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古遗址
『壹』 五河县的历史沿革
五河县境夏、商属徐州地,周属青州,春秋为鲁国地,战国为鲁、宋、吴三国国境,后属楚国。
秦为蕲、徐两县地,属泗水郡。
西汉置虹县,为虹县地(境内沱湖西岸有旧虹县遗址),属沛郡。东汉为夏丘县,属下邳国。三国时属魏。
东晋在故虹县地置贡城戍。南朝前期属宋、齐、梁等国。北魏复名虹县,又名降城。北周时废。隋为夏丘县,属下邳郡。
唐初为夏丘县属泗州。武德四年(621年)分置虹县于古虹城,属仁州,六年废夏丘县。贞观八年(634年)移虹治于夏丘故城,废仁州改属泗州。元和四年(809年)改属宿州,大和三年(829年)复属泗州。大和七年(833年)仍属宿州。
北宋为虹县属淮南东路宿州,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五河县 ,属淮北东路淮安军。
元初属淮安路之临濠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属淮南路泗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属临濠府,六年九月改属中立府,七年八月改属凤阳府。
清初属凤阳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为直隶州,五河改属泗州。
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5月隶属于安徽省淮泗道。民国16年(1927年)4月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932年)10月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1940年)8月改第六区为第四行政督察区,五河属之。抗日战争时期(1940—1946年)属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泗五灵凤县。
1949年1月15日五河县城解放,30日改泗五灵凤县为五河县,属皖北行署江淮第二行政公署。是年4月改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4月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元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又改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改为宿县地区。1979年2月仍改为宿县专区。1983年7月1日改属蚌埠市。
『贰』 五河历史上叫什么
五河县境夏、商属徐州地,周属青州,春秋为鲁国地,战国为鲁、宋、吴三国国境,后属楚国。
秦为蕲、徐两县地,属泗水郡。
西汉置虹县,为虹县地(境内沱湖西岸有旧虹县遗址),属沛郡。东汉为夏丘县,属下邳国。三国时属魏。
东晋在故虹县地置贡城戍。南朝前期属宋、齐、梁等国。北魏复名虹县,又名降城。北周时废。隋为夏丘县,属下邳郡。
唐初为夏丘县属泗州。武德四年(621年)分置虹县于古虹城,属仁州,六年废夏丘县。贞观八年(634年)移虹治于夏丘故城,废仁州改属泗州。元和四年(809年)改属宿州,大和三年(829年)复属泗州。大和七年(833年)仍属宿州。
北宋为虹县属淮南东路宿州,南宋置县时,属淮北东路淮安军。
元初属淮安路之临濠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属淮南路泗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属临濠府,六年九月改属中立府,七年八月改属凤阳府。
清初属凤阳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为直隶州,五河改属泗州。
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5月隶属于安徽省淮泗道。民国16年(1927年)4月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932年)10月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1940年)8月改第六区为第四行政督察区,五河属之。抗日战争时期(1940—1946年)属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泗五灵凤县。
1949年1月15日五河县城解放,30日改泗五灵凤县为五河县,属皖北行署江淮第二行政公署。是年4月改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4月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元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又改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改为宿县地区。1979年2月仍改为宿县专区。1983年7月1日改属蚌埠市。[
『叁』 五河在那里
五河县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五河县卫星地图
五河县[1]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东邻江苏省泗洪县。总面积1580平方千米。总人口72万人(2007年末)。 全县辖13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新集镇、沫河口镇、小溪镇、双忠庙镇、小圩镇、东刘集镇、头铺镇、大新镇、武桥镇、朱顶镇、浍南镇、申集镇、沱湖乡、临北回族乡。县政府驻城关镇,距蚌埠市区55千米。 地处淮北平原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地势低洼,海拔13-19.5米。县境东南隅属皖东丘陵。境内河湖众多,有“水乡”之称。淮河流经南部,于沫河口纳北淝河,浍河在城关镇南入淮,浍河、沱河在县境中部积水成湖。与江苏省交界处还有天井湖。年均气温14.7℃。年降水量896毫米。国家商品粮基地。特产有天井湖银鱼和沱湖螃蟹。淮河客运班轮上通蚌埠,下达柳巷。浍、沱等河亦可通航。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2008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9.12亿元,比上年增长52.3%;财政收入2.52亿元,比上年增长3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198元,比上年增长20.5%;农民人均纯收入4310元,比上年增长19.5%。[2]
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复属宿县专区,1983年7月1日改属蚌埠市。
编辑本段物产资源
五河县地处中国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物种丰富,物产丰饶。水资源是五河的第一大资源。境内淮、浍、漴、潼、沱五水汇流,沱湖、香涧湖、天井湖三湖相连。 五河县沱湖
五河是安徽省水产大县,沱湖是全国保护湿地、安徽省级自然保护区。盛产的中华绒螯蟹,以其体大、色青、味甜而享誉海内外,侧身“中国十大名蟹”之列,占据安徽省河蟹出口的三分之一。银鱼、千头鱼、大青虾,沱湖野鸭,汉白玉贡米等名优特产,早已成为大中城市超市的抢手货。五河独特的地质构造,形成丰富的矿藏。连绵起伏的大巩山藏金纳宝,掘金历史上溯于宋元时期,如今已经探明黄金储量10吨,重晶石储量40万吨,蛇蚊岩2万吨,初步展现了良好的开发前景。五河是华东电网重要枢纽,建有11万伏变电站,电力资源不受季节时段限制,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需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五河的一大财富,全县有2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县人才交流中心登记注册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有2万人之多。五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位于县城西郊的10万亩沱湖,如诗如画。这里可赏渔歌唱晚图,可登朱元璋品蟹亭,可尝中华绒螯蟹,还可体验别有风味的渔家生活。东距县城5公里的大巩山、浮山、樵子涧景区,绿草如茵,青山如黛,碧水如镜,是天然氧吧,人间仙境。吸引了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留连吟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游浮山后留下来了“更无俗物当人眼,只有清泉洗客心。最爱晚庭东望好,大湖烟水绿沉沉”的美丽诗句。有待进一步开发提升的旅游资源魅力无穷。 [5] 因五河县处于淮河、浍河、漴河、潼河、沱河交汇地方,各种水产品非常丰富。 【特色水产品】 ◎螃蟹:五河螃蟹生产历史悠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五河螃蟹生产有了迅速发展,目前年产量450万斤,是五河的龙头和特色产业。五河螃蟹以沱湖螃蟹为最,沱湖螃蟹“青壳、白肚、金爪、褐螯”,2005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并荣获“蚌埠市名优农产品”、“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和“中国十大名蟹”等美誉。除本地消费外,五河螃蟹外销到常州、无锡、上海、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等地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大青虾:全部为野生,青虾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富含钙、磷等矿物质,是一种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的名贵水产品,年产量60万斤,产品主要销往无锡、常州等地。 ◎四大家鱼,即青、草、鲢、鳙,年产量5600万斤。 ◎乌鳢:又名黑鱼,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栖息于茂盛的水草、苇荡丛中,有“鱼中珍品”之美誉。年产乌鳢60万斤以上。 ◎龙虾:五河龙虾色泽鲜亮、个大、肉嫩、膏多,五河每年上市商品龙虾80万斤左右。 ◎甲鱼:俗名团鱼、王八,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含量较高,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滋阴清热、平肝益肾、破结软坚及消淤等功效,其全身均可入药,五河年产甲鱼15万斤,其中野生5万斤左右。 ◎黄鱼桑 鱼:该鱼在湖内天然繁殖,以采食小型鱼虾为主,少刺、肉细、味鲜,五河年产野生黄鱼桑 鱼50万斤左右。 ◎千头鱼:又名虾虎鱼,为小型鱼类,一般体长不超过5公分,生长于湖区浅水草丛中,年产量80万斤左右。千头鱼味道鲜美、清肝明目,是招待佳宾的美味佳肴。 ◎红心鸭蛋:五河滩涂广阔,年饲养媒鸭、麻鸭150万只左右,年产鸭蛋20000多万枚。蛋鸭以湖内的小鱼小虾为食,所产鸭蛋皮脆、个大,蛋黄油足、心红,营养丰富。 ◎鲫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红烧、煮汤皆宜,沱湖年产野生鲫鱼300万斤,上市规格平均为3-4两/只,最大个体在1.5斤左右,一年四季批量供应上市。 ◎银鱼:五河银鱼通身晶莹剔透,洁白如玉,味道鲜美,年产量20万斤。特别是天井湖银鱼,以期独特的金眼圈特征,区别与国内其他水域银鱼,自明朝成为贡品,名闻遐迩。 ◎鳜鱼:以野生为主,五河鳜鱼肉质细嫩、厚实,蛋白质、矿物质含量较高。年产量稳定在50万斤以上。 ◎黄鳝、泥鳅:黄鳝年产量50万斤,泥鳅50万斤,主要以野生为主。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农业概况
该镇农业总产值32.7亿元,增长34.1%。粮食总产63.5万吨,增长 115.3%;经济作物总产88万吨,增长67.1%。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优质品率达85%以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达23万亩。肉类总产6.5万吨,增长3%;水产品产量4.5万吨,增长7.1%。 五河县银杏
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1.6亿元,增长12%,实现利税3.2亿元,增长12.4%。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农场)”称号。 汉白玉贡大米、双丰面粉等4家企业被授予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沱湖螃蟹荣登“全国十大名蟹”榜,汉白玉贡米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自主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五优一号”在全国区域综合测试中位居第二,在安徽、河南、江西、江苏、湖北等省试栽成功。 林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完成成片造林3.7万亩,完成四旁植树280万株。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4万亩,改善防洪面积17万亩。
工业经济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5亿元,完成销售收入4亿元,实现税金3000万元。皖啤公司、江达公司、淮河建材、造船等一批规模企业生产能力逐步扩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第三产业
该镇第三产业健康发展,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亿元,增长10%。全县完成财政收入11685万元,完成预算101.8%;完成财政支出23127万元,增长6.4%。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2亿元,增长23.0%;各项贷款余额13.4亿元。
招商引资
该镇引进外资项目96个,协议资金6.1亿元,累计到位市外资金2.29亿元。淮河建材、恒源化工、永丰化工等企业通过招商引资,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城南工业园一期工程起步区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入园企业达10家。恒远管桩、金房子钢结构、斯诺帕面粉机械等一批外资企业相继落户园区。 五河县
安徽恒远管桩公司正式投产运营 该项目由杭州西城房地产有限公司出资在县工业园区建设,占地120亩,一期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年产120万米¢300-800mm规格的预应力混凝土静压管桩,年产值可达1.6 亿元,是该县引进的第一个重大入园工业项目。 行政服务中心和投诉中心挂牌运行,审批效率明显提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已改制企业16家,妥善安置职工4810人。完成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工作。 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入,免除农业税附加、减轻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及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得到落实。乡镇事业单位第二轮竞争上岗分流安置工作全面完成,分流人员137名。实施城区环卫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了城区环卫管理机制。公共财政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逐步规范,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编辑本段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285万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6966万元,比上年增长 70.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920万元,比上年增长151.7%。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20km2总体规划、城南工业园4km2控制规划及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 该县完成县城三个出口改造及禾香、城西小区规划设计工作,银河路、中兴路北段、淮河路中段综合改造及大桥路至环城路慢车道修建工程相继完工,实施淮河路与闸桥路连接工程。青年圩广场建成对外开放,体育中心、禾香小区工程已开工建设。 该县房地产市场逐步规范,城区新建住房 6.8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完成沱湖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沫河口、东刘集、双忠庙三个中心镇规划编制工作。“两改一同价”工程顺利实施,先后改造140多个配电台区,新建110KV变电所1座,35KV变电所2座,无油化变电所改造11座。完成671个公用配变台区建设与改造任务,新建10KV线路220公里,改造10KV线路350公里,新建高低压线路2180公里,共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1400多万元。 晶源水务有限公司成立运作,总投资1000万元,注册资本1000万元,日供水规模达2.5万吨。全年共实施交通项目10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9公里。地表水厂工程、疾控中心工程、怀洪新河影响处理工程、行蓄洪区移民建房工程等一批项目顺利实施。 加强土地和矿产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4695公顷,保护率 88%。收储城关地区国有土地620亩,挂牌拍卖土地8宗190亩,收取出让金2600万元。皖啤公司、江达公司实现了达标排放。
编辑本段交通建设
交通图
五河县农村公路工程建设进程加快 农村公路工程建设总规模76公里,国债项目36.4公里,完成投资2840万元。农村公路建设项目29.6公里全部竣工,续建工程国债项目15公里油层摊铺,完成投资额180万元;续建通达项目31公里油层摊铺,完成投资额382 万元。目前,该县已基本形成以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依托,乡村公路为扩展的内通外联、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编辑本段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逐步改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8元,分别增长8.3%和32.6%。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1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完成交接,参保人数19024人,失业保险年末参保人数2.17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4万人。 全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920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52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332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44万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1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4.4%,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10人。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政工作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2004年,民政工作再获全市总分第一,连续第十次获此殊荣,再次荣获“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称号,两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县”,头铺镇屈台村被国家民政部、司法部授予“民主法治示范村”。 积极开展国家科技工作试点县和省“一把手科技工程”试点县创建工作,县科技信息网站建成开通运行,长淮农业科技示范园被批准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特禽驯化繁殖场、远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被授予省民营科技企业称号。 “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复核验收,以撤销乡镇教办、建立乡镇中心校、建立县教育财务管理中心、建立县教育人才管理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为全省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探索出了成功之路。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7667万元,实施危改项目258个,新建校舍13.6万平方米,改造危房面积19.2万平方米。高考本科达线1012人,达线率37.4%。 巩固完善了“村村通广播”和县乡有线电视微波联网工程,完成3000W彩色电视发射设备项目,实施了城区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工程。“一控双达标”成果进一步巩固,沱湖自然保护区建设稳步实施。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参加全省第六届花鼓灯艺术节,临北狮子舞、五河民歌《再唱摘石榴》等一批节目获得演出一等奖。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荣获安徽省首届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先进单位称号。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建设加快。深入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获全国计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编辑本段人文景点
五河县修复保护古菱齿象化石 该化石1998年出土于西尤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完整、同一个体的古菱齿象化石。西尤遗址古菱齿象化石及伴生动物化石的出土,为研究淮河流域晚更新世及前后的古气候环境、古生态、古生物演化与绝灭提供了重要依据。该县拨出专款,邀请全国著名文物修复专家对古菱齿象化石进行全面的修复保护。古菱齿象主要骨骼化石修复工作基本已经完成。 西尤遗址发现的意义 一、西尤古菱齿象化石是全国迄今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单个个体,保存骨骼86件,占象整体骨骼的80%。这为研究古菱齿象骨骼结构、生理特征可,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 西尤古菱齿象化石的发掘,层位清楚,地层年代准可靠,解决了多年来未能解决的古菱齿象化石地层年代问题。 三、 与西尤古菱齿象化石共存的丰富的伴生动物化石的发现,为研究淮河流域晚更新世及其前后的古气候环境、古生古生物演化与灭绝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 西尤遗址旧石器的发现填补了淮北地区旧石器考古的空白,为今后在淮北平原寻找旧石器提供了重要线索。西尤遗址旧石器的发现,把五河有人类生活的历史提前提前到了最迟在3万年以前。
编辑本段名优特产
有“鱼米水乡”美誉的五河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小麦、水稻、大豆、花生、棉花、芝麻、油菜、绿豆、西瓜、蔬菜、酥梨、密桃、葡萄、苹果等,沱湖、天井湖、香涧湖水质优良,饵料丰富,无污染,具有良好的水产养殖环境。 水产品种类多、品质好。沱湖螃蟹个大味鲜,远销港澳地区,天井湖银鱼曾为历史贡品,大青虾畅销上海、浙江和苏南地区。五河野鸭是近年来开发的绿色食品,以其独特的滋补养生功效,倍受青睐。 五河县沱湖螃蟹荣登“中国十大名蟹”榜 2004年11月11日,由中国渔业协会主办,苏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一届中国螃蟹·文化节在苏州吴中举行,共有20家单位参与角逐,13位国内知名专家对参赛螃蟹的12项指标进行了测评。沱湖螃蟹以其个大、味美、营养丰富获专家的一致好评,荣登“中国十大名蟹”榜。
编辑本段五河城建规划和经济发展背景
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285万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6966万元,比上年增长70.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920万元,比上年增长151.7%。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20km2总体规划、城南工业园4km2控制规划及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完成县城三个出口改造及禾香、城西小区规划设计工作,银河路、中兴路北段、淮河路中段综合改造及大桥路至环城路慢车道修建工程相继完工,实施淮河路与闸桥路连接工程。青年圩广场建成对外开放,体育中心、禾香小区工程已开工建设。房地产市场逐步规范,城区新建住房6.8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完成沱湖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沫河口、东刘集、双忠庙三个中心镇规划编制工作。“两改一同价”工程顺利实施,先后改造140多个配电台区,新建110KV变电所1座,35KV变电所2座,无油化变电所改造11座。完成671个公用配变台区建设与改造任务,新建10KV线路220公里,改造10KV线路350公里,新建高低压线路2180公里,共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1400多万元。晶源水务有限公司成立运作,总投资1000万元,注册资本1000万元,日供水规模达2.5万吨。全年共实施交通项目10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9公里。地表水厂工程、疾控中心工程、怀洪新河影响处理工程、行蓄洪区移民建房工程等一批项目顺利实施。加强土地和矿产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4695公顷,保护率88%。收储城关地区国有土地620亩,挂牌拍卖土地8宗190亩,收取出让金2600万元。皖啤公司、江达公司实现了达标排放。 农业:农业总产值32.7亿元,增长34.1%。粮食总产63.5万吨,增长115.3%;经济作物总产88万吨,增长67.1%。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优质品率达85%以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达23万亩。肉类总产6.5万吨,增长3%;水产品产量4.5万吨,增长7.1%。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1.6亿元,增长12%,实现利税3.2亿元,增长12.4%。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农场)”称号。汉白玉贡、双丰面粉等4家企业被授予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沱湖螃蟹荣登“全国十大名蟹”榜,汉白玉贡米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自主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五优一号”在全国区域综合测试中位居第二,在安徽、河南、江西、江苏、湖北等省试栽成功。林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完成成片造林3.7万亩,完成四旁植树280万株。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4万亩,改善防洪面积17万亩。 工业经济。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5亿元,完成销售收入4亿元,实现税金3000万元。皖啤公司、江达公司、淮河建材、造船等一批规模企业生产能力逐步扩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第三产业健康发展,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亿元,增长10%。全县完成财政收入11685万元,完成预算101.8%;完成财政支出23127万元,增长6.4%。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2亿元,增长23.0%;各项贷款余额13.4亿元。
『肆』 怀远,五河名字的由来
怀远县古为涂山氏国,四千年前,夏部落首领、治水英雄大禹,曾在这里娶妻生子,劈山导淮,召会诸侯,留下了“新婚三日而别,三过家门而不入”等佳话。经中国先秦史学会研究论证,怀远县涂山为“禹娶禹会和夏兴之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以涂山荆山为主体的“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此外,怀远还有平阿山、大洪山、淮河、涡河、北淝河、芡河、荆山湖、四方湖、孔津湖、龙女湖、鳗鲡池等自然风光,有禹王宫、白乳泉、卞和洞、桓傅故里、遇春园、含美学堂古建筑群及古城垒、古墓葬、古战场遗址等人文景观。秀山丽水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前来采风探古,曹丕、王粲、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梅尧臣、宋濂等留下了咏颂怀远的辞赋诗文。 从唐虞时代淮夷人聚族而居的涂山氏国,到南宋宝祐五年设怀远军,元至元二十八年改怀远军为怀远县,怀远县历史4000余年,县名沿用716年,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积淀,使怀远县有淮上明珠之美誉。历史沿革五河五条河,淮浍漴潼沱。《宋史·地理志》释五河县名:“有浍潼沱漴淮五河,故名”。清人张佩芸有《五水咏》:“五水相连号五河,东潼西浍北沿沱,漴流春泛鱼苗长,淮浦秋生雁影多。”五河县自宋咸淳七年置县起,确有五道河,并有五河口。但至今时逾七百余年,陵谷变迁,沧桑多劫。清末《五河县志》即云:“河本有五,而今存其三”。 五河县五邑之水,淮为大,浍次之。 淮 河 发源于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入皖南折而东,历颍属至怀远,又北折东转至蚌埠邵家大路入五河县境。经临淮关北折至大新,又东转北折至三岔,东转至张家小沟,复南折4公里始归故道。此处称北折嘴,又称虫八 蜡嘴,现称坝岔嘴,系误写演变而成。据考查此处淮河故道,在淮河南岸5公里开外,自清乾隆末年,淮漫至张家小沟,冲刷沟旁良田,日加深广。后自三岔北徙,夺张家小沟之道而归正干,从而形成虫八 蜡嘴以北的大弓湾。再由安淮至小溪北折至五河,东流至东卡子出境入江苏界。淮河经五河境内89.2公里,曾有沫河口、淝河口、栏桥沟、三冲沟、张家沟、黄家沟、五河口、潼河口等处入淮口,每逢夏季,五河交汇,酿成水灾。民国10年、20年特大洪水,十淹其九。1954年大水,郜湖一带严重塌方,毛滩、新集两集镇塌入河中。十里程渡口又形成沙滩。但建国后,筑起淮北大堤,封住部份入淮口,兴建涵闸20余座,从此淮河变害为利。 浍 河发源于河南商丘,汇永城马长湖入皖,经宿州过固镇入五河县境。自固而东水面渐宽,水涨时几逾5公里,5倍于淮,而水退则仅容小舟。浍河经园宅集向东,由五河城南入淮。全长290公里,流经五河境内59公里。沿浍河两岸有谢家湖、阮家湖、香涧湖、小王湖、欧家湖、蔡家湖与浍河相连,水大汇为一体,水小湖为河汊。建国前因浍河常聚积大水,故又称浍河一段水域为香涧湖,建国后人工把浍河从西坝口改道北店子,与沱河汇入漴潼河。 沱 河 发源于河南虬龙沟,经宿州紫芦湖,东注灵璧,至濠城入本县北界。至胡集折南汇入沱湖,南与浍水蔡家湖相望。原两湖间筑有堤坝,沱自为沱,浍自为浍。沱湖东北为郭家嘴,东绕县治之北至北店子遂南折趋县治南,由东桥口入淮。乾隆末年,浍河泛涨,冲坏堤坝,串入沱湖,遂夺沱河故道,冲陷两旁田庐而益加深广,至北店子复分流为二:一折东桥口入淮,而沱遂变为浍;一折凌家楼至十字冈而沱且入于潼。建国后堵死浍、沱于东桥口入淮处,使其同归漴潼新河,全长270公里,从此与淮河分流,而形成另一条水系。 潼 河发源于灵璧北25公里的潼山,东流入泗州界经丰山湖南下入本县界。在县治东10公里潼河口入淮。潼河在县东北一隅,入界且不及2.5公里。1951年起,经过一冬春,从五河北店至泗洪县候嘴挖成漴潼新河20公里,汇通沱、浍,经过峰山切岭,由窑河入洪泽湖。 漴 河 位于县治南1.5公里,其故道原与张家沟连接,经南山北过南湖入淮。全长约15公里。清乾隆年间,推黄交涨,南山冲圮,河已淤平,水无所泄,遂由黄家沟以入淮。漴河逐渐变为良田,迥非昔日之形。漴河无迹迄今200余年。旧志云:“所谓五河,今仅存其三,盖漴河久失,浍又并沱,而沱又入潼,乃水势变化不一也。” 建国前,五水相连,水患频繁,建国后五河已形成两条水系:一是淮河水系,又称外河水(含北淝河);另一是漴潼河水系,亦称内河水(含浍河、沱河、潼河及石梁河)。内外分流,为排除水患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漴河考 “五河五道河,淮浍漴潼沱”。漴河是本县较小的一条河。在县治南1公里许,经南湖东流入淮。 南湖在现在的郜家湖,当年十分低洼,水大时一直漫到旧县治南。为了保护县城的安全,明初曾在漴河北岸筑有大坝,以御南湖之水。漴河水大时长约10余公里,水小时仅长几公里。置县前后,历经宋元明清几代,至康熙十一年(1654年),仍是一条浊流入淮的河道。在淮涨倒灌时,河湖泛滥成灾,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黄河决堤,挟带大量泥沙入淮,在县境游荡两年,漴河遂被淤平。南湖之水遂改由黄家沟入淮,从此漴河消失,本县嘉庆县志云:“今金冈山东有河沟一道,即古漴河”。 南湖之水虽由黄家沟入淮,但淮涨顶托黄家沟宣泄不出时,湖水遂即北溢,经金冈山东由云头坝进入化龙池,与城河汇合,绕城东趋入东河以入淮,漴河开始由东河北移。如遇五河口淮水顶托,则又向北由凌家渡至天井冈与潼河汇合以入淮。人们就将此段称为“北漴河”。沱浍水涨则由故军店(北店)与潼水汇合南趋东河,又径达回龙阁以入淮,人们又将此段称为“南漴河”,即五河口。这是南北漴河的由来。 东河一段,乾隆四十五年以前,原为沱湖入淮处,故称沱河,后浍河故道被淤,浍水北转,冲开西坝进入沱河,浍沱交汇由此入淮,故又称浍河。嘉庆年间潼河水大,经常由此入淮,故又称潼河。其后南湖水北溢由护城河汇入东河,故又称漴河。清末、民国时期,地图上均标为浍河。实际则是名副其实的五河口。 1952年,治淮委员会做五河以下内外水分流工程时,把浍、沱、漴、潼纳入漴潼河水系,同淮河分流,直入洪泽湖,新开漴潼河即沿原漴潼河故道,故称为漴潼河。现五河水系进入稳定时期,古漴河的名字又以漴潼合称而保留下来。 浍河口考浍河原是淮河上的一大支流。《中都志》载:“在县治西南一里,至县南东流入淮。”并指出:“五河交会,皆通舟楫,为南北往来要冲之地。”后浍河北徙,因“水涨沙淤,徙于北浒”。而城南之浍注故道也已泯灭,旧迹难寻。浍河究竟何时北移,考诸旧志有三种说法。 一说嘉靖二十二年北徙。据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五河县志》记载:“浍河在县治南门外,至县南入于淮。旧在县治南1里,两岸陡峻。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水涨沙淤,徙于北浒。”按此说法,浍河是在嘉靖二十二年北徙。但据《明史·地理志》注:“旧五河县治在浍河南岸,嘉靖二十五年迁浍河北。”既然嘉靖二十五年迁县时浍河还没北徙,那嘉靖二十二年改道之说即成为问题。据查旧志灾异表,嘉靖二十二年没有发生大水,黄淮都没泛滥,“水涨沙淤”也不可能。再查康熙十一年《五河县志》舆地图,浍河仍画在县治之南,这可能是年代久远所产生的差错。嘉靖二十二年距康熙十一年已一百余年,其间水流变化,河道迁徙是难免的。嘉靖二十二年迁徙后又回归故道也是可能的。但考诸嘉靖二十二年北徙可能性较小,因此对这一说法,只能存疑。 一说乾隆四十五年北徙。嘉庆六年(1801年)《五河县志》记述:“自黄水泛滥,浍之外口忽淤平三里许,水无所泄,遂从县西大小坝北入沱河,汇潼东逝,”这只讲“黄水泛滥”,没讲清是哪一次泛滥。但在图说中却有注明:“乾隆四十五年黄水过境,城南淤塞,(浍)水由西坝口入沱。”查史料有“乾隆四十四年黄水漫溢,次年尚未断流”的记载。这次黄水入淮,不仅淤平了浍河出口,淤平了漴河,还淤平了一些湖泊。但黄水泛滥发生在乾隆四十四五年,而旧志记为四十五六年,可能是年误,出入不大。且至嘉庆六年仅22年,该是人们记忆犹新的事,不会出现大的错误,同时嘉庆县志还记述:“嘉庆元年在城殷实之家及众商民,公呈请挑浍河口,因居南湾者以为不利中止。”这也说明浍河口的淤平其时不远,否则亦无挑浍河口之议。因此,浍河北徙,当在乾隆四十五年无疑。 一说浍河变迁“一在同治之初”。光绪《五河县志》记述:“(浍河)今于同治间北徙夺沱之故道,绕教场陡冈之北,至北渡口南逝,由东桥口渡以入淮。”又说:“夫浍之变迁,一在乾隆之未,一在同治之初”。这又提出同治年间再一次北徙的问题。看来浍河是在五河城南城北游荡了。 如前所述河道的变迁是无定的。每发生一次大水都可能使河流改道,特别是黄泛期间更是如此。浍河在乾隆年间北徙之后可能有些年份又回归故道。查同治五年五河暴雨三日夜,河水陡涨三丈。这样大水,浍水北流入沱是可能的。同治五年至光绪年间修志不到30年,这样河流改道的大事,一些耆老是完全能够记忆的。至民国年间城南仍有一道小河沟,浍水经常由此漫溢入淮。因此,同治之初浍河北徙之说亦是可能的。但大的改道,仍在乾隆之末。[3]
『伍』 五河有哪些名胜古迹
【龙子河】在安徽蚌埠市东郊曹山脚下。河面宽阔为湖,津浦铁路横穿其上。相传明大祖少年时在此撑船,落竹篙于河中,不久竹篙化为巨龙,因而名龙子河。河南有明代信国公汤和墓,河上建有双龙桥、珍珠桥。今蚌埠市在此依山傍水辟为公园,供游人游览。
【汤和墓】在安徽蚌埠市东郊曹山。汤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与明太祖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元末随朱起义,屡建战功,封信国公,死后追封东瓯王。墓面对龙子河,背负曹山峰。墓室是一座依山构筑的大型砖石单券式建筑,高3.6米,宽3.96米,面积约40平方米。墓南神道,长225米,有大型神道碑和石雕马、羊、狮、武士,雕刻线条流畅粗犷,为明初石刻中的精品。现已划入蚌埠市的龙湖公园。
【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在安徽怀远县荆山东。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洞由巨岩天然巧成,石型圆润,石表青翠。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多处胜迹。洞中可容数十人,岩壁有“青螺石帐”镌字,置身其中,仿佛人玉珠帐里。古人“白壁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诗句,正是此间写照。夏日暑气不侵,冬季温暖如春。唐宋以来游人不绝,留下不少题咏。宋苏拭《上已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诗中:“刚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即指此。洞内原有唐胡曾《荆山诗》碑,已毁。
【白乳泉】
在安徽怀远县城南郊,背依荆山,面临淮河,东和禹王庙隔河相望,西邻卞和洞。因泉水甘白如乳,故名。泉左有望淮楼,登临远眺,意趣盎然,正如楼联所云:“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匝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泉右有双烈祠,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上有亭,曰半山亭,可俯瞰怀远全城。这里群峦迭翠,芳草如茵,古榆参天,柏林似海,景色迷离,清幽宜人,实为天然佳境。泉水内多含矿物质,烹茶煮茗,芬芳清洌,甘美可口。表面张力强,水倾注杯中,能突出杯面一米粒厚而不外溢,且能浮起硬币,游人观之,无不称奇。宋苏轼游此,赋诗留念,将此泉誉为“天下第七名泉”。1965年郭沫若亲笔为白乳泉、望淮楼题名。
【禹墟】又名禹会村,禹村冈。在安徽怀远县涂山南2.5公里。传为大禹会诸侯计议治水的地方。原有祠庙名禹帝行祠。《康熙凤阳府志》载:“唐彭晁作庙记,略云,禹会诸侯于此,故村名曰禹会,有夏家,禹家之裔。”清嘉庆《怀远县志》云,“禹会村,亦名禹帝行祠。”今祠已毁。宋苏轼《濠州七绝·涂山》诗:“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即指此。
【禹王宫】别称禹王庙、涂山词。在安徽怀远县东南涂山之顶。《左传·哀公七年》:“禹会诸侯于涂山”,一般即指此。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立庙。庙始建于唐之前,具体年代不详。原有三进,现尚存二进,院内有千年银杏两株,大可数围,拔地而起。西北有瞭望台,登临其上,涡、淮波涌,荆、涂翠峰,尽收眼底。西南有启母石(又名望夫石),正襟危坐如妇人远望,传为禹妻涂山氏望夫所化。西有圣泉、灵泉,清澈澄碧,四季不竭。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苏轼《濠州七绝·涂山》诗碑刻,今珍藏庙壁,邓石如“旷览平城”摩岩题字,仍清晰可见。
【铣锁岭】在安徽五河县城东15公里淮河出县境处。与浮山(一名临淮山)隔河相望,为淮河下游要隘,南朝粱天监中,为求壅塞淮水淹灌北魏的寿阳城(今寿县),发军民20万筑浮山堰,南镇浮山,北接铁锁岭,中间压相邻五县边境。五代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于此处大破南唐兵。宋代秦观有《浮山堰赋》记其事。今岭南北方向,宽50米,长约2.5公里,常有古代箭头出土。
『陆』 五河有哪些历史遗迹
五河来县位于皖东北淮河中游自下段,境内“淮水绕东南,沱浍注西北,惟漴合于潼,汤汤淮以北”,其名以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五河口而得名。
五河界淮泗间,居南北要冲,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在此演出过许多壮怀激烈的战争活剧。迨至宋代,这里是宋与金元激争地区。元末郭兴、郭英、耿再成、费聚最早追随朱元璋,攻城略地功业殊伟,分别被封为陕国公、营国公、泗国公、平凉侯。清咸丰八年(1858年),农民起义捻军首领张乐行,纵横中原,金戈铁马,曾率部攻克县城,并在县境内活动七八年之久。千百年来,五河古战场遗址曾吸引来一些文人雅士,过客停骖,感旧兴怀,留下许多诗篇,为本县山川增胜。
夏、商属徐州地,周属青州,春秋为鲁地,战国为鲁、宋、吴三国国境,后属楚,秦为蕲、徐两县地,西汉至北宋先后建置虹县、夏丘县等。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设淮安军,置县五河口。元属临淮府,明属凤阳府,清属泗州,民国初属淮泗道,建国后先属宿县行署,1983年归属蚌埠市。全县总面积159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79.4%,丘陵占8.9%,河湖占11.7%。总人口70万。辖13镇2乡224个村。
『柒』 五河皇庙由来
五河有台子山、高台子古文化遗址,小溪镇的朱元璋“第一夫人”严小姐墓遗址,武桥镇的弥陀寺遗址,浍南镇的明成祖朱棣发迹皇墩庙遗存
『捌』 五河在哪里
我就是五河县的。五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下游,因境内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而得名。五河历史悠久。唐代名为古虹,宋朝始称五河,至今九百余载。是安徽省东向发展的23个县(区)之一,也是蚌埠市唯一毗邻江苏的县。县城四面环水,城中河水潺绕,水在城中,城在水间,素有“淮北水乡”之称,是“全省园林县城”。
『玖』 安微五河县岳庙村在古代是什么地方
五河县境夏、商属徐州地,周属青州,春秋为鲁国地,战国为鲁、宋、吴三国国境,后属楚国。
秦为蕲、徐两县地,属泗水郡。
西汉置虹县,为虹县地(境内沱湖西岸有旧虹县遗址),属沛郡。东汉为夏丘县,属下邳国。三国时属魏。
东晋在故虹县地置贡城戍。南朝前期属宋、齐、梁等国。北魏复名虹县,又名降城。北周时废。隋为夏丘县,属下邳郡。
唐初为夏丘县属泗州。武德四年(621年)分置虹县于古虹城,属仁州,六年废夏丘县。贞观八年(634年)移虹治于夏丘故城,废仁州改属泗州。元和四年(809年)改属宿州,大和三年(829年)复属泗州。大和七年(833年)仍属宿州。
北宋为虹县属淮南东路宿州,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五河县[2] ,属淮北东路淮安军。
元初属淮安路之临濠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属淮南路泗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属临濠府,六年九月改属中立府,七年八月改属凤阳府。
清初属凤阳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为直隶州,五河改属泗州。
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5月隶属于安徽省淮泗道。民国16年(1927年)4月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932年)10月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1940年)8月改第六区为第四行政督察区,五河属之。抗日战争时期(1940—1946年)属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泗五灵凤县。
1949年1月15日五河县城解放,30日改泗五灵凤县为五河县,属皖北行署江淮第二行政公署。是年4月改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4月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元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又改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改为宿县地区。1979年2月仍改为宿县专区。1983年7月1日改属蚌埠市。
『拾』 垓下遗址到底在什么地方
垓下位于今安徽省宿州市 灵璧县东南(另说固镇濠城镇), 是汉刘邦围困项羽的地方,项羽在这里被围失败。
垓下古战场俗称霸王遗址,现在叫 霸王城,当年的垓下古战场就位于今天安徽省 宿州市灵璧县城东南沱河北岸的 韦集镇垓下村一带,现在的垓下村就是两千多年前的霸王古城。
霸王城位于 濠城镇北侧,紧临沱河(古洨水),是 垓下遗址的核心保护区,该城为一椭园形的汉代城池,占地近30万平方米,虽经2000多年的风摧雨浸,城墙仍高出地表2.5-4米。
垓下霸王城呈不太规则的四方形,大多数地段的城垣仍耸立在地面,保存完好,城的拐角处均构筑成弧形。
城北濒临沱河(古称洨水),城东、南、西三面开掘有护城河,当初的霸王城其实是一座土筑的营垒,地势偏高、四面环水,作为军事要塞易守难攻。据当地群众说,以往每当大雨过后,在土城的周围常有残剑和箭簇露出地面。可见这里当年的战斗规模之大。
目前史学界已基本认定:现实中的“垓下村”就是历史上的“垓下”,而整个古战场的范围应该是以此为中心,分布于现在的 泗县、灵璧、五河、泗县交界处的方圆数百余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上。
因此这些地方都有“霸王城”,灵璧县境内不仅有“霸王城”,附近还有 韩信吹箫台、散楚山、虞姬墓等。这些县的县志均有 垓下之战的记载,足以说明当时战争规模之大和分布之广。
(10)五河古遗址扩展阅读:
垓下之战历史背景: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对楚兵发起骚扰断其粮道,项羽率领军队狙击了彭越后返回。这时候钟离昧正被汉军围困,汉军因为害怕项羽都开始逃窜。
这时齐王韩信开始率领军队对楚军发起攻击,项羽开始感到害怕。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
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