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大云寺地宫遗址
『壹』 平凉市大云寺怎么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泾川大云寺位于西王母文化发源地、陕甘宁交通枢纽-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如今大云寺地上高耸的塔寺虽然在历史的风雨中消逝了,但隋唐两代修筑的佛塔地宫遗址还在,美轮美奂的金银棺椁和至尊至贵的佛祖骨舍利还在,特别是大量历史书中都对大云寺有详细记载。为尊重历史,重现大云寺遗产昔日的盛况和风采,泾川县在其遗址上建有大云寺博物馆。 现在一期工程已经建成了舍利塔、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配套实施了绿化、亮化及给排水工程。二期工程于2010年5月竣工,建成了接待、管理、服务三个中心及门前广场,配套完成了影壁、景区围墙及绿化、亮化、给排水等工程。目前,大云寺博物馆已初具规模,成为迄今甘肃最大的仿唐建筑群。 现如今,泾川大云寺博物总占地364亩,分为中心区、服务区和景区广场三部分。中心区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主要建设主展馆、舍利塔、附展厅、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服务区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主要建设接待中心、管理中心、服务中心;景区广场占地292亩,主要建设迎宾广场、佛文化街、商业街、景区道路等。其中舍利塔工程完成投资3800万元,主体设计为7层钢架结构,建筑面积5489平方米,塔高95米,采用四角方塔的建筑形式,实现了钢结构与古建筑的完美结合,工程设计新颖、气势恢弘、风格独特,国内罕见。
飞猪上还可以查看更多有关于大云寺的介绍和玩法还有周边的景点
『贰』 泾川大云寺的佛骨舍利
14粒舍利子有5层包装。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县文化馆张映文写了出 土报告:地宫有门,门拱是石质半圆形的,正面线刻祥云围绕宝器,两飞天临空翱翔。门拱由两根四棱形石柱支撑在石门槛上。柱的正面和内侧面线刻护法神。地宫内存放有一具半米见方的石函,函盖是覆斗形,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16字。函身四周均刻有铭文。函内盛有4寸见方的铜匣,样子很像石函,匣上有锁,钥匙由一条细金练系在匣上,尚可开启。铜匣内是一具长方体银椁,比匣略小,盖为瓦形,周围还有一周低矮的小栏杆,椁身两侧各有一对并列的小环。匣、椁的表面都是细工雕刻的素文缠身忍冬花,银椁内才是金棺。金棺的样子与银椁相同,比椁稍小,周身是金页贴成的莲花图案,花中镶有各色宝石,正中与侧面均嵌有较大的白色珍珠。金棺内盛一很小的球形细颈琉璃瓶,内含白色晶体14粒,即“舍利子”。 《中国大网络全书考古学》将泾川金银棺作为1964年全国考古方面的一件大事记载,精印了彩色塔基版面。《甘肃文物工作五十年》一书的《甘肃文物五十年大事记》称泾川大云寺舍利塔基反映了唐代在舍利安放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 1971年9月19日,79岁高龄的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国首相宾努亲王来兰州参观,世界之宝与考古学伟人在甘肃省博物馆见面了,郭老一一鉴定了泾川金银棺、佛舍利等珍宝,并指示:“舍利石函、贵在石函”(因为石函上的铭文道清了这一国宝的出处和时间)。泾川大云寺比陕西扶风法门寺整整早发现了23年。
『叁』 甘肃泾川简介
历史沿革
泾川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早期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商代建有阮、共国,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安定县,后秦雍州,北魏置泾州。唐至德元年改名保定县。金大定七年改名泾川县,明洪武三年(1370)撤县置,由州直理县事,泾川称泾州,民国时改州为县,沿用至今。
地理环境
泾川县位于东经107°15′—107°45′,北纬35°11′—35°31′,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东西长57公里,南北宽36公里,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地貌地形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占总面积63.4%的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此外,破碎塬区和河谷川区分别占总面积的23.6%和9.4%。现有林地316平方公里,草地65.2平方公里,水域33.4平方公里,可耕地584平方公里。气候大陆性显著,四季分明,冷暖起伏不大,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74天。年平均降雨555毫米,日照2274小时,相对湿度69%,常年多东北风,年蒸发量1339.6毫米。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风雷、病虫害等,其中以干旱为主。
资源环境
泾川县域土壤母质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土地面积中可供各种利用者较多,其中耕地面积85万亩。境内有泾河及其支流芮河等五条河流,年平均径流量124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6.9亿立方米。现发展有水域养殖面积1059亩,水产品年平均生产量260吨。水力发电站1处,年发电量25万千瓦小时。农田灌溉用水可灌溉农田12万亩。已探明有铜、铅、铀等金属矿点,煤、温泉等非金属矿点多处。其中位于县城东7.5公里何家坪村的温泉日出水1920立方米,水温37℃至38℃,水质优良,富含氟粒子,为重碳酸型医用矿泉水。温泉自开发以来,已累计投资1828万元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现建成宾馆、游泳池等3256平方米,形成了沐浴、就餐、住宿、娱乐、旅游一体化服务,日平均接待来客近500人次,年可创利税50余万元。现有林地面积69.6万亩,森林覆盖率34.9%,林木蓄积量146.4万立方米。泾川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多,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国家级保护文物陇上石窟双明珠之一的“南石窟寺”,省级保护文物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石碑、重修王母宫颂碑、镇海之碑、金大安铁钟以及县级保护文物和1300多件馆藏文物等。近年来,以王母宫、南石窟、温泉三个旅游景点为主进行了综合配套开发,西王母文化旅游受到海内外关注,年接待旅游者8万余人,宾馆、景点等旅游业综合收入28万余元。植物资源有粮食、油料、蔬菜、瓜类、树木、花卉、饲草、野草、药材9类430种,动物资源有兽、禽、鱼等三大类70余种。
『肆』 青田大云寺历史文化
◆公元601年(仁寿元年),隋文帝下诏,在全国30个州建舍利塔。泾州(泾川旧称)大兴国寺兴建。14枚舍利被高僧送往泾州,在大兴国寺兴建舍利塔和地宫。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敕令诸州兴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大云寺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兴建,并把原塔基下的石函和舍利取出,请了当时制作金银器工艺水平最高的工匠,选择当时最珍贵的珠玉宝石,做成鎏金铜匣和金棺银椁,并用琉璃瓶盛装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于公元694年重新瘗葬放入地宫,建塔供奉。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泾州大云寺毁于洪水。
◆公元1964年,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农民整地时发现唐塔地宫和以上国宝。
◆公元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亲自鉴定了大云寺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公元2004年,大云寺佛舍利套函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3至8世纪中国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览“走向盛唐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各地展出达半年之久。
◆公元2004年10月20日,《甘肃日报》第5版《观察纪事》专刊发表了甘肃日报社记
者许维采写的长篇通讯《拂去岁月的尘封》。
◆公元2005年4月26日至6月15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国的文明——世纪国宝展Ⅱ”展览会上,神秘舍利首次在国内公开展示,每人限时30秒。
◆公元2005年5月1日,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专题片《国宝档案·甘肃泾川大云寺舍利》。
◆公元2005年6月13日、14日,央视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大云寺佛舍利套函》上、下集。
◆公元2007年4月,泾川大云寺博物馆建设工程启动。
◆公元2007年5月,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为泾川大云寺博物馆题写馆名。
◆公元2007年8月,大云寺博物馆舍利塔工程正式开工。
◆公元2007年12月,博物馆大门、钟鼓楼、碑亭工程正式开工。
◆公元2007年至今,《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光明网》、《凤凰卫视》等千余家媒体竞相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2012年12月31日中午12:10,城关镇修建道路时,在泾川大云寺遗址发现佛教造像窖藏一处。1月5日,省文物局局长杨惠福带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及考古发掘工作人员到现场查看后,确认该遗存为一处佛教造像窖藏,当即决定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抢救性发掘。截止1月24日,田野清理工作基本完成,发掘面积40平方米,清理佛教造像窖藏、疑似地宫遗存各一处,共出土各类单体造像、造像碑(塔)240余件(组),主要为石造像及少量陶造像、泥塑造像、经幢等 。1月26日,省文物局邀请初世宾、张宝玺、董玉祥、魏文斌等省内佛教考古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在省文物局副局长马玉萍,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肖学智、副处长赵剑飞陪同下,对近日发现的佛教遗存及出土文物进行了现场考察,对佛教遗存发现和发掘清理基本情况、出土佛教遗存与周边遗址的关系、佛教遗存及出土文物价值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形成了初步认识。
从现场清理情况看,佛教造像窖藏坑开口距地表1.50米,南北2.40米,东西1.90米,坑深1米。坑内造像大体分三层摆放,大型造像佛头朝南面西排列,小型造像放置于四周。出土造像多残损,造像形式有单体造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造像塔等,造像题材有立佛、立菩萨、弟子、天王、二佛并坐、维摩文殊等,造像多表面施彩。大型立佛像高度多在1.4—1.7米之间,小型造像高度多在0.2—0.5米之间。出土造像时代为北朝、隋、唐、宋,以北朝至隋唐时期居多,可以判断该窖藏坑为宋代所埋。
发掘清理中,在窖藏坑东侧发现一座疑似地宫遗存,东西1.95米,南北0.85米。出土陶棺(长0.45米)一具,内有木匣。陶棺东侧出土铭文砖一块(边长33厘米、厚5厘米)。铭文内容主要讲述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龙兴寺僧人智明、云江收集并埋葬佛舍利之过程,初步判断可能为一处地宫遗存。
在窖藏坑北侧还发现一处穹窿顶遗存,有待下一步清理发掘。
专家组认为,此次发现的佛教遗存窖藏位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泾州古城保护范围内,1964年曾在这一区域发现地宫,出土安奉佛祖舍利的唐石函铜匣银椁金棺琉璃瓶五重套函等重要文物。根据舍利石函铭文可知,唐代此处应为大云寺。
此次发现的疑似地宫内有明确的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砖铭,说明宋代称龙兴寺,已清理的两处遗存应为龙兴寺的组成部分。由于发掘区域及面积所限,寺院总体布局及该区域的范围、性质等尚不明确。
专家组认为,这次发现并清理的佛教遗存及出土文物,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有关佛教考古的重要发现。
(一)该区域1964年已发现地宫及五重舍利套函等重要文物,此次又发现并清理了佛教造像窖藏、有明确纪年的疑似地宫及大量各时代佛教造像,对研究该区域佛教寺院的历史沿革及相关情况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出土造像时代为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各个时期,延续时间长,各时代造像特点明显,既具有强烈的时代共性,又具有浓郁的陇东地域特色,并与周边乃至长安地区佛教艺术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反映了古代泾州佛教文化与周边地域的文化交流。
(三)此次发现清理的佛教造像窖藏及有明确纪年的铭文砖,为宋代佛教瘗埋制度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四)这一窖藏为甘肃境内第二次发现的较大规模的佛教窖藏,出土的佛教造像种类较多,内涵丰富,题材多样,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古代泾州乃至整个陇东地区佛教艺术发展的序列,是古代泾州佛教兴盛及在丝绸之路上重要交通地理位置的见证。
(五)出土的佛教造像中隋唐两代较多,说明了该地区隋唐两代佛教极为兴盛,这与历史上隋文帝在泾州敕建舍利塔及唐建大云寺相符合。
『伍』 大云寺的重修简史
修旧如旧自从《甘肃日报》刊发长篇通讯《拂去岁月的尘封》及时任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浩作出重要批示后,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专题片《国宝故事——甘肃泾川大云寺舍利》,并在其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大云寺佛舍利套函》上、下集。一时间全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
此后,鎏金铜匣、银椁、金棺和佛舍利等国宝级文物多次赴日本、新加坡、法国、英国和瑞士等国展出。2004年6月,又同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铜奔马仪仗群俑等12件(组)国宝一起远赴美国,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3至8世纪中国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览“走向盛唐展”。
媒体的大力宣传和省市领导的殷殷关切,为泾川大云寺遗产重获新生赢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泾川县委、县政府决定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资、分期实施、分步推进”的思路,在古泾州大云寺原址修建泾川大云寺博物馆。
大云寺地上高耸的塔寺虽然在历史的风雨中消逝了,但隋唐两代修筑的佛塔地宫遗址还在,美轮美奂的金银棺椁和至尊至贵的佛祖骨舍利还在,特别是大量历史书中都对大云寺有详细记载。为尊重历史,重现大云寺遗产昔日的盛况和风采,泾川县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如何修复大云寺进行广泛而充分的论证。多次征求宗教界、文化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就整体建筑风格、布局等反复论证、修改完善。聘请山西省亨瑞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了主体建筑设计,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完成了大云寺景区建设详规。在舍利塔设计上,邀请省内外钢结构及仿古建筑方面的权威专家多次召开研讨会,优化方案,完善设计,力求体现历史文化特色,确保设计合理,结构安全,节约资金。
最后形成的规划方案得到省市有关专家的评审同意。
根据建设规划,大云寺博物馆总占地364亩,分为中心区、服务区和景区广场三部分。总体规划设计为仿唐建筑风格。概算投资约3亿元。中心区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主要建设主展馆、佛骨舍利塔、钟楼、鼓楼、东西碑亭及接待管理服务中心等。服务区和景区广场占地264亩,主要建设迎宾广场、文化街、商业街、景区道路等,共分三期建设完成。
一期工程于2007年8月开工建设,2008年5月竣工。建成了舍利塔、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配套实施了绿化、亮化及给排水工程。二期工程于2010年5月竣工,建成了接待、管理、服务三个中心及门前广场,配套完成了影壁、景区围墙及绿化、亮化、给排水等工程。目前,大云寺博物馆已初具规模,成为迄今甘肃最大的仿唐建筑群。
『陆』 泾川大云寺的年代大事
◆公元601年(仁寿元年),隋文帝下诏,在全国30个州建舍利塔。泾州(泾川旧称)大兴国寺兴建。14枚舍利被高僧送往泾州,在大兴国寺兴建舍利塔和地宫。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敕令诸州兴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大云寺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兴建,并把原塔基下的石函和舍利取出,请了当时制作金银器工艺水平最高的工匠,选择当时最珍贵的珠玉宝石,做成鎏金铜匣和金棺银椁,并用琉璃瓶盛装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于公元694年重新瘗葬放入地宫,建塔供奉。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泾州大云寺毁于洪水。
◆公元1964年,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农民整地时发现唐塔地宫和以上国宝。
◆公元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亲自鉴定了大云寺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公元2004年,大云寺佛舍利套函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3至8世纪中国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览“走向盛唐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各地展出达半年之久。
◆公元2004年10月20日,《甘肃日报》第5版《观察纪事》专刊发表了甘肃日报社记者许维采写的长篇通讯《拂去岁月的尘封》。
◆公元2005年4月26日至6月15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国的文明——世纪国宝展Ⅱ”展览会上,神秘舍利首次在国内公开展示,每人限时30秒。
◆公元2005年5月1日,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专题片《国宝档案·甘肃泾川大云寺舍利》。
◆公元2005年6月13日、14日,央视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大云寺佛舍利套函》上、下集。
◆公元2007年4月,泾川大云寺博物馆建设工程启动。
◆公元2007年5月,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为泾川大云寺博物馆题写馆名。
◆公元2007年8月,大云寺博物馆舍利塔工程正式开工。
◆公元2007年12月,博物馆大门、钟鼓楼、碑亭工程正式开工。
◆公元2007年至今,《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光明网》、《凤凰卫视》等千余家媒体竞相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柒』 大云寺的年代大事
◆公元601年(仁寿元年),隋文帝下诏,在全国30个州建舍利塔。泾州(泾川旧称)大兴国寺兴建。14枚舍利被高僧送往泾州,在大兴国寺兴建舍利塔和地宫。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敕令诸州兴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大云寺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兴建,并把原塔基下的石函和舍利取出,请了当时制作金银器工艺水平最高的工匠,选择当时最珍贵的珠玉宝石,做成鎏金铜匣和金棺银椁,并用琉璃瓶盛装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于公元694年重新瘗葬放入地宫,建塔供奉。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泾州大云寺毁于洪水。
◆公元1964年,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农民整地时发现唐塔地宫和以上国宝。
◆公元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亲自鉴定了大云寺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公元2004年,大云寺佛舍利套函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3至8世纪中国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览“走向盛唐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各地展出达半年之久。
◆公元2004年10月20日,《甘肃日报》第5版《观察纪事》专刊发表了甘肃日报社记
者许维采写的长篇通讯《拂去岁月的尘封》。
◆公元2005年4月26日至6月15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国的文明——世纪国宝展Ⅱ”展览会上,神秘舍利首次在国内公开展示,每人限时30秒。
◆公元2005年5月1日,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专题片《国宝档案·甘肃泾川大云寺舍利》。
◆公元2005年6月13日、14日,央视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大云寺佛舍利套函》上、下集。
◆公元2007年4月,泾川大云寺博物馆建设工程启动。
◆公元2007年5月,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为泾川大云寺博物馆题写馆名。
◆公元2007年8月,大云寺博物馆舍利塔工程正式开工。
◆公元2007年12月,博物馆大门、钟鼓楼、碑亭工程正式开工。
◆公元2007年至今,《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光明网》、《凤凰卫视》等千余家媒体竞相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2012年12月31日中午12:10,城关镇修建道路时,在泾川大云寺遗址发现佛教造像窖藏一处。1月5日,省文物局局长杨惠福带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及考古发掘工作人员到现场查看后,确认该遗存为一处佛教造像窖藏,当即决定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抢救性发掘。截止1月24日,田野清理工作基本完成,发掘面积40平方米,清理佛教造像窖藏、疑似地宫遗存各一处,共出土各类单体造像、造像碑(塔)240余件(组),主要为石造像及少量陶造像、泥塑造像、经幢等 。1月26日,省文物局邀请初世宾、张宝玺、董玉祥、魏文斌等省内佛教考古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在省文物局副局长马玉萍,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肖学智、副处长赵剑飞陪同下,对近日发现的佛教遗存及出土文物进行了现场考察,对佛教遗存发现和发掘清理基本情况、出土佛教遗存与周边遗址的关系、佛教遗存及出土文物价值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形成了初步认识。
从现场清理情况看,佛教造像窖藏坑开口距地表1.50米,南北2.40米,东西1.90米,坑深1米。坑内造像大体分三层摆放,大型造像佛头朝南面西排列,小型造像放置于四周。出土造像多残损,造像形式有单体造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造像塔等,造像题材有立佛、立菩萨、弟子、天王、二佛并坐、维摩文殊等,造像多表面施彩。大型立佛像高度多在1.4—1.7米之间,小型造像高度多在0.2—0.5米之间。出土造像时代为北朝、隋、唐、宋,以北朝至隋唐时期居多,可以判断该窖藏坑为宋代所埋。
发掘清理中,在窖藏坑东侧发现一座疑似地宫遗存,东西1.95米,南北0.85米。出土陶棺(长0.45米)一具,内有木匣。陶棺东侧出土铭文砖一块(边长33厘米、厚5厘米)。铭文内容主要讲述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龙兴寺僧人智明、云江收集并埋葬佛舍利之过程,初步判断可能为一处地宫遗存。
在窖藏坑北侧还发现一处穹窿顶遗存,有待下一步清理发掘。
专家组认为,此次发现的佛教遗存窖藏位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泾州古城保护范围内,1964年曾在这一区域发现地宫,出土安奉佛祖舍利的唐石函铜匣银椁金棺琉璃瓶五重套函等重要文物。根据舍利石函铭文可知,唐代此处应为大云寺。
此次发现的疑似地宫内有明确的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砖铭,说明宋代称龙兴寺,已清理的两处遗存应为龙兴寺的组成部分。由于发掘区域及面积所限,寺院总体布局及该区域的范围、性质等尚不明确。
专家组认为,这次发现并清理的佛教遗存及出土文物,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有关佛教考古的重要发现。
(一)该区域1964年已发现地宫及五重舍利套函等重要文物,此次又发现并清理了佛教造像窖藏、有明确纪年的疑似地宫及大量各时代佛教造像,对研究该区域佛教寺院的历史沿革及相关情况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出土造像时代为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各个时期,延续时间长,各时代造像特点明显,既具有强烈的时代共性,又具有浓郁的陇东地域特色,并与周边乃至长安地区佛教艺术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反映了古代泾州佛教文化与周边地域的文化交流。
(三)此次发现清理的佛教造像窖藏及有明确纪年的铭文砖,为宋代佛教瘗埋制度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四)这一窖藏为甘肃境内第二次发现的较大规模的佛教窖藏,出土的佛教造像种类较多,内涵丰富,题材多样,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古代泾州乃至整个陇东地区佛教艺术发展的序列,是古代泾州佛教兴盛及在丝绸之路上重要交通地理位置的见证。
(五)出土的佛教造像中隋唐两代较多,说明了该地区隋唐两代佛教极为兴盛,这与历史上隋文帝在泾州敕建舍利塔及唐建大云寺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