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台游记
Ⅰ 四大名山是哪四山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1、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中华十大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纬38°50'—39°05'、东经113°29'—113°44'之间,总面积592.88平方千米。
《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
2、浙江普陀山
浙江普陀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系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景区包括普陀山、洛迦山、朱家尖,总面积41.95平方公里。其中普陀山本岛12.5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2米。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丰富的海岛风光,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人间第一清静境”。
普陀山大海怀抱,金沙绵亘,景色优美,气候宜人。
3、四川峨眉山
峨眉山(Mount Emei)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有植物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
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动物种类达2300多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该山一大特色。
4、安徽九华山
九华山(Jiuhua Mountain),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
九华山为皖南三大山系之一,主体是由花岗岩岩体组成的强烈断隆带。其边缘地区除部分为沉积岩外,大都是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
九华山地处北亚热带,不仅受到湿润季风的影响,而且受到山区海拔高度、地形地势的制约,所以具有温和、湿润、阴凉等山区气候特点。
(1)镇北台游记扩展阅读:
四大名山的主要景点:
1、五台山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区总面积达2837平方千米,最高海拔3061米。
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
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据传拥有寺庙128座,现存寺院共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
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2、普陀山
普陀山的风景名胜、游览点很多,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
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
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盘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3、峨眉山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
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是中国旅游、休养、避暑目的地之一。
4、九华山
九华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刹古寺林立,文物古迹众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宝殿、慧居寺、百岁宫等古刹78座,佛像1500余尊,藏有明万历皇帝颁赐的圣旨、藏经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余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Ⅱ 西安都有哪些旅游景区
好,等我来告诉你:
从古往今说哈:
半坡遗址,帝王陵墓(包括周、秦、汉、隋、唐各个时期皇帝的,光这些就有的看了),塔寺,碑林
八路军办事处,杨虎城公馆等近现代遗址
分线路说哈:东线西线华山线,延安圣地游等等
太多太多了,细数哈:
西安城区内的:大小雁塔,钟鼓楼,明城墙,阿房宫遗址,唐大明宫遗址,陕西历史博物馆,曲江池遗址等
骊山风景区:骊山,华清池,秦始皇陵,秦兵马俑博物馆,临潼博物馆,鸿门宴遗址等
长安古寺庙:大慈恩寺,兴教寺,香积寺,大兴善寺,净业寺,青龙寺等
咸阳帝王陵墓:汉武帝茂陵,汉景帝阳凌,唐太宗昭陵,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等
宝鸡法门寺:北首岭遗址,秦雍城遗址,秦公大墓,九成宫遗址,周公庙,姜太公钓鱼台,法门寺等
延安圣地:黄河壶口瀑布,黄帝陵,延安革命圣地(枣园,什么家坪,呵呵,我忘了)
榆林一带:古长城,镇北台,统万城遗址,李自成行宫,扶苏祠,蒙恬墓,红石峡,白云山白云观,等
黄河游区:龙门,司马迁祠墓,韩城文庙,普照寺,大禹庙,党家村等
柞水溶洞还有好些。
不过你只说要跟历史有关的,很多自然景观我就不作介绍了。嘿嘿。也没做什么详细介绍,只是一一列举,主要我不是导游,所以很多也讲不清楚。
来了西安好好玩哈!!欢迎你!!
Ⅲ 北台顶的位置
景区相关资料
北台顶,亦名叶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是五台山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华北地区的最高点,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灵应寺创建于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门额悬挂「敕建大台北顶」巨型匾额。东西两间,内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记载了历代对灵应寺的兴建等情况。 沿山门向北为北极玄宫,即灵应寺过殿。原殿内正面有韦驮菩萨像,韦驮菩萨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国年间李相之的游记中对灵应寺有这样的记述∶两殿摆设,都很整齐。正殿五间,特别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笃实。殿顶的瓦是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棋盘形。门额巨匾上书∶毗卢真境,为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立,明代隆庆年间(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曾对灵应寺予以重修,一九八六年又重修葺,正殿为三间石洞,内供无垢文殊菩萨。
二○○一年,灵应寺再度扩建和维修。新建文殊殿五间、龙王殿三间及石牌坊一座,均为汉白玉石砌筑。大殿单檐歇山顶,门窗拱券,前置廊,门前左右各置石狮一尊,左右偏殿为悬山顶,廊间柱头饰以石制斗拱,整体设施简洁明快,稳重大方。龙王殿置於两米高的高台上,面阔三间,拱卷式门洞,也是单檐歇山顶。殿前有汉白玉石雕护栏,护栏栏板浮雕各种各样的花卉、草叶纹饰,极为壮观 隐峰塔在龙王殿东、是北台顶一大灵迹,是为纪念唐代高僧隐峰禅师而建的。隐峰禅师,俗姓邓,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经常冬居衡岳,夏处清凉,其圆寂後,後人将其火化,并取之舍利,在北台顶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隐秀,精工细作,质感较强,是僧俗临顶必至之处。 灵应寺的布局结构简单,山顶占地面积为一千平方米的寺院内,立有十余间楼殿房舍。然而,从观景角度看,这里是总览台怀腹地风光的极好处所。清水河上下十几里,据此可一览无余,碧山、南山二寺,兼而瞻顾,毫无阻隔之感。过去,梵仙山登高放乐马,吸引着许多游人。原来,这里将红、黄、白、蓝、绿五色纸,剪成小方块,印上马拖元宝的图案,这些纸张就叫乐马。寺庙南门外有块平地,处在崖壁之上,在此处将印有马拖元宝的纸块,抛向空中,使纸块借着风力飞起来,就叫放乐马。
Ⅳ 求一篇关于国庆节的游记,最好在山西境内
五台山游记中部—北台中台徒步穿越记(转贴)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78公里。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暑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五台山的五个台顶的海拔都很高,其中北台最高,海拔3061米,中台次之海拔2894米,东台第三海拔2795米,西台第四海拔2773米,南台最低海拔也要2485米。
一:旅游班车奔北台:
20xx年x月x日,是我到五台山中心景区台怀镇的第一天,当时正下着小雨,一问才知道,小雨已经下了快一周了,我心中未免有些忧虑,看来五台山此行去五个台顶的计划要泡汤了。随知道,第二天早上,也就是20xx年x月x日,天公作美,天放晴了,大喜过望,我决定立刻坐旅游班车上北台。
在决定去北台之前,我认真地研究了五台山旅游地图,初步了解了五台山的五个“台”的分布状况,详细地看了地图上标记的五个台顶的方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从地图上看一个人要想一天徒步完五个台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要想徒步把五个台顶都朝拜完,那么至少要两天的时间,而且第一天的晚上必须住在西台台顶;即使是你从台怀镇中心出发全程都坐旅游班车也至少要两天的时间,况且作为一般的旅行者和“驴友”来说,五个台顶都游遍个人觉得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决定只看精华部分,首先要看的当然就是海拔最高的“华北屋脊”—北台了。选择第一站去北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北台、中台、西台它们之间的距离比较近,而且它们都在台怀镇的西北一侧山脉上。这样的路线就可以从北台一路下坡直奔中台,然后可以再从中台奔西台夜宿西台或者从中台奔吉祥寺再返回台怀镇,在一天之内可以“轻松地”游完两三个主要的台顶,这是一个既可以看北台中台以及沿途美景,又可以节省时间、金钱和体力的一个最佳选择。
路线制定好了,那么如何去北台呢?去北台的路线我也经过了咨询和了解,上文已近提过一条。大致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条就是从台怀镇的庵顶庙出发徒步爬上澡浴池寺,再从澡浴池寺顺路向上到北台;第二条路线就是从台怀镇坐班车直接到北台(路过鸿门岩)。第一条路线被很多勇敢的徒步驴友走过,路途大多比较“艰辛”,时间也相对较长,到达北台大约要三四个小时吧 ,而且,走这一路段一定要几人组成的团队才行。而第二条坐班车直接到北台的路线是最省力省时的一条“捷径”,为多数旅游者所选择,一个人北台更应该选择这条路线。
去五台山的五个台顶的旅游班车我在上部的游记中已经提过,这里还要提下—去五个“台顶”要在台怀镇中心旅游汽车公司总站买票,五个台顶总共是五条线路,每个线路只去一个台顶,如果你想五个台顶都去,那么你只能分别坐五次往返班车,总的费用大约是350RMB左右(费用高而且来回折腾,还耽误时间)。
早上8.15分左右,在镇中心的旅游公司班车停车场,我花了70元钱买了去北台的班车票。旅游班车是一个微型面包车(车内有空调但窗户不能打开),车内只能做10余人;8点30分左右在凑齐了人数之后,我坐的面包车出发了。面包车上一共11个游客。司机是个年轻小伙子,常年开班车上五台。汽车行驶在蜿蜒曲折的盘山路上,一路上山形地貌多变,景色也是宜人。可是由于小司机把这个车开的太快了(自我感觉的),山路又是转弯很多,所以还没到台顶我就有些头晕,甚至都有要呕吐的感觉了。好在不到40分钟,北台就近在眼前了。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
“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
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五台山的五个台顶数北台最高,也最为有名,这个也是我选择去北台的主要原因,初秋时节到北台,你大可不必像导游以及当地人所说的那样把自己用棉大衣“全副捂装”起来,一件衬衣,外面一家夹克衫就足以了,关键问题是你要看看天气的好坏,阴天或者雨天再穿一件薄绒衣绒裤就行了。
到了台顶,略微有点缺氧的感觉(我想这很可能是我们在面包车内时间长没通风换气的缘故),下车不长时间马上就适应了。虽然这里海拔很高,但是氧气并不像青藏高原那样缺少,所以你不必害怕。青藏高原是因为海拔比较高(平均海拔达到4000~5000米)气压低空气含量低,所以才会有缺氧的感觉,而五台山北台虽然海拔相比平原地区高但是仍然比青藏高原低了许多,而且由于周边的绿色植物较多,所以,不会有去西藏的那种缺氧的感觉。
这个是北台顶最高处海拔3061米的建筑灵应寺的龙王大殿,庙里面供奉是龙王。由于我们大概是第二波到北台的游人,所以这时候上面的人很少,这时候也是摄影最好的时机;由于是才雨过天晴,所以天空分外清爽通透,不算高大的寺庙在蔚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祥云衬托下显得那么雄奇瑰丽而又有些神秘,仿佛是龙王在显现着它的神威,保佑着苍生大地,我拿起相机一阵拍摄。
雨过天晴的北台的天空是那样的湛蓝,看的我有些心醉,在城市生活的久了,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蔚蓝的天空,我想起那首著名的歌曲—高原蓝:
“人都说高原高
人都说高原险
高原上有一片纯净的蓝天
人都说高原红
人都说高原蓝
谁知道高原上那朵蓝
她是阿妹的衣衫。”
位于龙王大殿东侧的隐峰塔,是北台顶一大灵迹,是为纪念唐代高僧隐峰禅师而建的,塔内葬有隐峰禅师的舍利骨。 隐峰塔的塔尖直指蓝天白云,仿佛要和蓝天接壤。远处的群山的山峦也显得那么矮小。
我想起了一个名句—“山,离天三尺三。”站在这里,天不在高不可攀,仿佛触手可及。
陶醉在那透彻蓝天的氛围中,我缓步走在北台顶上,北台顶面积不大,但是也足有一个足球场大的面积了。上面这张是北台顶的主要建筑-文殊菩萨大殿,大殿与一九八六年进行了重修,里面供奉着无垢文殊菩萨。 汉白玉拱形石桥两侧是一个椭圆型的水池,据说在这个池子里的水不会干枯,寺庙的僧人们主要靠这个泉水生活,感觉真是很神奇。
当你看到藏传佛教中经常出现的经幡时候肯定会想到西藏,但是这个是在五台山北台西南角下面出现的,它是藏传佛教的标志,由于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的寺庙中亦有藏传佛教寺庙(俗称黄庙)的存在,而且前来北台朝拜的藏民僧众信徒也是常见的,所以,它出现在北台就不足为怪了。
“呀~拉~唆~~咿~~呀
呀~拉~唆~~咿~~呀
高原红啊高原蓝
想念高原上纯洁的那一朵蓝
天也蓝衣也蓝
想起阿妹心底暖”
北台顶远望,群山峻岭,如刀劈斧削般巍峨起伏。 蓝天白云下面,峰峦叠嶂,山连着山望不到边。
蜿蜒曲折的盘山路,这就是刚才上北台走过路,路都是石板路面,路况很好,这条路是由台湾富士康集团公司副总裁卢松青、邱毓贞夫妇捐资1432万元于2005年修建完工的,整个工程全长12.7公里,南起鸿门岩,北至北台顶灵应寺前。这条修好以后,大大方便了前来朝拜的僧众和旅游观光的游客,一般的小轿车都可以上来,只是路面有些窄。
在画面中间偏右处最高的山尖就是东台了,其实,去东台和北台完全可以一趟车全看了。在去北台的路到达海拔2000多米的山梁时候,有一个地方叫鸿门岩,鸿门岩处有个岔路就是通向东台的,从外面坐车进入台怀镇也必须经过鸿门岩。东台比北台要近些,从东台下来班车再去北台是完全可以的,也用不了多少时间,事实上,我们的班车只在北台停留了不到40分钟,我想东台也就30分钟足够看的了。真不知道旅游公司怎么想的,把挣钱放在第一位,其结果呢,有不少游客都选择直接去北台而不去没什么名气和看头的东台了。
二:北台徒步奔中台:
在北台顶依依不舍的欣赏拍照美景大约40分钟左右,一同来的游客都回到班车上。这个时候我做出了一个事先就想好的大胆的决定,独自步行去中台;因为我通过事先看地图和刚才在北台顶上观察实地,去中台的路不是很远,一问才8公里左右,而且有大车道可行,当天的天气又是这么晴朗清爽,难得的一个好天气,时间也才上午9点40分左右,估计就我的良好的身体素质,用不上中午就会到中台。小司机见我要去中台,带着疑惑和关切的目光注视我,并一再叮嘱我要注意安全,我和他开玩笑说:“你的车开的太快了,我很害怕,不敢坐了,所以我要自己走着去中台。”其实,是北台和中台以及路上的无限风光吸引着我,要去领略下别人不曾领略的风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这一个决定是英明的、正确的,虽然,我在从中台返回的路途中也受了不少的“罪”,但是对于一个“驴友”来说这点苦算不了什么,也是非常值得的。
9点45分钟左右,身着轻装的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背着简单的包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独自走在通向中台的土路上了。这里简单叙述下我这次的装备,很简单的一个相机包,一张当地的旅游地图(虽然地图的准确度不够,但是带地图是必须的),一个小拎包,拎包里有2个面包、一根火腿肠、一瓶矿泉水、一个苹果、一把水果刀还有一袋小咸菜。根据经验和路程,随身多携带一些食物和水是必须的,尤其是在荒无人烟的大山中行走更是要多预备些食物和水,有时候还需要带上个打火机和一把小刀以防万一迷山时候过夜用,有条件的带个有GPS功能的手机或者GPS更好,手机也是必须的虽然在高山有时候没有信号。
从北台顶到中台顶之间的山脊上有一条人和马车经常走而形成的土路,被称为“大车道”,远处平整的台顶上的两个红色建筑就是中台的两个寺庙的屋顶。其实这条路如果政府或者个人出资整修一下是也是可能的,如果整修好了的话,多数游客去北台和中台游览就可以一次观看全了,而不必再折腾坐班车下去,回到镇中心再坐另一趟班车(你当然需要另外买票再花60RMB)上来才能到中台了。想象和现实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多数的时候,因为条件的不允许很多事情难以实现。
事后,转念又一想,如果这条路真修好了的话,那么我就可能不会独自行走在这条静谧又惬意的路上了,也许就会错过许多美丽的风景了,有失就有得。对于我这次旅行来说,走这段路应该是收获最大的。这条路也可以说是五台山风景最美的纯自然风光,它少有人打扰,一切都显得那么纯朴自然,如果时光倒流几百年、上几千年你仍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马儿在悠闲地散步,羊群在自由地吃草……,所以,保持一块原始的净地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意义是重要的,不要因为我们人类的过度开发而破坏了原始的自然美景,在五台山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这一点更加重要。
下山的速度是很快的,道路很平缓,没有什么荆棘阻碍,一回头北台已经被甩在身后了,虽然此时我不过才走了10分钟而已。天还是那么湛蓝,北台的最高处的寺庙已经变得很小了,但是在蓝天的映衬下愈显得它的高大挺拔。由于是初秋,山四周的植被都有些发黄泛红了,这就是高原的山在秋季看起来“发红”的原因,秋季天气晴好的日子,在山下遥望北台,你会看到一片金红色围绕着北台(所以北台又被称作“红顶”),北台此时显得更加神秘莫测,让人神往。
不知不觉中已经走了接近1小时的路程了,看见前面有个不大的寺庙,于是进去拜谒一下。庙中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米勒佛,但这已经不重要了,一路上没看见一个人,这时候看见庙中的和尚感到很亲切,庙的一侧还停着一辆面包车,这辆车是从中台方向过来的,有2个香客在一旁闲聊。这个寺庙位于北台和中台的中间位置,一般游客少有人来。
在小寺庙处稍事休息,继续前行,走着看着,突然看到了令我惊奇的一幕—一群悠闲地马儿在小路旁边的缓台上自在吃草散步。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是一句描写草原风情的歌词,不想让我感到惊奇惊喜的是在海波2500多米的高山上竟然看到了这一幕。
成群结队的马儿在“高原”台地上行走,马儿后面的是一群羊。
此刻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蓝天,白云,草地,马群,羊群,群山静的让人心醉,美的让人不忍离去;不远处观望着美景的我,仿佛融化在这仙境般的景致中似的,不愿迈步走开,但愿长醉不愿醒,如果有机会就把自己的心灵和身体都托付给这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吧,你会忘却都市紧张生活工作中的一切烦恼的。
两个牧羊人和一大群肥壮的绵羊,在这么高的高山上, 要想把这么多的羊儿赶上山来想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知不觉中我离开北台已经是一个多小时了,抬头望远处的中台似乎是近在眼前了,其实,山路弯弯,到中台还有一半多的路程呢,用“远在天边”形容也不为过。此刻,中台映衬在蓝天白云下,大殿黄色的金顶红色的墙体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壮观美丽,也更显现了它的神秘,这绮丽的美景更加激励着虔诚的人们前去探访它、朝拜它。
中午11.30分左右,此时离中台已经不远了,土路旁一侧,山上流淌下来一股清澈甘甜的溪水,于是我决定停下来吃午饭。此刻,山风不大,我盘腿习地,一遍吃着面包一遍看着远处的美景,心里惬意级了。
三:中台美景:
中台又名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中台台顶由24亿年-25亿年砾岩砂岩组成,保留的古夷平面面积约0.15平方公里,海拔2896米,是五个台顶中海拔第二高的台顶。台顶保留有冰缘岩柱、石海、石流坡、石环、石多边形等冰缘地貌还有亚高山草甸等。”
中午12点20分钟左右,经过2个半小时的轻松自在的“长途跋涉”,中台终于近在眼前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些佛教特征明显的佛塔和色彩鲜艳的经幡。
方形的佛塔,上面还有用藏文刻上的经文。挂满了信徒们祈福的五彩条布的佛塔与这美景融合的那么自然,那么和谐。
五彩的条布经幡象征信徒们美好的愿望,这里天还是那么的蔚蓝,蓝的仿佛能穿透你的心灵和身体,让你如梦似幻、如醉如痴。
气势雄伟宏大的大雄宝殿,它屹立在海拔2858米的中台之巅。这个大殿就是刚才在来的路途中看到的最高的那个“黄顶红墙”的建筑,看样子是一座崭新的建筑。乍看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故宫的某个大殿和它类似。
在中台我虽然没有看到“中台云海",没有感受到“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但是我同样感受到了“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北台、中台以及路途中的美景我想会长久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四:中台直奔吉祥寺:
12点55分钟左右,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中台,奔向了我的下一个目标—吉祥寺。之所以选择去吉祥寺,是因为从地图上看从中台到吉祥寺要比到西台近上接近一半的路程,而且到吉祥寺的话体力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从吉祥寺翻山返回台怀镇。如果选择去西台,那么就必须要住宿在西台了(从中台到西台的距离大约超过10KM),第二天早上在从西台奔吉祥寺,这样都要耗费大量体力和时间。
从中台奔向吉祥寺只要顺着休憩很好的上山公路往下走就可以了,这条路基本都是修在半山坡上的,在中台顶是看不到吉祥寺的,因为它藏在深山沟谷之中。
从中台顶下来,我顺着盘山公路的方向往下走,因为这条公路是从台怀镇修过来的。我时而走一段公路,时而横着穿越灌木丛,这样就节省了不少时间和体力,一路上只看到一辆去中台的面包车和一辆轿车,大概是从台怀镇去中台的人比较少吧,我感觉这条路上很是幽静。走在不宽的盘山土路上,随意眺望远处的景致,墨绿、浅黄、深蓝、浅白各种颜色不时地映入眼中,到处都是初秋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从中台返程的盘山公路,路面平坦,多数都是土路,走起来不费什么力气。在接近转弯处的路段附近走“直路”横穿要节省不少距离和时间,而且也不至于走太久的灌木丛让你感到路途难行和疲乏。
走了接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中台似乎已经离我很远了。蓝天白云下的中台翠岩峰,更加显得神秘,让人敬畏。
13点50分,大约走了一个小时的路程,突然,公路的下方的山坳里两个白塔进入我的视野,这两个白塔的模样像极了台怀镇的那个标志性的白塔,公路旁边还有一群散放的马儿在吃草;再仔细一看原来这是一座尚在修建中的寺庙,寺庙的围墙处还停着一辆装有建材的汽车。这个不知名的寺庙肯定不是我从地图上看到的那个寺庙,从它的占地来看它的规模不是很大,在这个山坳的最深处修建寺庙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随着五台山整体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我想以后人们一定会看到一座又一座漂亮的寺庙群的。
深山藏古寺。又顺着公路往前走不远,一座大型的寺庙建筑群映入我的眼中,看来这极有可能就是地图上标志的寺庙-吉祥寺了,一阵兴奋喜悦之情洋溢在我的心中,一会一定要去这个寺庙看看,顺便也问问回去的路该怎么走。
高处俯瞰,整个吉祥寺被一片茂密的杉树林围绕着,杉树林不算太高但是密度很大,杉树林的环绕不但形成了天然的围墙,也增加了吉祥寺的神秘感,同时也让它显得和周围环境非常的协调和自然。
吉祥寺是顺着山坳的地势走向而建,整体呈现一个狭长的三角形形状,很是符合建筑规范,也显得非常大气壮观。最下方的两座白塔恰到好处地点缀着整个建筑群,它们和上面的两个白塔交相呼应,让人看了不至于有头重脚轻的感觉。从高处看了看觉得还是“直插”到吉祥寺路途要近的多,于是收拾好物品,穿行在灌木丛中,走着走着突然感觉到左腿膝盖处很是疼痛,看来是昨天登山有些急抻着腿了(也是我前一段时间少于锻炼的原因),心中很是着急,如果腿继续疼痛下去的话,大概很难徒步返回镇里了,不管怎样,先走到寺中再说。这段并不算很远的“下坡路”我走了大约有20多分钟,从密林的边缘处,也就是寺庙的上方的白塔附近的侧门我进入了吉祥寺。
吉祥寺寺庙规模比较大,有10多间的庙宇和僧堂,寺庙的主体建筑位于坡地的最上方,主殿位于中心位置的中轴线上,是整个建筑群中最高大雄伟的建筑,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很是显眼。主殿中轴线的下方是两个圆形的放生池,放生池的正前方是一个2~3米高,7~8米长的照壁墙,照壁墙的下面是一小片菜地,僧人们可以在这里种植些蔬菜。主殿的右下方还有一个半圆型的拱桥,拱桥相对比较高,而且这个“拱”的弧度比较大比较圆,从下面和侧面看就像一轮圆月的大部分落在平静的水面上面,让人不能不浮想联翩。拱桥下有一条从山顶流淌下来的小河,清澈的泉水从中台翠岩峰处的高山上流淌下来,不但给寺庙的僧众提供了水源,也为寺庙增加了灵气,同时也给来这个寺庙上香的香客门带来了吉祥好运,我想这大概也是这个寺庙叫“吉祥寺”的一个原因吧!在拱桥的下面还有个大概3~4米高的水车,看上去很是壮观别致和与众不同的情趣,这些僧人在这样一个地方修行真是一种福气。
此时,我的脑海中自然地就涌现出了一首古诗—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惟闻钟磬音。”
虽然此时不是清晨,但是景同情似,感慨油然而生。
五:翻山越岭返程路:
在寺庙里简单地游览了一番,准备启程往回走了。这时时间已经是14点30分钟多了,来这个地方参拜上香的人不多,在寺庙中看到好像有一辆轿车,但是没有看到台怀镇来的旅游班车(大概是不会有很多人会专门来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来,所以不会有什么旅游班车的。),寺庙中有为上香的散客准备的客房,房间比较干净,价格也不贵才15元/床。但是考虑再三,我这次行程的时间比较紧,不能在此停留休息,虽然,经过了“长途跋涉”很是疲惫,而且左腿还很是疼痛,我仍然坚持要徒步返回台怀镇,这是一个艰难选择,因为我不知道返程的路途有多么的“遥远”和"艰辛",于是,我向一个正在给寺庙的墙壁彩绘的一个中年工人询问起来,这位大哥对着我的地图认真地告诉了我一条平时寺庙里的僧人们经常走的一条“山路”,也是返回台怀镇最近的一条小路,据他说大概一个多小时就可以从吉祥寺到台怀镇了。听他介绍完并千恩万谢过他之后,我再也无心观赏寺庙的美景了,前程漫漫,何时才能返回住处对我来说是个未知数。
从吉祥寺出来走上了一条小路,在快要接近刚才下来的公路的时候,恰巧碰到了一位年轻的僧人,又像他打听路,他告诉我走到对面的山梁凹处的石堆,然后顺着山脊向左走有条他们常走的小路,顺着小路再翻过一个山脊就可以看到山那面的一个寺庙(凤林寺),从寺庙处再顺着公路走就可以回到台怀镇了。顺着它的指引我很快就爬上山顶,看到了那个只有一米左右高的“石堆”,看来这个“石堆”是他们僧人日常做的指示性“路标”,回头遥望吉祥寺,感谢那位大哥和路遇的年轻的僧人,继续了我艰难的行程。
15点30分左右,顺着他们指引的崎岖的但很是清晰的“小路”,又爬上一座山脊,站在山脊上,终于看到了下面的寺庙群,以及蜿蜒的公路,看来返会镇里不会太久了。从此处山脊到下面的“凤林寺”的小路很是难走,多数的时候都是羊肠小路,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只能顺坡而下,而且有的地方的坡度也比较陡。
中间的那条长长的往上去的公路不是往去往台怀镇的,尖塔下面的往低处去的公路才是返回台怀镇的公路。
正前方最远处的最高的山顶就是东台了,此时天气晴朗,东台似乎看起来离此处不是很遥远,其实,隔着“千山万水”呢。
16点30分左右,又经过一番艰辛的跋涉,终于从它的背部来到这座地图上有着标记的寺院—风林禅寺,也离台怀镇越来越近了。
风林禅寺的建筑规模要比吉祥寺小了一半,但是它是这条山谷内规模最大的寺庙,和附近的几个小的寺庙相比仍然要宏大雄伟许多,从山门的台阶和石狮子就可以看出的气势。它也是建在山坳的最深处的一座寺庙,寺院里有座三层高的僧房正在建设中,10多间的寺庙、僧房等建筑紧密地依山势而建。
从凤林禅寺正门的台阶下来,有个“人间净土”牌坊立于陡峭的台阶上,顺着这条小路再往下走约1KM就可以插上公路了,这样走比从凤林禅寺直接上公路可以节约2KM的路程,这是一个凤林禅寺的一个僧人告诉我的。这里的环境也是十分幽静的,这条山谷的深处少有人来,在从山脊下来的过程中,我只看到了在半山坡上有几头在吃草的牛儿,以及几个在树林中采蘑菇的年轻人。凤林禅寺以及周围的几个寺庙建在这样幽美而少有人打扰的环境中确实算的上人间净土了,不过从附近的光秃秃的山坡上可以看出这里明显遭受过人为的破坏,而且破坏的也是相当的严重了,这里的海波不是很高,大概也就在800~900米左右吧,山坡也不是很陡,树木是完全能够在这里正常生长的。过度的开发破坏以及采伐树木是会让“人间净土”变成“人间坏土”的。“人间净土”牌坊下我看到了小路旁几朵美丽的野菊花仍然在盛开着。
17点10分多,这幽深的山谷中此时已经看不到太阳了,但是太阳的余晖仍然把水泥公路以及山谷照耀的很亮,有个信念在支撑着我向前向前,我“一瘸一拐”地缓慢地走在回台怀镇的公路上,看不到一个人,也看不到炊烟,我打开身上的手机听着MP3,偶尔我也哼上几句,这样孤寂感和腿上的疼痛感就减少了许多.........。18点多,我终于看到了袅袅的炊烟,以及路旁的几户人家,台怀镇已经近在眼前了,我终于到家了。
回到台怀镇, 吃过晚饭后简单洗漱一下又开始了我出行每日必做的功课—写旅行日记,虽然感觉很是疲惫,但是我坚持写着,晚上九点多,听到窗外响起了淅淅沥沥的下雨声,晴朗了一天的五台山台怀镇地区又开始下雨了,真是老天多变,气候无常啊!
说明:北台和中台的海拔都很高,气温要比山下台怀镇低不少,五台山的最佳旅游时间是从“五一”到“十一”中间这几个月。所以如果你是正好赶上“五一”或者“十一”期间去北台中台旅游,那么一定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多听当地人指教,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况且“五一”“十一”时节北台和中台很可能会下大雪,上面的风也会很大,估计赶上那样的天气你也不会有心情看什么风景了。
后记:此次北台中台之行对于我来说是十分幸运的,20xx年的x月x日,我将牢记这一天,可以说在五台山这样的气候瞬息万变的“高山区”,能赶上一个如此晴朗的日子是非常难得的,看来我此行真是十分的幸运,也许我的佛缘还真不小。如果你有机会来五台山,那么北台中台是一定要去看的,如果你的体能和条件允许的话,你不妨也走走我走的路线,有幸你就会看到其他游客绝不会看到的“高原风情”,你会有许多的心灵感悟,离开导游吧,独自或者约一两个旅伴同行,说不定你也会碰到那匹“黑马”,还有那成群的绵羊。
Ⅳ 榆林中心广场游记 作文
美不胜收,我相信她会越来越美丽!榆林呀,山坡田野!我爱我的家乡——榆林,甘甜的桃花水,古老的镇北台,也是游玩度假的好地方,真是风光秀丽,文化气息很浓的红石峡,我们会热情地招待你,各种五谷杂粮……还有手工石刻的雕像,手工地毯,俨然一座现代的大都市!榆林人善良纯朴,是每个榆林人的骄傲,还有那古色古香的老城,如果你来榆林游玩,随处可见的大红枣,花儿草儿芬芳扑鼻,繁华的大街,热情好客,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可是陕北的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川流不息的汽车,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繁华,剪纸艺术更是大有名气……不错吧!高楼大厦处处都是,养人的豆腐,现在的榆林通过榆林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勤劳奋进。榆林的风景美丽而独特!榆林人积极向上。我那美丽的家乡,家家户户。你可别小看榆林,庭院路旁,它的特产可多着呢,山清水秀,春天鸟语花香,风光自然优美的红碱淖。瞧榆林的春天我爱我的家乡——榆林
Ⅵ 参观长城的日记
从天险沟口停车场沿京张公路而上,不远的公路北侧山脚,有个四方形铁盖,像是盖住下水道口子。其实,那下面曾是一汪清泉。铁盖旁的山坡,是一片赭红色的石崖,中有一道青灰色的石脊,随着山势婉蜒而下,伸向铁盖旁。石脊宽约20多厘米,节肢皱裂,斑驳苍劲,连同清泉,合称“青龙倒吸水”。我国古代常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地理方位东西南北。“青龙倒吸水”的位置,恰好在八达岭关城东面,与关城西南陡峭雄险如虎蹲坐眈眈注视关内外的山峰相呼应,构成“龙蟠虎踞”的绝险关隘,故“青龙”的奇景格外著名。古时关沟建有横跨山涧的石桥,就取名“青龙桥”,京张铁路在附近设车站,也取名青龙桥车站。这里的青龙,以“倒吸水”称奇。因其脊上终年是湿漉漉的、好像是“龙”头伸进泉池吸上来的。经地质考察得知:“青龙奇石”是地下岩浆沿着裂隙上浸,凝固后形成的岩脉、质地致密坚硬,不易风化。岩脉两旁储红色花岗岩,坚密度较差,岁月沧桑,风雨浸蚀,层层剥落风化,使“青龙”显著臌凸而出。同时,由于花岗岩裂隙易于渗水,当两边的水浸到这条青色岩脉处,青色岩脉不渗水,形成细流沿岩脉两侧淌下,贮入岩根泉池之中,宛如“吸水”。而今,岭上植被不丰,水源短缺,“青龙”依在,只是无水可“吸”了。
Ⅶ 把苏轼的这些东西告诉我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中文名: 苏轼
外文名: Su shi
别名: 苏子瞻、苏东坡
国籍: 中国北宋
民族: 汉
出生地: 四川眉山
出生日期: 1037年1月8日
逝世日期: 1101年8月24日
职业: 官员、文学家
主要成就: 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
代表作品: 《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句 诗句 文句文人评价人物轶闻
1、年少轻狂 2、苏轼“欺”师 3、东坡肉 4、苏轼退房 5、赴宴吟诗 6、出人头地 7、家庭聚会 8、打饼祭佛 9、吟诗赏月 10、东坡鱼 11、水果和药 12、生死一线 13、涵养 14、“尸骨”未寒 15、东坡吃草 16、对联退敌 17、三人补对 18、其人之计 19、巫山河水 20、联气小妹 21、皛饭与毳饭 22、与王安石的矛盾 23、苏轼与高俅 24、进京赶考 25、苏东坡泄题之嫌 26、养生之道妻妾儿女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 清代画家胡锡珪1881年所作《东坡小照》
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名:苏轼 字:子瞻、和仲 号:东坡居士 父:苏洵 弟:苏辙 民族:汉 所处年代:北宋 诗歌类型:宋词、宋诗 诗派:豪放派 代表作品:《水调歌头》《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编辑本段生平事略
宋四家苏轼
公元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故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 清汪圻绘《五老图》
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3月,苏轼因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被贬调湖州。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正式提讯。此时任宰相的王珪,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别诗。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大事年表
清代任伯年绘《赤壁赋诗图》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历1037年1月8日),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苏迈降生。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 任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年~1068年)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年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职史官。 1070年 苏迨降生。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2年 苏过降生。 1073年 收留王朝云。 1074年 38岁任密州太守。 1076年 40岁任徐州太守。 1079年 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6年 朝云去世。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4岁。 1102年,即崇宁元年六月葬于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古文】 《刑赏忠厚之至论》 《范增论》 《贾谊论》 《石钟山记》 《晁错论》 《记承天寺夜游》 《重巽以申命论》 《进策》 《策总叙》
历代苏轼画像(16张)《策略》五篇 《策别课百官》六篇 《策别安万民》六篇 《策别厚货财》二篇 《策别训兵旅》三篇 《策断》三篇 《黠鼠赋》 【诗词赋】 1《赤壁赋》 2《后赤壁赋》 3《东栏梨花》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渑池怀旧》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苍舒醉墨堂》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17《题金山寺》 18《题西林壁》 19《望海楼晚景》 20《雪后北台书壁》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24《赠刘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东禅庄院》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4《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腊尽)》 37《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38《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39《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41《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4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46《减字木兰花·春月》 47《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50《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5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54《满江红·江汉西来》 55《满江红·清颍东流》 56《满庭芳·三十三年》 57《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60《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61《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62《南乡子·送述古》 63《念奴娇·赤壁怀古》 64《沁园春·孤馆灯青》 65《沁园春·情若连环》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67《阮郎归·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为米折腰》 70《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7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对联】 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
书法作品
《中山松醪赋》 《洞庭春色赋》 《人来得书帖》 《答谢民师论文帖》 《江上帖》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书法赏析(20张)《李白仙诗帖》 《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 《祭黄几道文卷》 《梅花诗帖》 《前赤壁赋》 《东武帖》 《北游帖》 《新岁展庆帖》 《宝月帖》 《令子帖》 《致南圭使君帖》 《次辩才韵诗》 《一夜帖》 《宸奎阁碑》 《致若虚总管尺牍》 《怀素自序》 《近人帖》 《与范子丰》
绘画作品
《潇湘竹石图》 《小鸡琢米图》 《枯木怪石图》 《偃松图卷》 《雨竹》
编辑本段作品注本
从宋代开始,苏轼作品的注本不断出现,比较著名的有: 1.诗注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 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 2.文注 南宋邱晔编注的选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明末茅维的《东坡先生全集》。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3.词注 近人朱祖谋的编年本《东坡乐府》。 今人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
编辑本段传世佳句
词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2.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水调歌头》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书法(19张)9.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 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江城子》 1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八声甘州》 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 1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 15.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 16.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1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 19.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2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 2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2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3.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2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25.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 。 《念奴娇·赤壁怀古》 2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27.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 2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诗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夜》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陌上花》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吉祥寺赏牡丹》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游金山寺》 7.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晓景》 9.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0.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1.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澄迈驿通潮阁》 12.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庐山烟雨》 13.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有美堂暴雨》 1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15.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 1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18.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登表海亭》
文句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晁错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4.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编辑本段文人评价
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跋东坡醉翁操》)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 (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却扫篇》)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老学庵笔记》) 陈洵: 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海绡说词》 王国维: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朱宣咸中国画《苏轼诗意画--春江水暖》。 蔡嵩云: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柯亭词论》) 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笤溪渔隐丛话》)
Ⅷ 陕西省都有哪些值得一游的地方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黄河中游,古时在陕原(今河南陕县)以西,故周初就称陕西。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省会西安自西周、秦、汉至隋唐盛世,十二皇朝在此建都,为中国六大古都之首,古代东方文明的圣都。
陕西地形分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地三部分,历史文化遗存在三秦大地处处可见,亭台楼阁、庙观寺院遍布;秦地风俗代代传承。名胜古迹处处皆是,自然风光妩媚多姿。
主要名胜有:历史名城西安、西岳华山、临潼骊山华清池、秦始皇陵兵马坑、桥山黄帝陵、佛教圣地法门寺等:自然风光有太白国家森休公园、终南山,宝鸡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陕西大地,每一处胜迹,都有历代文人留下的诗篇;一山一水,都包含着一段动人的传说;一草一木都是造物的宠物,折映着日月的光辉。
黄金旅游线:
a.陕北民俗风情游:(此行重在体验陕北高原厚重的文化底韵和淳朴悠远的民俗。)
黄帝陵——延安革命圣地(宝塔山、清凉山、枣园)——榆林老城(红石峡、镇北台、红碱淖)
b.关中历史古迹游:(此线以西安为中心,先看代表古城历史的各类建筑,然后分东西两路,“东看兵马俑,西看皇陵与法门寺”)A线:古城墙——钟鼓楼——碑林——小雁塔——大兴善寺——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兴庆宫公园——半坡遗址B线:骊山——华清池——兵马俑博物馆——华山 C线:茂陵——杨贵妃墓——乾陵——法门寺——太白山 市内的话大雁塔,小雁塔,大唐芙蓉园,钟楼鼓楼,碑林,大清真寺都不错。
室外的话有兵马俑,华清池(可尝试当年杨贵妃泡的温泉),骊山(上面有周烽火台遗址和西安事变遗址),乾陵,法门寺,翠华山,王顺山,太白山,华山。
地方小吃去西大街鼓楼旁边,有一条回民街,全是陕西特色小吃,一天都吃不完。 备受关注的“陕西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评选终于在万众瞩目中落下帷幕。经过报名、筛选、投票和组委会最终认定,陕西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近日新鲜出炉。 在最终入选的10个景区中,以秦文化为特色的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 秦阿房宫;以唐文化为特色的是华清池风景区、法门寺博物馆以及新崛起的著名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以优美自然的景观入选的有华山、太白山以及黄河壶口瀑布;以建筑、文化见长的有西安钟鼓楼和碑林博物馆。这十大景区中,既有风光秀美、极具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悠久、民俗风情浓郁的人文景观,可谓各有千秋,互有不同,但都能反映陕西乃至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地理特点。 在随后将进行的全球公选中,代表秦文化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代表唐文化的华清池风景区、西安标志性建筑钟鼓楼以及自然景观类的杰出代表华山风景名胜区、文化类杰出代表碑林博物馆将代表陕西参加最终的全球公选。 秦风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上榜理由:1974年在秦陵东侧发现的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撼的世界,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三个俑坑总面积两万余平方米,共有陶俑、陶马约8000件,现已发掘出土的陶俑、陶马2000余件、战车30余乘、各类青铜兵器40000余件。陶俑、陶马的大小和真人、真马相似,种类众多,排列有序,气势磅礴,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79年建立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数以百万计,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是陕西、西安旅游业的象征。 秦阿房宫 上榜理由:“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始建于公元前212年,后毁于项羽一炬。现在的阿房宫景区是在阿房宫遗址上兴建的,艺术地再现了阿房宫前殿、兰池宫、六国宫室、长廊、卧桥、磁石门、上天台、祭地坛等众多建筑,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使游人能够充分领略2200年前秦文化的绚丽多姿。 唐韵 华清池 上榜理由:“不尽温柔汤泉水,千古风流华清宫”。这里自周幽王修建骊宫至唐代几经营建,先后有“骊山汤”、“离宫”、“温 泉宫”等称号,唐李隆基诏令环山列宫殿,宫周筑罗城,赐名“华清宫”,亦名“华清池”。1959年,郭沫若先生挥笔写下“华清池水色青苍,此日规模越盛唐”的名句,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华清池的风貌与发展。华清池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传奇爱情故事而声名远播,又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备受关注,是一处改写中国历史且极具传奇色彩的著名皇家园林。 法门寺博物馆 上榜理由:与千年古刹法门寺为邻,以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珍贵文物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佛教艺术博物馆。1987年4月,封闭1000多年的法门寺地宫重新面世,出土了世上仅存的佛指舍利和唐朝七位皇帝供奉的数千件皇室绝世珍宝,是20世纪考古及佛教文化的重大发现,对我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艺术史、中外交流史的发展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大唐芙蓉园 上榜理由: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全国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集中国园林及建筑艺术之大成,建于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上,占地1000亩,全园景观分为12个文化主题区域,全面再现了大唐盛世的灿烂文明。园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每天上演各种精彩节目及全球最大的水幕电影,是陕西旅游业的新贵。 鬼斧 华山 上榜理由:著名的五岳之西岳,南接秦岭,北瞰黄渭,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同时,华山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 地之一。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崖石刻多达上千处。“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传说广为流传。华山还是神州九大观日出地之一,著名景区达210余处,“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 太白山 上榜理由:秦岭山脉主峰,也是我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秦岭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太白积雪六月天”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巨大的高差,形成了太白山内气候、动植物带明显的垂直分布。这里以森林景观为主体,文物古迹点缀其间,生物种类丰富珍奇、山地地貌奇特险峻、温泉资源得天独厚、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构成了一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的生动画卷。 黄河壶口瀑布 上榜理由:“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闻名遐迩的壶口瀑布位于秦晋大峡谷河段,素有“金瀑”之美誉。瀑布两岸苍山巍巍,危石突兀,雄浑古朴,瀑流排江倒海,慑人魂魄,如狮吼,如惊雷,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我国第二大瀑布。 神工 西安钟鼓楼 上榜理由:西安标志性建筑之一,均始建于明洪武年间,钟楼为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楼内贴金彩绘,雕梁画栋, 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鼓楼为重檐三滴水与歇山顶的木结构,凭栏可眺望终南山与城市景观,是我国现存明代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长陵陵恩殿的一座大体量的古代建筑,与钟楼为姐妹楼,有“晨钟暮鼓”之说。 碑林博物馆 上榜理由: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名碑最多的石刻艺术宝库,拥有浩瀚的藏品,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世人誉为“东方文化宝库”、“书法艺术的渊泉”、“世界最古老的石刻书库”。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陈列着从西汉至清历代碑石3000多件。“石刻艺术室”集中陈列西汉至唐代的石刻艺术珍品70多件,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书法及绘画艺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中华之行,魅力之旅”,辽阔的中华大地孕育了无数惊天奇景,五千年灿烂文化留下了辉煌印记,这不仅让炎黄子孙倍感骄傲,也让所有世人叹为观止。中华大地的神奇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到此观光览胜,体验全人类共有的华夏文明。 人常说,看中国50年的变迁去深圳,观500年的历史上北京,而要了解5000年的中华文明,只有咱三秦大地能担此重任!所以在此次“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评选中,“陕西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尤其受到世界瞩目,这不仅是陕西旅游的骄傲,也是华夏文明的骄傲……
Ⅸ 陕西安康有什么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
一、陕西安康的民俗风情:
【文化】缘于安康特殊的地域,尤其是历史上的移民活动,使安康在与周围多元文化相交相切中,交汇融合、嬗变成一个独具特质的区域文化。安康曾是古代巴国之地,又是蜀国的属地,巴蜀文化奠定了安康文化最早的基因;汉水流域是荆楚文化的摇篮,也是荆楚文化的根基。荆楚文化对安康人文的漫长浸润,在安康的风俗民情、人格心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秦风楚韵;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羌氐文化,也为安康文化增色添彩。兼收并蓄,集万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浑刚强,又有荆楚之柔媚清丽,也有三秦之古朴粗犷,还有中原文化的质朴通达。既沉实稳重又洒脱灵秀,既飘逸浪漫又憨厚野朴。刚而不烈,柔而不软,兼具四方气脉而又独具风韵和骨质。这些特色不仅表现在文学、书法、雕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上,更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门类中,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小场子、八岔戏、安康道情、龙舟节等已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绚丽多彩、鲜活质朴的安康文化正魅力四射。
【民俗】安康受自然条件、人口构成、经济特点、宗教信仰、文化状况等影响,民俗风情复杂多元。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安康秦风楚韵,民风淳朴,注重礼仪,民俗独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诸如春节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正月十五闹元宵、耍社火、猜灯谜;清明节扫墓,祭奠祖先;端午节门上悬艾蒿、吃粽子;中秋节家人团圆,吃月饼、赏月;重阳节登高、赏菊;腊八节吃腊八粥等,这些习俗与全国其他地区大同小异。进入21世纪后,也有人除了保持着一定的传统节令习俗外,开始过起了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受巴蜀和秦楚影响的安康人,民俗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有人将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概括为“安康八大怪”:“家家户户泡酸菜,蒸面稠酒人人爱,尼龙袜子套草鞋,石板上房当瓦盖,背篓里面把娃带,虫虫能当下酒菜,杀猪不卖薰起来”。以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充分表现出安康人的质朴、淳厚、粗犷和豪爽。安康的民俗风情,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中。从书法绘画、剪纸、雕塑、戏剧和地方小戏到工艺品的编织和制造;从龙狮共舞的社火到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既有秦巴文化的风采,又有江南水乡的神韵。
二、安康历代人文景观最典型者叙述如下:
1、 虞帝庙
《前汉书》应劭注云:“在西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舜居妫讷,在汉中西城县西”。又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刘备 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郡降魏,魏文帝改为魏兴郡治。城内有舜祠,汉高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祀焉”。舜祠在今江北,《兴安州志》云:“过中渡一里,舜曾居此,一名姚墟。”又云“明隆庆中(1567-1572),建正殿五间,大门、重门各三间。”刊碑榜曰:“虞舜陶渔河滨处”。明万历十一年(1583)毁于水,庙宇坍圮。万历四十六年(1618)关南道吴愈、兴安知州许尔忠重修,“殿庑门垣,黝垩丹漆,悉则故制”。许尔忠撰《重修虞帝庙碑》文,略云:“兴汉江之北,旧传为姚墟。《帝王世纪》可按也。(明)隆庆己巳岁(1569),士人耕田得琉璃脊兽、甬道暨剥落残碣,依稀记大舜陶渔河滨处”,“当事者闻于朝,创建崇祀,春秋享献。”今碑佚文存,遗址上尚有万历四十六年重修时,阁城士民所立之“虞帝陶渔河滨处”石碑榜文一通。清嘉庆十三年(1808),兴安知府叶世倬倡首再修,著名学者张澍亲赴遗址考察,后撰《姚墟考》一文,辨析舜居安康的理由,并引晋朝人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今安康有姚墟者,西城本魏之安阳县,晋太康初(约在公元280—283之间)改为安康。故安康谓之妫墟,或谓之姚墟也”。帝舜姚姓,名重华,故有姚墟之谓。
今存世帝舜遗迹,湖南为巡狩驾薨之虞帝庙;浙江余姚为“舜支庶所封,舜姚姓,故曰余姚”;冀州蒲坂姚墟,张澍认为乃司马迁“据其所迁者而称之。”都没有“陶渔河滨处”的提法,这个典故出自战国《韩子》一书,韩子曰:“农者侵畔,舜往耕,期年而耕者让畔;河滨渔者争坻,舜往渔,期年而渔者让长;东夷之陶者苦窳,舜往陶,期年而器以牢。”安康古人认为这里就是帝舜陶渔之处。是以至光绪 间,安康知县屈寿昌特将《虞帝陶渔河滨处》石碑榜文作亭以护之。可见虞帝陶渔传说之久远,入人之深广。因此重建虞帝庙,不仅可以展现安康人文历史之悠久,而且因虞帝陶渔河滨大大提高安康知名度,实为一处不可舍弃的人文景点。
2、 翠光台
又称“翠光遗台”,安康古八景之一。创建于宋,北宋真宗二年(公元998),翰林院侍读学士杨徽之游山南,有《翠光台》诗云:“钓舟浮浅濑,一舍绕重林;云放千峰出,花藏一径深。”明成化十四年(1478)创修之《金州志》,翠光遗台为八景之一,白河知县普晖诗云:“云山面面树苍苍,独有遗台拥翠光;乱抹晴烟横古渡,轻飘瑞霭弄斜阳。”万历间,兴安学正李正芳;康熙时,兴安知州王希舜在八景诗中,都赞扬了“翠光遗台”的美景。
因为翠光台是地方一个重要人文景观,于是到了明代衍变出一段美丽神话,据康熙《兴安州志》之《仙释》载:“郭尚灶卖酒翠光台下,有道人吕姓,在柴扉道院中,往来尚灶店中饮。尚灶不取一文,如是数年。道人授一丸,投龙窝水中即成酒。道人去后数年,复来,携尚灶往香溪炼丹,从翠光台端飞去。”今翠光台虽然已废,但作为安康古八景之一,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却十分丰富,是安康历史上极为著名的古建筑,重建翠光台不仅可以恢复古八景,也是游人凭眺汉川,登高揽胜的景点。
3、忘归亭
北宋熙宁七年(1074)建,据《兴安州志》载:“在州西南五里,宋陈师道有记。”其略云:“相与登斯 亭以向座,则又云意舒徐,气血和平,遽然而笑,栩然而歌,超然而忘归。其山川之美,临观之乐,不言而知,言不能尽也”。
陈师道为江西派重要诗人,文师曾巩、诗师黄庭坚,雅奥自成一家。元祐中,苏轼荐其文行,授徐州教授,累迁秘书正字。熙宁间,其父为金州通判,师道尝客居金州,作《忘归亭记》。
4、至喜堂
南宋淳熙间太慰部浩建,淳熙初,郭浩以安抚便知金州,招辑流亡,开营田,积赢钱十万缗助户部,封太子少保,于是在金州构堂建楼,时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而至汉中,特为诗讽谏郭浩不要因修了华丽的堂室而消磨斗志,甚而抱有隐退思想,金人仍在河洛一带与宋军争战,鼓励郭浩以国家大局为重。这首诗就是著名的《题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安康甲第天下传,玉题绣井摩云烟。落成鼓吹震百里,意气欲压秦山川。第中筑堂最宏丽,奎画岌岌蛟龙缠。知公所喜在勇退,顾视解组如登仙。公心虽尔天未可,终倚北伐铭燕然。十年宿卫功第一,小却卧护长淮边。帐前犀甲罗十万,幕中珠履逾三千。愿公小缓高枕计,既今河洛犹腥膻。出师鸡鹿拥皂纛,画像麒麟峨玉蝉,是时公喜客亦乐,为公满写黄金船”。据说,郭浩读诗后,即放弃了急流勇退的念头,参与了北伐金人的战争,卒赠少师,谥曰恭懿,在金州立祠奉祀。
郭浩是抗金名将,陆游 是爱国诗人,此一段公案,实足为安康山水增辉。因此重建至喜堂,可使安康历史悠久的人文精神得到实物证明,从而也可使安康城山水之美更加完整。
5、忠惠王庙
在西堤南端,奉祀唐中和年间金州刺史崔伟。据康熙《兴安州志》载:“创建于宋,有元人二碑在焉,其一云:‘神之功德,宋已刻石,嘉定五年重加封号,至正改元,辛巳(1341)十一月重修行祠,金州吏目康道积撰文’。另一碑文,则兴元学政黄理仙撰(文载《安康碑版钩沈》,碑现藏于陕西省西安碑林),题曰《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碑文记载了元末红巾农民起义军攻占安康的历史事实,同时也赞扬安康“去城百步,有汉江之清波自山番冢荡漾东流,历洋州萦纡数千百里而至于金州之境。其舟车辐辏,商贾接踵,实秦头楚尾之都会也。”特别是碑阴镌刻了五十多元代军政官衔和少数民族(蒙、回、维族)姓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性,在国内石刻艺术长廊中占有一席之地。
明正德二年(1507),金州刺史王溥重修并建山门廊庑;清康熙时,兴汉镇总兵官程福亮捐资补葺,黝垩丹漆,金碧辉煌,诚一郡胜景。光绪二十一年,陕安镇总兵官姚文广再修,恢宏其规模,并建碑亭,庙貌更加宏阔雄丽。今虽不能恢复庙貌,但为了证明安康人文历史的博大精深而不仅只是山色水光,仍可以复制重刊《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于西堤南端建亭以护之,使之成为安康城区一个重要的景点。
6、 药王山(庙)
《兴安州志》云:“西南五里曰药王之山,孙思邈之神居之。仲春初吉,郡人争赴,其俗然也。”又说:“药王庙,孙真人思邈常往来山中采药,后人立庙城西五里士阜之上以祀之,殿前黄扬一本,相传已数百年矣。”庙建于宋,明成化八年(1410)郡守郑福葺修饰;万历间,郡药肆捐重金恢郭之,美仑美奂,遂为郡城士民游乐之区。古人题咏甚多,刘应秋《十月朔后,同诸友痛饮药王山》:“列坐呼卢兴未阑,澄江日晚晚天寒,壶倾木客休估酒,醉卧螺纹第几盘”,尤为脍炙人口。又有“封苔倚石凸还凹,俯背飞鸦高复低;有客登楼传老句,逢僧说偈止儿啼”等诗句。光绪中,医士郭天元筹款重修,署西安府事宫尔铎为之记。其略云:“邑西药王山,兴郡之胜景也,一湾碧水,青山四围,景色翠茜,不可名貌,游观之乐莫先焉。”
今药王山已成殡仪馆,夺一郡之风水,殊为可惜,若能迁出,重修药王殿,旁建小亭,连山虚郭,沿山脊升降,娇若游龙之势,将是何等壮丽雄奇!
7、文昌宫
安康郡城香溪洞公园已成景点,以此为轴心,城区负郭之南,西有药王之庙,东则重建文昌宫,彼此呼应,连成一线。文昌宫创建于明嘉靖间,《兴安州志》载:“南七里曰文笔之峰,岌然刺天,满 岁春暮,野花被山,其旁一峰,为明时州守郑时亨所增筑,建文昌宫于其上”(在陈家沟脑东岸山上。)清光绪十九年,知府童兆蓉在旧址上重建文昌宫。安康举人罗钟衡撰《重修文昌宫碑记》,略云:“旧址上加砖积土筑为高台,盖与城郭相望也。门外伐石为路,宽一丈,长五十丈,下至山麓,陈家沟水环绕焉。又为石桥达于两岸,所以便往来也。登阁眺望,觉阁之壮丽,出云气而摄斗牛。所谓‘两城烟火,了如指掌’。至于原溪映带,平畴如画,远带汉水,樯帆上下,而既见者皆出乎履舄之下。汉之北上台、中台、下台,势若星拱,而牛山之峥嵘靓丽遥相影对,其左右则龙王寨矗立于东,鲤鱼小盘据于西,合形辅势,无不效伎于山门之前,亦郡中一大奇观也。”
除以上几处久负盛名古建筑外,据康熙《兴安州志》载,还有若干亭台楼阁,录如下:
8、望江楼 《兴安州志·古迹志》:“在汉南岸,昔人观竞渡处。”
9、望云亭 《兴安州志·古迹志》:“在城东北三十步。”
10、 绮川亭 在州治北。
11、翠光亭 在翠光台之左。
12、 枕戈碑 “又曰御书亭,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御书‘枕戈’二字赐郭倪,立碑西城。”
13、 回龙观 “在郡城西北隅,汉水之滨,竹树丛集,绀窗掩映,尽堪游目,清康熙时胡恺建,”知州王希舜撰《回龙观碑记》。
安康又有四大丛林,名著于外。据《兴安州志》载;万春寺:创建于唐咸通年间,南岳怀让祖师开山。明嘉靖四十年重修,林木郁葱,昔有大竹千竿,翠绿可爱。被明陕西按察使张涣誉为“可绘真图”的寺庙,庙前白云洞石窟,有唐至明题咏10余首。天圣寺:在西津渡之南,创建于宋,规模雄阔,壮丽可观。明嘉靖吏部侍郎温仁和《游天圣寺》诗:“红日浴江蒙雾雨,晨钟礼佛听蛟龙。”是郡人暇日 趋之地。新罗寺:在西津渡北,唐贞观时新罗国(今韩国)僧人建,内有怀让禅师读书庵。东岳庙:即双溪寺。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宣抚使张浚重修,郡守王彦董其役,明末毁于兵火。顺治间重修,嘉庆间再修,请西蜀高僧日杲主持,易名双溪寺。近代著名高僧印光大师在此学习戒律,开端净土。以上四庙形成犄角之势,中间一脉汉水,映带郡城,布局十分精奥。
Ⅹ 名胜古迹导游词400字
杭州西湖是我国十大名胜之一,面积5.6平方公里。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站在西湖岸边,胸中顿觉朗然:满眼一片烟波浩渺的湖水,环绕着绵延起伏的山峦。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周围,繁花似锦,芳草如碧,曲径风荷,树影斑驳。经过历代装点,使江湖、山林、洞壑、溪泉、春华秋实、夏荷冬雪等自然之胜与左刹、丛林及园林艺术家的雕凿融为一体。
早在南宋年间,西湖即有“十景”著名天下,它们是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南屏晚钟、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之首,堤上遍种桃柳。每当春天的黎明时刻,月落星稀,晨钟初响,悠扬悦耳。此刻堤上垂柳低拂,晓霭迷茫;放眼晓雾中的湖光山色,耳闻百鸟和鸣的啾啾之声,使人飘飘欲仙。
断桥残雪,是神话《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相会定情的地方。断桥是白堤与陆地相接的一座石拱桥,由于神话传说,使它家喻户晓。断桥两旁,桃披红云,柳笼绿雾,香风送爽,波光摇翠。待到冬末积雪末化时,这里又是观赏雪景的好地方。
三潭印月是在苏东坡治理西湖后,作为湖界而在水中立的三座小塔。塔状如花瓶,浮漾水中。塔面有五个距离相等的圆洞。月明之夜,塔内点起灯火,水面上就会映出很多月亮。其景扑朔迷离,忽兮晃兮,胜似仙境。
杭州为吴越古都,又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人物辈出,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史实和传诵千古的诗篇,与西子湖畔大量名胜古迹如在西子湖畔的岳王墓、秋谨墓等,互为印证。另外,还有游客必往的灵隐寺、虎跑泉、六和塔等,构成以西湖为主体的30平方公里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如今的西湖正以其更加妩媚的美姿,吸引着五洲四海的宾朋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