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地湾遗址
① 秦安大地湾遗址最早发现于哪年最早发掘于哪年
秦安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兴国镇)五营乡境内的邵店村东侧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距秦安县城45公里。
秦安大地湾遗址,是甘肃省东部地区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是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在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就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安大地湾遗址,总分布范围达110万平方米。截至2002年年底,仅发掘了其总面积的1.34%,就取得了下述成果:清理发掘出房屋遗址240座,灶址98个,灰坑和窖穴325个,墓葬71座,窑址35座及沟渠12段,累计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动物骨骼17000多件。其实际内容之丰富可想而知。
难怪,一位20多年来一直参与大地湾发掘和研究的专家郎树德感叹:“大地湾是一个远古文化遗存的巨大宝库,现在才只是打开了它的大门。”
据考证,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② 1982年10月,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幅什么画
1982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晚期房址F411地面上发现的绘画,是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建筑绘画作品,在考古学、人类学及美术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大地湾地画
大地湾地画画面表现图案昆虫方框重要价值绘画作品向上弯曲祖先崇拜
③ 大地弯遗止文化距今多少年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的五营乡邵店村,分布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相接的缓山坡上,距天水市102公里。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大地湾文化遗存的相对时代约为距今7800-4800年,上下跨越3000年左右。
第一期即前仰韶文化是,距今7800-7300年,它是迄今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第二期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6000年。
第三期即仰韶文化中期,距5900-5500年。
第四期即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第五期为距今约5000-4800年间的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的过渡期。
④ 天水秦安大地湾,这个人类文明起源究竟是如何消失的
文明肇启,大地之光。今天,文旅妹带大家解开人类文明起源之谜,一览“八千年历史看甘肃”的珍贵文化遗存——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是八千年原始先民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首创文明的历史见证。大地湾遗址位于秦安县五营镇邵店村,是一出规模较大的原始社会新时期时代古文化遗存。
自1978年发掘以来,大地湾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更是创造了国内十大之“最”——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雕塑、最早的汉字雏形、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度量衡与十进制、最早的绘画、最早的人造轻骨料、最早的消防实例,对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乃至华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想看1000年前的中国就去西安;如果想看8000年前的中国就去大地湾。
从大地湾发展过程来看,从采摘野生植物,到将野生植物培育成可以年复一年连续再生产的人工栽培作物;从捕杀动物,到将某些易于驯服且繁殖较快的动物驯化为家畜,大地湾的先民们首先解决了吃的问题;从低矮潮湿的地穴式房屋,到地面上的宫殿式建筑,住的问题也逐步得到了改善;从室内没有炉子到有炉子,从炉子在地面下到地面上,人们对火的性能也逐渐掌握。人口从最初的几十人增长到上千人,社会制度从母系转向父系社会,领导者不仅具有很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而且应用简单的科学办法制定和管理标准量具。从社会发展学的角度来看,大地湾的吃、住、社会体制,管理体系是经过长期摸索而发展起来的,它应当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可是为什么当它到了最鼎盛的时期就很快地消失了呢?是什么原因使大地湾3000多年创造的辉煌而在短短的时间就得以殆尽。
第一种猜想是瘟疫。在远古的时候已经有瘟疫,那时的人们对瘟疫还没有太多的认识,抵抗瘟疫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当瘟疫暴发后不得已就迁走了。从F901出土的文物上看,人们在离开它之前,并没有把粮食、礼器、量具等重要的物品带走,反到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灾难让它失掉原有功能和价值,人们才不得不弃它而去。
第二种猜想是火灾。可能和当时对火的敬畏有关,或者是对火的信仰有关,因为烧过火以后就不再住人了,就把它废弃了。由于沧桑巨变最后掩埋在地下,所以完整地保存五千年。
第三种猜想就是民族侵入。专家认为游牧民族侵入进来,破坏了原来的农业,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等等发生了变化,使得大地湾的重要性逐渐衰落。
从8000年前到5000年的历史沧桑巨变中,大地湾有过蹒跚的步履,有过茁壮成长的身影,有过史诗般的辉煌,正当它振翅翱翔飞向文明的彼岸时却转瞬间陨落了,在这漫长的3000多年时间里,大地湾的先民们不畏艰辛、义无返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犹如凤凰涅磐般惊天地泣鬼神。虽然大地湾最终是缘何而消失的,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答案,文旅妹认为随着大地湾考古的进一步发掘,这一谜题终究会被解开的。
⑤ 大地湾文化的文化简介
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大地湾是一处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遗址。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遗址,比广为人们所知的河南渑池仰韶村和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都要早。
2006年发掘工作的最新发掘研究成果显示,大地湾遗址的人类活动历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万年。这次发掘工作由兰州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主持,其间有来自美国的考古学者参与工作。据考古工作者介绍,通过细致研究,第1—3文化层形成于距今60000至20000年,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距今20000至13000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距今7000——约5000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对这些遗物的研究显示,古人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
的农业四个经济发
展阶段。专家们认为,人类自距今6万年就进入到大地湾地区,成功度过了寒冷的末次盛冰期并延续下来,使用先进细石器技术的狩猎采集人群可能随末次盛冰期的来临向南迁徙到这一地区,在大地湾地区开始了原始的粟作农业,并大约于仰韶晚期发展成成熟的粟作农业。
从天水秦安县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获悉,《秦安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抢救性保护维修项目已启动,预计该项目需要资金约3045万元。
据介绍,该项目共有五个子项目,分别是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建设;F901(大地湾著名的宫殿建筑遗址)遗址保护大厅外观改造;周围散水及护坡加固维修;原始村落复原和遗址展示区。
根据方案,史前博物馆将建在遗址保护范围外围清水河南岸古河道与缓山坡交叉处,占地面
积约26680平方米。大地湾F901保护大厅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因地质及工程施工质量等方面的原因,大厅墙体出现多处裂缝,此次需进行外观改造和加固维修。原始村落复原区位于遗址博物馆区东南方,总占地面积约6公顷。在外观上形成原始村落气势,内设制陶区、狩猎区、农耕区等。遗址展示区展示的内容主要有:遗址博物馆区展示: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可移动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葫芦河流域仰韶文化系列展等。
⑥ 大地湾遗址的年代分布
大地湾遗址根据地层可分四期:即大地湾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发现,在考古学上不仅对探讨甘肃东部地区考古编年与序列有着现实意义,也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资料。2006年发掘工作的最新发掘研究成果显示,大地湾遗址的人类活动历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万年。
据考古工作者介绍,通过细致研究,第1—3文化层形成于距今60000至20000年,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距今20000至13000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距今7000——约5000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对这些遗物的研究显示,古人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专家们认为,人类自距今6万年就进入到大地湾地区,成功度过了寒冷的末次盛冰期并延续下来,使用先进细石器技术的狩猎采集人群可能随末次盛冰期的来临向南迁徙到这一地区,在大地湾地区开始了原始的粟作农业,并大约于仰韶晚期发展成成熟的粟作农业。 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大地湾文化遗存的相对时代约为距今7800-4800年,上下跨越3000年左右。
第一期即前仰韶文化是,距今7800-7300年,它是迄今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这批最早开发陇原的先民创造发明了我国最早的彩陶,同时种植生产了我国第一批粮食品种——黍。
第二期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6000年。这里揭露出可称为“陇原第一村”的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本期出土了一批绚丽夺目的彩陶,其中不乏艺术珍品。如成系列的情趣盎然的鱼纹盆,将造型、雕塑、彩绘艺术和谐地揉合在一起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
第三期即仰韶文化中期,距5900-5500年。彩陶艺术达到鼎盛阶段,生动活泼的线条、变化无穷的图案、造型与彩绘的完美结合无不体现出原始艺术大师的精湛技艺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第四期即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此时的聚落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迅速扩展到整个遗址,山坡中轴线分布着数座大型的原始会堂式建筑,周围为密集的部落或氏族。其中以“F901”为代表的大型建筑420平方米,居住面为料疆和砂石混凝而成的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即有主室和侧室,又有后室和门前附属建筑,其保存之好、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工艺之精湛均为中国史前建筑所仅见。大地湾仰韶晚期聚落已成为当时清水河沿岸各部落的中心。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同一时期绝无仅有的聚落。本期还发现了白灰地面上绘制的神秘古朴的我国最早的地画。
第五期为距今约5000-4800年间的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的过渡期。
⑦ 大地湾文化遗址在什么地方
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区102公里。大地湾遗址是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在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后即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秋开始发掘,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32万平方米。截止1984年,共揭露面积13700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个,墓葬79座,窑38座,灶台106座,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8条,各种骨、石、蚌、陶器、装饰器和生活器物共计8034件。大地湾遗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延续,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
大地湾遗址的房屋,早期多以半地穴式圆形为主,直径在2—3米之间,室内有一小火塘。中期的房屋除仍保留了半地穴的形式外,出现了平地起建的房屋,面积增大,地面用料礓石水泥修抹。晚期房屋以平地起建为主,出现了规模宏伟,形制复杂的殿堂式房屋。如编号为 F901的大房子遗址,距今6000多年,总面积达420平方米,由主室、东西侧室、后室、门前附属建筑四部分组成。其中主室131平方米,地面是料礓石泥和人造陶粒轻骨料制成的混凝土,硬度相当于100号水泥。F411号房子地面还绘有一幅非常生动的地画,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画,为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大地湾的制陶业也相当发达。如发掘出的一件大型圆底龟纹彩陶盆,口径50.2厘米,卷折唇,曲折腹,圆底,口沿下有鱼纹绕周,形象逼真,花纹流畅,为同类器物之冠。著名的彩陶人头瓶,通高32厘米,口径4.5厘米,人头形口塑有清秀的五官,整齐的刘海,微鼓的鼻翼,尖圆的下颔,面呈鸭蛋形,双耳有穿孔,口目镂空,显得生趣盎然。瓶身以优美的弧线为轮廓,由弧线三角形和柳叶纹组成流畅的图案,造型优美,动人心弦。在宽带纹环底型号陶体内壁已发现有十多种独特的彩色符号,距今7000年,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资料。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很多,贮存物品的大袋形窑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贮藏器的大量出现,还有我国最早的农业标本炭化稷和油菜籽的发现,都说明和反映了其经济形态属于定居的以农业为主的类型。
大地湾遗址根据地层可分为四期:即大地湾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发现,大考古学上不仅对探讨甘肃东部地区考古编年与序列有羊现实意义,也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资料。
⑧ 据最新考古研究,大地湾文化距今大概有多少年
从时间跨度上说,大地湾遗址距今6.5万年至4800年,一个长达六万年的新旧石器时代衔接的史前文明遗址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最新的考古科研的资料显示,大地湾遗址有人类的历史年代更震撼人心,据兰州大学张东菊博士说,最新的考古显示,大地湾遗址最早的年代是距今8万多年;从文化类型看,早于全国已知任何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类型,最早的部分被学界直接命名为大地湾类型,从老观台文化到齐家文化,几乎涵盖了所有新石器时代的类型,这个也是罕见的;从遗址规模上看,大地湾遗址占地面积约275万平方米,发挖的面积仅点总面积的0.5%,这个规模之大在全国独树一帜的,发挖的面积之小成果之丰也是独树一帜;从出土遗存看,数量之巨在全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挖中也是少见的。几次科考发挖,挖掘出陶、石、骨器、房址、动物骨骼、灶址、灰坑、窖穴、墓葬、窑址、沟渠、其他遗存等共计3万多件(粗略估算);从考古成果上看,大地湾遗址创造了十多个考古之最:至2013年,在已发掘的遗址中发现了十项“中国之最”——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雕塑、汉字最早的雏形、最早的宫殿式建筑(F901)、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人造轻骨料、最早的消防实例、最早的度量衡与十进制、最早的绘画……
⑨ 秦安大地湾遗址的介绍
秦安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境内的邵店村东侧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是甘肃省东部地区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⑩ 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历史
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甘肃省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座落在专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属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接的缓坡山地上,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中共甘肃省委确定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58年,甘肃省文物部门进行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1978-1984年进行了连续7年的考古发掘,1995年又进行了补充发掘,发掘面积共计14752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