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镜子
Ⅰ 甘肃出土的铜镜为何被誉为中华第一镜
因为甘肃出土的这面青铜镜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期的铜镜,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所以被称为“中华第一镜”。铜镜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开始是用作祭拜时的礼器,后来逐渐成为王公贵族的生活用具,用来鉴己整形,直到汉朝才开始在民间普及,成为普罗大众家中都拥有的日常生活用品。
镜子上的小孔细心的专家还发现这枚青铜镜上有两个小孔,它们的作用是可以用绳子穿起来,挂在房门上或者挂在腰间,提到辟邪驱鬼的作用,因为古人相信镜子可以照出妖孽鬼物的原形,对人类起到保护作用。
Ⅱ 中国古代有哪些出名的铜镜,现在价值较高的又有哪些。
战国的铜镜有:
春秋四乳光芒镜、战国龙纹镜、战国蛟龙纹镜、战国蛟龙纹镜、战国四山纹镜、战国五山纹镜、战国折叠式菱纹镜、战国变形三龙纹镜
汉代的铜镜有:西汉星云纹镜、西汉清白连弧镜、西汉四乳羽人骑龙镜、西汉铜华连弧纹镜、西汉见日之光草叶纹镜、西汉日有憙草叶纹镜、西汉投博至明草叶纹镜、西汉见日之光草叶纹镜、西汉日有意草叶纹镜、西汉单圈铭文镜、西汉家常贵富铭文镜、西汉四乳神兽镜、西汉内而光四神博局镜、东汉禽兽搏局镜、新莽王氏四灵博局镜、新莽魏氏博局纹镜、东汉十二字博局纹镜、东汉长宜子孙连弧纹镜、东汉人物车马雕像镜、东汉神人车马纹雕像镜、东汉青盖龙虎铭文镜、东汉建安十年神人神兽雕像镜、东汉半圆方枚神兽镜
东汉重列式神兽镜、东汉吾作神人神兽镜、东汉尚方博局纹镜、东汉神人神兽镜、东汉龙虎镜
隋唐、唐朝的铜镜有:
隋唐十二生肖镜
隋唐练形神冶仙禽瑞兽镜
隋唐灵山团纹镜
隋唐灵山六兽铭文镜
隋唐昭仁晒德四神镜
唐代瑞兽菱花镜
唐代双兽双鸾菱花镜
唐代禽兽菱花镜
唐代山岳花鸟菱花镜
唐代孔雀牡丹纹葵花镜
唐代八卦方镜
唐代凤纹葵花镜
唐代双鸾衔绶镜
唐代双鸾衔绶葵花镜
唐代蟠龙纹葵花镜
唐代宝相花葵花镜
唐代真子飞霜镜
唐代真子飞霜葵花镜
庸代菱形方格镜
唐代孔雀瑞兽葡萄镜
唐代六瑞兽葡萄镜
唐代五瑞兽葡萄镜
唐代六瑞兽葡萄镜
唐代四神十二生肖镜
唐代蟠龙纹镜
唐代四兽纽阴鉴镜
唐代十二生肖八卦镜
唐代花鸟带柄镜
宋、辽、金、元的铜镜有:
北宋银背龙风舞蹈镜
宋代盾形铭文镜
宋代四雁折角方镜
宋代天师降龙葵花镜
宋代鼎炉形双龙镜
宋代长命贵富铭文镜
金代吴牛喘月故事镜
金代吴牛喘月故事镜
金代许由巢父故事镜
金代双鲤纹镜
金代柳毅传书镜
金代人物故事镜
元代牡丹凤凰纹镜
元代双龙纹菱花镜
元代梵文镜
元代汉梵两体咒文佛字镜
明、清的铜镜有:
明代五行大布铭文镜
明代刷银吉祥文字镜
明代云龙纹镜
明代准提咒文佛像镜
清代富贵双全铭文镜
清代五子登科带柄镜
清代双喜五蝠纹镜
现在的价格比较高的是:
1495万成交的海兽葡萄古铜镜,908.5万成交的四乳神兽古铜镜,897万成交的“明逾满月”跑兽古铜镜,605万成交的战国的喜鹊猴子古铜镜
古铜镜的价格首先取决于其制作的年代,战国时期和唐代的铜镜价格最高,其次是汉代铜镜,宋、元时代的铜镜价格相对较低,明、清时代的铜镜价格更低。目前市面上的汉唐铜镜仿品很多,这类铜镜从宋代就开始有仿造的了,现在新仿品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其实真品汉镜花纹精美清晰,黑漆或水银沁入器体,不易拭去,而宋代后仿制和当今新仿的汉镜,采用真品翻模铸造而成,花纹不甚清晰,显得模糊,铜质呈黄红色,黑漆或水银颜色死,本身光洁度差。 藏友可以通过此处来判别真伪。
Ⅲ 镜子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最早的玻璃镜子出现在明朝,它是由来华的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没有实物。清初,由于玻璃镜造价低廉,清晰度高,立挂式镜子很快传播到民间。
但是镜子中国自己就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中国铜镜的出现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二十世纪前,在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铜镜。
经过商周、汉唐以至明清,铜镜在我国流行了数千年,直到近代玻璃镜被大量使用,铜镜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古代,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它不但可以用来照容整妆,有人还将它作为辟邪的用具,甚至就把它作为一件装饰品挂在胸前,镜子的文化含义在我国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3)遗址镜子扩展阅读:
汉代铜镜在中国铜镜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世铜镜制作工艺提供了范本。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三国六朝铜镜,基本上是东汉以来传统的延续,且有退化衰落的趋势。直至隋朝统一,才出现新的振兴气象。
入唐之后,国势大盛,铜镜工艺也步入新的局面。如孔祥星、刘一曼两先生《中国古代铜镜》所论,新风格“开始的时期应在唐高宗及其稍后一段时间。
铜镜作为古代中国人照面的一样平常生涯用品虽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所传承的人文内在,所记录的铸造手艺、政治制度、对外来往以及社会民俗等信息已无声地沉淀在方寸之间。
Ⅳ 生化危机5如何用火箭筒破坏的4-2遗迹里的反射阳光的镜子
选个好点的角度,正面打不着,只能从侧面进攻,用狙击或火箭筒轰操纵镜子的人就行了。其实只要掌握规律之后,就能直接躲了。祝你玩得愉快!
Ⅳ 玻璃镜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国玻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冶炼温度在1080℃左右。而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其它原料还有纯碱和石灰石等,冶炼温度在1200℃。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装饰品了。这样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古代中国人终于掌握了玻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
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而明、清以来人们所说的“琉璃”是不透明的,当然和玻璃是有所区别的。
宋以后各朝,玻璃器皿种类增多,用途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硖元代玻璃作坊遗址和山东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遗址,是中国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玻璃作坊。明清时期,玻璃生产中心在山东淄川县颜神镇(今博山县)、广州和北京。清代自康熙时设立了宫廷玻璃场,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等,都是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
中国古代玻璃虽为中国古人的独立发明,但其发展缓慢,并一直保持着固有的特点,既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又有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的缺点。这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所致。铅钡玻璃不适合制作饮食器皿,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
中国古玻璃是由本国工匠独自发明制造的,它以悠久的历史、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成分自成体系;但是,中国古玻璃与西方古玻璃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是有逊色之处。考古发现表明,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钠钙玻璃为主,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因此西方古玻璃的用途和生产量都远大于中国古玻璃。望采纳!
Ⅵ 特洛伊古城遗址发现的铜镜寓意是什么
一位英国的考古来学家源在挖掘特洛伊古城遗址时发现一面古铜镜,铜镜上雕刻了一段古怪的铭文。这位考古学家终其一生也没有破译这段铭文。
多年以后,他的孙子发现铭文是按照镜像后的文字图案刻上去的。于是,铜镜上铭文的秘密被揭开,铜镜上铭文的游戏被发现。
铭文只有一句话:“亲爱的,当所有人都认为你向左时,我知道你一直向右。海伦。”
Ⅶ 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
铜镜铸造制作工艺
所谓铜镜铸造制作工艺,是指将纯红铜和锡,或铅或锌,通过严格配比,进行冶炼溶化,再灌入模范,冷却后取出毛坯,最后进行机械加工,表面涂锡汞,成为可照容的日用品的工艺过程。
生产铜镜要进行许多道程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标准。如某一道工序发生缺陷,都会影响铜镜的质量,甚至出次品,带来损失。在铜镜产生的四千多年历史过程中,战国、两汉、隋唐铜镜制作最精美,是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的产物,为收藏者孜孜追求。而宋以后精品少缺,其历史原因应与一些铸造制作的关键工艺的失传有关。虽然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有介绍,但不详细,难于掌握,并且是宋以后之事了。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升温,对古铜镜研究的深入,逐步对古人铜镜铸造制作工艺有了全面科学分析与了解。作为一名收藏铜镜爱好者必须全面了解铜镜的铸造制作工艺,掌握铜镜生产全过程的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恒心的支撑下,才能慢慢的进入收藏的佳境,从而实现对铜镜实物,无论是理论上与实践上,对鉴定、断代、修复、鉴别伪品,都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一)采矿和冶炼:
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等金属的合金。地面可采集的自然铜很少,铜镜大量的铸造必须依靠铜矿的大规模开采和冶炼。中国铜矿资源的开发是商周铸造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青铜器遗存数量很多,说明古代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具有相当的规模。由于采矿遗迹深埋地下,不容易被发现,到目前为止,考古工作者发现大型的和比较大的矿冶遗址只有几处:如湖北省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辽宁省林西县大井古铜矿遗址;湖北省麻阳古矿井遗址;安徽铜陵铜矿井遗址等。
(二)各个时期的铜镜合金成分:
《考工记》是先秦古籍中的重要科学技术著作,它是春秋末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关于铜镜及其他器物合金配比的最早记载。青铜是金属中最早的合金。人类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距今约5000年左右。先民们已开始掌握了制造合金的技术方法。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经过高温使它熔合在一起,制造成为另一种金属,从而具备了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这就是合金。合金在铸造方面是属于金属再创造,青铜是合金的首创。
青铜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它的优点是硬度高、光泽好、能发出青光,可照容,以及抗腐蚀性能好。中国古代的锡青铜中常含有少量的铅,使得铜液在灌铸时流畅性能好,不易阻塞,但铅分子唯溶解于铜内,只能在铜液中均匀地分布作滴状浮悬。红铜的溶点是1084.5℃,若加上15%的铅,熔点降到960℃,若加上25%的锡,熔点则为810℃。然而,加铅或加锡,其意义不仅在于降低熔点,更重要的是使合金的物化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代,我国先民已熟练地掌握了复杂的合金制造技术,并创造出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品。如雄浑重器铜方鼎、玲珑剔透的云纹镜、锋利无比的吴王夫差矛等。
对此,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上有大量的记载。周朝设有冬官司空掌管百工事宜,负责“营城郭,建都邑,造车服器械”。具体就冶金铸造而言,百工中又产生了十分细密的产业分工,即“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冶氏执上齐,凫氏为声,
氏为量,段氏为镈器,桃氏为刃。”明确由专业匠人分别专造乐器、量器、农具和刀器。对此现象,汉代郑司农解释道:“其曰某氏者,官有世功,若族有世业,以氏名官者也。”由此可知,在周代,冶金铸造业已成为重要的社会经济产业,并历史性地形成了专造某一类器物的家族,并因世袭而成为官名,这是其一。
其二,由于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先民们能从不同的矿石中分别提炼出金(即红铜)、铅、锡、锌等金属,通晓不同的金属各自的理化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不同器物的特殊用途要求,创造出分门别类的合金。“六齐之论”即是合金制造的理论总结。《周礼·考工记》记载:“金有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当时的工匠不仅清楚青铜中含锡量越高,质地越硬的原理,还把握住了硬度和韧度、光亮度在工具不同部位各自的特殊要求,按需制作。如采用复合技术制造剑时,用含锡较低的青铜做剑脊,用含锡高的青铜做剑刃,如此造出的剑,剑锋锐利,剑身坚韧,杀伤力大且经久耐用。具体就铜镜而言,光亮度是其重要特征,铜锡各半,能使光洁度恰到好处。故先贤总结“金锡半”为制造鉴燧最合适的配比剂量。但各个时代铸造的铜镜,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它的金属配比有所不同,加工方式亦不同,所以铜镜断代,主要应借助于先进的现代化科学仪器进行测试。对于无法确切断代的铜镜,如果我们掌握各时期金属配比的知识,再结合铜镜其它方面的特点,也是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的。
齐家文化铜镜的铜锡比例是1:0.096。商周镜含锡量稍高,但质地远不如同时期的青铜礼器,对镜面缺乏必要的防锈处理。战国铜镜中铜、锡、铅的比例已较稳定,铜大多在68%上下浮动,多的达74.8%,少的也在56.6%以上,但锡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另外,铅的比例在0.45%—3%。战国镜中有一种表面黑里透亮似涂有一层厚厚的黑漆,被称之为“黑漆古”的,这类镜保存完好,尤其是它的防锈技术令现代人叹为观止,这与当时制镜的金属配比是直接相关的。
汉镜的合金配比较为稳定,铜占60—70%左右,锡占20—24%,铅占4—6%左右的配比最为普遍。汉镜保存稍好的镜面仍可反光,有的精品还能反射出青褐色的光。魏晋南北朝铜镜的合金配比不稳定,较易锈蚀,色以黑褐居多。
唐镜,尤其是盛唐时期的镜子,呈银白色,其金属成分中,大体铜平均69%,锡25%,铅5%,配比较为稳定。在唐代,已采用了向镜中加入微量或一定量的银的新工艺,使得典型的盛唐时期铜镜泛银白色光,很少有铜绿锈色,似乎不是青铜铸成,给人以厚重、富态之感,加之纹饰绚丽多彩、内容丰富,实为难得之艺术珍品。明《天工开物》记述:“唐开元宫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唐镜、宣炉皆朝廷盛世物云。”唐镜珍贵,因银而贵。
宋、西夏、辽、金、元铜镜,合金成分发生了变化,含锡量仅有10%左右,含铅量却增至8%以上,最多达23.7%,大大高于汉唐镜平均5%的数量,锌含量也增多,最高达8%,所以,这时期的铜镜呈黄铜色,一般都布满铜锈。虽形制较薄,但因含铅多,反比汉镜为重。
明代是我国古代铜业比较发展的一个阶段,采铜业兴盛,当时冶铜及其合金技术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火法炼铜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二是直接使用金属锌配制了黄铜;三是制造了宣德炉,它在合金配制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铜锌合金一般都是黄色的,故名黄铜。铜锌合金颜色与含锌量关系是:含锌10%左右时赤带黄,15%左右时黄带赤,25%左右呈黄色,30%左右为深黄色。明、清铜镜大多呈黄色,其合金配比是铜70—75%,锌25—30%。因黄铜流动性较好,有利于改善合金的铸造性能。
Ⅷ 古代为什么用铜做镜子
现代镜子是1835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发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使硝酸银析出银,附在玻璃上。一般使用的还原剂是食糖或四水合酒石酸钾钠。后来,英国皮尔顿兄弟通过镀银、镀铜、上漆、干燥等工艺手法进行改进。镜子除掉映照仪容以外,还有聚焦的抛物面镜等。
虽然在技术方面有铁铜两种镜子,但铁镜使用寿命过短,裸露在空气中没多久就会生锈。而铜镜来说,一般很难生锈,使用周期较长。而且从质感上来说,铁镜不像铜镜摸起来有感觉,毕竟生铁较为柔软,不像铜制的坚硬。另外从外观来说,铜镜没有铁镜的刺眼,相对来说画面较为柔和、亲近。再加上铜的工艺已经日臻完善,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Ⅸ 镜子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远古时期,人们以水照面,铜器发明以后,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尚书》《国语》《庄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过古人“鉴于水”。《说文·金部》释“鉴”为“盆”,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中国铜镜的出现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二十世纪前,在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铜镜。
(9)遗址镜子扩展阅读
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后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葵花为最普遍。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
之后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镜和八卦镜等。
Ⅹ 古代铜镜能当镜子照么怎么照
铜镜可以当镜子照。这种镜,一面磨光发亮,一面铸刻花纹。照光亮的一面,可以照出基本模样。
在唐宋之前,没有带手柄的铜镜,因为照镜子的人地位都比较高,有专人帮他(她)举着镜子。而唐宋以后,由于镜子开始在平民中使用,人们需要自己拿着镜子,因此渐渐出现了带手柄的铜镜。
铜镜产生早期,因为造价较高和制造限制,只有皇宫贵族才可以使用,直到唐宋时期,铜镜才开始平民化。
铜镜有四千年的发展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铜镜,都具有那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包括文饰、铜质、型制、锈色、厚薄、铸造特点等时代特征。
为保证铜镜能具有真实、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铸造铜镜时,镜子的大小和弧度有严格的比例关系。小一点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公分的铜镜基本是一个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
(10)遗址镜子扩展阅读:
古代铜镜的发展:
战国时期以前的铜镜就发现了三十多面。
随着青铜时代的发展,冶铸业日趋发达,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殷商贵族墓中均发现早期铜镜,那时却只有少数王室、高级贵族才可能拥有,贫民百姓无缘享用。
商周时期铜器铸造十分发达,出土的铜镜数目却很少,相比较而言,早期铜镜铸技较差,纹饰古朴简单,远不如同时期青铜礼器那样浑厚、纹饰那样神秘繁缛、数量那样众多。
铜镜广泛的制作和应用是在战国时期,特别是楚国更为普遍。战国铜镜通体质薄,背面中央有小桥形或三弦纹钮,钮上穿绳系带,方便抓握。战国以后,铜镜可以随身携带,也常镶在镜架、镜台上陈设室内。
到了汉代,铜镜业变得特别发达,制作精巧,纹饰丰富,畅销国外,日本、朝鲜,以及俄罗斯境内的匈奴墓葬中均有发现。
当青铜时代结束,各种青铜礼器逐渐销声匿迹时,铜镜却伴着社会的嬗变,超越了早期的原始粗陋,迈入千余年的繁荣昌盛时期。
宋元以后铜镜制作业走向衰退,其间虽有精品,但多为重实用、轻装饰的商业格调。直到明代中叶,在玻璃镜推广以后,铜镜最终于清代被完全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