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洞游记
『壹』 《三游洞序》 节选 的翻译,快快快。
三游洞序[1]
[唐] 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2],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3],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4]。又明年春[5],各祗命之郡[6],与知退偕行[7]。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8]。翌日[9],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10]。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11]。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12],策步入缺岸。初见石[13],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14],如垂幢[15]。次见泉[16],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17],如不绝线[18]。遂相与维舟岩下[19],率仆夫芟芜刈翳[20],梯危缒滑[21],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22]。仰睇俯察[23],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24],磷磷凿凿[25],跳珠溅玉[26],惊动耳目。自未讫戌[27]爱不能去[28]。俄而峡山昏黑[29],云破月出,光气含吐[30],互相明灭[31]。昌荧玲珑[32],象生其中[33]。虽有敏口[34],不能名状[35]。
既而,通夕不寐[36],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 “斯境胜绝[37],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38],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39],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40],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41],得无述乎[42]?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43],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44]。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45]。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46]。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47]。
【注释】
[1]三游洞:在今湖北宜昌西北,西陵峡口,长江北岸。
[2]平淮西: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宪宗派兵加以平定,元和十二年(817)攻入蔡州(今河南汝南),活捉吴元济。平淮西之明年:即元和十三年(818)。
[3]“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815),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818),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县)刺史。“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长官,“司马”则是州刺史的属吏。
[4]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元和八年(814),元稹出任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也在元和十三年(818)改授虢(guó)州长史,虢州即今河南灵宝。“长史”是州刺史属下官吏之长。
[5]又明年春:即元和十四年(819)春天。
[6]祗(zhī)命:遵命。之:往。
[7]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
[8]三月十日:据上文可知,当为元和十四年(819)。参:通“三”。参会:指作者、元稹、白行简三人相会。夷陵:今湖北宜昌。
[9]翌(yì)日:明天,第二天。
[10]反棹(zhào):掉转船头。下牢戍:即下牢关,在宜昌西边。其时元稹出川,已过下牢关;白居易入川,还未过下牢关;因此元稹陪同白居易重返下牢关。
[11]引舟上下:是说彼此牵引着船在下牢关一段江中来回航行。
[12]“因舍”二句:是说下船上岸,步行走入崖岸缺口,去寻找石间泉声。
[13]初见石:开始见到的是石头。
[14]引臂:张开的臂膀。
[15]垂幢(chuáng):下垂的旗帜。
[16]次见泉:接着看到了泉水。
[17]悬练:悬挂的白绢。
[18]不绝线:绵延不断的线。
[19]相与:互相赞成。维舟岩下:把船拴在岩石下面。
[20]芟(shān)芜:割倒杂草。刈(yì)翳:清除障碍。
[21]梯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
[22]休而复上:休息一会儿再向上攀登。
[23]仰睇(dì)俯察:上下察看。
[24]薄:碰击。
[25]磷磷:通“潾潾”,水清澈的样子。凿凿:石鲜明的样子。
[26]跳珠溅玉:形容泉水溅石,像珍珠洒在玉石上那样跳跃四溅。
[27]未:未时,当今午后一点到三点。戌:戌时,当今晚上七点到九点。讫:至。
[28]去:离开。
[29]俄而:一会儿。
[30]光气含吐:月光忽而被掩盖,忽而露出。
[31]互相明灭:明暗交替。
[32]晶荧(yíng):透明闪光。玲珑:精巧细致。
[33]象生其中:是说在云气月光中出现种种美妙形象。
[34]敏口:巧嘴,指口才敏捷。
[35]名状:用语言形容出来。
[36]“通夕”二句:是说一夜没有睡觉,等到天明即将离开。迨(dài):等到。
[37]“斯境”二句:是说这样的境界美妙极了,世界上还能有几个呢。
[38]“如之何”三句:意谓为什么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却多年来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 “津”,渡口。“繇”,通“由”。津繇,水航经由的渡口。“岁代”,年复一年,谓长久以来。“寂寥(liáo)”:寂寞、冷落。“委置”:抛在一边。
[39]“借此喻彼”三句: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情嘛。“太息”,同“叹息”。
[40]矧(shěn):况且。
[41]两偶于是:两件事(指上文所说“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都在这里实现了。偶:相遇。于是:在这里。
[42]得无述乎:是说怎么能没有文章加以记述呢?
[43]古调诗:即古体诗。二十韵:一韵两句,共四十句。
[44]仍:同“乃”,于是。序:同“叙”,记叙。
[45]目:题目。
[46]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北。廞:通“嵌”。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47]备书:详细地记载。
【作者及题解】
白居易,已见前《草堂记》简介。
这是一篇诗序,也是一篇游记。它记述了白居易兄弟和元稹三人在宦途相会离别之际发现、游览了这个“三游洞”。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描写生动。文章主旨虽在记事抒慨,但侧重于叙游。因此,作者不是静止地描写景物,而是结合他们发现三游洞的经过,记叙他们一边循声探索,一边观察欣赏,叙事有次序,写景很活泼,读来情趣盎然,感觉具体,如临其境。
由于白、元三人的游览,由于这篇序和他们的诗,使得西陵峡口、长江北岸的这个崖间山洞成了名胜古迹,诗题“三游洞”,也成了这个洞的名称。在北宋,还因为欧阳修、苏轼、苏辙三人也来一游,并各有《三游洞诗》,所以当地又将白、元三人称为“前三游”,欧阳三人称为“后三游”。此后游人络绎,诗文颇传。陆游《入蜀记》说,“洞大如三间屋,右一穴通人过,然阴黑险峻尤可畏”。似乎略有扫兴。但直到明、清,仍不乏专程旅游客,袁中道、刘大櫆都有《游三游洞记》,也屡受称道。而溯源求本,则数此序。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有具体描述,今录其前段于下:“出彝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他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声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贰』 谁知到白居易《三游洞序》的原文以及翻译
三游洞序[1] [唐] 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2],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3],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4]。又明年春[5],各祗命之郡[6],与知退偕行[7]。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8]。翌日[9],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10]。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11]。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12],策步入缺岸。初见石[13],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14],如垂幢[15]。次见泉[16],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17],如不绝线[18]。遂相与维舟岩下[19],率仆夫芟芜刈翳[20],梯危缒滑[21],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22]。仰睇俯察[23],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24],磷磷凿凿[25],跳珠溅玉[26],惊动耳目。自未讫戌[27]爱不能去[28]。俄而峡山昏黑[29],云破月出,光气含吐[30],互相明灭[31]。昌荧玲珑[32],象生其中[33]。虽有敏口[34],不能名状[35]。 既而,通夕不寐[36],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 “斯境胜绝[37],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38],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39],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40],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41],得无述乎[42]?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43],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44]。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45]。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46]。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47]。 【注释】 [1]三游洞:在今湖北宜昌西北,西陵峡口,长江北岸。 [2]平淮西: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宪宗派兵加以平定,元和十二年(817)攻入蔡州(今河南汝南),活捉吴元济。平淮西之明年:即元和十三年(818)。 [3]“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815),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818),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县)刺史。“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长官,“司马”则是州刺史的属吏。 [4]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元和八年(814),元稹出任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也在元和十三年(818)改授虢(guó)州长史,虢州即今河南灵宝。“长史”是州刺史属下官吏之长。 [5]又明年春:即元和十四年(819)春天。 [6]祗(zhī)命:遵命。之:往。 [7]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 [8]三月十日:据上文可知,当为元和十四年(819)。参:通“三”。参会:指作者、元稹、白行简三人相会。夷陵:今湖北宜昌。 [9]翌(yì)日:明天,第二天。 [10]反棹(zhào):掉转船头。下牢戍:即下牢关,在宜昌西边。其时元稹出川,已过下牢关;白居易入川,还未过下牢关;因此元稹陪同白居易重返下牢关。 [11]引舟上下:是说彼此牵引着船在下牢关一段江中来回航行。 [12]“因舍”二句:是说下船上岸,步行走入崖岸缺口,去寻找石间泉声。 [13]初见石:开始见到的是石头。 [14]引臂:张开的臂膀。 [15]垂幢(chuáng):下垂的旗帜。 [16]次见泉:接着看到了泉水。 [17]悬练:悬挂的白绢。 [18]不绝线:绵延不断的线。 [19]相与:互相赞成。维舟岩下:把船拴在岩石下面。 [20]芟(shān)芜:割倒杂草。刈(yì)翳:清除障碍。 [21]梯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 [22]休而复上:休息一会儿再向上攀登。 [23]仰睇(dì)俯察:上下察看。 [24]薄:碰击。 [25]磷磷:通“潾潾”,水清澈的样子。凿凿:石鲜明的样子。 [26]跳珠溅玉:形容泉水溅石,像珍珠洒在玉石上那样跳跃四溅。 [27]未:未时,当今午后一点到三点。戌:戌时,当今晚上七点到九点。讫:至。 [28]去:离开。 [29]俄而:一会儿。 [30]光气含吐:月光忽而被掩盖,忽而露出。 [31]互相明灭:明暗交替。 [32]晶荧(yíng):透明闪光。玲珑:精巧细致。 [33]象生其中:是说在云气月光中出现种种美妙形象。 [34]敏口:巧嘴,指口才敏捷。 [35]名状:用语言形容出来。 [36]“通夕”二句:是说一夜没有睡觉,等到天明即将离开。迨(dài):等到。 [37]“斯境”二句:是说这样的境界美妙极了,世界上还能有几个呢。 [38]“如之何”三句:意谓为什么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却多年来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 “津”,渡口。“繇”,通“由”。津繇,水航经由的渡口。“岁代”,年复一年,谓长久以来。“寂寥(liáo)”:寂寞、冷落。“委置”:抛在一边。 [39]“借此喻彼”三句: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情嘛。“太息”,同“叹息”。 [40]矧(shěn):况且。 [41]两偶于是:两件事(指上文所说“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都在这里实现了。偶:相遇。于是:在这里。 [42]得无述乎:是说怎么能没有文章加以记述呢? [43]古调诗:即古体诗。二十韵:一韵两句,共四十句。 [44]仍:同“乃”,于是。序:同“叙”,记叙。 [45]目:题目。 [46]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北。廞:通“嵌”。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47]备书:详细地记载。 【作者及题解】 白居易,已见前《草堂记》简介。 这是一篇诗序,也是一篇游记。它记述了白居易兄弟和元稹三人在宦途相会离别之际发现、游览了这个“三游洞”。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描写生动。文章主旨虽在记事抒慨,但侧重于叙游。因此,作者不是静止地描写景物,而是结合他们发现三游洞的经过,记叙他们一边循声探索,一边观察欣赏,叙事有次序,写景很活泼,读来情趣盎然,感觉具体,如临其境。 由于白、元三人的游览,由于这篇序和他们的诗,使得西陵峡口、长江北岸的这个崖间山洞成了名胜古迹,诗题“三游洞”,也成了这个洞的名称。在北宋,还因为欧阳修、苏轼、苏辙三人也来一游,并各有《三游洞诗》,所以当地又将白、元三人称为“前三游”,欧阳三人称为“后三游”。此后游人络绎,诗文颇传。陆游《入蜀记》说,“洞大如三间屋,右一穴通人过,然阴黑险峻尤可畏”。似乎略有扫兴。但直到明、清,仍不乏专程旅游客,袁中道、刘大櫆都有《游三游洞记》,也屡受称道。而溯源求本,则数此序。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有具体描述,今录其前段于下:“出彝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他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声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叁』 三游洞游记请写出短文的游览顺序
三游洞位于西陵峡畔,葛洲坝库区。它历史悠久,成名于唐朝,相传公元819年,著名回诗人白居易和弟答弟白行简与诗人元稹在夷陵不期而遇,三人结伴同游西陵山,发现了此洞,就在那里游玩,后人称此是“前三游”。后来,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玩,史称“后三游”。
三游洞在半山腰,上面是刀削一样的悬崖峭壁,洞下边的悬崖直插长江水中。我们顺着一米来宽的小路,绕进了三游洞。这洞很宽敞,可以容纳一百多人,洞顶上的水一点一点滴在地上。左右两边还有很多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石像,都雕刻地十分精巧。洞外的石壁上刻着许多提词和诗句,我走过去仔细看了看,可我一个字都不认识,因为都是写的繁体字,有的画了许多圈圈点点,我猜不出是什么意思。
走出三游洞,我来到望江亭,在这里可以饱览西陵峡的风光。亭子右边有一个大平台,叫擂鼓台。旁边有一座一米多高的张飞塑像,粗腰长腿,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望着江心,手握木棒,好象正在击鼓。这就是张飞擂鼓台。
今天玩得不仅开心,而且还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宜昌的景点真美!
『肆』 《三游洞序》全解
《三游洞序》的古文翻译,拜托了,快点!!!
三游洞序[1]
[唐] 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2],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3],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4]。又明年春[5],各祗命之郡[6],与知退偕行[7]。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8]。翌日[9],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10]。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11]。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12],策步入缺岸。初见石[13],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14],如垂幢[15]。次见泉[16],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17],如不绝线[18]。遂相与维舟岩下[19],率仆夫芟芜刈翳[20],梯危缒滑[21],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22]。仰睇俯察[23],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24],磷磷凿凿[25],跳珠溅玉[26],惊动耳目。自未讫戌[27]爱不能去[28]。俄而峡山昏黑[29],云破月出,光气含吐[30],互相明灭[31]。昌荧玲珑[32],象生其中[33]。虽有敏口[34],不能名状[35]。
既而,通夕不寐[36],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 “斯境胜绝[37],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38],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39],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40],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41],得无述乎[42]?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43],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44]。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45]。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46]。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47]。
【注释】
[1]三游洞:在今湖北宜昌西北,西陵峡口,长江北岸。
[2]平淮西: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宪宗派兵加以平定,元和十二年(817)攻入蔡州(今河南汝南),活捉吴元济。平淮西之明年:即元和十三年(818)。
[3]“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815),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818),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县)刺史。“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长官,“司马”则是州刺史的属吏。
[4]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元和八年(814),元稹出任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也在元和十三年(818)改授虢(guó)州长史,虢州即今河南灵宝。“长史”是州刺史属下官吏之长。
[5]又明年春:即元和十四年(819)春天。
[6]祗(zhī)命:遵命。之:往。
[7]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
[8]三月十日:据上文可知,当为元和十四年(819)。参:通“三”。参会:指作者、元稹、白行简三人相会。夷陵:今湖北宜昌。
[9]翌(yì)日:明天,第二天。
[10]反棹(zhào):掉转船头。下牢戍:即下牢关,在宜昌西边。其时元稹出川,已过下牢关;白居易入川,还未过下牢关;因此元稹陪同白居易重返下牢关。
[11]引舟上下:是说彼此牵引着船在下牢关一段江中来回航行。
[12]“因舍”二句:是说下船上岸,步行走入崖岸缺口,去寻找石间泉声。
[13]初见石:开始见到的是石头。
[14]引臂:张开的臂膀。
[15]垂幢(chuáng):下垂的旗帜。
[16]次见泉:接着看到了泉水。
[17]悬练:悬挂的白绢。
[18]不绝线:绵延不断的线。
[19]相与:互相赞成。维舟岩下:把船拴在岩石下面。
[20]芟(shān)芜:割倒杂草。刈(yì)翳:清除障碍。
[21]梯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
[22]休而复上:休息一会儿再向上攀登。
[23]仰睇(dì)俯察:上下察看。
[24]薄:碰击。
[25]磷磷:通“潾潾”,水清澈的样子。凿凿:石鲜明的样子。
[26]跳珠溅玉:形容泉水溅石,像珍珠洒在玉石上那样跳跃四溅。
[27]未:未时,当今午后一点到三点。戌:戌时,当今晚上七点到九点。讫:至。
[28]去:离开。
[29]俄而:一会儿。
[30]光气含吐:月光忽而被掩盖,忽而露出。
[31]互相明灭:明暗交替。
[32]晶荧(yíng):透明闪光。玲珑:精巧细致。
[33]象生其中:是说在云气月光中出现种种美妙形象。
[34]敏口:巧嘴,指口才敏捷。
[35]名状:用语言形容出来。
[36]“通夕”二句:是说一夜没有睡觉,等到天明即将离开。迨(dài):等到。
[37]“斯境”二句:是说这样的境界美妙极了,世界上还能有几个呢。
[38]“如之何”三句:意谓为什么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却多年来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 “津”,渡口。“繇”,通“由”。津繇,水航经由的渡口。“岁代”,年复一年,谓长久以来。“寂寥(liáo)”:寂寞、冷落。“委置”:抛在一边。
[39]“借此喻彼”三句: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情嘛。“太息”,同“叹息”。
[40]矧(shěn):况且。
[41]两偶于是:两件事(指上文所说“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都在这里实现了。偶:相遇。于是:在这里。
[42]得无述乎:是说怎么能没有文章加以记述呢?
[43]古调诗:即古体诗。二十韵:一韵两句,共四十句。
[44]仍:同“乃”,于是。序:同“叙”,记叙。
[45]目:题目。
[46]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北。廞:通“嵌”。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47]备书:详细地记载。
【作者及题解】
白居易,已见前《草堂记》简介。
这是一篇诗序,也是一篇游记。它记述了白居易兄弟和元稹三人在宦途相会离别之际发现、游览了这个“三游洞”。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描写生动。文章主旨虽在记事抒慨,但侧重于叙游。因此,作者不是静止地描写景物,而是结合他们发现三游洞的经过,记叙他们一边循声探索,一边观察欣赏,叙事有次序,写景很活泼,读来情趣盎然,感觉具体,如临其境。
由于白、元三人的游览,由于这篇序和他们的诗,使得西陵峡口、长江北岸的这个崖间山洞成了名胜古迹,诗题“三游洞”,也成了这个洞的名称。在北宋,还因为欧阳修、苏轼、苏辙三人也来一游,并各有《三游洞诗》,所以当地又将白、元三人称为“前三游”,欧阳三人称为“后三游”。此后游人络绎,诗文颇传。陆游《入蜀记》说,“洞大如三间屋,右一穴通人过,然阴黑险峻尤可畏”。似乎略有扫兴。但直到明、清,仍不乏专程旅游客,袁中道、刘大櫆都有《游三游洞记》,也屡受称道。而溯源求本,则数此序。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有具体描述,今录其前段于下:“出彝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他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声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伍』 三游洞游记中的故名怎么解释
因此而得名
『陆』 急求《游三游洞记》译文
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走陆路二十里,靠近江的南岸,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窄,走不了,便下车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传出“汤汤”的流水声。于是又下船走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直至山顶,就又从上面用绳子从高处滑下。
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挡在路中,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一出去便见开阔的平地,有一个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两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样。
中室像客厅,右室像厨房,左室像招待宾客的住所。洞中有一块下垂的钟乳石,敲它就会发出像钟声一样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就会发出像磬声一样的声音。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它就会发出“逄逄”鼓音般的声音。
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几个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清越,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一样。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边走边唱,歌声缕缕不绝于耳。
原文: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29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出处:出自清代刘大櫆的《游三游洞记》。
(6)三游洞游记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刘大櫆(1698~1779年),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副贡,官黟县教谕。提倡古文,师事方苞,为姚鼐所推崇,是“桐城派”重要作家,为桐城三祖之一。
论文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能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之“神气”、“音节”、“字句”。所作散文,多宣扬儒家思想,并有不少应酬文字。
这篇散文作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是作者游览了三游洞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游三游洞的经过和原因,描写了三游洞清静优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三游洞“美好不外见”的感慨。叙议结合,文情并茂,值得研习。
这篇游记的四个自然段可分为记游与议论两大部分。第一自然段,先写从夷陵州到三游洞途中的情况,开始坐车,接着乘船,然后步行,中间还要翻过一个陡峭的山头,再从一块大石头底下弯腰穿过,方能到达;然后概括介绍三游洞的情况。
这样写,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又为第四段的议论设下伏笔。第二段,写三游洞的景致。作者先用由外到内的方法叙述了三游洞三个洞室的外貌,洞中石块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音响。
以及在洞中放声歌唱给人的愉快感受,然后再从内到外,描写洞下的深溪,溪外的翠壁,翠壁下负薪而歌的樵夫,从环境和洞貌两个方面,把三游洞的清静优美有声有色地写了出来。
『柒』 读了《三游洞游记》我不禁吟起李白的诗句:
读了《三游洞游记》我不禁吟起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游洞”位于西陵峡畔,葛洲坝库区,唐代的李白来这里游览过。)
『捌』 三游洞游记中作者在洞中看到李白的雕像后 他不禁想起了李白的诗句 他会想起哪句诗呢 他不禁想起了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玖』 三游洞游记这篇短文是按照什么游览顺序来写的
洞外、洞内、望江亭
『拾』 三游洞游记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时间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先写从夷陵州到三游洞途中的情况,开始坐车,接着乘船,然后步行,中间还要翻过一个陡峭的山头,再从一块大石头底下弯腰穿过,方能到达;然后概括介绍三游洞的情况。这样写,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又为第四段的议论设下伏笔。
第二段,写三游洞的景致。作者先用由外到内的方法叙述了三游洞三个洞室的外貌,洞中石块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音响,以及在洞中放声歌唱给人的愉快感受,然后再从内到外,描写洞下的深溪,溪外的翠壁,翠壁下负薪而歌的樵夫,从环境和洞貌两个方面,把三游洞的清静优美有声有色地写了出来。以上两段是记游,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古人说:“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无寓,则如偶人矣。”
三、四两段议论,就是点出上面记游所寓的情理。第三自然段,叙述历代名人游洞的情况,交代三游洞得名的由来,说明自己得以游三游洞的原因,叙中有议,向第四段过渡。第四自然段,论述人和物都有“幸”和“不幸”,说明三游洞不“生于通都大邑”,而僻处于“荒遐僻陋之区”,故“美好不外见”,表示出无限感慨,和开头相照应。文章有记有叙,叙议结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10)三游洞游记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这篇散文作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是作者游览了三游洞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游三游洞的经过和原因,描写了三游洞清静优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三游洞“美好不外见”的感慨。叙议结合,文情并茂,值得研习。
作者简介:
刘大櫆(1698~1779年),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副贡,官黟县教谕。提倡古文,师事方苞,为姚鼐所推崇,是“桐城派”重要作家,为桐城三祖之一。论文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能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之“神气”、“音节”、“字句”。所作散文,多宣扬儒家思想,并有不少应酬文字。著有《海峰文集》《海峰诗集》《论文偶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