州教育课募集论文集。
1922
因《论学校及自治》的发表,被当局认为思想偏激,四月左迁至苗栗四湖公学校。
1924年4月
被调至五湖分教场。
1924年9月
与十九岁的林先妹小姐结婚。
1925年2月
得急性肺炎,险失一命。
1926年2月
因发表《对会话教授的研究》于新竹州主办的教育研究会,受本校的新校长颖川先生看重。
1930年10月27日
发生雾社事件。
1936年
受同事日本文学少女袖川老师的刺激而作的小说处女作《くウげ》(《水月》),以及稍后的《べンの雫》(《笔尖的水滴》)皆发表于《台湾新文学》。
同年,小说《どぶの鲱鲤》(《泥沼中的金鲤鱼》)并荣获《台湾新文学》征文比赛首奖。
1937年
转任关西公学校首席训导。
发表小说《自然へ归れ》(《归兮自然》)于《台湾新文学》,以及创作《功狗》和《五百钱之蕃薯》两篇日文小说。
同年并发表研究论文《下学年数学教授的研究》于新竹州主办的教育研究会。
1939年
因抗议日本军阀为辟兵源,在台湾全面实施青年训练,苛扰兼施,复遭左迁于马武督分教场主任职。
1940年
以服务二十年获叙勋,但因郡视学(督学)肆意凌辱台籍教师,抗议无效,愤而辞职。
1941年
只身归祖国,任南京《大陆新报》记者。
1942年
返台,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发表游记《南京杂感》,分十个月在《台湾艺术》连战。
1943年
起稿《胡太明》,即《亚细亚的孤儿》。
1944年
任《台湾新报》记者。(日本帝过为垄断台湾岛的视听,将全岛报社归并统一为《台湾新报》)。
同年,创作小说《陈大人》,台湾光复后发表于《新新杂志》;小说《先生妈》发表于《民生报》。
1945年
台湾光复后,任职于《台湾新生报》(即日据时代的《台湾新报》)。
创作日文散文《日本应往何处去》和小说《糖扦仔》(原为《胡太明》中一篇)。
长篇小说《胡太明》完稿。
1946年
任职《民报》记者。
筹组崇正出版社成立事宜。
1946年9月
开始出版《胡志明》(原名《胡太明》,为日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的最初版本,分四篇单独发行),本书被公认为抗日文学的代表作。
1947年
转任社会处科员。
崇正出版社筹组计划流产。
二月二十八日发生二二八事件。
创作随笔《夜明ば前の台湾》(《黎明前的台湾》)和《佗しい夜》(《孤寂的夜》)二篇。
1948年
任大同工职训导主任。
发表小说《ボッダマ科长》(《波茨坦科长》),并由私立大同工职打人情会出版,一说由台北学友书局出版。
又发表随笔《台湾文学の现况》(《台湾文学的现况》)于日本《雄鸡通信》。起草小说《泥泞》。
1949年
改任台湾机器工会同业工会专员。
创作《书呆子的梦》。
1949年8月
出版汉诗《蓝园集》,共有“剑潭笔泪”、“长江墨滴”、“凤岭松涛”、“双峰余情”和“稻江云影”等五篇,由新竹英才印书局出版。
1950年
创作小说《友爱》;小说《泥泞》完稿。
1952年
写《十圆札の一生》(日文起稿未完成)。
1953年
任专门“委员”。胃出血,病一个月。
1954年8月
发表散文《新文学运动的氛围气》于《台北文物》。
1955年
起稿《狡猿》。
1955年1月26日
娶长媳张松英。
1956年
完成小说《狡猿》。
《アヅアの孤儿》(《亚细亚的孤儿》)在日本一二三书房出版。
1957年
旅行日本六星期,作汉诗《东游吟草》一○二首。
同年《歪めウれ岛》在日本ひゐげ书房出版。
1958年
创作小说《铜臭》和《闲愁》。
1958年5月
汉诗集《风雨窗前》在苗栗文献书局发行(其中附录《先生妈》、《陈大人》和《骚坛杂感》)。
1959年6月
《孤帆》由杨召憩译,高雄黄河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为《亚细亚的孤儿》的中译本)。
1960年
创作小说《三八泪》和散文《仰看青天》。
1961年
创作散文《有关文化的杂感一二》。
1962年
创作汉诗《芳草梦》一二二首。
1962年6月
由傅恩荣译、黄渭南校阅的《亚细亚的孤儿》由台北南华出版社出版。
1963年
创作散文《漫谈文化沙漠的文化》和小说《老姜更辣》。
1963年4月
汉诗《浊流千草集》由台北集文书局出版。
1963年11月
《疮疤集》(上)(下)二册,由台北集文书局出版。
1964年
成立《台湾文艺》杂志社。
发表散文《台湾文艺杂志的产生》和论文《汉诗必须革新》于《台湾文艺》创刊号。
发表散文《历史有很多漏洞》和《给有心人的一封信》于《台湾文艺》第二期。
发表散文《关于汉诗坛的几个问题》、《意外的意外》二篇和《覆钟肇政的一封信》于《台湾文艺》第三期。
发表散文《漫谈台湾文艺的使命》、《一场虚惊》、《惜哉台湾文艺月刊》于《台湾文艺》第四期。
发表散文《传记小说不振的原因》于《台湾文艺》第五期。
1965年
自台湾机器工业同业公会专门委员职退休。
游香港、日本,作《再东游吟草》一二○首及《东游杂感》。
发表散文《我办台湾文艺及对台湾文学奖的感想》于《台湾文艺》第六期。
发表小说《幕后的支配者》、散文《为自由诗坛说几句话》和新诗《万国文艺摊的拍卖》于《台湾文艺》第七期。
发表小说《很多矛盾》和论文《对诗的管见》于《台湾文艺》第八期。
发表小说《牛都流泪了》和散文《要禁得起历史的批评》、《我最景仰的伟人》于《台湾文艺》第九期。
创作散文《光复二十周年的感想》、《忘却歌唱的金丝雀》和《急流勇退》;散文《回忆我的第二故乡》发表于西湖“国校”五十周年纪念册。
1965年10月
杨召憩译本《孤帆》由泛亚出版社再版。
1966年
发表评论《评魏畹枝的“对象”于《台湾文艺》第十期》。
发表散文《我的批评》、《两年来的苦闷》和《悼江肖梅》于《台湾文艺》第十一期。
发表游记《游鸬鹚潭记》于《台湾文艺》第十二期。
发表汉诗《再东游吟草》。
发表游记《东游杂感》收入于《谈西说东》。
1966年12月
小说版的《吴浊流选集》由台北广鸿文出版社出版。
1967年
创作散文《回想照门分教场》;并发表散文《怀念吴新荣君》于《台湾文艺》第十六期。
完成日文小说《道はひと筋》(《路迢迢》)和中文回忆录《无花果》。
1967年4月
汉诗、随笔版的《吴浊流选集》由台北广鸿文出版社出版。
1968年
发表散文《为台湾文艺讲几句闲话》于《台湾文艺》第十八期。
小说《无花果》和环球游记《谈西说东》于《台湾文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期连载。
1969年
设立“吴浊流文学奖”。
发表散文《我设文学奖的动机》于《台湾文艺》第二十五期。
1969年4月
海外游记《谈西说东》(分《谈西说东》和《东游杂感》二篇)由台湾文艺杂志社出版。
1970年
发表散文《回忆大同》于《台湾文艺》第二十六期。
发表散文《看鸡栖王的作风》于《台湾文艺》第二十七期。
发表散文《素富贵行乎富贵》于《台湾文艺》第二十八期。
发表散文《回忆五湖》、《川端康成的弦外之音》于《台湾文艺》第二十九期。
发表论文《再论中国的诗-诗魂醒吧》于《台湾文艺》第三十期。
发表散文《罗福星的诗与人》于《台湾文艺》三十三期。
创作散文《回忆五十年前的母校》和《回忆母校的今昔感》,并与前《回忆五湖》三篇总题为“一束回想”。
1970年10月
《无花果》由台北林白出版社出版。
1971年
分别发表散文《赘言》和《设新诗奖及汉诗奖的动机》于《台湾文艺》第三十一和三十二期。
发表琉球、日本游记《东游雅趣》于《台湾文艺》第三十二和三十三期。
写《别人无份的世界犹之乎熄火山》(日文,登载于日本奉仕经济新报)。
1971年1月11号
发表于日本《奉仕经济新报》的日文散文《别人无份的世界犹之乎熄火山》中译后发表于《台湾文艺》第三十四期。
1971年1月
《晚香》由台湾文艺杂志社出版。
1971年12月
《泥泞》由台北林白出版社出版。
1972年
年初漫游东南亚。
发表游记《东南亚漫游记》和散文《既到临崖返辔难》于《台湾文艺》第三十五期。
创作游记《游五指山记》和七绝《晚霞》一○一首。长篇日文小说《台湾连翘》起稿。
写《别人无份的世界犹之乎熄火山》(中文,登载于台湾文艺第三十四期)。
1972年6月
《夜明げ前の台湾-植民地ガウの告发》由日本社会思想社出版。
1972年11月
《泥泞に生きる-苦恼する台湾の民》由日本社会思想社出版。
1973年
妻林先妹女士逝世。
1973年1月
汉诗总集《浊流诗草》总计二十三篇,由台湾文艺杂志社出版。
发表《台湾连翘》一小部份,中译后于《台湾文艺》第三十九至四五期连载。
1973年5月
《东南亚漫游记》由台湾文艺社出版;《アジアの孤儿-日本统治下の台湾》(《亚细亚的孤儿——日本统治下的台湾》)由日本新人物往来社出版。
1974年
游历美洲。写作《南美游记》。
发表散文《对文学的一二管见》于《台湾文艺》第四六期。
1975年
游历印度尼西亚、澳洲、新西兰、马尼拉等地,作《印澳纽游记》。
发表游记《睽违三年重游日本》、《重访四湖》和散文《回顾日据时代的文学》分别于《台湾文艺》第四七、四八和四九期刊登。
1975年9月
小说选集《泥沼中的金鲤鱼》,张良泽选编,由台南大行出版社出版。
1976年
游历印度、埃及、非洲等地,作《非印游记》。
发表散文《大地回春》、游记《印澳纽游记》、《非印游记》和散文《北埔事件抗日烈士蔡清琳》分别刊登于《台湾文艺第五十、五一、五二和五三期》。
1976年5月
应邀赴东吴大学演讲,题为《日据时代汉诗在台湾文化之地位》。
1976年9月
偶染风寒,不意并发肝疾、糖尿和白血球过多等症,病情恶化,十月七日溘然长逝,享寿七十有七。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