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嘉县红军遗址
㈠ 河南省新乡市获加县的地名来历
西汉(前206~25) 刘邦继承秦制,兼采周法,设司隶部,部统郡,郡统县。前205年,境域修武县,隶属司隶部河内郡(今武陟西南)。前203年,项羽进兵成皋,刘邦与夏侯婴渡过黄河向东逃到张耳、韩信的驻军地小修武城(今齐州故城遗址)并在其西边(今高庙村)设坛祭天。112年,南越(粤,今广东省一带)国相吕嘉叛乱,杀死汉使终军、魏臣及南越王赵兴和王太后,武帝遂调遣汉将路博德、杨仆率师五路去讨伐吕嘉。次年,武帝东巡到汲县的新中乡(今新乡县西南张固城村),恰逢路博德平息叛乱并派人送来了叛相吕嘉的首级,武帝大悦,故取擒获吕嘉之意,遂于新中乡置县建城,取名“获嘉”,属司隶部河内郡,割汲县、修武两县部分属之,是获嘉称县的开始。
东汉(25—220) 25年,冯柱之子冯石继承其母获嘉长公主爵位,称获嘉侯,境内部分属获嘉侯国,部分属修武县,均隶属于司隶校尉部河内郡。获嘉侯国治所仍在张固城村,修武县治所在今南阳故城遗址。期间,境内名人辈出:26年,卫飒因政有名绩,迁桂阳(今湖南郴州市)太守;149年,张歆任桓帝三公之首司徒;149年,张导任钜鹿(治所在今河北平乡西南)太守,因治水有功,当地群众为他建庙并立“漳河神坛碑”(《水经注》上有载);蔡湛,“举孝廉辞让”,181年,任并州(治所在晋阳)刺史,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184年,张延(张歆之子)任灵帝三公之一太尉。太山村在光武帝时属邙山余脉,世传为古北邙。自古道:“生长苏杭,死葬北邙”,今太山村古墓随处可见,出土的文物有空心砖(俗称光武砖)、陶砖、陶罐等。
三国(220—280) 境域中的军屯、民屯,给境内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220年,境域隶属魏国的司州(今洛阳)河内郡,仍名修武。黄初中期,河内郡析置朝歌郡(郡治在今淇县),境域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朝郡。获嘉县仍在今新乡县张故城村,隶属朝歌郡。其间域内有杨俊,任南阳太守(五品);张范胞弟张承,官拜议郎,后升职为伊阙(古关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伊阙山上)都尉,胞弟张昭,当时也为仪郎。张范,张承弟兄二人是魏文帝曹丕“执子孙礼,举动必咨”的政界大红人,为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两晋(265—420) 265年,司马炎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调整。266年,复置汲郡,境域仍名修武,隶属司州(司隶校尉部通称为司州,治所在洛阳)汲郡。获嘉县仍在今新乡县张固城村,也隶属司州汲郡。武帝太康前,竹林七贤在域中活动频繁,太康年间,七贤之一刘伶定居县南亢村镇东刘固堤村,是域内名吃饸饹条的创始人。370年,域内属前燕。370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使其弟藏,在获嘉故城(今新乡县张固城村)东北筑新乐城(原新乡县老城)。晋末废获嘉县,时获嘉县域属时修武县(今获嘉县),仍属汲郡管辖。域内人杨览,杨俊孙,任汝阴(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县)太守;杨沈,杨览子,任散骑常侍;张攀,汉朝太尉张延之后,仕前燕慕容垂,先任御史中丞,后任兵部尚书。
南北朝(420—589) 境域属北朝时的魏国。493年,域内开始实行改革官制、禁胡服、禁鲜卑语、改姓氏、改籍贯等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499年,复置获嘉县,治所移至新乐城(今新乡市内老新乡县城),治今新乡县,境域仍属修武县,统属司州汲郡。526年,以地形分置北修武于清阳城(今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境域为南修武,南修武县治设在今徐营镇宣阳驿村。534年,北魏分为东、西两魏,获嘉县治今新乡县,境域名南修武县,统属东魏。550年,齐王高洋灭东魏,建北齐,获嘉、修武皆属之。556年,获嘉县治所由新乐城迁往共县城(今辉县市),境域仍名南修武。578年,以南修武置修武郡。获嘉仍治共县。期间域内佛教盛行,分为曹洞、临济、沩仰三宗,建寺、造塔、刻石成风,如“许和叔墓铭”碑、“部行造象记”碑、“李洪演造象”碑等均为当时高水准的石刻产物。
隋(581—618) 584年,域内废修武郡,获嘉县治所从共县城移到南修武城(即修武郡,今宣阳驿村),此为获嘉县治理今地的开始,隶属冀州。586年,割出域内东部、汲县西南部的部分属地合在一起,取汲之“新中乡”首尾两字“新”、“乡”作为县名,县治所设在新乐城内。596年,又在获嘉县设置殷州,辖获嘉、新乡、共县、修武等县。炀帝大业初废殷州,保留获嘉县。607年,又改为郡、县两级,获嘉县属河内郡。次年,域内被征出动大量民工开挖千里大运河的工程之一永济渠(今县北大沙河),主要利用沁水、丹水与卫河、黄河相接,南通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获嘉时为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域内经济、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发展。
唐(618—907) 619年,王世充囚李育德之兄厚德于获嘉,厚德与其守将赵俊颖驱逐殷州刺史段大师,以城投降李世民,李世民命李厚德为殷州刺史。621年,地方设州、县两级,在获嘉县城内又设置殷州,辖获嘉、修武、共县、新乡、武陟五个县。全县民户均以100户为一里,5里为一乡,4家为邻,5家为保,并规定男女刚生下来为黄,4岁为小,16岁为中,21岁为丁,60岁为老。627年,殷州被废,获嘉县属怀州,隶河北道。630年,全国进行行政区划,获嘉县城从宣阳驿村已搬迁至今获嘉县老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县城内始建的儒学宫。758年,大将郭子仪引兵自杏园渡(在县西南屯街村一带)渡过黄河,在获嘉打败了安太清。768年,历史上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哲学家韩愈出生在境域宣阳驿村(《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704页第一栏“韩愈”条有载),村中有“韩愈故里”碑。晚唐著名爱情诗人李商隐,因其父李嗣时任获嘉县令,于812年生于获嘉县城。
宋(960—1279) 宋朝初,境域先属河北路怀州。1026年,改属河北路卫州。1069年,全县出动大量民工疏浚境内大沙河,使其与卫河畅通,农业、水利和漕运事业进一步发达。太山村以皮薄、声脆、味鲜的“四月八,鲜黄瓜”而著名,太山黄瓜也因此被定为北宋贡品,年年进京。元佑年间,在县城西北隅重建儒学,教育、文化也有新的发展,象石佛、石柱、八面经幛等碑刻相继面世。
元(1206—1368) 获嘉隶属于行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卫辉路。境内水陆要道相继修建驿站。1320年,庙学被修缮一新。境内蒙、汉居互迁,实行民族融合政策。狮子营可姓、陈孝张姓、大洛纣冯姓的始祖睿公,就是从辽宁省辽阳市军屯于此的蒙古族。1337年,朝廷在县境搜掳童男童女送往蒙古当奴婢。
明(1368—1644) 境域隶属河南布政使司卫辉府。军事上属宁山卫西屯之前所和中所,辖域内18个百户所。冯、夏、吴、李、张、石、陈、包、蒋、孟等10个百户属中所,杨、周、吴、闫、施、两李、王等8个百户属前所。从1369年开始,在历洪武、永乐两朝长达48年的时间里,因军迁或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而迁入县域的有112个姓氏275个始迁祖,这些移民为医治域内由战争留下的创伤做出了卓越贡献。1370年,时任获嘉县令的熊邦基,招集迁民筑城建社,创学宫,建官署、邮传,逾年功竣。1377年,获嘉县被撤销,并入新乡县,三年后复置,仍隶属河南布政使司卫辉府。1440年,杜村社(今冯庄镇古墙村)人汪仲诚捐麦1010石“用助赈饥”,皇帝特“赐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免本户杂派差役四年”。1462年,黄河自获嘉境南徙原武(今原阳县)界。1466年,黄河泛滥,冯村人郭政“应诏罄所有输官以济饥”,时任获嘉县令的邢表,“奉旨征文勒石,旌表(郭政)为义民”。1482年,县令吴裕,为政务宽和,劝农课桑,规划学校,出俸金助教营建社学27处,为域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明朝,全县共出了17个进士,弘治到崇祯年间就占了15个,出现的祖孙进士、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堪为获嘉历史之最。1539年,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夏言随嘉靖帝南巡,过县南亢村驿,于渡河之日作《大河东去》词一首(该词刻碑立于今亢西村,碑尚存)。1596年,北京故宫中的乾清、坤宁两宫遭火灾,获嘉籍人贺盛瑞以工部营缮司郎中身份,主持修建两宫,招募乡人中的大量工匠参与,为获嘉建筑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1603年,由彰德府同知管获嘉县事张蕴道编次,教谕陈禹漠纂修的《获嘉县志》刊印出版(县志办存有影印本),为获嘉县存世最长的一部县志。在明朝的276年间,曹昌、王胄孺、冯上知、贺盛瑞、岳凌霄、张可光、贺仲轼、冯兆麟、徐培植、王纳忠等纷纷著书立说,县档案馆现藏有贺仲轼的《约族俚言》、《广俭约》、《祠堂四世位次议》、《耕余漫记》、《经史致曲》、《八卦余生》、《春秋归义》、《冬官纪事》等八部,以《冬官纪事》最为珍贵。
清(1644—1911) 1645年,获嘉隶属河南省河北道卫辉府。1659年,由知县李玳校梓,郭猷吉、王政举纂修的清朝第一部《获嘉县志》刊印。1684年,县城城墙改为长方形的砖砌墙,周围652丈,高2.5丈,宽1.25丈。同年,知县冯大奇创义学3处。1686年,由贺振能、郭元暹纂修的清朝第二部《获嘉县志》刊印出版(县志办存影印本)。1703年,康熙帝出巡回京途经获嘉,大悲院僧人超玉迎驾,深得康熙帝的欢心,遂敕封其为“大和尚”,赐其七言诗一首并书赠“行苦神秀”横幅和“净云寺”匾额。1727年,县令寿致浦奉文疏浚丹河(又称运粮河),当时煤炭、杂货俱可由境内运至天津和塘沽,境内贸易繁荣,经济发展迅速。1756年,由知县吴乔龄修、浙人李栋纂的清朝第三部《获嘉县志》刊印成书(县档案馆存有)。1823年,同山书院在县城内建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全县最大的私营商号“义盛长”由陈位庄陈恒书投资白银6400两,在天津、上海、武汉等大商埠均设有办事处。冶炼、纺织、食品等手工业和商号、银行不断涌现。二十世纪初基督教、天主教先后传入县境。1903年,道(口)~清(化)铁路修至县境,东起李村,西至黄楝堤共17.6公里。(史庄镇)邓庄人贺怀秀带领域内大批工匠参加铁路沿线站台、票房等建筑物的施工。1906年,芦(沟桥)~汉(口)铁路全线通车,在县城南三十里的郭堤村入境,至职王村出境共13公里。身受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双重压迫的全县人民被迫举起反抗和斗争的大旗,以李占彪为首的获嘉联庄会在县南登觉寺举起义旗,反捐、反征夫、反派草料。捻军与清地方武装战于县南王井村、张堤村以及寺营、孝合、张莫、东彰仪、西彰仪等村。
㈡ 你的家乡有啥值得玩的地方嗫
我的家乡很出名呀,武夷山,都知道吧,一定要去的。那里的岩茶也是出名的,例如大红袍。要去古镇的话就是邵武的和平古镇,静谧,美丽,没有经过后期雕琢的,很原始。要漂流的话可以去大觉山。
㈢ 河南获嘉县飞龙寺怎么样具体在什么地方
获嘉县亢村镇的亢西村西侧,有一座颇为壮观的“飞龙寺”。此寺为现今新乡地区一带最大的佛寺。它是怎样建成的呢?这和历史传说有关系。
相传,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张、赵、王、周、刘、庞六户人家,在今之亢村扎居垦田,后人称其为“老六户”。几姓人家以德为本,乐善好施,不少人经常到亢南二里的“观音寺”、亢村西五里的“洪福寺”、亢村东三里的“法云寺”相聚降香,拜佛听经。他们和睦乡闾,周济贫穷,在豫北一带一时传为佳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带的信佛者愈来愈多县的老辈人提到“获嘉”,往往会说因获吕嘉起的名。过去还有人把我们这里称“获吕”。清代郭合成写了一本书,就叫《获吕著姓录》。吕嘉这个,究竟是干什么的?他是南越国的丞相。
远在秦朝的时候,赵佗占据现在两广的一部分地方,称南越武王。汉刘邦统一了天下,赵佗虽然也承认自己归属大汉,但他始终独揽政权,搞地方割据,完全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诸侯国。汉武帝刘彻当上皇帝以后,赵佗的第三代孙赵兴当了南越王。赵兴和他的母亲木戮氏目睹刘彻国盛兵强,就暗地商量,向刘彻上了一封书信,愿意取消南越政权的独立性,完全纳入汉皇帝管理。这本来是十分顺应潮流、合情合理的。但当时身居南越相位的吕嘉刻意分裂我大好河山,怒叱赵兴卑躬屈节,丢尽了先王的脸,并招集一伙人围攻戮氏,坚决反对归属大汉。
汉元鼎四年,刘彻为了支援赵兴的明智之举,令大将韩千秋帅兵两千,进驻南越。南越相吕嘉见势不妙,为作垂死挣扎,先起兵杀了赵兴与戮氏,拥立赵建德为王。此外,他亲率众兵,打败了韩千秋,杀了汉使。
汉武帝刘彻闻信大怒,于元鼎五年,即公元前一一二年,派大将路博德、杨仆出兵,讨伐吕嘉。
武帝元鼎六年,刘彻从京都长安出发,到缑氏(今偃师县东南)去巡察。当他走到左邑桐乡(今山西省闻喜县)时,收到了打败吕嘉的捷报,心中大喜,就将桐乡立作“闻喜县”,意思是在这里听到了喜讯。春天,刘彻走到了汲新中乡(即现在的新乡市老城区),汉军捕杀了吕嘉,把吕嘉的首级交献回来了,并在新中乡举行了隆重的“献俘典礼”。刘彻为纪念这一盛事,就将新中乡立作“获嘉县”,意思是在这里获取了汉军的送的吕嘉的首级。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现今的新乡市被称为“获嘉县”;而我们现在的获嘉县,仍旧称名“修武县”。
那我们这里,什么时候开始称名“获嘉县”呢?宋白《续通典》载:“隋开皇四年(五八四年),移获嘉于修武故城”。同时,又于获嘉县故地置新乡县。也就是,我们这块地方正式称名“获嘉”,不是在汉武帝那个时候,是在隋开皇四年,将原来的获嘉地称名“新乡”以后,我们这里才得名“获嘉”的。
周武王同盟山、武王庙、牧誓园
周武王同盟山 位于获嘉县城,东距新乡市区16公里,毗邻新焦公路。乘坐新乡至获嘉、新乡至焦作、新乡至武陟的各路公交车,至获嘉同盟山景区下车即到。该山(坛)为昔年周武王率师伐纣,在商郊牧野举行战前誓师的盟台,史料记载为诸侯兵捧土封之,即《尚书·牧誓》所载的牧誓之所,也是武王军举行牧野大战现存于地表的唯一物证。其文化层丰富,考为龙山文化至商周文化遗址,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侯演武场”、“诸侯井”、“周武王饮马池”、“姜太公校阅台”等古迹遗存与该山(坛)相依相连,交织形成了追溯牧野战景、寻古探幽的千古景观。
武王庙 在同盟山之上,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人为纪念周武王在此誓师伐纣而建。碑载始建于周末,重建于洪武,经历代修葺,现存明代风格,属保护颇为完整的典型明代建筑群。山门、大殿、后殿、厢房一应俱全,唐愧、明狮、明碑征古兆今。庙内塑周武王及其群臣塑像,四季观览者络绎不绝。其南3公里张卜村有武王旋师葬文王木主的“周文王冢”,其西南6公里刺狐寺村(现名后寺)有传说中姜太公刺杀妲已的“锁狐洞”。
牧誓园 在同盟山西侧,为纪念周武王牧野誓师而建。该园湖影山色,飞瀑流泻,石碑排立,亭台棋布,竹树青青,奇花争研。园内的“归心堂”可使游客对昔年武王军在此誓师的场面略见一斑,古存的“周武王饮马池”更使人触景生情。另有一线天、登仙洞、地宫、比干明心石、刘知几遇仙桥等景点。整体布局玲珑剔透,古朴典雅,给人以步移景迁之感。
该园与周武王同盟山、武王庙合并实行一票通览,全天开放。
㈣ 西藏山南我的故乡作文
内容提要:现获嘉县域,隋朝以前曾有宁邑、修武、南阳、南修武、修武郡、殷州等称呼。宁邑,上古属冀州,此称有两个时期,一是上古延续到商朝结束,即公元前1046年;二是东周之春秋前期,即公元前770~635年之间。邑治在今获嘉县徐营镇宣阳驿村。修武,西周立,此称有两个时期,一是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后,治所在今获嘉县徐营镇宣阳驿村;二是秦王赢政26年(公元前221年)完成国家统一后,治所在今获嘉县“南阳故城遗址”。南阳,始启于春秋僖公25年(公元前635年)的晋国,治所在今获嘉县“南阳故城遗址”。南修武,北魏孝明帝孝昌2年(公元635年)立,治所在今获嘉县徐营镇宣阳驿村。获嘉,五易其地,始立于西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治所在今新乡县张固城村;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太和23年(公元499年)再立,治所在今新乡县古县城;在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三立,治所在今辉县市“共城故址”;在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四立,治所在当时的南修武县城,即今天的徐营镇宣阳驿村;到唐朝盛世贞观13年(公元639年)的“贞观之治”五立,县治所从宣阳驿村搬迁至今获嘉县老城。 主题辞:宁邑 修武 南修武 获嘉 建立 时期 位置 考证 今之获嘉,非汉武帝所立之获嘉,古有“宁”、“修武”、“南阳”、“南修武”、“修武郡”、“殷州”等称呼。获嘉不但称呼之多,而且治所迁徙频繁,堪称历史之最。作者查阅了县档案馆馆藏各个时期的大量档案和资料,旨在考证获嘉诸称的时期及其地理位置,现纂之以飨读者。 一、称“宁”的时期及其地理位置 今获嘉地称“宁”的时期有两个。第一个时期是上古至商朝结束,即公元前1046年以前。民国24年《获嘉县志》载:“获嘉县其地在上古为宁邑,属冀州”。《一统志》载:“今获嘉县治,即古修武,亦即宁也”。民国24年《获嘉县志》 “获嘉县沿革表”中有,(获嘉)“上古,冀州宁邑”;“夏,冀州宁邑”;“商,冀州宁邑”;“西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改曰修武”。也就是说:今获嘉地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均称“宁邑”。 第二个时期是东周之春秋的前期,即公元前770~公元前635年之间。《获民国24年《获嘉县志》“获嘉县沿革表”中载有:(获嘉)在“春秋,卫并鄘,为宁邑,后名南阳”。《世本》、《姓纂》等书中都载有“宁氏出自卫国王室卫武公之后”。即卫武公姬和将其子季亹,封于宁邑,后代以其食采地“宁”为姓,遂有宁姓。卫武公在位55年(公元前812~前758),历经西周和东周两个朝代,东周开始时间为公元前770年。因此,卫武公封其子季亹,食采于宁的开始时间,应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58年之间。秦嘉谟《世本》卷六载有:“卫武公姬和生怀公姬季亹,怀公姬季亹生顷叔姬公孙,顷叔姬公孙生文仲宁跪…”。宁跪是以“宁”为姓的第一人,从季亹到宁跪已传二代,此时应是公元前700年左右。在公元前660年,卫国被翟国击败,宁沦为翟属地。公元前647年晋国灭了翟,宁又属晋国。《辞海》中载:“宁”的第6项释义为“古邑名,春秋晋地”。《中华小字典》中也载有“宁”的第2项释义为:“地名,春秋晋宁邑”。民国24年《获嘉县志》卷一地理载:“(获嘉在)春秋、战国,亦曰南阳” 。《左传》:“僖公25年(公元前635年),晋侯朝王,请隧弗许。与之阳攀、温、原、攒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杜预注:晋山南河北,故曰南阳”。也就是说在公元前635年,“宁”更名“南阳”。因此,春秋时期的“宁邑”到公元前635年结束。 今获嘉地称“宁邑”的治所位置也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在获嘉县张巨乡西1公里的“齐州故城”。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在“齐州故城新说”一文中称:齐州故城,应为先秦时期的“修武”。“修武”是西周时期,依据“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更宁曰修武”而来。郑杰祥“释商”一文中也说:“修武在商代原称宁,西周初改称修武”。因此说,“齐州故城遗址”应是在西周“更宁曰修武”前的“宁邑”邑治。
㈤ 请问获嘉有什么历史名人,要跟廉政或者勤政有关系的。省里要相关的资料,找了很多找不到。请尽量详细,谢谢
1、卜子夏----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2、唐朝的大散文家、诗人、哲学家韩愈,出生在徐营镇宣阳驿村。
3、明朝的工部司郎贺盛瑞,主持修建北京故宫里的乾清、坤宁两宫。
㈥ 姓宁的族是哪里起源的
宁姓姓氏起源:宁氏起源
--------------------------------------------------------------------------------
获嘉概况 获嘉介绍
--------------------------------------------------------------------------------
古老、浑厚的黄河赐予了获嘉广袤富饶的土地。有着悠久历史的获嘉县,设置县级建制,已有两千多年。它北依太行,南临黄河,距省会郑州50公里,距首都北京600公里,东至新乡市14公里,西邻富含生铁、煤炭等矿藏的焦作、山西。辖区面积473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耕地面积46.8万亩。
勤劳善良、精明能干的获嘉人民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领全县工作大局,在“干”字上下大力气,在“大”字在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发展,一项项事业蓬勃发展:企业转机制,工业发展迈大步,农业调结构,高效农业枝繁叶茂,城市创“五城”,县城品位步步提升……发展的获嘉、奋进的获嘉、美丽的获嘉越来越成为亲商、尊商、爱商、富商、环境优良的投资热土。靓丽的获嘉,正展开美丽无比的双臂,热忱的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共创大业,共铸辉煌!
宁 姓 源 流
宁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历史悠久。西汉《急就章》一书上,已列为汉代常见的姓氏之一,宋代编的《百家姓》中列为第241姓,《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宁姓名人28例。那么,宁姓何时起源?他的始祖是谁?源于何地?宁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些都是宁姓族人十分关心的问题。以下根据历史资料,逐题作一解说,供宁氏宗放族后裔阅读,也请专家学者评审,多给我提宝贵意见。
一、 寻根问祖。
首先谈宁氏起源,宁氏起源有三。
一是源于姬姓,周文王(姓姬)。周灭商朝之后,即春秋时期,分封姬姓诸侯,文王封他的儿子康叔于卫(今河南濮阳一带)建立卫国。其后裔有卫成公,成公子季亹,又封于卫地宁邑(在今河南获嘉县一带),其后裔以祖上食邑(封地)为氏,遂有宁姓。《姓氏急就篇·注》对此历史资料有记载。姬姓宁氏是黄帝后裔,周文王是其远祖,宁氏先祖为康叔,始祖应是季亹。
二是源于赢姓,这支宁姓是以谥号为氏。秦国君襄公姓赢,秦襄公的曾孙对秦国有功,因而去世后谥号为"宁"。后世称他为"宁公",其后裔支庶以祖上的谥号为氏,由赢姓改为宁姓。《元和姓纂》一书有此记载。赢姓宁氏始祖为宁公。
三是改姓。少数民族中有改为宁姓者。清满州八旗有宁古塔氏、宁佳氏等,后有人改为宁姓,是以地名为姓氏,如宁古塔多尼喀,是清镶白旗人。蒙古族中也有改为宁氏者。
另外,大陆各省原有宁、甯两姓,因文字简化,均简为"宁"当今已宁、甯不分。
二、宁氏祖根地考证
宁氏祖根地在哪里,姓氏书上有二说,一说宁氏祖根在河南获嘉县,一说在河南修武。根据有关资料查证,获嘉、修武两说实为一地。
宁氏祖地源于古宁邑,关于古宁邑地名的沿革史籍有如下记载。
《韩诗外传》载:周武王伐纣,走不到邢邱,盾折断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惊惧,召太公询问:"出现这种情况是否说明不应该伐纣呢?"太公对曰:"不然!盾折断为三,说明军应分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是想淋洒兵士"。而后,周武王就勒兵修武,住于宁邑,还把邢邱更名为怀,改宁邑名修武。《方舆记要图记》载:"获嘉是周武王伐纣修武之地。"《一统志》载:"今获嘉治(即获嘉县城,县的政治中心)即古修武之地。"《水经注》载:"修武固宁也,亦名南阳。"《汉书武帝记》载:"元鼎六年,东将到缑氏,至左邑桐乡,得知南越攻破的喜讯,就命名该地为闻喜县。春,到汲新中乡,又得到吕嘉的首级,就命名该地为获嘉县。"《获嘉县志》记载:"南阳故城即宁邑故城,在县西二里,今名南阳屯,获嘉古宁邑,亦曰南阳。"注:南阳故城遗址,在今获嘉县城西一公里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城遗址西边有南阳屯村。《获嘉县志》又载:"修武故城在县城西北崇兴寺东,世传是旧县治,故址犹存(崇宁寺在今县城外西北隅)。"
以上历史资料和当地文物遗址证明,获嘉县这片热土从上古到夏、商奴隶制社会时期均为宁邑。商末周武王伐纣时改为修武,汉武帝时改为获嘉,因在此得吕嘉首级,至隋开皇四年至今均称获嘉。但在周初分封姬姓诸侯时,封周文王儿子康叔建卫国,康叔之后有卫武公,春秋时期武公封其子季亹于卫地宁邑,后裔以祖上食邑(封地)--宁为氏,而有宁姓。至今宁姓已有3000年的历史,宁姓祖根地在获嘉县是有根有据的。持修武说者,其地亦是今获嘉县,(古宁邑可能比今获嘉县的土地面积宽广,包括今修武县境)因获嘉县曾命名过修武这一地名,对宁氏祖根地说成修武亦有历史根据。总之,宁氏寻根谒祖,应组织大寻根,多走一些地方为好,濮阳、获嘉、修武等地均为寻根谒祖旅游的好地方。
三、宁氏名人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宁氏家族中出了不少名人,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春秋时有宁戚,是周代卫国人,幼年家贫,为人挽车。曾走到齐国,在车下喂牛时,扣着牛角唱歌,唱道:"生不逢尧与舜禅"。齐桓公得知他的歌词,很惊喜其才华。就将他拜为上卿,后升迁为国相。有楹联诗赞他?quot;扣角兴歌,得为霸佐"。春秋还有宁越,是越国人,一说是秦国人。宁越是和徐尚、苏秦、杜赫同样有才干、有计谋的人。一生苦读,成为齐威王的老师。亦有楹联诗赞他:"读书发愤,卒为王师"。周代还有宁俞,曾辅佐卫成公,成公被晋国扣压,宁俞遂辅佐国君复兴国家。世人称赞他忠心保国之志。有楹联诗赞曰:"辅君复国表其忠。"
西汉时有宁成,穰人,官至中尉,受皇室宗亲排挤,他遂辞官回家,发誓道:"任不至二千石,贾不至千万,安可比人乎?"后来他果然置田千余顷,役民千万家,资产数千万,成为巨富。唐代还有宁原悌,曾修国史,秉笔直书,巢刺王妃之事,唐玄宗想要他修改,他违旨不改,任丢官不屈笔,亦有楹联诗赞曰?quot;修史直书全其节" 。宁姓名人还有宋代宁涛,是华阴人,画家。元代有宁玉,臂力过人,官至师职,礼贤下士,人称有古良将之风度。明代还有宁坚,邵武人,是凤阳府同知。当代宁氏人心系祖地,在全国各地及海外各地和地区,艰辛勤奋,奋发学习,与时俱进,在各行各业作出了贡献。
四、宁氏郡望及人口分布
宁氏族人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上,迁徙繁衍,名人辈出,形成了宁氏郡望,即当地的名门望族,如齐郡(今济南)即是宁氏的郡望。宁姓人口,因原有宁、甯两姓,汉字简化后,统合为宁,今宁姓人口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5%。尤其是北方各省,如吉林、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南省和辽宁省多宁姓。以上七省的宁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宁姓人口的63%。宁姓人口也有迁往南方各省和海外各国及地区者,总之,宁氏族人在各地落户,都为当地的发展和兴旺做出了贡献。他们也是急切盼望回祖地获嘉寻根谒祖,回老家看看。
以上对宁姓有关问题研究尚感资料不足,希望宁氏族人和读者,特别是姓氏文化的专家学者提出批评指正。 (此文发表于2003年《历史研究》第二期)
(杨静琦,系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河南省地方志协会一、二、三届会长、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地方志编委总编室原副主任。)
㈦ 中国古代地名获嘉是现在的哪里
有两个叫获嘉县的地方,一是西汉元鼎六年设置的获嘉县,县治原来在现在的河南新乡市西南,后来移到共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辉县市东。二是隋朝将南修武县改名为获嘉县,县治在现在的河南新乡市获嘉县。
㈧ 我国的文化遗址有哪些
位于获嘉县境内的同盟山遗址(仰韶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
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文化遗址
河南省灵宝市铸鼎原文化遗址
连岭南的珠江流域(“九毛岭遗址”、“暹岗遗址”)
阴山南麓的大窑文化遗址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
㈨ 河南有哪些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战争遗址
牧野古战场
其地在今新乡市北部,。殷商末年,八百诸侯会同盟(其址在今获嘉县同盟山),助周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在这里发生的。今有姜太公祠、比干庙等遗存。
函谷关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都发生在这里。
桂陵古战场
今河南长垣。公元前354年,魏攻赵,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引兵攻魏都大梁,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在桂陵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
郑韩故城
战国韩国都城。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达539年之久。郑韩故城内文物遗迹星罗棋布。
新野
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这里造就了邓禹、庚信、岑参等历史文化名人,火烧新野等三国故事使新野声名远播,闻名遐迩。
官渡古战场
今河南中牟东北,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河南巩义
地扼古都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代著名的虎牢之战、兴洛仓,近代军混战均发生于此。
陈桥驿兵变遗址
位于今河南省新乡市,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次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开创了不流血王朝更替。
豫中抗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