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龙田遗址
『壹』 写作红包遗址及红色旅景点石阡写作
一、石阡是红军长征两次经过的革命老区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曾经两次到石阡开展革命活动。一次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奉命西征到石阡;一次是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到石阡创建革命根据地。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即将失败,7月23日,中革军委、中共中央政治局下达命令,指示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撤出湘赣边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并寻找黔东革命根据地贺龙率领的红三军,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8月,由任弼时任中央代表,萧克任军团长(兼十七师师长),王震任政委(兼十七师政委),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龙云任红十八师师长,率领红六军团十七、十八两个师9758多人,奉命撤出湘赣边区,执行先遣任务。10月初,红六军团从遵义地区的余庆县的龙溪进入石阡县境,先后在石阡打响可歌可泣的甘溪遭遇战和感天动地的困牛山突围战。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与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的兵力展开艰苦卓绝的战斗,保存革命有生力量,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在印江木黄会师,胜利完成长征先遣任务。
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关向应、夏曦等率领下,到石阡争创石(阡)、镇(远)、黄(平)革命根据地。在石阡开展扩军、创建游击队、打土豪劣绅、修造枪支、缝制被服等革命活动,并召开对红二方面军创建黔(西)、大(定)、毕(节)红色苏维埃政权具有决定性意义的“1·19”石阡会议。
红军在石阡开展的革命活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许多曾经在石阡战斗过和参加过革命活动的老红军、老将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曾到石阡缅怀历史,如萧克、周仁杰、陈靖、李真等。1998年,石阡被划定为“革命老区”,2004年,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困牛山百余红军跳崖壮举遗址和甘溪烈士纪念碑,被列为贵州省重点红色旅游景区规划。
二、甘溪战斗遗址
我们去的第一站是甘溪战斗遗址——甘溪乡。甘溪街上如今市场繁荣,商店林立,有各种旅游必须品,也有花圈等各种祭典物品。
甘溪乡距县城20公里,在解放前是石阡的第七区区公所所在地,现在是石阡的一个乡,位于石阡县与黔东南州镇远县、施秉县交界地带。
1934年10月初,红六军团从遵义地区的余庆县龙溪镇一带进入石阡县境,沿石阡的河坝场乡—聚凤乡走马坪—向甘溪方向行进。10月7日拂晓时分,军团进入甘溪,准备当天在甘溪街上作短暂休息,乘晚上向江口方向进军,与黔东革命根据地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后改为红二军团)会师。红六军团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的包围。
当天上午,红军的先头部队进入甘溪街头不久,便与聚集在甘溪平望一带前来阻击红军的桂敌廖磊部精锐部队发生交火。甘溪街头周围的有利地形均被敌军占领,红军被敌人强大的火力压制在甘溪街头及龙骨屯一带狭小空间之内,只能借助民宅、河堤等作为掩体与敌军激战。战斗从上午10时许一直打到下午五六点钟,直到晚上仍不时有枪声。终因敌我兵力悬殊,红军战斗失利。红军参战部队被截为数段,一部分从敌军的包围中撕开一条口子撤向山里头,一部分沿来路向洋东坳(现红军纪念碑所在地)方向撤退。当撤向洋东坳的红军在通过对面(当地称该处地名为“坟坡”)树木掩映中的一条水沟木桥时,突然木桥断裂发出声响,被从蟒溪河包抄到羊子岩(红军纪念碑所在地的背面山坡)高地的敌军发现,用机枪向着发出声响的地方扫射,仅此一处就夺去了红军数百条年轻的生命。
红军转战于石阡、镇远、施秉、余庆一带。于10月17日二进甘溪,在当地群众刘光荣等人带领下才秘密跳出敌人包围圈。经现五德镇尧寨、小鸡公(现镇政府所在地)等地,于10月18日抵达青阳乡冷家榜(现乡政府所在地),并于当晚发报向中革军委报告成功突围的消息。之后,红军从青阳冷家榜经毛里坪、现石固乡营盘坳,抵达龙塘坳,向江口方向进发。于10月24日与贺龙率领前来接应的部队在印江木黄会师(会师时红六军团已不足3000人)。红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历经79日,行程5000余里,胜利完成了长征先遣任务。
石阡县委、县政府于1967年在甘溪乡政府西侧的洋东坳上,最初修建“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1984年5月20日萧克将军为纪念碑亲笔题词“甘溪死难烈士永垂不朽”,当年秋再题词“牺牲决胜勇当长征先遣队,浩气长存信是中华好男儿”。
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该碑基面为草坪,四周植树,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三面以料石垒砌台基,高约5米,长约50米,一面依山,设台阶数级,往上是混泥土加固的后山,刻毛泽东《长征》诗和李真等将军题字。基面中心砌宝塔形正方体碑座,碑座由大到小向上分三台,高约2米。下台基石镶碑刻战斗简况碑文,二台基石刻陈靖、李真等诗词。二台基石上竖长方体石碑,宽约1米,高约5米,刻有萧克将军题字“甘溪死难烈士永垂不朽”10个大字。上世纪80年代,陈靖将军、周仁杰将军等重踏战地甘溪缅怀死难战友,并题字留念。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石阡县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每年的清明节,干部、工人、学生和当地的群众都自觉到这里缅怀革命先烈。
三、困牛山红军壮举遗址
各位朋友,下一站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去困牛山,困牛山是100余红军集体跳崖壮举遗址。如果朋友们需要花圈或者鲜花表达心意的,龙塘镇街上或川岩坝街上随处可见。
困牛山100余红军集体跳崖壮举遗址,位于石阡县与思南县交界地带的龙塘镇川岩坝困牛山村,距石阡县城37公里。
困牛山战斗,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继甘溪战斗之后的一次胜利的突围战,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100余红军集体跳崖壮举”就发生在这次战斗之中。
1934年10月7日,红六军团在甘溪战斗中失利,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围追堵截,被迫转战于石阡、镇远、施秉、余庆等县的崇山峻岭之中,寻机突围。
10月12日,红军转战至本庄,准备从葛闪渡渡过乌江,因遭到黔敌八团堵截而未能渡江,只好向石阡的龙塘镇方向进发,准备经板桥(今属思南县)渡石阡河。10月15日,红六军团前卫红十八师五十二团进占板桥,遇湘敌堵截,只好退守到茅坝,军团主力宿营龙塘镇朱家坝一带,当晚红十八师五十二团与湘黔敌展开激烈交火。10月16日,困牛山战斗打响,军团主力决定由白沙南撤二进甘溪,红十八师五十二团奉命由前卫改为后卫,负责掩护主力撤离,继续与围堵的敌人展开战斗。当日,军团主力击溃阻击的湘黔敌军,经龙井乡的柏杨寨、三堂等地向今国荣乡、甘溪乡进军。五十二团完成断后任务,准备沿南撤路线追赶主力,行至关口时再次遭到湘黔敌军阻击。为保证主力顺利南撤,五十二团仅存的几百人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率领下,冲破敌人封锁,改道向西,将全部敌军引上困牛山。
困牛山三面临河、两面悬崖峡谷、四周高山环绕,地形险恶。红十八师五十二团仅存的400多红军上困牛山后,四周高山均被敌军占据。红军战士们背负连续激战2个昼夜的疲乏和途中误用桐油拌饭拉肚子的痛苦,临危不惧,顽强拼搏,在困牛山与敌人激烈交火。敌军中除了有穿制服的,也有穿普通百姓衣服的。红军打穿制服的一枪一个准,对穿百姓衣服的不打。狡猾的敌人见红军不打穿百姓衣服的人,便故意胁迫他们走在前面。红军怕误伤百姓,且战且退。
龙云在团长田海清率领的200余人掩护下,率200余人从营盘垴到三步跳,顺河谷突出重围。团长田海清在掩护龙云突围中,中弹牺牲。在最后阻击敌人的100余红军,被步步紧逼的敌军和被胁迫走在前面的百姓逼退到虎井沟约500米的一段悬崖边。
面对前是强敌和赤手空拳的百姓,后是树木掩映的河谷深渊,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红军宁死不做俘虏、宁死不误伤百姓,纷纷折断抢支,纵身跳下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下红军长征途中最为壮烈的英雄壮举和爱民壮举,掩护了军团主力突围。
困牛山战斗,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党、中国工农红军是真正听党指挥的人民军队。
困牛山的土地记得、困牛山的群众永远记得,工农红军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红军选择了牺牲,把生的机会让给了人民。困牛山的群众逢年过节都以焚香化纸的传统方式,祭奠红军,并且代代相传,用他们的质朴续写着伟大的军民情结。
红十八师师长龙云和部份士兵自困牛山突围后,转战至与石阡交界地带的岑巩县(黔东南州)龙田镇一带时,仅存的数十人亦在沙子坡与敌人的战斗中伤亡殆尽,龙云师长孤身一人行进在龙田安坪一碾房时,由于受当地一保长欺骗而被俘,后又因叛徒出卖而被贵州军阀押解到湖南长沙,被军阀何键杀害。
红十八师五十二团无一人归队,红六军团再也没有红十八师五十二团的任何消息,以至后来的党史、军史均未能确切记载这段历史。
自2002年起,石阡县委党史办的杨又铸等同志在前人对这段史实挖掘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走访当年的跳崖幸存红军及其见证人,方使这段史实大白于天下,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媒体高度关注。中央、省、地多家主流媒体对困牛山战斗纷纷进行专题报道,萧克等原红六军团的老将军、老红军纷纷题字、题词缅怀,多位红军后代前来老一代的血战之地重温历史。2004年,困牛山战斗及红军集体跳崖壮举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规划;2008年,动工修建“困牛山壮举纪念碑”,2010年竣工。
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为萧克上将生前题写,该碑设计融入红六军团军旗元素和困牛山元素。现这里不仅成为石阡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且也时常会有来自其他省市的人专程到此缅怀红军壮举
『贰』 龙田镇的旅游资源
龙田,古名龙颈坳,又名龙家坳,是一座历史文化古镇。早在明、清朝代,这里商贾集散,素有“水码头”之称,水文化底蕴深厚,路溪、龙马、镇远、都坪3条河流交汇、穿镇而过。据统计,现有19个省市的后裔在龙田集镇居住。尚存明朝洪武年间修建的古建筑群“万寿宫”遗址,有千年古刹的“杨泗庙”,有省级风景名胜区“株木林”,还有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金坛湾”。
『叁』 帮忙写一篇作文<<我的家乡梅州>>
你了解世界之"客都"梅州吗?
好想吃腌粉,再配上"三基地"汤,好好味,想吃猪肉圆,水晶猪肠,梅菜扣肉,酿豆腐,盐焗鸡等等,想再去雁南飞茶田,千佛塔,阴那山,沿江金岸等等,好想你--我的家乡梅州.总有一天我会回家去看你们的.
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游览梅州,你可以瞻仰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参观中国五大民居形式之一的客家围屋,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勤劳热诚的人文精神,还可以游览新建成的“绿野明珠”雁南飞茶田和文化精品千佛塔寺,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干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游览梅州,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客家人有“中国吉卜赛人”之称,这不仅因为他们同样是迁徙民族,也因为他们才华出色,创造了源远流长的文化。而梅州这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是近代客家人集散中心,被誉为“客都”。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五岭山脉以南,桂、粤、赣三省交界处,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省寻邬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榕城区、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潮安县、饶平县相连。下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和平远县等6县、1区代管兴宁市。
梅州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460多万。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称,素以文化教育发达著称。
梅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南汉置敬州始,至北宋改为梅州,清朝设直隶嘉应州。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1952年8月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建立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改建为梅州市。现梅州城区为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梅州山区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山川雄奇险秀,终年满山碧绿,风景优美,人杰地灵,古迹众多,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梅州是全国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名闻遐迩的"客家之都"。"先入为主,后来为客",所谓"客家"是相对于"土著"而言。客家的先民是中原汉族,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逐步向南迁徙,形成"客家人"族群。客家围龙屋、汉剧、汉调音乐、客家山歌等无不显现出古老的中原文化的韵味。广东客家话主要流行于粤东北及粤北,今梅州、河源及韶关、清远所辖地区。客家方言以梅县客家话为代表。
梅州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点有: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灵光寺、阴那山、五指峰。还有历史名人文天祥、祝枝山、韩愈的足迹,黄遵宪故居、丘逢甲、叶剑英故居等遗址,1965年,郭沫若先生来梅州视察时,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赞美诗句。
近年新开辟了以"三高农业"、生态农业为依托的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梅雁螺旋藻养殖基地、华银垦殖场和松口饶志章万亩林果基地等。还有开发利用当地天然资源而建的丰顺温泉旅游度假区。
梅州凝聚了山韵、水韵、花韵、茶韵,可谓韵味无穷。
梅州的风味特产有梅州沙田柚、兴宁龙田龙眼、五华细核荔枝和桃李果。土特产品有兴宁毛笔、珍珠红酒和旅游工艺木雕、竹编、石雕等手工艺品。
客家菜又称东江菜,是粤菜的一支,其特点是菜品多用肉类,较少水产和蔬菜,主料突出,造型古朴,味道浓郁,有"香、肥"的特色,烹饪法以砂锅菜见长。客家宴上常见的名菜主要有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八宝窝全鸭、水晶扣肉、捶肉丸、清水鲩圆、醋溜鱼等。
『肆』 龙田哪家驾校好,求推荐
不了解龙田的具体情况,给你些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定要选择一个正规驾校,这样你才可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你的权益不收侵害。给你一个办法判断正规驾校:正规驾校营业执照和学习 场地吻合。正规驾校占地不低于十五亩,也就是一万平米。具备这个条件,这所驾校才可能正规。
『伍』 龙田学车哪里好
当前的驾培市场有点小乱。务必要 选择一个正规驾校,驾校正规才可能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一个判断驾校是否正规的简单方法:正规驾校营业执照和学习场地吻合。正规驾校占地不低于十五亩,也就是一万平米。具 备这个条件,这所驾校才可能正规。远离达不到上面标准的驾校,切切。
『陆』 游玩小记:你知道深圳还有哪些古迹遗址试着列举两个
象赤湾古炮台,大鹏古镇,新安古城,龙岗客家民居,山岗遗迹,咸头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沙井龙津古石塔,笋岗老围元勋旧址,赤注天妃庙,中英街,赤湾天后宫.不深圳博物馆
大鹏所城
国家级文件保护单位。位于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历经600多年风雨仍巍然屹立。鸦片战争时抗英名将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的“振威将军第”和福建水师提督刘启龙的“将军第”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此外还有县丞署、关帝庙、候王庙、赵公祠等。大鹏所城博物馆已正式开放。1839年9月,赖恩爵指挥抗英取得胜利的九龙海战,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这里是访古凭吊、了解历史、领略明清古风的好地方。
振威将军赖恩爵墓
位于大鹏镇王岐塘。赖恩爵原葬于大坑上村,清光绪三年迁移到此。
大万世居
位于龙岗区坪山镇大万围村,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是深圳市较为典型的客家寨堡式建筑。规模宏大,占地1.5万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楼,正面有大门楼,均由高高的围墙相连,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围龙屋大门向南,门楼上塑有“大万世居”四个大字。大门前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侧仍保留有旗杆石。
鹤湖新居
位于龙岗区龙岗镇罗瑞合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三代人22年建成,是广东省保存较好的大型客家民居建筑。鹤湖新居位于龙岗镇罗瑞合村,为龙岗罗氏家族聚居地,呈城堡式围楼。1000多年前,北族南侵,战乱连年,不少居住在中原一带的百姓为躲避战火兵灾,纷纷举族南迁。200多年前,在这群背井离乡的人当中,有一名河南籍男子罗瑞凤,他初为小贩,因擅长经商,勤俭致富,后积聚了百万家财。嘉庆22年(1817年),他在龙岗河的冲积平原上发现了“鹤湖山”,于是,罗瑞凤选择在此兴建家园,取名鹤湖新居。而鹤湖新居的最后完工耗费了罗氏三代人数十年的心血。老屋大门横额上“聚族于斯”的镌刻向我们昭示着罗氏家族兴建围屋的愿望。传说当年围屋之地被周围的大小7个岭岗包围,围屋自居于中间的小土墩之上,构成“七星伴月”的格局。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坐北向南。
文武帝宫
位于龙岗区坪山镇,是深圳保存最为完整的文武帝宫。“文帝代表孔子,武帝代表关公,文武帝宫是当地客家文化的象征与体现,客家人崇尚孔子关公,把他们当作神供奉,说明客家文化与儒家文化是相吻合的。”
龙田世居 省级 清 龙岗坑梓镇田段心村 2002.7.17 黄姓客家围屋(清道光年)
茂盛世居 省级 清 龙岗区横岗镇茂盛村 2002.7.17 何姓客家围屋(清咸丰年)
大坑烟墩 市级 明 龙岗区大鹏镇大亚湾 1984.9.6 大鹏古城附属军事设施,历代均有修葺
赖恩爵将军墓 市级 清 龙岗区大鹏镇 1984.9.6 古墓葬
赖太母墓 市级 清 龙岗区大鹏镇 1984.9.6 古墓葬
刘起龙将军墓 市级 清 龙岗区大鹏镇大坑山 1983.5.30 古墓葬
振威将军府 市级 清 龙岗区大鹏镇古城内 1984.9.6 即赖恩爵府,应并入大鹏古城内。
刘起龙将军府 市级 清 龙岗区大鹏镇古城内 1984.9.6 应并入大鹏古城内
『柒』 麻祖岗遗址属于哪一种石器时代晚期
左滩麻祖岗遗址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左滩龙田村。推测遗址约南北长100米,东西长70米,面积约7000平方米,麻祖岗遗址是顺德目前唯一的先秦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