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墩遗址
Ⅰ 在真实历史上,西域诸国结局是怎么样消亡的
塔里木河(笔者摄)
在斯文·赫定实地的勘测中,在渭干河之北,又分出一条新河,称“英奇克河”,同时,该图上所表示的沙雅以下的渭干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并流入塔里木河,而在斯坦因1913年的实测地图上,则为常流水河流,也一直流到塔里木河,但到了今天渭干河和英奇克河也因为沙化而干涸了。
Ⅱ 于田县有哪些旅游景点
于田县风景名胜主要有古老的喀孜拉克遗址(媲摩城)、喀拉墩遗址、火山遗址、阿什库勒冰碛湖古代冰川遗址;高原村寨、长寿村探奇、大漠圣泉、圣母滩、沙漠村庄、龙湖风景和被誉为"世界沙漠旅游景观之最"的达里雅博依等旅游景点。
Ⅲ 为什么古城是沉寂的
至今,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的所有古城,比如楼兰、尼雅、丹丹乌里克等,都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着相关记载,而且这些古城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典籍的指引找到的。但处于沙漠中心的这座圆沙古城,却不见于任何史书记载。而新疆在此之前发现的古城,几乎毫无例外地被外国探险家如斯文赫定、期坦因、伯希和、普尔热瓦斯基等人抢先一步发掘过,但这座圆沙古城却从未有人发掘过。
斯文赫定、斯坦因以及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都曾到过距离圆沙古城不远的喀拉墩遗址。喀拉墩遗址位于于田县北的沙漠中,与于田县的直线距离约190千米。这个遗址的年代大约在魏晋时期,比新发现的圆沙古城要晚得多。也许考古学家们认为喀拉墩便是人类在沙漠中的最早的据点了,他们没有想到一个更宏大、更古老,也更神秘的古城正在40千米外的沙海中默默地等着他们去发现。
Ⅳ 介绍精绝文化及遗址等
http://ke..com/view/324787.html?wtp=tt
精绝国,最早见于《史记·西域传》:“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 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这是活跃在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小王国 殷实而富庶。 时过四五百年,玄奘取经东归时看到得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记》:“媲麽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 泽地热湿,难以履涉, 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残缺史料仅记于此,精绝国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历史学界现在普遍认为尼雅即为古书中的精绝古国。
《自然之友》原文
〖编者按:在上一期的《通讯》中,我们刊登了吴礽(音仍)骧先生写的《河西考古之余》一文,从考古的角度谈到古代开拓西北的教训。本期,我们再转载生态作家沈孝辉先生发表在《北京观察》2000年5月号上的这篇文章。相隔近30年,他们二人在同一地区,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实地考察,竟达到了几乎完全相同的结论。这再次向我们证明:在我国的西北,历史上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灾难,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惨痛的历史事实。任何稍有环境生态意识的当代人,都不能对此等闲视之。〗
一
在塔里木盆地旅行,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缘的绿洲——若羌、且末、民丰、于田、策勒、和田、皮山、莎车、麦盖提,一站站走去,无论你走到哪一个偏僻的角落,都可以听到民间流传的有关沙埋曷劳落迦古城的有滋有味的传说。 1300多年前的唐玄奘听过;1OO多年前的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听过;今天,塔里木的子孙也会讲给每个客人听。沙埋古城的确是一个具有超越时空魅力的故事,虽然经不知多少代人的口口相传和加工改编,因而出现了许多“版本”,但仍具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最初记载的那种警示意味。
传说古代于阗(音田)国(今和田)的北方有一个安乐富足,但不皈依佛法的城邦,名叫曷劳落迦。某日,街头突然出现一个装束奇特、相貌古怪的游方僧。曷劳落迦的国王得到禀报,居然下令说:任何人都可以对他掘沙扬土驱逐。于是游方僧不但化不到斋饭,反而到处遭受驱赶,只有一位礼敬佛像的忠厚长者表示关切,私下提供饮食。游方僧对长者说,由于本城居民扬沙驱赶我,将会受到灭顶之灾的惩罚。我走后,上天将会降下一场沙雨将曷劳落迦湮没,生灵灭绝。你必须及早离开。
仁慈的长者闻讯连忙四出报信,却无人相信,反遭讥笑污辱。长者见人们已经无可理喻,只好独自逃生。游方僧走后第七天夜半时分,整座城市正在梦乡,突然,凶猛的的沙雨伴随着狂风从天而降,倾刻之间埋没了这个繁荣的城邦。从此,曷劳落迦变成沙山,永远沉睡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中。
二
沙雨湮(音淹)没曷劳落迦的传说,并非全无根据、仅为弘扬佛法而凭空杜撰。这是塔里木历史的折射。你只须抹去故事里的神话色彩,就会发现在这个半睡半醒的传说之梦中所蕴含的可怕的真实,以及人类破坏环境就必遭天怒和天谴的真谛。事实上,它显然是根据西域历史上某个被风沙摧毁的绿洲古城的事件加工而成的。
那么曷劳落迦究竟是丝路南道上的哪座古城呢?几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逃离曷劳落迦的长者来到一个叫做媲(音僻,媲美)摩的繁荣的绿洲定居。玄奘从和阗去尼雅(古精绝国)的途中曾经访问过媲摩,他也可能是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提到过的“培因”。1901年斯坦因曾根据古籍和当地人所提供的线索,在策勒县北部的沙漠中发现了媲摩遗址,当地人称之乌宗塔提,即“远方的古城”之意。
尼雅(精绝)古城遗址(汉晋至前凉时期)
我们不妨按常理来推测一下:媲摩似应距曷劳落迦不远,并且两城属于同一古老的河流或者是十分临近的水系,同时曷劳落迦应在媲摩地下游方向,即更深入沙漠北部的地方。不难查出,符合上述条件的古城现已发现的有三座:喀拉墩、丹丹乌里克和园沙。
有学者认为,曷劳落迦故地应在今于田县克里雅河下游的大河沿附近,很可能是汉代喀拉墩古城,方位、历史时期、放弃原因等要素均吻合。
喀拉墩古城已被沙仓掩埋(北朝时期)
喀拉墩是近代起的维吾尔语的名字,意思是“黑沙包”,因古城边上有两座高达20米的红柳沙包而得名。喀拉墩南距于田县城 190公里。
在古代,克里雅河从腹心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注入塔里木河。而喀拉墩正处于接近沙漠中心的位置,但它究竟是于阗王国历史上的哪座城市,至今尚无定论。
然而,喀拉墩古城历史上并非不信仰佛教,恰恰相反,城中有汉晋时代的佛殿、魏晋时期的佛寺佛塔,因此不可能是曷劳落迦古城。同样理由,曷劳落迦也不可能是丹丹乌里克古城,何况它位于克拉墩的西南部,更偏离大漠的腹地。
丹丹乌里克遗址黄沙漫漫
依笔者所见,曷劳落迦更像是近年在喀拉墩西北41公里发现的从未见史书记载的园沙古城。园沙古城因其周围的圆沙包而得名,城中未发现有佛殿、佛寺、佛塔之类建筑。与曷劳落迦的传说吻合。园沙古城的湮灭确与沙尘暴即环境的恶化有关。然而古城的沙化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这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城中1.2米厚的土层,最底下是淤泥芦苇,往上渐渐存了细沙,越接近上层沙化越严重。考古发现,虽然园沙人盖房、冶炼、做饭、制造生活用品,样样都取自胡杨,但在城周围12公里的范围内却找不到一棵胡杨的残株。情况是明显的:过量砍伐林木,破坏了沙漠生态系统,加剧了绿洲生态的恶化。尽管园沙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还是个谜,但沙化不能不是诸多推测中分量最重的一个。毕竟,古城的历史遗存已经埋在座座沙包之下。
玛扎塔格古戎堡(汉唐时期戎堡,玛扎塔格原称通圣山)
三
沉睡在沙漠中的乌宗塔提(古媲(音僻,媲美)摩遗址)佛塔残迹
寻找曷劳落迦,对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而言,可能是一件足以令人热血沸腾的工作;然而,对于生态学家来说,曷劳落迦究竟何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近百年来,在塔里木盆地的瀚海大漠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沙埋古城。我们只须将它们顺序排列,就会得出惊人的结论:
楼兰古城,位于古孔雀河下游,罗布泊干湖盆西岸,东距今尉犁县县城32O公里;
伊循遗址(即米兰古堡),位于古米兰河下游,距今若羌县县城东北80公里;
汉且末古城,位于车尔臣河下游,今且末县县城东北 15O公里;
精绝古城(今尼雅遗址),位于尼雅河尾闾,北距今民丰县县城150公里;喀拉墩古城、卡拉当格古城、园沙古城,均位于克里雅河下游,分别北距今于田县县城 19O、2OO、22O公里;丹丹乌里克遗址距今策勒县达马沟乡北90公里;
玛利塔格古戎堡,位于和田河中游,北距今和田市2OO公里;
皮山国古城,距今皮山县城东北17O公里处……
我们只须将上述古城和古遗址标示在地图上,并用一条虚线将其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都葬身于沙漠腹地;而现代丝绸之路——公路干线及其所连接的绿洲城镇,又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历史上,楼兰曾经是东西方陆路交通的枢纽,伊循城也有通衢直达敦煌,而今均已被库姆塔格沙漠所阻隔,通途变天堑,那“商胡客贩,日奔西下”的动人画面,已被沙丘、戈壁和雅丹风蚀地貌并存的荒凉景观所取代。沿着从若羌至且末的现代公路,可以见到雪峰与沙山并峙的奇观,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涌过了公路,直扑昆仑山的脚下。从民丰到皮山长达七、八百公里的公路,被步步进逼的沙漠紧紧地挤在了昆仑山山前的洪积扇上。强烈的风蚀沙化,迫使皮山和民丰两县县城二度搬迁,而策勒县县城则三次搬迁。古、今丝绸之路竟然平均相距1OO公里之远。这一铁的事实,对于自汉代以来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形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已令人一目了然,无须再作任何阐释。
楼兰古城遗址(汉代楼兰王国,公元5世纪为丁零所破)
四
所有这些曾经在丝绸之路上繁荣过、喧闹过、骄傲过、闪烁过迷人色彩的西域古城,如今,连同它们创造的绚丽的文化,权力与财富、光荣与梦想,已统统被无情的流沙抹掉,竟然无一幸免!
沙漠是冷酷无情的。然而,人们在感叹之余,恰恰忽视了,冷酷无情的现代沙漠的制造者,正是人类自己。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古绿洲的演变,基本上遵循着不断从下游向中上游攀升的模式。如两汉及晋代的古城多建于内陆河的下游尾闾(音驴);隋唐时代的古城,多建于中游;而宋元期间设置的古城,多位于现代绿洲的外围。也就是说,随着绿洲不断从河流下游向上游节节退缩,城镇随之节节迁移,而荒漠则节节进逼。迄今一部塔里木的历史,就是绿洲退缩、沙漠扩张的历史。
将古代绿洲与现代绿洲作个比较就会发现,古人的生存环境远比今人优越:那时候河流更长,水更丰沛,森林和草地更茂盛,野生动物更加繁多,土地也更广阔肥沃。正因为如此,故宜牧、宜农、宜采集和渔猎,成为人类社会早期的伊甸园。由汉至唐,横贯西域的丝绸之路从兴起到繁盛,留下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并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汇中铸造出了独树一帜的西域文明。
对于塔里木盆地古代绿洲城邦的废弃,西域文明古国的消逝,学界有过种种推测:如战争破坏论、瘟疾流行论、气候变干论,等等。其实,这些论说都缺乏历史与科学的根据,对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发展变化过程未做全面的了解。因为,只要存在良田沃土,战争破坏了人们可以重建家园,瘟疾过去了可以重新使用,谈不到废弃。至于气候变干论,也站不住脚。我们知道在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的变迁曾经对生态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在人类短暂的历史时期,这种变化并不显著,因为地质时期的变化以百万年为单位计算,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不过几千年。
古人曾夸耀的“沧海桑田”的丰功伟绩,实则留下更多的却是林草变桑田,桑田变荒漠的真实故事。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确曾拥有过繁茂的大森林,丰美的大草原和富饶的绿洲,而“一不留神”丧失了它们,只不过是恩格斯所说的“眨眼的瞬间”。所有这些过失,都只能怪人,不可怪天!
生活在尼雅河畔绿洲中的现代维吾尔族少女。她们是否了解沙埋古城的历史?她们能否守住今日的绿洲?
五
安迪尔是和田地区的一座偏僻的小镇。依傍着小镇悄悄流淌的安迪尔河如一个害羞的小女孩,行进不远便急匆匆地一头扑进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怀抱。当地人流传说,在安迪尔河消失处的沙漠中,步行约一周的路程,有一座曾经相当繁荣的城邦,不知什么原因和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座人烟断绝的死城。
我后来了解到,这是一处从汉晋一直延续到唐代的古城遗址。虽然安迪尔古城不可能是曷劳落迦,但是关于它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却引起了我的兴趣:
不知道这座古城究竟受了什么魔法,只见城门洞开,街市寂然,建筑如新,而空无一人。遍地堆放着来自古罗马、古印度和古中国的奇珍异宝.随手捡上一两件拿出去,可供你一生衣食无虞。可是这些珍宝,只能供你在城内玩赏、享用,如果你想永远据为己有,把它们带出古城,那巨大坚固的城门就会自动关闭,同时阴云四合,沙暴骤起,使你无法离开。当你一旦放弃了非分之想,把攫取的宝物放回原处,天空即刻晴朗,城门即刻大开,放你自由出入。
细细品味咀嚼,这真是一个同“沙埋曷劳落迦”一样寓意深刻的故事,或许就是它的姊妹篇。诚如圣雄甘地所言:“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人对自然的索取不能超过她的给予,不能超出自然的承载力,否则就会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那掩埋在利比亚沙漠中的金字塔、掩埋在内夫得沙漠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其实也都同掩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曷劳落迦和安迪尔古城一样,都向后人讲述着同一个故事。
米兰(伊循)古城遗址(唐代汉唐时代)
古代文明终因认为破坏化作沙漠中的片片废墟,现代文明也会犯同样的错误,而重蹈覆辙“惊人相似的历史覆辙”。有人称:“西部蕴藏着无限的商机”, 仿佛那遍地黄沙一夜之间都化作了满地黄金,有的报纸竟出现了“走,到西部去拾第二桶金!”这样耸人的标题。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商业化炒作和舆论误导。实际上,中国的西部开发任重而道远。中国西部不同于美国西部。美国开发西部时,那里是生态完好的处女地;而我国今日的西部开发却是在前人两千多年开发基础上的再开发,而前人留下的又是一片急待治理的破碎山河。西部建设首要的是生态建设。如果不首先改善环境,偿还前人的生态欠账,并在开发的全过程将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那么,就会像塔里木民间故事中所警示的那样,西部将“城门关闭”、“沙暴骤起”。那时候,我们的后代会不会再去沙丘下面寻找我们在21世纪留下的当代“曷劳落迦”,并演绎出一段新的“前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故事呢?
(图可能贴不上去)
参考资料:自然之友2000通讯第2期
Ⅳ 新疆于田县那儿的经济状况如何县城有多大
2006年至2010年,于田县地区生产总值累计达44.15亿元,是2001年至2005年累计总产值的1.87倍。面积是3.95万平方公里。
于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距首府乌鲁木齐1300公里,距和田市180公里,全县总面积4.032万平方公里,辖13个乡、2个镇、3场、1个老城区办事处,175个行政村。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农业县,全县耕地面积38万亩,人均耕地1.73亩,总人口21万人,其中维吾尔族20万人,占总人口的98.3%,汉族人口3562人,占1.68%,其他还有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满族等民族。农业人口18.4万余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截至2010年,于田县幅员面积3.95万平方公里,下辖2镇13乡;总人口为22.48万人,有维、汉、回、哈、柯、满等民族。
当地主要商品有苜蓿、大芸、玉石、棉花、葡萄干、杏干、毛皮、甘草、小茴香。该县被国家农业部冠名为"中国探险旅游之乡"、"中国大芸之乡"、"中国大叶紫花苜蓿之乡"、"中国玉石之乡"、"中国胡杨之乡"、"中国寿枣之乡"。于田县名优特产主要甘草、大芸、红枣、苁蓉、核桃、葡萄、KIZIL GVL等;风景名胜主要有喀孜拉克遗址、喀拉墩遗址、达里雅博依等。
Ⅵ 新疆的古遗址都有哪些
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约7公里处, 东距库车城约60公里,北靠明屋达格山,前面有渭干河在山间蜿蜒流过,隔河屹立着雀尔达格山。在绵延数公里的沙石山壁上遍布人工凿出的石窟。
(苏巴什古城)苏巴什遗址也称昭怙厘大寺.位于库车县城东北20公里却勒塔格山的南麓,目前是一座大型的建筑群体遗址。这座寺院早在公元5世纪初便已存在,当时称为“且厘大清净”.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中,为唐代文化遗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三处的图片网址http://www.zhguwan.com/bbs/dispbbs.asp?boardid=157&id=1350
1906年至1908年,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斯坦因第二次对中亚新疆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本人根据斯坦因考察和发掘后出版的《西域考古图记》、《沙埋和阗废墟记》、《古代和田》等书为参考,对其第二次西域(新疆)考古调查和挖掘的古代遗址做一综合,以为喜欢新疆历史遗迹的人提供简单的线条。
斯坦因是西域(新疆)考古史上的江洋大盗,他卑劣地利用各种手段对新疆等地的古代遗址进行挖掘、剥取壁画、搬走佛像经书,凡能拿走的全部席卷一空,实为强盗,但他又是一个专注的西域研究专家,他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研究西域(新疆)奠定了基础,后人当辨证地看待斯坦因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1906年--1908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中亚(新疆、敦煌)的考古和研究。
他行进的是一条他自认的新的线路,有别于他的先辈们的足迹:从印度出发,经白沙瓦附近的印度控制区边境,经斯瓦特帕特汗部族领地进入吉拉德尔,由此穿越兴都库什山的主脉到达阿姆河上游谷地和阿富汗所属的帕米尔地区,再由帕米尔高原的中国的塔什库尔干进入喀什噶尔,去了和田绿洲、罗布荒漠、敦煌,再返回吐鲁番......
1900年--1901年,斯坦因第一次在我国新疆地区进行考古和发掘,并著有《古代和田》一书。而这次(第二次)考古研究后所著的《西域考古图记》既是《古代和田》的续集,又是一部巨著。
这部巨著涉及的地域包括了今新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巴音郭楞、吐鲁番、哈密和河自走廊等地区,调查和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阿克铁热克、喀达里克、麻扎塔格、尼雅、安迪尔遗址、米兰佛寺、吐蕃城堡、楼兰古城及附近遗址、焉耆锡克沁明屋及其附近石窟寺和遗址、甘肃西部汉长城和烽燧遗址、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和藏经洞等。在上述其发掘的遗址中,发现的遗物主要有雕塑、绘画、简椟文字(包括汉文、梵文、佉卢文、和田文、龟兹文、吐蕃文、突厥文、粟特文和回鹘文等),织物(丝、毛、麻、棉等)、钱币、碑刻、佛经残卷以及大量的陶、木、石、金属(金、银、铜、铁等)、玻璃、料器等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和兵器等。
这部巨著研究涉及的范围有:新疆考古学、河西地区考古学、佛教考古学、建筑考古学、古民族文字学、简椟文书学、铭刻学、钱币学和体质人类学等新疆、河西古代历史学、古文献学、历史地理学;新疆、河西古代民族史、古代民族文化史;佛教、摩尼教、景教和袄教;雕塑、绘画、音乐、舞蹈;地理学、吐鲁番敦煌学、古代社会学、丝绸之路史、东西方经济文化艺术交流史、古代国际关系史、古代服饰史和有关农业、手工业、商业、军事等诸多领域。
斯坦因盗掘的遗址中的文物如壁画、塑像等对我国的文物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他自己也在这部著作中直言不讳地描述过,给他不光彩的研究留下了历史的、真实的记录,也为后来的中国研究敲响了警钟。
一、塔什库尔干地区
1、克孜库尔干遗址(即今公主堡遗址)。在今塔什库尔干县达布达尔乡以南10余公里的山崖上。
公主堡为玄奘西行取经返回时在羯盘陀国(今塔什库尔干县地域)听到的传说所记载的。公主堡位于卡拉其古峡谷一座海拔约4000米的高峻崎岖山冈东侧,由土坯及夹杂树枝和灌木层组成,墙壁坚固。斯坦因判断该遗址建于汉代,但遗址内无任何汉时淘片等物,该地“可能仅仅被用作一处在危急情况下的临时避难所,而不是一个长久性占据的地方”。斯坦因还在遗址下的山谷缓地发现有垦殖过的田地痕迹。
1972年,新疆考古学家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察,认为该遗址的城墙历史只有300多年,即为清朝所建。
公主堡因玄奘所记载的塔吉克族祖先关于“汉日子孙”的传说而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斯坦因对公主堡遗址有详细介绍。
2、阿克塔木遗址。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城附近,,由一圈围墙构成,上部为土坯,下部由粗糙的砾石建成。该遗址修建年代不详。
3、其其克里克遗址。(即玄奘记载的福舍遗址),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北的峡谷中,已为废墟,为古丝路为过往行人和商旅提供休息和供给的驿站。
二、喀什阿图什地区
4、可汗沙尔遗址。位于喀什市北,坐落于阿图什河北岸一座约高20米的黄土墩上,有残留佛塔。
5、三扇洞遗址(即玉其买尔万遗址,今称三仙洞)。位于喀什市北10公里的今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半山腰中,为佛教洞窟,开凿于东汉时期,为今喀什地区保留最完整的一处佛教遗址。洞窟内绘有大小不等的各种佛像70余尊及1尊立佛。
三、莎车叶城地区
6、克孜尔加依遗址。位于叶城南部提孜那甫河岸,曾发现有回鹘文写卷。遗址已不存在。
7、阔依鲁克阿塔遗址。在克孜加依遗址北约3公里处,现已不存在。
四、和田地区
8、八喇玛库木塔提。塔提,即占据古代遗址的风蚀地。该遗址位于今墨玉县喀拉喀什镇南侧通往和田市区的沙漠中,有红陶碎片散布。塔提已不存在。
9、那戛拉哈纳土墩遗址。即玄奘记载的“鼓池侧伽蓝”废庙遗址,位于和田县约特干古城遗址附近,已不存在。
10、约特干遗址。位于今和田县巴格其镇艾拉曼村田地中,疑为古和阗王国的国都。现仅残存很短的城墙,出土有各种陶器、铜器、古文书、古钱币等。
11、热瓦克佛寺遗址。位于今洛浦县吉亚乡北约35公里处的沙漠中,面积约3600平方米,主要由佛塔和寺院组成,四周墙壁内外侧至今仍保存大量佛像及壁画。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以一组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为主。
热瓦克佛寺遗址是我国现保存较好的一座具有典型健陀罗佛教艺术特征的寺院遗址,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出土文物除壁画外,还有五珠钱、佛珠和各种陶器等。
斯坦因对约特干和热瓦克遗址有详细介绍。
12、阔克库木阿里斯遗址。在热瓦克佛寺遗址附近,为一佛教寺院遗址,为公元4-7世纪遗存,其木制建筑图案与尼雅遗址建筑图案一致。
13、基内托克玛克遗址。在热瓦克佛寺遗址附近,为一佛教寺院遗址,出土有泥塑装饰物、木雕碎块等。
14、阿克铁热克遗址。为一佛庙遗址,在热瓦克遗址附近,现已不存在。
15、斯也克遗址。为一佛庙遗址,在阿克铁热克遗址西3公里,已不存在。出土有泥塑像、陶片等。
16、喀达里克遗址。为一汉唐时期的寺庙遗址,在今策勒县达玛沟乡境内的沙漠中,出土有壁画、泥塑饰板残片、陶质饰物、木浮雕、泥浮雕、梵文及古吐蕃文文书木犊、彩绘木板残片。斯坦因对喀达里克遗址有详细介绍。
17、巴拉瓦斯特遗址。在喀达里克遗址附近,为喀达里克遗址系列居民居住区,出土有陶器碎片、丝绸、汉文及婆罗米文木简等物。
18、阔克吉格得遗址。在喀达里克遗址附近。已不存在。
19、达拉布赞遗址。位于喀达里克遗址南,为一寺庙遗址,出土有泥塑佛头像、彩绘板等。
20、麻扎托格拉克遗址。在达玛沟遗址附近,为唐代遗存。出土有婆罗米文、汉文文书木简、纺织物等。
21、尼雅遗址。尼雅遗址位于今民丰县城以北150公里的尼雅河尾闾、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地。
尼雅遗址为汉晋精绝国都城,斯坦因曾两次发掘废址53处,掘获佉卢文木简721件,汉文木简、木牍数件以及武器、乐器、毛织物、丝织品、家具、建筑物件、工艺品和稷、粟等粮食作物。继斯坦因之后,美国人亨延顿、日本人橘瑞超等先后涉足此地,此后,斯坦因于1913年和1931年又来过两次。新疆博物馆1959年发掘的东汉夫妇合葬墓出土有2具干尸和一批珍贵文物,其中蓝底卉染棉布残片和棉布裤,被认为是我国迄今所见的最早棉织物。
尼雅遗址以佛塔为中心,南北延伸25公里,东西5-7公里,附近有众多房屋遗址、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渠系、池塘、陶窑和冶炼遗址等各类遗址70处。经学者考证,尼雅遗址即《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精绝国故地。斯坦因对尼雅遗址有详细介绍。
22、比勒尔孔汗遗址。在今民丰县牙通古孜河尾闾的沙漠中,为古代民丰地居民的居住地,现已被沙漠埋葬。
23、安迪尔古城遗址。传为唐代西域毗沙都督府所属的兰城镇遗址,位于民丰县安迪尔农场东南约25公里的沙漠腹地,在安迪尔河下游东南,由佛塔和寺院组成,始建于汉代,于公元11世纪逐渐被废弃。出土有吐蕃文、婆罗迷文、佉卢文和汉文文书及其他文物。遗址现存环形城址(居址)、佛寺、佛塔、墓地等。唐代中后期随着安迪尔河流量减小逐渐废弃。唐玄奘抵达这里时,曾记载这里为“睹货逻故国”,并称其为“国久空旷,城皆荒芜”。斯坦因对安迪尔遗址有详细介绍。
五、若羌地区
24、瓦石峡古遗址。位于若羌县西80余公里的瓦石峡乡博孜也尔村西南沙丘中,曾被称作“弩支城”、“凹石峡”,是古楼兰国的经济重镇,残留冶炼金属和烧制器皿的土窑,遍地陶片、砖块和玻璃碎渣,出土有隋、唐、宋时期钱币、丝织品及元代汉文文书、玻璃器皿等。
瓦石峡古城建城可追溯到公元前77年。汉昭帝时因楼兰“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又数为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多为“匈奴反间”(《后汉书.西域传》),于是,汉昭帝令楼兰王都迁至鄯善(今新疆若羌县附近),改国名为“鄯善”,并屯田移民,目的是不受匈奴控制,以开辟西进之路。鄯善国形成后的公元5世纪,北魏派将镇守,唐初,中亚康国首领康艳典在鄯善郡属地筑新城,即“弩支城”,隶属当时的沙州都督府(府治在今敦煌),粟特人多来此地居住,8世纪,这里和米兰一同成为吐蕃控制地,元后,这里又成丝路南道人类活动的中心。
斯坦因对瓦石峡遗址有详细介绍。
25、米兰古城遗址。
米兰古城处于罗布泊东南的极小绿洲边缘,为汉唐屯垦基地,主要由古戍堡、东大寺、西大寺三部分组成。
古戍堡是吐蕃时代的一座军事堡垒,南北宽56米,东西长70米,呈不规则方形。城垣最高残存7米多,用黄土、柳枝、麦秸相间夯筑而成,墙外积满流沙。戍堡东北角有一400平方米的大建筑物,戍堡南墙有一个高12米的土台,长宽各为20米和12米,土台顶部立木杆,好象是烽燧。戍堡四角有角楼,高度在6-9米间。堡内建筑物集中在北部,多已坍塌。古堡东西侧排列着众多的佛塔和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当年法显、宋云、惠生、玄奘等著名的高僧在西去天竺或东归故国的途中都曾在这里拜佛讲法。
东大寺高约6米,分上下两层,四周有高院墙;西大寺则与东大寺相对,外绕基座置走廊。
米兰古城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建筑式样和艺术风格,是新疆早期佛教的典型。古城出土了大量吐蕃文木简及兵器、漆皮甲片、粮食及毛、丝织物。古城范围东西绵延约7公里,南北宽5公里,其间有多处佛寺、佛塔分布,还发现了汉代的水利工程和屯田遗址,这里灌溉渠系纵横,布局合理,体系完整,屯田规模广达3000公顷。在吐蕃古戍堡的东南2公里处还发现了汉代居住遗址,遗址中抛散着青、白玉料,陶片遍地。
米兰古城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建筑式样和艺术风格,是新疆早期佛教的典型。古城出土有大量吐蕃文木简及兵器、漆皮甲片、粮食及毛、丝织物。在吐蕃古戍堡的东南2公里处还发现了汉代居住遗址,遗址中抛散着青、白玉料,陶片遍地。斯坦因对米兰遗址有详细介绍。
26、楼兰古城遗址。位于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
历史上,楼兰是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城是楼兰王国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至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依山傍水,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早在公元前77年,楼兰地区已是西域农业发达的绿洲。到了唐代,楼兰几成边远代名词。
遗址发掘有晋代手抄《战国策》,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一具3000年前的女性木乃伊,衣饰完整,面目清秀,后被称为“楼兰美女”。其它文物有汉锦(其上有汉文)、汉五铢钱、贵霜王朝钱币、唐代钱币、汉文、佉卢文残简等。 斯坦因对楼兰遗址有详细介绍。
27、居卢仓遗址。为汉唐后形成的丝绸之路楼兰道上的给养站。
六、
28、阿拉塔木遗址(即今哈密市庙儿沟白杨沟佛寺遗址)。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的白杨河上游,当地维吾尔人称为“台藏”。为唐代佛教遗址,伊斯兰教传入哈密后, 该院逐渐废弃。
29、拉普乔克遗址。位于今哈密市三堡乡四堡村白杨沟河中游,有南北两城,四角有残存了望台,城内有土墩和房屋残墙。古城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据《后汉书》记载,公元72年,东汉明帝拜窦固为奉东都尉,屯兵凉州,窦固分兵四路北征匈奴战于天山,呼衍王败逃,东汉政府在四堡设“宜禾都尉”城。城内有佛寺遗迹。
斯坦因对上述两遗址有详细介绍。
七、吐鲁番
30、大阿萨古城遗址。在今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南的沙漠中,当地人称“阿萨协海尔”。根据黄文弼1928年考察,大阿萨古城为唐时驻守官署所在地,北部有晋-唐时期的墓葬群。
古城地当丝绸之路大海道要控,大海道早在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存在,为中原掌控高昌、柳中的一个重要戍堡。大阿萨古城有佛殿遗址,出土有佛教蛋彩壁画、泥塑坐像残片、丝织残片、回鹘文书等。
斯坦因对大阿萨古城有详细介绍。
31、小阿萨古城遗址。在大阿萨古城附近,当地人又称克其克阿萨。与大阿萨古称为同一时代。出土有木雕坐佛等。
32、交河古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的雅儿乃孜沟悬崖平台上,地势险要,四面环水,状如柳叶、为一河心洲。曾是车师前部王国的国都,系车师人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约2000-2300年。
交河古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古城中有佛教寺院等。
斯坦因对交河古城有详细介绍。
八、和硕焉耆地区
33、曲惠古城遗址。位于今和硕县曲惠乡西北,相传是汉代危须国故地。遗址仅存夯土筑城基,城内建筑基址尚存,有一土墩,红土筑,顶部砌土坯,地面散布红泥陶片,出土开元通宝等古币。
34、硝尔墩旧城,位于今焉耆县西北。遗址分内外两城,外城城墙断续,城中有夯土所筑的高大建筑,已残破,地面上有粗厚红陶片。估计该遗址为古代耆耆、危须两国时期的粮仓遗址。中国学者黄文弼认为是危须国的危须城。
35、博格达沙尔遗址。今称四十里城子古城,位于今焉耆县城西12公里,是汉代焉耆国都员渠城,也是唐代焉耆都督府治所。古城现存城垣、小城、护城河等,周围许多防卫建筑是用巨型土坯垒砌的堡垒状建筑,内有高台、住房、外有围墙。博达沁古城经汉、南北朝、隋唐而后衰落。遗址出土的陶器属北朝和隋唐遗物,铜镜、包金铁剑、金带扣和装饰品等属汉代物品,另有唐代钱币和饰品出土。
36、硕尔楚克遗址。即今锡克沁古城遗址,在焉耆县七个星镇境内。为唐代寺院遗址,是当时西域较大的伽蓝之一,包括南大寺、北大寺以及离寺院不远的千佛洞石窟群三部分。南大寺曾发现具有不少犍陀罗风格的泥塑彩绘佛头,为公元6-7世纪的作品,而北大寺的彩绘佛头有东方风格,约为公元8-9世纪的塑像,另发现有木制残片、彩绘木板、浮雕组像菩萨像方砖、泥浮雕、建筑构件残片、彩绘壁画、汉文、回鹘文等文书残片等。
斯坦因对此有详细介绍。
37、霍拉遗址。位于焉耆县七个星镇霍拉村南偏东一处山顶、山梁和坡地上,为唐宋遗址,分为南北两区。南区遗址较多,坡地处有佛塔、大僧寮、禅房、龛式建筑等,北区距南区约300多米,山腰处有一座佛塔和一些建筑遗迹。1928年,黄文弼发掘有瓷砖、木雕佛像、瓷砖花纹等。
斯坦因对此有详细介绍。
图:锡克沁古城出土的文物 图为转载 九、库尔勒轮台地区
38、乌孜干布拉遗址。即玉孜干古城遗址,位于今库尔勒市西南约10公里的英下乡玉孜干村附近,现仅存城垣几段,夯土而筑。可能是汉代捷枝城址。无资料可考。
39、央塔克沙尔遗址。位于乌孜干布拉遗址附近,形制也相似,仅有城墙残留,其他无从考证。
40、沙喀兰达遗址。位于库尔勒市西南,仅有城墙残留,其他无从考证。
41、乌垒古城遗址。即野云沟遗址,在今轮台县野云沟乡和策大雅乡之间,为汉代西域都护府乌垒城所在地,是当时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遗址已不存在。在野云沟乡附近还有两处古城遗址,一为一座方形小城池,被水流冲刷过,城垣仅存1米,夯土筑,周长约百米,城内散布着青灰色陶片,城东似有一城楼,南有城门。另一为当地人称的“白土墩”,有城垣、田埂残迹和一个高约3米的土墩烽隧。黄文弼在此发掘出一些存贮的陶罐,估计是西域都护府设立时期士卒在这里屯守的用物。
九、于田策勒地区
42、喀拉墩古城遗址。位于于田县城北240公里处的克里雅河下游沙漠腹心,距和田市440公里。古城堡城长方形,边长60米,现存土城墙高8米。出土有陶片、毡残片、汉代古钱币等文物。遗址为汉代-南北朝时期,是当时于阗国境内“小城数十”中的城堡之一。
斯坦因对此有详细介绍。
43、法哈特伯克亚依拉克遗址。在今策勒县达玛沟乡境内,斯坦因发掘过8处遗址,出土有梵文、婆罗米文经书,宝石封泥泥塑佛像残片、蛋彩壁画、希腊风格的凹雕等,疑为公元6世纪宋云西行所提的“末城”遗址。
44、喀拉央塔克遗址。位于今策勒县达玛沟河东岸一片开阔的灌木丛低沙丘地带。为佛寺遗址,斯坦因考察时已被破坏,但他采集有壁画及木雕佛像碎片、乾元年间的钱币等物。
45、玛依拉遗址。在今策勒县西的沙漠中,发现有泥塑碎片,斯坦因判断此遗址为一座寺院,建于唐代,毁坏年代已久。
十、和田地区
46、瓦依斯喀拉木遗址。位于洛浦县杭桂乡北的沙漠中,为一古代佛教寺院,但仅剩残存的台座,保留有白陶浮雕。
47、杭桂塔提遗址。位于洛浦县杭桂乡北的沙漠中,为一古代佛教寺院,无残存。
48、喀拉萨依寺院遗址。位于和田市以北的沙漠中,无建筑遗存,但有小块佛像碎片。现已不存在。
49、玛亚克里克遗址。位于玉龙喀什河北左岸的灌木丛中,有蛋彩壁画、灰泥彩绘佛像、钱币、古代和田养蚕像等,斯坦因疑为唐代以前就已废弃。
50、奇里古勒乌格勒遗址。在玉龙喀什河北尾闾处沙漠中,当地人称“契丹乌里克”,即汉人城,地面有大量粗糙的陶片,其他无任何遗留。
51、麻扎塔格古堡遗址。位于墨玉县境内和田河下游西岸,为古代古堡遗址,分为三重,判定建于不同时期,上部已全塌陷,只残留墙体。出土有古代文书、钱币等物。
麻扎塔格古堡当古代龟兹至于阗必经之地,始建于东汉时期,延至唐、宋,为汉唐时期塔里木盆地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为古代和田重要古城之一,废弃于十一、十二世纪的宗教战争。
斯坦因对此有详细介绍。
52、乌什堡垒。位于今乌什县通往山口地段,为一巨大天然堡垒。
53、琼梯木遗址。位于柯坪县城南沙漠中,泥土夯制建筑,有陶片、钱币等物,废弃于唐代末期。
54、托库孜萨来遗址。位于今图木舒克市附近的托库孜萨来山南麓。遗址城墙为三重,夯土筑成,有寺庙遗址,为汉至北魏的尉头国、唐据史德城,也称郁头州城。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55、阿萨遗址。在今策勒县努尔乡喀拉塔什河源头,发现有毛织物,为一古代人类居住地。
斯坦因第二次对西域(新疆)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持续近3年,路线是:经今阿富汗瓦罕走廊进入中国,途经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图什、莎车、叶城、皮山、和田、策勒、于田、民丰、且末、若羌(、敦煌、安西、)哈密、吐鲁番、和硕、焉耆、库尔勒、轮台、于田、策勒、和田、墨玉、乌什、柯坪、巴楚、和田、昆仑山北等地。其完成考察后的成果被撰写成100余万字的文字,轰动欧美学界,学术价值极高,可读性强,为至今研究西域(新疆)历史遗迹的第一手基础资料或惟一资料。
历史上的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汇聚的东西方交流中枢地,历史文化和宗教民俗极为丰厚,带有对新疆灿烂文明兴趣的人,对斯坦因考察的众多佛教遗址的研究会有更多收获。
Ⅶ 于田县位于哪个市,有谁知道。
于田县隶属于新疆和田地区。
于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东临民丰县,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与沙雅县接壤,西与策勒县相毗邻,南与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日土县相接。于田县名优特产主要甘草、大芸、红枣等;风景名胜主要有喀孜拉克遗址、喀拉墩遗址、达里雅博依等。
(7)喀拉墩遗址扩展阅读:
民国二年(1913年),于田县东部析置且未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于田县境西部分置策勒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于田县境东部分置民丰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于田县城;4月成立了于田县人民政府;1952年底调整为8个区公所、30个乡。1959年县名简写为于田。1977年属和田地区。
Ⅷ 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发展水平
县城的环境还不错,和北疆一般县城5年前的水平相当。
你也可以登录于田县政府网站了解一下。
下面是于田简介: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有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绿洲,它就是被农业特产部冠名为“中国探险旅游之乡”、“中国大芸之乡”、“中国大叶紫花苜蓿之乡”、“中国玉石之乡”、“中国胡杨之乡”的于田县。 “克里雅” 是维吾尔语对于田的简称。其意据《新疆图志》记载:“克里雅者回语来而未定之辞”。民间有“一片开阔地”、“飘移不定”、“河崖”、“古老的地”“快来吧”等不同的解释。其语源是来自突厥语、古伊朗语还是波斯语,尚有不同的看法。也有史料记载,于田地名的来历是古和田部落和姓氏名称(即尉迟)的演化译音,其民族地名因克里雅河而得名。境内一马平川,拥有广袤的山地草场、肥美的牛羊、高原村寨、大漠落日和牧歌唱晚的塞外风光,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盛产白玉,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喀什塔什塔格(玉石山之意)在县城之南,山上有世界著名的阿拉玛斯等五个玉石矿点,自古素有“白玉之乡”的美誉。
她似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大漠和雪山之间。盛产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葵花、小茴香,以及各类瓜果和甘草、大芸、麻黄、红花、紫草等多种名贵中药材。特别是大芸因质优价廉而蜚声疆内外。
于田县位于东经81º9'~82º51',北纬35º14'~39º29'。东连民丰,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沙雅县相壤,西临策勒县,南与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日吐县相接全县总面积达3、95万平方公里。南北长约466公里,东西宽30—120公里,地形呈牛腿状。于田县辖13个乡、2个镇、3场、1个老城区办事处,174个行政村。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县地势南高北低,南北高差3500米。自南向北形成高山、戈壁、沙漠等地貌单元,并有典型的冰川、冻土、火山、沙漠等地貌类型。属暖温带内陆干旱荒漠气候,南部山区冷凉,半温润气候区,中部平原暖温干旱气候区和北部暖温极端干旱沙漠气候区。本县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丰富,光照充足,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春夏多风沙和浮尘等灾害天气。多年平均气温为11.6ºC,,多年平均降水量47.7mm,蒸发量是2432.1mm,北部沙漠地带降水量仅为12毫米,多年平均相对温度42%,大于10ºC积温4208.1ºC,年日照总数为2769.5小时,日照率为62%,平原区年总辐射量为143卡/平方厘米,是辐射高值区,大部分灌区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13天。平原绿洲年平均风速1.8米/秒,风速以春季最大,平均2.2米/秒,秋冬季最小,平均为1.4米/秒,春季盛行东北风。
于田县南枕“万山之祖”的喀喇昆仑山,由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并部沙漠区三大部分组成,南部山区海拔高度平均在4000米以上。在宽广的山体中,有沿着山脊排成梳闲谈的现代冰川,冰川下往隐含涓涓细流,淙淙作响,令人赏心悦目。冰川积雪终年不化,晶莹剔造,蔚为壮观。保留着大量古代冰川遗迹,阿什库勒冰碛湖就是古代冰川遗址。
昆仑山一直受中华民族的崇敬,认为它是“地之中心”,是华夏祖先黄帝所居住的“圣山”。昆仑山一带居住的人们,流传着很多神话。如夸父追日,共工触不周山,黄帝食玉投玉;鲅除蚩尤,西王母与三青鸟,嫦娥盗灵药,黄帝娶嫘祖等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传说在山上有壮丽的宫殿、精美的园囿和奇花异草,用昆仑神奇草木、疏圃池水和清洌神泉,可以制成长生不老药。
在昆仑山中座落着最年轻的活火山,我国史书上曾记载:“南望昆仑,其火熊熊”。有历史记载的有五次,最后一次是在1951年5月27日上午9时50分,一声巨响,火山灰从山顶呈柱状喷发而出。现在,昆仑山中几十座火山遗址星罗棋布,高的300余米、矮的10余米,周围布有大小不一样的浑圆多孔的火山岩。登火山会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昆仑山中还有大小深浅不一的高山湖泊八个,最为壮观的要数乌鲁克湖,长8公里,宽3公里,水深20余米,最深处达38米。湖水清澈碧蓝,水浅处可见浮游的高山鱼虾。中部平原区多是这里人居住的绿洲区,北部沙漠区绵延起伏的沙丘,与克里雅河冲积的河岸边丛丛簇簇的红柳、胡杨,相映成趣,全境地势平坦,阡陌纵横,泉水过处,百草丰茂,绿树成荫,景致优美;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独特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令无数探险旅游者留连忘返。
于田是以农业为主的中等小县,属独立水系的灌溉农业县,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就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开发大片绿洲,成为古扜弥国繁荣的腹心地带。汉唐时期,于田境内“土宜五谷并桑麻”、“果瓜蔬菜与中国等”曾兴修水利,使用铁器,用牛耕作,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宋元时代由于宗教之争,地域之争,屡遭战乱,农田荒芜 ,“民避居山间”。明清时代,农业生产力渐趋稳定,农业发展迅速。到了民国时期,马虎山、阿古柏作乱,加上温疫,死亡人数急剧上万,农业生产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始得恢复和发展。
于田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称为“世界沙漠旅游景观之最”的达里雅博依乡,就是这块古老绿洲伸入瀚海腹地的迷人亮点,不仅可以领略“死亡之海”的壮美与神奇,也可观赏到蔚然壮观的江南水乡美景。雄伟连绵的喀喇昆仑山脉,终年积雪晶莹剔透,明媚秀丽的高山湖泊——乌鲁克湖,如镜似珠。几十处亚洲最年轻的火山遗址,让您感受大自然的变迁。古老的喀孜拉克遗址(媲摩城)、喀拉墩遗址;汉城古“丝绸之路”和唐玄奘西域取经的众多古城重镇遗址,成为人们探幽访古的好去处。漫步于田老城,穿梭于幽深小巷,那最古老的铁匠铺、独特民居建筑,让人赞叹工匠们的精巧用心。高原村寨、长寿村探奇、大漠圣泉、神母滩、沙漠村庄、龙湖风景,常使人留连忘返。这里还居住着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民,古老淳朴的民风,别具风格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亟待开发的旅游资源。
Ⅸ 和田地区于田县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和田地区 和田市 的邮政编码是848000。
于田县为新疆和田地区下辖县。清置于阗县,以汉代古国名命名。1959年,简化为于田县。于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东临民丰县,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与沙雅县接壤,西与策勒县相毗邻,南与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日土县相接。2006年至2010年,于田县地区生产总值累计达44.15亿元,是2001年至2005年累计总产值的1.87倍。截至2010年,于田县幅员面积3.95万平方公里,下辖2镇13乡;总人口为22.48万人,有维、汉、回、哈、柯、满等民族。本地主要商品有苜蓿、大芸、玉石、棉花、葡萄干、杏干、毛皮、甘草、小茴香。该县被国家农业部冠名为“中国探险旅游之乡”、“中国大芸之乡”、“中国大叶紫花苜蓿之乡”、“中国玉石之乡”、“中国胡杨之乡”、“中国寿枣之乡”。于田县名优特产主要甘草、大芸、红枣、苁蓉、核桃、葡萄、KIZIL GVL等;风景名胜主要有喀孜拉克遗址、喀拉墩遗址、达里雅博依等。
Ⅹ 想知道新疆于田县的概况
于田县位于和田市东部,距和田市中心180公里。东经81°9′—82°51′,北纬35°14′—39°29ˊ′。东临民丰,北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沙雅县接壤,西与策勒县相毗邻,南与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日吐县相接。南北长约466公里,东西宽30—120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48万人(农业人口20.18万人),有维、汉、回、哈、柯、满等民族,其中维吾尔族22.13万人,占总人口的98.3%,汉族人口3562人,占1.68%,是一个以维吾尔族居民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辖13个乡、2个镇、3场、1个老城区办事处,174个行政村,县政府驻木尕拉镇。被誉为“中国大芸之乡”、“中国胡杨之乡”、“中国大叶紫花苜蓿之乡”、“中国玉石之乡”、“中国探险旅游之乡”。
地势南高北低,呈牛腿状。自南向北分为极高、高、中山带,低山丘陵带,山前戈壁、砾石平原带,冲洪积平原带,沙漠带。全县境内大小河流共11条,其中可利用河流5条,多年平均年总径流量8.554亿m3,地下水储存量为3186.84亿m3,地下水综合补给量6.7294亿m3。水域面积69540亩,其中宜养面积8770亩,现在利用养殖面积2600亩,主要养殖鱼类品种有:细磷鱼、白鱼、扁唇鱼;引进品种有:鲤、鲫、草、鲢、鳙、团头鲂等。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0.5万kw,可开发利用量5.28万kw,年可发电量34214万度,主要蕴藏在克里雅河中上游。
主要植被有胡杨、怪柳、甘草、骆驼刺、罗布麻、苦豆子、花花柴、肉苁蓉等野生高等植物38科112属155种。主要野生动物有雪豹、藏羚、野牦牛、藏野驴、野骆驼、石貂、青羊、黄羊、旱獭、野猪、刺猬、雪鸡、野犀牛等201种。
全县森林资源主要包括胡杨和红柳,总面积112.41万亩,天然胡杨林主要分布在克里雅河下游沿岸及干三角洲,红柳灌木林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西北部和沿河地段。人工林面积17.29万亩,约占耕地和居民点面积的30%。
全县境内具有多种成矿的地质条件,由于勘测力度不够,矿产资源尚未查清,现发现的有20多处,其中有:阿勒玛斯玉石矿,产白玉和青白玉,计储量200余吨;拉依喀、阿羌和雨盖提等三个磁铁矿;普鲁煤矿属瘦煤2号,储量36.6万吨;阿羌石膏矿,英巴格七个盐湖。
经济以农业、农牧相结合为主,主要盛产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葵花、小茴香及甘草、大芸、麻黄、红花、紫草等多种名贵中药材。全县现有耕地404924亩(包括于田监狱),荒地269.72万亩,其中优质可垦荒地87万亩,宜林地51.5万亩,宜牧地131.2万亩。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水稻、棉花为主,园艺业以葡萄、石榴、杏子为主,养殖业以牛、羊饲养为主,作为商品的农产品种类很多,不仅有棉花、葡萄干、杏干、毛皮,还有甘草、大芸、小茴香等名贵中药材以及面积可观的芦苇资源。
商贸业快速发展。建有农贸市场、新华市场等大型购物场所,“十五”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587万元,增长2.94%,个体户总数达3593个,注册资金达3283.77万元。
交通十分方便。315国道贯穿县境。县乡为柏油路,村村为柏油路和砂石路,柏油路全长1936公里。县乡村均通车,通车比重为92.2%,年客运周转量589.33人/千米。建有水库10座,桥涵62座,干砌卵石渠道63条,完成永久性水利工程353座。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事业发展较快,医疗教学设备日益完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共有中学18所教职工1425人,学生9449人;有小学104所,教职工1490人,学生31572人;高中2所,教职工人,学生1380人;幼儿园、托儿所各1所;卫生医疗机构15所,拥有医务人员554人。文艺表演团体1个。县乡村均建有广播站、文化站、图书室。广播、电视覆盖率为100%。邮政、通讯蓬勃发展。年末全县城乡电话共有8432部,移动电话用户数3000余户,互联网用户250户,拥有各类技术人员3324人。
于田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古老的喀拉墩遗址,汉唐古“丝绸之路”和唐玄奘西域取经的众多古城重镇遗址,亚洲最年轻的火山、高原村寨、大漠圣泉、神母潭、沙漠村庄(道德之乡)、龙湖风景区和被称为“世界沙漠旅游景观之最”的达里雅博依等旅游圣地,居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古老淳朴,生活方式别具风格,形成了亟待开发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