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游记记
㈠ 南宋游记共有多少章
南宋邮寄季总共有182章,他的篇幅比较长,但是内容特别的精彩写得特别的真实。
㈡ 将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成一篇游记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一】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赏析二】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渔歌子,词牌名
渔歌子①•【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青箬笠,④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唐朝肃宗时待诏翰林。后因事贬官,赦还,不复仕进,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叟。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渔歌子,词调名,又名渔父歌。本为唐朝教坊曲。分单双调两种,单调27字,五句,四平韵;双调50字,仄声。张志和《渔歌子》共有五首,全是单调。
【释词】
①不须:不想。
②归:回去,回家。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简单的意思】
白鹭从西塞山前飞过,桃花开了,流水潺潺,鳜鱼又鲜又肥。“我”带着青色的斗笠,穿着绿色的蓑衣,不管有斜风还是有细雨,“我”都想不回家。
【品评】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张志和的《渔歌子》到日本
中日友好,早在唐代就形成高潮。日本先后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有十三次,历尽艰辛险阻的中国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更属美谈,鉴真与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对中日邦交的贡献,铭刻史册,人所周知。
然而,为奠定中日友谊丰碑,立过“特殊”功劳的,尚有位不出国的使者,他便是唐代文学家,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张志和的名词《渔歌子》:
西寨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清人刘熙戴的《艺概》曾将它誉为[风流千古]的佳作。它不仅是中国唐词的宗祖,而且也是日本词学的开山。
张志和的《渔歌子》宛如架于中日之间的一座彩虹之桥。《日本填词史学》中有所记载:大约在张志和写成《渔歌子》四十九年后(公元八百二十三年,即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词传到日本。当时的嵯峨天皇读后备加赞赏,亲自在贺茂神社开宴赋诗,其时皇亲国戚、学者名流,皆随嵯峨天皇和唱张志和的《渔歌子》。诚然,张志和未曾赴宴咏和,实为憾事,但和者争相仿效《渔歌子》而作,《渔歌子》拨响了中日人民的心弦。近代老词学家夏承焘,在咏嵯峨天皇绝句中曾云:“一脉嵯峨孕霸才……桃花泛飘上蓬莱。”正是对此极好的赞颂。
日本嵯峨天皇对汉诗造诣很深,在宴会上亲作五首,其中第三首曰:
青春林下渡江桥,湖水翩翻入云霄。
闲钓醉,独棹歌,往来无定带落潮。
席间天皇年仅十七岁的女儿内亲王智子,聪颖过人,她吟和的两首,更为神社开宴生色不少:
春水洋洋沧浪清,渔翁从此独濯缨。
何乡里?何姓名?潭里闲歌送太平。
这些词章,有十三首收录在日本《经国集》里。近代日本学者浦松友久,在《关于越调诗的二、三问题——唐代新声在日本的遗留》论文指出《越调诗》的体裁特点很容易使人联想起《经国集》卷十四保存的《渔歌》组诗,关于这一组以嵯峨天皇的五首诗为中心的十三首诗,是一些与《渔歌子》谱系,即以张志和和《渔父》为原作的称为[词]的 诗歌新形式有关的作品。
可见,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日本词学的血缘关系,是不同寻常的。
点评: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尤未如原词之妙通造化也。太白菩萨蛮、忆秦娥,张志和渔歌子,两家一忧一乐,归趣难名。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5118646.html?si=1
㈢ 《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的翻译及赏析
翻译: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中最美的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大,梅花被寒雪抑制住,(梅花)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我的朋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原有的旧物,应该要马上去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住了,(我)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红花似雾,绵延着有二十多里呢!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罗衫、着纨裤,游客之多,多过堤畔上的柳枝。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着湖光的神秘,山中雾气染上彩色的神秘,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 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怎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赏析:作者撇开一般所共赏的湖光山色,着重描写西湖六桥(苏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桥,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一带的春月景色,从初春的梅桃杏争妍到一天的朝烟、夕岚、月下的独特美景,用简洁轻快的笔墨加以描写,写出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
㈣ 400字游记
杭州西湖 岳庙 游记
车一直沿着环湖路行驶。窗外飘的是蒙蒙细雨,但好像对于西湖来说,下不下雨都是一样的游人如梭。一池微荡的湖水,四面朦胧的群山,满眼明艳的荷花,在不经意的一瞥之间,有着说不出的妩媚。虽说人们都爱用小家碧玉来形容江浙女子的秀美、柔情,但我觉得西湖不是。她更像超尘脱俗的仙子,优雅、大方,不愿躲在层层高墙里的深闺,更愿把自己的美丽展示于更多人的眼前。尽管淡淡的晨雾显示着大方中的那些许羞涩。
车忽然停了,我迫不及待的想奔向西湖,不想老爸却把我领入了西湖对面的一座庙宇中,令我惊讶不已。抬头一看,这惊讶又加深了几分,竟是岳庙。以前我从未读过关于杭州旅游方面的书,只知岳庙在杭州,却不晓竟是在西湖边上。一边是温柔似水的女子,一边是力拔山河的壮士,这种奇妙的组合令我一时间真是不知说什么好。
庙的气势倒是不凡,只可惜正在修葺,以至到了岳庙还要在门票上一睹它的风采,心里暗暗觉得好笑。岳飞像倒是还立在那,目光里透着凛然的正气,威武锐利,但我想应该还隐隐含着些许的无奈。莫须有,莫须有!不知秦桧那老贼当年注视着这一双怒目时,是不是连灵魂都在打颤。
从边门出去,豁然一亮,眼前是一座极富生机的园子,清新的葱翠的绿沁入你的全身。两旁的廊子里是各式的碑文,再往前就是岳飞的墓了。不经意间回头一望,竟发现来时园墙的背后赫然刻着“精忠报国”四个浓重的黑字。在一个誓死都捍卫这四个字的人的墓前,心中真是一震。那时身边恰有导游讲解,她让人们注意那个繁体的“国”字,上面少掉了一点。据说当时是因为南宋国土不全,意为山河破碎;而今那点还未点上,今人便讲那是因为台湾还未收回。听来还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再走过一道小门就到了岳飞墓了。相对于雅致的园子而言,这里就显得狭小、朴素了许多。一抔土埋下了一个忠魂。土上长着青草,除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墓碑外毫无起眼之处。墓旁伴着他的,是其义子岳云。真可谓是满门忠烈。与他们的墓相对的是秦桧夫妇的跪像,他们已在这跪了八百多年,并将永远的跪下去。忽然响起了前面园子里的那颗“分桧树”,据说是人民为解心头之愤,去其“分尸秦桧”之意。一边是千古流芳,一边是遗臭万年,历史就这么默默的静立着,是非功过自待后人评说。
一座岳庙,所蕴含的远不止我们所看到的这么多。
飞来峰
出了岳庙,原以为接着就会游西湖。谁料老爸又把我们拉上了开往飞来峰的公车,哦,亲爱的西湖,看来只有明日再见了。
没来之前一直以为飞来峰是矗立于山石之上的一块大石,且石的底部几乎凌空。不想全然不是那么回事。飞来峰长约800米,宽约400米,称作“峰”实在是有些不恰当,叫做“山丘”或许更准确些。不过这好大一块“山丘”突兀的竖在一片平地上,倒是颇有些“飞来”的味道。
进来之前,我们很不明智的请了位导游,以至于进来后只得跟着她在下面的山洞里转悠,顺便听听那些不知真假的故事。这飞来峰据说是从佛教圣地印度飞来,济公和尚怕它再次飞走,于是让人刻了五百尊佛像来镇住此峰。在这蒙蒙细雨的天气里,导游一边将我们从一个黝黑的洞领入另一个,一边指挥着我们看什么是济公床、济公凳,还有济公吃剩的狗头——当然都是石头而已。可惜天不作美,导游小姐又无手电,除了一张就在洞口的天然石块上表面确平滑得似济公床外,其他实在令我提不起神。倒是小路上的一棵树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树在夏季竟干枯得如石墨一般,苍劲的枝桠缠绕在一旁青翠的树上,构成一个个奇特的造型,别有一番滋味。
洞里转过一圈,导游就和我们拜拜了。我心里一面感慨着这钱也太好赚,一面又欣辛乐得自在,好好打量起这座峰来。山无水不秀,环山的一条银带使得飞来峰顿生几分灵气。我兴奋得一下把脚浸在水里。那水是彻骨的凉,往其间一站,顿觉心旷神怡,通体舒畅平静。虽说已在水里走了一遭,可还是觉得不过瘾,于是我鼓动起老爸老妈上山去走一趟。山上林荫遮路,路为石砌小径,每走三五步,即见一尊佛像。其中又一尊大概是欢喜佛,笑得那个开心劲,连看之人都忍不住要开怀。我也忍不住,不过是忍不住和他合了个影。待再从山上转下来,才觉玩得畅快。少适休息,走,直奔灵隐寺去。
灵隐寺
说实话,我对于看寺庙一向是没有什么兴趣。一样的高高殿堂,一样的烟雾缭绕,呛得人受不了。果然,一进寺门便是一座“大雄宝殿”,中间供的大概是释迦牟尼,一圈陪伴着他的是十八罗汉和八大金刚,转到反面,一座观世音的高大佛像耸入眼帘。地上跪的、拜的全是善男信女。据说这里的菩萨很灵哦。
看着这庄严肃穆的菩萨,心里竟起了玩心,想和他们打个招呼,开个玩笑。于是乎我向菩萨招招手,用不大的声音说了句:“hi,你好,你好!”但觉着还不过瘾,又加了句“hello”。打完招呼后,我才猛然记起释迦牟尼是印度人,英文听得懂吗。嘿,管它呢,菩萨嘛,听全世界的祈祷,想必是精通所有语言。就这么胡乱想了一番,忽然觉得自己的行为好笑,大概还没人在佛堂里这么跟菩萨打招呼。一抬头恰与菩萨的眼睛相对,本还想和他多聊几句,看看他这么严肃的面容,算了,还是免了吧。
出了这殿,我不免去想什么是佛。佛,就是神,就是抛开了人的七情六欲,超然于一切事外的人。佛,要去背起世间的一切苦难与不辛,也不管世人是否愿意舍去;佛,在卸下、并劝人卸下的一切大喜,要心静如止水,也不管世人有的宁愿去做瀑布。佛,如此超脱,当的还有何趣味!
所以我总试着去平视佛,尽管他的像造得又高又大且面目肃然。
灵隐寺还有一大殿,供奉的是药王。这对我来说是新鲜的,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供着药王的庙。这里相对于“大雄宝殿”来说,人情味要浓得多。两旁还颇有特色的立着十二生肖。药王与草木为伍,想必也会很喜欢这些小动物吧。
总的说来,灵隐寺是我去过的最有意思的庙了。
虎跑泉
再后来,我们去了被乾隆爷誉为天下第二泉的虎跑泉。
走去虎跑泉的小径上很有那么一种感觉。路虽是由水泥筑成的,但大概由于有些年头了,呈现出一种苍老的斑驳。左边是青翠的小山丘,偶尔也会有一两处坍圮的亭子或石凳,像在纪录岁月的沧桑。右边的树也长得茂密得很,投下来的影几乎遮住了整个路面,更妙的是在这绿树丛中竟还有一股清流顺着路旁而欢跃。水汩汩作响,无限的协调与悠扬,让人忍不住去幻想,搬一张摇椅,半躺或半卧其间,身旁一壶清茶,茶香浸润到空气中,若有若无的环绕于心间。这悠然的情趣陪上这脱俗的雅境,真乃人生一大乐事。可惜现实中无法做到,我只好默默吟一句“古池畔/青蛙一轻跃/水叮咚”,让心去体味这种境界了。
这条路的感觉是如此之好,我不由得去想象那第二泉的风貌。相传,这泉是一位高僧口渴时看到一只老虎在不远处刨土,他后来受到指引挖下去,遂得此泉。有着这样一个传奇色彩的泉,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呢?
近了,近了。虎跑就在前面,我加快步子走过去,兴冲冲的一看,却令我大失所望。这也叫泉?!因为名“虎跑”,于是人为地把出水处给雕了个虎头,虎头里冒出的是跟自来水差不多的一条细流。美好的想象一下子被打碎了,真觉得自己不该走完那最后的十米。
算了,生活就是这样。当我们为一个目标追逐的时候,往往会忘记最美的风景也许就在那追逐的途中。有时,或许追到手的只不过是失望而已。所以,追逐的脚步请不要太匆匆,放慢点儿,看看身旁的风景吧。
西湖
在杭州的最后一天,我总算去了西湖,算是去圆自己的一个梦吧。古语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航。而杭州又以西湖最为出名,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她写下诗篇。杭州的西湖已不仅仅是一处景,她负载着太多的历史与文化的沉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已成为中国文化某一侧面的象征。所以,当我提笔要写她时,总觉得无从下手。
无疑,西湖是美的。我们去时是个雨天,看到的满是西湖的娇美。水灵灵的荷叶在风中起舞,粉嫩粉嫩的荷花含羞的为自己遮上雨帘。湖水是清的,隐隐泛着莹莹的绿。千万雨丝打在湖面上,建起一个个水泡,像极了一颗颗珍珠从水里涌出。湖畔都种着垂柳,柳枝随风摇曳,有说不出的柔情。调皮地,我钻入柳帘中,叶儿拂过我的脸,痒痒的,她也在逗我乐。
西湖有什么出名的景致,我去时不知道,在那儿时也不想知道。多好的景子也是从别人眼里看出来的,你缺了他的心境、环境,未必能品出那美来。我觉得西湖的美是浑身散发出来的,不必局限于哪一点。只要有心,必能读出属于你自己的那份美来。 作者:吴小前
㈤ 写出《西游湖记·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及翻译
1、《西游湖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的原文: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时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2、《西游湖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的翻译:
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中最美的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大,梅花被寒雪抑制住,(梅花)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
我的朋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原有的旧物,应该要马上去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住了,(我)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红花似雾,绵延着有二十多里呢!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罗衫、着纨裤,游客之多,多过堤畔上的柳枝。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着湖光的神秘,山中雾气染上彩色的神秘,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怎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㈥ 游记(与历史结合)
就写打仗就好了
㈦ 《游东林山水记》原文翻译!
游东林山水记 译文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傍晚,我们从市区步行而出,沿小溪向南行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走一百步,又沿溪向南行。溪水上下游都是深绿色,幽静深远,水流徐缓,好像不想流动。还未到溪水尽头,就看到一条斜出的小路,向西高出地面几百尺。已经走到小路尽头,那山顶隐约青翠的地方,或许远在三十里之外:那一带的山形,顶端尖的像簪子,环形有缺口的像玉玦,突出的像发髻,平圆的像玉璧。远处的树林,在烟云中时隐时现:长在一起的如同欢聚,分开生长的如同别离,排列整齐的好像长枪,杂乱的好像一堆散发,我们在幽暗不明中根据想象,给它们命名。
水有几百条支流,分散错杂,纵横参差错落:绵延的形成溪流,溢出的形成水泽,断开的形成池塘,干涸的成为了洼地。沙洲水滩以及岛屿,有的相向而合,有的相背而离;青碧的树藤,互相覆盖缠绕。一叶叶小舟,在水上纵横进退:人们划船摘取的翠绿是菱角:挽采那红红的是莲花,抓举那白白的是鱼。有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家,有的人悠闲自得,好像没有什么事可做。山上有座佛寺,有几十棵高大的松树,整齐地矗立在寺门左右,松涛声分明,像流水从空中坠落。天色已晚不可久留,于是我们沿山路从北面下来,重山叠岭,树木茂盛。一轮新月挂在高高的山顶,月随人动,人走得慢,月就慢随,人走得快,月就快追。走到山脚,已是二更时分。
第二天,我们又转向北边,经过小桥,沿溪水向东走,又向西拐了三四个弯,就来到了姚贵聪先生的家门前。我们到门下乘船,从柳竹掩映浓密的地方顺着水渠出来。又拐了三四个弯,才来到大溪跟前,满眼都是荷花。风从两岸吹来,荷花、荷叶被风吹开吹斜,摇曳多姿,荷叶繁盛, 香气浓郁,沁人心脾。香气挂在衣袖间,香味经久不去。
我们暂时在古柳树下停歇,得到两缸酒,几种菱芡。又划着船进入荷花中,歌声豪放,笑声极大,声音震动了溪谷。风从水面生起,水面像是生出了 一层细小的鱼鳞;流荧点点,似乎是受到惊吓,倏忽而去。夜已经很深了,山愈发显得高峻与迫近,阴森森地好像要下来与人搏斗。天空没有一点云,星星明亮,倒映在水中,像珠子在镜子一般的水面上滚来滚去。
跟随的仆从:有个叫学童的,会学百鸟鸣叫的声音,像是行走在空山深林间,听到一两声春鸟的叫声,自然而然使人惆怅惊骇;有个叫沈庆的,会唱歌,歌声回环婉转,嘹亮激越,加上风露的声音,他的歌声更加凄清,引人感触而心生悲伤。
我们抓紧时间游赏了不到两昼夜,东林的美景几乎游赏完毕。同行的人有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和我四人。他们三人虽然生在世代相传的富贵人家,却都连年饱含忧患意识;我寄居他乡,家乡在西南角的天边,伸长脖子望很久也不能回去。现在遇到东林山水,开口一笑,不是偶然的事情。他们三人都应和我道:“嘻!你替我们将这次游玩的事情记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