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宽城古遗址
A. 宽城区都有哪些历史遗迹
站前:大和旅社,光复路:伪皇宫,清道台衙门,汪伪驻伪满使馆。
B. 宽城满族的历史源源
承德满族的姓氏由来和演变
潘正公:资料整理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鲜明的姓氏文化特征,承德满族的姓氏由来及其演变过程便是其中具有独特形态的一例。
承德是以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承德地市满族人口为110多万人,约占当时全国满族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强。
一、承德满族姓氏的由来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满族姓氏多是从其前身金代女真族传袭下来的。《金史国语解·姓氏》载有金源31姓,即是当时女真族的著姓(大姓)。清史专家郑天挺先生曾参传世两本,核之八旗氏族,列以简表。清乾隆年间纂修《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一书时,对金源旧姓均注以满文字音,而删其所译汉姓。乾隆《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一书,辑录了除清皇室爱新觉罗氏以外的满洲姓氏1114个。又据《皇朝通志·氏族略》载,满族姓氏有646姓,谱外33姓,共679姓。这些姓氏,追本溯源,斑斑可考:①“以地为氏”。即以原住地为姓氏,如佟佳、章佳、兆佳、栋鄂(董鄂)、乌苏里、宁古塔、裕瑚鲁等姓;②“以部为氏”,即以原属部落为姓氏,如完颜、瓜尔佳、纳喇(那拉、纳兰)、赫舍里、乌拉特、奈曼等姓;③“以姓为氏”,如钮祜禄、舒穆禄、那木都鲁等姓,均为金源旧姓,辽沈地区满族著姓有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祜禄氏,1644年入关以后,被派驻北京及全国各地,俗称他们为“从龙八户”,即今之佟、关、马、索、齐、富、那、郎等八大姓。
满族姓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有些姓氏的涵义是由图腾崇拜的动植物而得名。如钮祜禄,满语本义为狼,当是以狼为这个部落的图腾象征,后来即以狼为姓,雅化改用“郎”字。萨克达,本义为野猪,即以野猪为图腾,演变为这个部落人的姓氏;另一涵义,老人之老,后即以老(或骆)为姓。尼玛哈氏,本义为鱼,雅化改用“于”字。乌雅氏,本义为猪,雅化改用“朱”字。绰罗氏,本义为桃子,雅化改用“陶”字。
热河驻防和木兰围场的满族均为“佛满洲”(老满洲),他们的姓氏来源和特点,与北京和辽沈地区无大差异。
二、承德满族姓氏的演变
满族先世女真族早有以女真姓氏译以汉姓的旧俗,如完颜氏,译汉为“王”或“汪”;钮祜禄氏,译汉为“郎”;舒穆禄氏,译汉为“舒”或“徐”。被康熙皇帝誉为“满洲翻译第一人”的徐元梦,本姓舒穆禄氏,但从其名字看,显然受汉族的影响。乾隆帝在乾隆十二年七月十八日上谕中即严厉指责:满洲,“姓氏惟当对音,而竟有译为汉姓者,今既灼见其谬,岂可置之不论”(《东华录》乾隆二十六)。
满族历来有出名不冠姓的习惯,在社会交际中人们往往以其名之首字当姓呼之,因而认为满族人“父子不同姓”,或“一辈一个姓”,或“一家几个姓”等等。乾隆年间满族画家、《木兰秋猕图》作者,自署“长白山老满洲京旗驻防热河兴隆阿”,使人只知其名,其满洲姓氏为何,却无从查考。又如京旗驻防热河皂保,历任吏、礼、刑部尚书、理藩院大臣、吉林将军等职,姓宁古塔氏,镶黄旗人,世居北京前园恩寺和热河温家沟路北22号,其父永某,子双泰,孙景贤,曾孙恒启,在社会交际中,人称其家永宅、皂宅、双宅、景宅、恒宅,至今景贤之女玉华、翠华则姓景,恒启之孙恒毅则姓恒,其本姓为何,却鲜为人知,宁古塔满语为六之意,故皂保同族之后人有冠姓刘者,因“刘”与“六”字谐音。再如寄籍承德的清代康熙年间曾任山西巡抚、议政大臣、兵部尚书,并协助康熙帝举行多伦会盟与亲征噶尔丹诸事的马齐之后人世袭镇国公府敦惠伯宗华,本姓富察氏,字子实,其子富察杰,女富察骥;后因从世俗,即以宗华之首字为姓而姓宗名士杰、士骥。
三、承德满族人的冠姓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下令迫使旗人更名、冠姓、入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许多满族人不得不更名、改姓,并在所在省、县入籍。据承德地区档案馆所藏档案载,民国三年(1914年)三月二十七日,热河步兵第一团团长白蔚文造呈的《热河陆军步第一团旗籍官佐冠姓更名表》列有军职、官阶、原名、冠姓、更名、原籍、入籍等项。原名托金的更名为炳金,原名福克金泰的更名为国义,原名闹海的更名为大海,原名博贵的更名为崇汉,原名双志的更名为智超。所冠之姓有白、果、兆、关、富、赵、章、吴、苏、海、修、上官,并由原籍满洲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旗佐领下分别入籍到直隶承德、滦平等县,有的还入黑龙江省呼兰县籍。另据民国三年三月二十二日营长嵩保造呈的《热河陆军骑兵第一营旗籍官佐冠姓更名表》所列营本部及第一至四连各项,嵩保更名业方,兴额哩更名振兴,多伦更名勇伦,胜恩更名鸿恩,恩升更名云升。他们分别冠以佟、罗、那、兆、毕、赵、胡、关、白、张、傅等姓,并由原旗佐分别加入承德、滦平等县籍。由此可见,民国初年,随着八旗制度的解体,在当时政府的迫力下,旗人的更名冠姓入籍已形成大势所趋。
四、承德满族姓氏的分布
热河驻防八旗满洲的后裔,主要居住在今承德市区和滦河镇,其姓氏有:关、赵、那、郎、富、傅、王、汪、佟、罗、于、卜、马、耿、舒、唐、何、胡、吴、蔡、毕、老、刘、章、白、黄、苏、董、巴、林、盛、张等30多姓。
承德县的满族,岔沟乡有张姓为富察氏;满杖子乡索姓为萨克达氏;两家、满杖子、八家乡佟姓为佟佳氏;三沟镇孤山村何姓为赫合里氏;赵姓为伊尔根觉罗氏;六沟镇南房身沟黄姓为乌雅氏;太平乡、十道河乡王姓为完颜氏。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清代木兰围场故地,当年护围的八旗满洲兵丁的后裔,其姓氏有:佟、白、那、安、张、赵、富、关等八大姓。镶黄旗营房有富、那等姓。正白旗营房有吴、包、佟、那、关、舒、崔、于、富、敖、汪、徐、王、任、陈、刘、李、宋等18姓。
丰宁满族自治县,从搜集到的满族家谱看,有金、徐、张、赵、刘、马、黄等姓。镶黄旗驻地的满族,有佟、陈、石、潘、孟、鲍、戚、闰、傅、叶、那、苏、柯、何、张、兰、赵、钱、刘、李、周、吴、郑、王、郭、徐、杜、杨、缪、舒、蒋、韩等30多姓。
隆化县隆化镇满族有“三徐”、“五李”、高、魏、裴、马、赵等13姓。大坝满族乡石片村,是清代木兰围场正蓝旗营房驻地,满族有郭、宫、富、那、石、曹、刘、齐、苏、董等1l姓。唐三营为清代木兰围场总管衙门驻地,满族有“五刘”、“二董”、“一口锅(郭)”、苏、陈、李、周、门等姓。张三营镇满族有“三周”、“五李”、“一淌河(何)”、邱、傅、沈、门、刘、陈、宋等姓。
滦平县红旗满族乡,满族有周、王、赵、白、李、潘、杨、于、傅、石等十大姓。小营满族乡,有信、蔺、田、高、姜、刘、郎、李、崔、汤等10姓。金沟屯乡满族有焦(赵)、牛、敖、白、封、佟、鲍、魏等八大姓。虎什哈镇满族有缪、项、越、范、吴、邓、孙、王、褚、蔺、孔、张等13姓。
宽城满族自治县大石柱子乡、汤道河镇满族有金姓为爱新觉罗氏,铧尖乡叶姓为纳喇氏,大石柱子乡王姓为完颜氏,山家湾子、板城、缸窑沟等乡和宽城镇满族的佟姓为伊尔根觉罗氏,碾子峪、桲罗台、独石沟等乡的章姓为章佳氏。
平泉县郭杖子满族乡的满族有林、姚2姓,黑山口乡仓子村家院有姚姓,七沟和东六沟有金姓。
五、承德满族姓氏演变的特点
满族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自16世纪兴起于辽沈地区,进而入关移驻北京和中原各省及边疆各地,300多年来,随着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在不断吸收先进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他们的姓氏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筒,由多音节、多字姓到单音节、单字姓,这与汉族复姓演变为单姓有相似之处。
承德境内的佛满洲(老满洲)姓氏的演变也有其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主要是:
①沿用女真旧姓。如完颜氏、瓜尔佳氏、赫舍里氏,分别冠以王(或汪)、关、高(或赫、何)姓。
②以满译汉、俗字雅化。如前所述钮祜禄氏,本义为狼,译汉改用郎字。乌雅氏,本义为猪,译汉改用朱字,或取首字改为吴姓。宁古塔氏,本义为六,译汉改用刘字。
③以本姓之第一字(第一音节)为单字姓。如舒穆禄氏、舒舒觉罗氏改姓舒或徐,富察氏改姓富或傅、栋(董)鄂氏改姓董,布尼氏改姓卜或布,裕瑚鲁氏改姓于。
④以祖、父辈名讳之首字为姓。如承德市的钱树信,本姓钮枯禄氏,一般改用单字姓郎氏,但因祖父名“钱儿”,人称“钱爷”,辛亥后即以“钱”为姓。
⑤保留本姓之最后一字(一个音节)为姓。如爱新觉罗氏,—般改姓金氏或赵氏,但也有个别改姓罗的,如承德市的罗继刚、罗继和、罗继绪一家便是一例。
佛满洲姓氏,虽然有很大变化,然其特点仍很显著。除前述满洲八大姓外,比较常见的如金、赵、舒、吴、毕、汪、敖等姓,一见便可知其为满族人。至于伊彻满洲姓氏,因他们来自蒙古、高丽(朝鲜)、汉等民族,虽在三四百年前即已被编入满洲八旗,却还保持自己本来的姓氏,如鲍、郭、张、王、李、赵等姓,人们一见其姓,再问籍贯,其为伊彻满洲后裔,则可肯定无疑。
满族从传统习惯有姓不出姓,到冠以单字姓,这一发展趋势有力地说明了满汉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满汉两族从文化到风俗习惯日益接近、缩小差别的必然结果。
(承德市政协文史办供稿)
资料来源:
1、引自《河北文史集粹·民族宗教卷》之《承德满族姓氏探源》作者:布尼阿林·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C. 宽城县历史故事
宽城传说是指长春古城在被蒙古毁灭之前古城三个别称的来历的三个古代传说,古代的长春被美誉为“一鹤三虎七麒麟”称宽城为鹤城、虎城和鹿城是因为古代这里三个古老的传说,但今天来看,长春也确实不愧为这三个美称,因为长春是吉林省的省会,而吉林有最美丽的向海丹顶鹤野生自然保护区,也有全国最大的野生东北虎自然保护区,长春本身又有梅花鹿之乡的美誉,所以这三个传说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说明了当时这座千年古都及其周边所盛产的野生动物。
传说一、一鹤与“鹤城”
传说古代肃慎国国都原为锡安城(今吉林辽源市一带)。肃慎的第二的皇帝松齐到北方喜山南面打猎的时候发现伊水旁有一个地方风景特别美丽,天空飞来一群从来没有见过的鸟,头上为红色,样子非常可爱,肃慎王特别喜欢,不忍心猎户此鸟,便找来最有学识大臣询问这是何物,大臣也从来没有见过,便告诉皇帝此鸟可能是从它国飞到我国避暑的候鸟,看鸟头上有红色应该是喜鸟,皇帝见到此鸟不伤害,乃应大吉。后来皇帝派人抓了几只活鸟,回到王都的猎场饲养,却不知这种鸟就是到了王都不知道是何原因全部死掉,后来皇帝总是想起美丽的喜山猎场和美丽的喜鸟,为了能每天看到这种美丽的鸟,第二年就下旨在在喜山南圈地修建新的王都,公元前2000年新的王都建成,命名为喜都。王都的城墙和城门上都刻上了这中鸟的图案。从此长春的古城的建城史和发展史从此拉开,后来在与东胡室韦人的交往中发现这种美丽的鸟称为鹤,中原和室韦人看到城门上鹤的图案又听说这座王都是因为皇帝见到一只鹤而迁都于此的,就习惯的把这座王都成为鹤城。
传说二、三虎与“虎城”
传说在公元902年契丹人为了建立自己的国家在皇帝耶律阿宝机的带领下向东攻打女真各部,刚攻打下这座北邵重城隆州白龙府时随行的述律太后到了分娩的日子,为了攻打下北方的军事重镇隆州黄龙城阿宝机顾不上照顾述律太后,为防止城内女真人反抗派一路人马留下保护述律太后生产,自己带领大军北上,在北争黄龙的路上,阿宝机看到天上出现一条飞龙,顿时大喜,与此同时述律太后和保护他生产的人遭遇到女真人的反抗,他们看到有三只猛虎似乎从天而降保护述律太后,也下退了反抗的女真人,由于有了这三只猛虎的保护,述律太后顺利生下了王子,阿宝机也顺利的攻打下了黄龙,回到龙州看见王子更为大喜,为王子取名耶律德光,也将这座城改名为耶律德光城,人们都流传在耶律德光出生那天出现的飞龙和三只猛虎的传奇,后来三虎保护王子出生的故事广为流传,虎城也成为了这座古城的别称,后来在耶律德光城内还有三座猛虎的雕塑。
传说三、七麒麟与鹿城
在公元1113年,辽皇帝与契丹族大部分迁都中原,耶律德光城大部分住的都是女真人,契丹人经常在这里欺压女真人,抢夺女真人的物品,事物,使得城内的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十分贫苦,许多人都饿死在街头,契丹人只顾在城里吃喝玩乐,无人管城内百姓死活。传说有一天,整个城的上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霞光,有一位乘着七只麒麟拉着车的神仙降临人间,七只麒麟把城里的百姓带到了城南不知远的地方,过了一会,漫山遍野跑来了成群的满身长满类似梅花的动物,神仙告诉这些百姓,这种动物叫梅花鹿,你们可以在此放养这些鹿,他们的肉可以吃他们皮可以做衣服,他们将使你们身体强壮,以后有一个姓完颜的人会来拯救你们的民族。后来完颜洪烈统一的女真各部,建立了大金国,把耶律德光城有改回了自己先辈的龙州,后来叫做龙州宽城府。神仙和七只麒麟救出城内百姓的事广为流传,由于神仙带给人民的梅花鹿,很多人开始饲养,宽城成了名副其实的鹿城。
D. 宽城县的历史故事
宽城传说是指长春古城在被蒙古毁灭之前古城三个别称的来历的三个古代传说,古代的长春被美誉为“一鹤三虎七麒麟”称宽城为鹤城、虎城和鹿城是因为古代这里三个古老的传说,但今天来看,长春也确实不愧为这三个美称,因为长春是吉林省的省会,而吉林有最美丽的向海丹顶鹤野生自然保护区,也有全国最大的野生东北虎自然保护区,长春本身又有梅花鹿之乡的美誉,所以这三个传说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说明了当时这座千年古都及其周边所盛产的野生动物。传说一、一鹤与“鹤城”传说古代肃慎国国都原为锡安城(今吉林辽源市一带)。肃慎的第二的皇帝松齐到北方喜山南面打猎的时候发现伊水旁有一个地方风景特别美丽,天空飞来一群从来没有见过的鸟,头上为红色,样子非常可爱,肃慎王特别喜欢,不忍心猎户此鸟,便找来最有学识大臣询问这是何物,大臣也从来没有见过,便告诉皇帝此鸟可能是从它国飞到我国避暑的候鸟,看鸟头上有红色应该是喜鸟,皇帝见到此鸟不伤害,乃应大吉。后来皇帝派人抓了几只活鸟,回到王都的猎场饲养,却不知这种鸟就是到了王都不知道是何原因全部死掉,后来皇帝总是想起美丽的喜山猎场和美丽的喜鸟,为了能每天看到这种美丽的鸟,第二年就下旨在在喜山南圈地修建新的王都,公元前2000年新的王都建成,命名为喜都。王都的城墙和城门上都刻上了这中鸟的图案。从此长春的古城的建城史和发展史从此拉开,后来在与东胡室韦人的交往中发现这种美丽的鸟称为鹤,中原和室韦人看到城门上鹤的图案又听说这座王都是因为皇帝见到一只鹤而迁都于此的,就习惯的把这座王都成为鹤城。传说二、三虎与“虎城”传说在公元902年契丹人为了建立自己的国家在皇帝耶律阿宝机的带领下向东攻打女真各部,刚攻打下这座北邵重城隆州白龙府时随行的述律太后到了分娩的日子,为了攻打下北方的军事重镇隆州黄龙城阿宝机顾不上照顾述律太后,为防止城内女真人反抗派一路人马留下保护述律太后生产,自己带领大军北上,在北争黄龙的路上,阿宝机看到天上出现一条飞龙,顿时大喜,与此同时述律太后和保护他生产的人遭遇到女真人的反抗,他们看到有三只猛虎似乎从天而降保护述律太后,也下退了反抗的女真人,由于有了这三只猛虎的保护,述律太后顺利生下了王子,阿宝机也顺利的攻打下了黄龙,回到龙州看见王子更为大喜,为王子取名耶律德光,也将这座城改名为耶律德光城,人们都流传在耶律德光出生那天出现的飞龙和三只猛虎的传奇,后来三虎保护王子出生的故事广为流传,虎城也成为了这座古城的别称,后来在耶律德光城内还有三座猛虎的雕塑。传说三、七麒麟与鹿城在公元1113年,辽皇帝与契丹族大部分迁都中原,耶律德光城大部分住的都是女真人,契丹人经常在这里欺压女真人,抢夺女真人的物品,事物,使得城内的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十分贫苦,许多人都饿死在街头,契丹人只顾在城里吃喝玩乐,无人管城内百姓死活。传说有一天,整个城的上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霞光,有一位乘着七只麒麟拉着车的神仙降临人间,七只麒麟把城里的百姓带到了城南不知远的地方,过了一会,漫山遍野跑来了成群的满身长满类似梅花的动物,神仙告诉这些百姓,这种动物叫梅花鹿,你们可以在此放养这些鹿,他们的肉可以吃他们皮可以做衣服,他们将使你们身体强壮,以后有一个姓完颜的人会来拯救你们的民族。后来完颜洪烈统一的女真各部,建立了大金国,把耶律德光城有改回了自己先辈的龙州,后来叫做龙州宽城府。神仙和七只麒麟救出城内百姓的事广为流传,由于神仙带给人民的梅花鹿,很多人开始饲养,宽城成了名副其实的鹿城。
E. 看网上说鬼子来了的拍摄地在唐山潘家口水库,错,潘家口水库是承德宽城的,拍摄地就在宽城境内
“恶魔的门口位置
选择下一个唐山喜峰口长城水库著名长城的战争,抗日战争,29八路军打击日本。”利剑斩断了鬼子的头。 “这是首著名军歌即来源于此。
F. 河北历史文化古城河北六个民族自治县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
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
河北的唐山、邯郸、承德都有自己的历史
G. 姜文拍摄《鬼子来了》的外景基地,据说在承德宽城境内,您如果去过,请您告诉我一下行车路线和具体位置,
在迁西方向走,不管是走水路还是走陆路,都是很远的。况且迁西方向陆路好像是根本到不了的,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路,当然,你要是非在深山老林中踏出一条路也是可以的。
要想去还是走宽城的方向,在宽城县桲罗台镇沿着库区旅游公路一直走到尽头(大概8公里),就能隔河看见了,但是没有陆路,在水库边随便叫一小船便可过去,乘船的距离大概500-1000米。
和世界闻名的水下长城在一个地方,所在地标准地名:河北省 承德市 宽城满族自治县 桲罗台镇 横城子村。和迁西、唐山等没有任何关系。
H. 宽城县的历史
宽城满族自治县位于承德市东南部,东近渤海、东北部与辽宁接壤。县城距承德市区100公里,北京250公里,天津260公里,秦皇岛232公里。 引滦入津工程的枢纽--潘家口水库象一条巨龙卧在县城西南,古长城从水下穿过。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宽城成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1952平方公里,辖5镇、13乡,总人口23.5万。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7)设宽河守御千户所
明大将宋国公冯胜出松亭口筑宽河城
1963年1月1日设立宽城县
1989年6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宽城满族自治县
宽城位于燕山东部最高峰—都山脚下,燕山远古时称夷山。就是商汤的发祥地的一部分。《十六国春秋·前燕录》中更明确的记载了,“昔商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史记》中说:“帝喾高辛者,黄帝之孙也”。另外厌越就是契,紫蒙就是老哈河,发源于平泉县光头山的西辽河。“之野”就应该是西辽河的广大地区,也是指今青龙河上游的广大地区。而青龙河的上游除了现在平泉、青龙、辽宁一部分外,大多数是现在的宽城境内。据《宽城县志》载:“青龙河,古称玄水”。有关玄水、玄鸟的传说更能说明现在平泉、宽城一带在商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并且,当时的红山文明就早于中原文明。
唐王赐此地地名“晾甲台”,后来演变成了“亮甲台”。据考证,唐王李世民东征时并没路经宽城,但当时奚王从征,东征军中的当地奚军路经亮甲台还是非常可能的,并流传下此传说是比较合乎情理的。
宽城原名宽河城,因位于宽河(今名瀑河)南岸而得名。宽河城后演变为宽城。
商代有人类活动,当时宽城一带归孤竹国管辖。殷周时期,这里是山戌、东胡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是燕侯的势力范围。齐桓公率兵讨伐山戎,打到孤竹国才返回,也留下了老马识途的成语。宽城一带隶属于燕国右北平郡。
秦统一中国后,宽城仍属右北平郡管辖。秦汉战争期间这一带为匈奴民族吞并。汉武帝时,名将李广到右北平郡当太守,让匈奴“避之数载,不敢入右北平。”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汉武帝时将宽城一带划归西汉幽州刺史部(管辖燕地诸郡国)右北平郡管辖。后来乌桓人、鲜卑人长期生活在此地。曹操北征乌桓在此留下足迹。
三国时期,宽城成了是魏国疆土,属幽州右北平郡。
隋代,奚族仍占据着承德的大部分土地,而宽城大部分当时属于大隋辽西郡管辖。唐朝时期,宽城一带归饶乐都督府管辖,在唐一朝的统治下,奚族、契丹族生活在这里。宋辽夏金时期,宽城先属于大辽国泽州滦河县。辽亡后,宽城归大金国中京路大定府神山县管辖。
<<元史》本纪第二十四《仁宗一》记载:“皇庆元年三月戊申,辽阳省增置滦阳、宽河驿”。滦阳指现在的承德,宽城驿当然就是现在宽城镇。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7)设宽河守御千户所,属北平府管辖。宽河城是明大将宋国公冯胜出松亭口(喜峰口)所筑四城之一。
清朝对宽城的管辖更为直接有力,雍正元年(1723)在今承德始置热河厅,雍正十一年(1733),设承德直隶州,承德府;乾隆七年(1742)废直隶州,仍设热河厅;乾隆四十三(1778)年改为承德府;嘉庆十五年(1810)设热河都统府。宽城均归承德(热河)管辖。
1912年辛亥革命后取消府制,成立热河特别区。1928年,国民政府改热河特别区为热河省,以承德为省会,管辖今宽城全境。
1930年(民国19年)建都山设治局,下设6区:其中汤道河为5区,峪耳崖为6区。
1933年(民国22年)日军侵占后,废都山设治局始建立青龙县,署驻大杖子(今青龙镇),属伪满洲国热河省,划分9个区:汤道河为5区,峪耳崖为6区。
日伪设宽城、汤道河、东大地三个警察署。宽城发生了众多惨案,更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壮举。
1940年2月,中共冀东地区党委决定,建立迁(迁安)遵(遵化)兴(兴隆)联合县,辖13个区,关里5个,关外8个,包括今宽城西部一带。东部则为青(青龙)平(平泉)联合县(后又有迁青平联合县)管辖。
1944年9月,撤销青平工委办事处,建立青西工委和办事处,下辖8个区。
1945年承德光复。
1946年撤销青西工委和办事处,建立青西县委、县政府(驻宽城)。7月8日冀东行署决定,将青西、青龙两县划归热河省管辖。
1946年12月青龙、青西(县佐)二县由热河省划归冀东区,属十二专区;1947年4月改属冀东区十七专区,后撤销青西县,建青平县。
1947年5月,国民政府重新划定热河省区域。现宽城不在其中,而应该属于当时的河北省。
1948年承德解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保留热河省,现宽城全境均在热河境内。
1949年5月25日,中共热河省委、省政府决定:撤销青平县制,宽城大部划归青龙县管辖。
1950年,将平泉桲罗树的南苇子沟、北苇子沟、杨家沟、朝阳山、蔡家沟、西烧锅6个村并归青龙县汤道河区。
1955年7月30日撤销热河省,宽城一带为承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管辖。
1958年3月25日,金杖子改建满族乡。
1960年3月15日,承德地、市合并,宽城一带为承德市管辖。
1961年5月,承德地、市分设,宽城一带又为承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管辖。
1963年1月1日设立宽城县(国务院1962年10月20日批准),以合并青龙和承德县的部分行政区域(青龙县的峪耳崖、宽城、板城、汤道河4个区及所属的峪耳崖、碾子峪、东大地、山家湾子、龙须门、缸窑沟、宽城、化皮溜、三异井、孟子岭、新甸子、亮甲台、下板城、崖门子、柳树底下、双松汀、汤道河、李家窝铺、苇子沟、偏崖子20个人民公社和承德县的清河口人民公社。共计21个人民公社 )为宽城县的行政区域。又分成峪耳崖、宽城、亮甲台、汤道河四个大区。宽城县为承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管辖。
1984年公社改乡、镇,随后宽城县建有20个满族乡。
1989年6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宽城满族自治县。下辖四个镇、23个乡:宽城镇、板城镇、峪耳崖镇、汤道河镇、龙须门乡、下河西乡、缸窑沟乡、黄崖子乡、柳树下乡、东李杖子乡、崖门子乡、李家窝铺乡、偏崖子乡、山家湾子乡、亮甲台乡、孟子岭乡、桲罗台乡、独石沟乡、铧尖乡、东大地乡、碾子峪乡、大石柱子乡、苇子沟乡、化皮溜子乡、东黄花川乡、大字沟乡、塌山乡。
1991年,宽城满族自治县合乡并镇,辖5个镇、13个乡
1993年7月1日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的管理体制,辖八县三区,宽城为承德市管辖。
宽城建县虽晚,但历史悠久。
境内已发现的二十几处早期人类活动遗址证明: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至1万年前新石器时期乃至下家店上下层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商朝以来一直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过的地方。西周时,为北方山戎部族聚居地。春秋时,先属山戎地,后并入东胡。秦代,先为东胡地,后被匈奴吞并。西汉末,为乌桓地。东汉末,为鲜卑地。隋时,为奚地。唐宋时代,为契丹族创建的大辽国腹地。金代,为女真族活动之地域。元代,为蒙古族居住之地。明代,因战乱,蒙古人北迁,沿长城以北二百华里,为中立地带,近200年荒芜,致使草木繁茂,尽成虎狼之乡,宽城全境即在其中。清代,满族人迁入,繁衍生息,至今已形成了一个以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以上多摘自"水长城"的宽城研究文章
I. 宽城满族自治县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宽城宽城满族自治县自然、人文景观有辽金时期汉传佛教遗址“万塔黄崖寺”和明代万里长城,华北水利水电工程——潘家口水库蓄水形成的蟠龙湖被誉为“塞外桂林”, 燕山东部第二主峰——都山有天女木兰等多种珍奇花木,千鹤山是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喜峰口是《大刀进行曲》诞生地,王厂沟曾为冀东、热南抗战指挥中心。万塔黄崖寺是因游牧民族对定居民族崇拜而兴建的寺庙,是承德区域内除大佛寺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以外的唯一汉传佛教活动场所。其它景区还有塌山清河口、瀑河口景区,塌山仙台山景区,大石柱子鱼鳞山景区.
J. 唐代的关隘遗址是哪些
中国古代重要关隘一览
居庸关:古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名。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取“徒居庸徒”之意而得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为纳款关。唐代设有居庸、蓟门、军都等关。辽以后都称此关为居庸关。此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所争夺。841年,幽州(今北京)发生兵乱,雄武军节度使张仲武因扼住居庸,断乱军粮草,使乱军陷于困境,得以收复幽州。
玉门关:古代关隘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关北依天山余脉,南接阿尔金山,为中国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后所置。前108年,汉将赵破奴破车师国,前104年,李广利两伐大宛国均由此关出师。
嘉峪关:古代关名。在今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此关南屏祁连山,西北靠嘉峪山,两山夹峙,北大河横贯其间,为古代肃州(今甘肃省洒泉市)西北门户和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明正德年间,即倚此关抵御吐鲁番东侵。
仙人关:古代关隘名。在今甘肃省徽县东南。此关西临喜陵江,南接略阳北界,北有虞关紧接铁山栈道,是关中、天水进入汉中的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咽喉。1134年,宋将吴玠军在此据险坚守,大败金兵,使金军南下的企图破灭。
阳关:古代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因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与玉门关同为西汉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宋代以后,随着中西陆路交通的逐渐减少,关址渐废。
天井关:古代关名。又称太行关。在今山西省晋城县南部太行山顶。因关南有三所深不可测井泉而得名。这里适当太行南北要冲,形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与韩、魏相争上党,多交战于此。东汉建武元年(25年),冯异得过此关,连拔上党两城。
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正德六年(1511)筑岭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这就是后来的关城。
平型关城据平型岭之口,城周长1公里余,今残高6米。关门坐西朝东,门洞用券栿相间的方法筑成,高4米,宽2.7米,墙厚2.7米,今关楼已毁。城内匾额上书“平型岭”三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迹尚存。
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这两山之间尽一条不甚宽的地堑式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势很险要。由于恒山和五台都是断块山,十分陡峻,成了晋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这条带状低地便成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时代,京畿恃以为安。
明代国力衰弱,蒙古骑兵频繁侵边,抢掠财物,尤其嘉靖年间为烈。最严重的一次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蒙古鞑靼部俺答又率兵大举南侵,从大同深入浑源攻平型关,明军不能抵挡,遂陷平型关。接着由此直趋灵丘、广昌(今河北涞源),进逼紫荆关。途中遇明将陈凤率军抵抗,蒙古兵便分头掠繁峙,犯蔚县并屠掠延庆诸城,后因连日下雨才引军北归。
平型关在现代战争史上曾写下辉煌的一页。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初期,1937年9月下旬,日本侵略军在占据了华北大片土地后,冀中一路沿平绥线方向西进。当占领了大同以后,便以精锐兵团进攻南面的雁门关及其东西关口,企图南下欧太原。这是刚开到山西抗日前线的八路军,决定利用平型关的险要地形,给日本侵略军一歼灭性的打击。八路军以三个团的兵力冒雨埋伏在平型关至东河南镇(在平型关之东)公路附近的山地上;另以一个团和一个骑兵营的兵力出平型关向灵丘、涞源、广灵方向前进,以钳制敌人,保障侧翼安全。当日军约4000人,军车10O余辆,大车20O余辆,由灵丘向西前进时,八路军埋伏部队突然发起猛攻,迅速将敌军分割,展开白刃战。经过一天激战,八路军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敌全部军车。缴获各种枪支1000余支,还有野炮、机枪以及战马50匹。平型关战役是抗日战争开始后我国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忱和树立起必胜信心。
现在平型关战役旧址已辟为抗日战争纪念地。旧址在灵丘县城西桥沟一带。距平型关约5公里。这里北依恒山余脉,南屏五台山峭崖,附近峰峦峻陡,比肩连袂,中通一路,形势非常险要。遍山松柏叠翠,风光秀丽,常有游人来参观游赏。
今从北京至太原的京原铁路通过平型关下,附近还有公路通河北、山西各地,这里仍不失为晋东北交通要冲。
天设居庸险,乾坤此北门。山川通上郡,形势冠中原”。好一座不同凡响的居庸关!居庸关确实非常雄奇险要,古往今来有过多少吟诵它的辉煌诗篇!它不但形势险要,而且历史上或为北国大门,或为京畿要防,其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的重要,全国罕有其他关隘能同它相匹的。
居庸关位于今北京市北面的军都山峡谷——关沟中部。古属“居庸”地。相传秦始皇筑长城时徙居庸徒(被征发的民夫、犯人等)于此,因称居庸。其实它早已著名。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就称居庸为天下九塞之一。汉代开始在此设居庸县并置关,即称居庸关。因它处于军都山内,亦名军都关。在历史上曾有不同的称呼:三国时称西关,北齐称纳款关,唐代称居庸或军都不一,还有蓟门关之称。以后各代都称居庸关。北魏时期始筑关城,明洪武元年(1368)重筑,并修筑长城,成为长城的重要关隘,以防蒙古亡元残余势力侵扰。宣德年间曾加修建,景泰六年(1455)又拆除再建,这就是现存的关城。近年再次进行了重修,使已遍体鳞伤的居庸关城旧貌换新颜。明时居庸关与其西南的紫荆关、倒马关之间还筑内长城相连,合称“内三关”,构成京都西部的严固联防线。《述征记》等古籍把居庸关所在的军都陉列为太行八陉中第八陉。
军都山为燕山山脉的南支。燕山山脉呈东西走向绵延于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海拔1000米以上,山势峻急,成为南北的大阻。连山中断,形成关沟,却可以通南北,便利了当地的交通。北京东部的温榆河取源于此,沿河的隘道便是军都陉,古人所称的太行第八陉。居庸关城跨关沟两边的山崖而筑。城周长7公里余,高8米余,有南北二门及一水门,温榆河源从城下穿过。今水门已湮没。城内原有过街塔,今仅留下台基,即著名的云台。古人所称的居庸关范围很大,把整个关沟都叫做居庸关,以南口和八达岭为其南北口。而南口旧称下口,原有城堡,今已毁。八达岭城堡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后于弘治十八年(15O5)重建,就是现在见到的城堡。开两门,东门匾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题“北门锁钥”。八达岭因在高处(海拔约60O米),居高临下,比居庸关城更险要。所以前人说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整条关沟两边,层峦叠嶂,悬崖峭壁,下临深沟,古称绝险。居庸关和南北两口形成重关迭险,真个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何况山上还有长城环护。难怪古人说,“燕京之有居庸,扰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信非虚言。
北京自古为军事重镇,后又相继成为五前京都。居庸关为北京的北门,向为边地通商场所。居庸关外长期以来是东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和活动的地区。少数民族贵族见北京物阜民殷,常存觊觎之心,每思南下侵占北京城,因此居庸关便成为兵祸不息之地。早在东汉时,鲜卑人就屡犯居庸关。自东晋至唐末,地方割据政权也常在此用兵。唐武则天时曾塞断居庸之口以防突厥。到第10世纪前期,五代石晋割燕云十六州结契丹以后,居庸关便成为辽与金、蒙古与金激烈争夺的战场。公元1122年,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谋取辽的燕京(即今北京)。辽以强兵守后庸关,不料临战时,居庸关两边山崖忽然崩落,戍卒多被压死,辽不战而溃。这使金兵得以顺利度关南下,占领了燕京。
公元12O9年,北部强大起来的蒙古军又攻金的中部(即北京),金兵死守居庸关,蒙古军不能入,乃采用“声东击西”之计,留一部分人马屯守居庸关外,暗下移主力向西南攻紫荆关,入关后迅速移兵从南反攻居庸关,居庸关遂被攻破。后来蒙古军却未攻下金中都即退走。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又派兵攻破居庸关,并在关城驻扎。过了三年,蒙古兵再围金中都,金主遣使求和,成吉思汗率主力回国,只留下一部分人马守居庸关。金因受蒙古军威胁,即于当年迁都开封。次年,蒙古军便占领了中都。
到了元末,朱元璋的军队攻打元大都(今北京),元主由居庸关北走,元亡。明大将徐达派兵守居庸、古北等关口,绝了亡元残余势力的南窥之道。
喜峰口关
喜峰口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古称卢龙塞,路通南北。汉代曾在此设松亭关,历史悠久。东汉末曹操与辽西乌桓作战,东晋时前燕慕容儁进兵中原,都经由此塞。后易名喜逢口。相传昔有人久戍不归,其父四处寻问,千里来会,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喜极而死,葬于此处,因有此称。约至明永乐后,讹称为喜峰回。明景泰三年(1452)筑城置关,称喜峰口关。今通称喜峰口。
喜峰口关故址在今河北省遵化县东北,燕山区大河——滦河出口的东南边。关城依山靠水,北倚长城,形势雄壮。城周长1.5公里,关门上有楼高四丈(约合今8米余),名曰镇远楼。又削山为壁,豀峪蹊径,凡人迹可通之处,尽筑城墙与万里长城相接。明嘉靖年间,更在关口处建“来远接”,据说可容万人(为都御史胡守中所建,史称胡出塞尽斩辽金以来松木百万以建此楼),后为滦河洪水所冲没。今城与关楼亦俱倾圮,但从遗址可推知其当年之雄要。
喜峰口关周围是一片低山丘陵,海拔高度由南200余米,向北升高至I000余米,地形突兀,交通困难。由滦河所形成的谷道使成为南北往来的天然孔道。喜峰口关处,左右高崖对峙,地形险要。由此出关折东趋大凌河流域,北上通西辽河上游及蒙古高原东部,向西南经遵化和冀北重镇蓟州(今蓟县)可至北京。这条路径向来是从河北平原通向东北的一条交通要道。喜峰口关扼此要道咽喉,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古时喜峰口一带是汉族与北方及东北方民族交往频繁之地,历代有兵戍守,唐时这里叫卢龙塞。
唐诗人高适在《塞上》诗中有“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之句,可见当时统治者对这个地方的重视。明初,喜峰口关是京都与长城外大宁都指挥司联系的中转站,也是其后蒙古兀良哈部入贡的必经之路。
喜峰口北面约10公里,今河北省宽城县西南的滦河东岸有松亭关。大约由喜峰口迁汉松亭关至此。契丹辽时,契丹人来往于燕京与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之间多经此。
明时行人出喜峰口至大宁,舍此道莫属。这关依山傍水,地势极险要。古人称它有“嵯峨虎豹当大关,苍崖壁立登天难”之势,易守难攻。松亭关和喜峰口关都邻近京畿,是明时北京安全的保障。自永乐年间废除大宁都指挥司后,松亭关亦随之奔守,这给明朝带来很大的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