濊貊遗址
1. 濊貊的早期社会
濊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著定居生活。后来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的夫余和高句丽,就是在融合濊貊等东北区域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据《三国志·魏志·夫余传》记载:“夫余……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濊城,即为濊人所建的城。吉林市龙潭山下的古“濊城”,是秽人的活动中心。周成王在洛阳召开的成周大会,东北地区到会的“肃慎、秽、良夷、高夷、孤竹、不屠何”等东北夷,其中“秽”的代表,就应该是居住在“濊城”的濊王,其“濊王之印”,亦为中原王朝所赐。
夫余是汉朝在东北的地方政权,汉时受玄菟郡管辖,汉末三国初改属辽东公孙氏,晋朝时由东夷校尉管理。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以辽宁省昌图县以北,吉林省洮南县以东,至吉林省双城县(今黑龙江省双城市)以南是夫余人文明的发祥地。肇源县望海屯遗址、杜尔伯特自治县官地遗址、富裕县小登科遗址。都属于夫余族文化遗址。同属于濊貊语族的还有,高句丽、沃沮等。夫余族居住的中心在今吉林农安,到魏晋南北朝时,夫余族经过几次变迁,大部分同东胡、肃慎的后裔以及高句丽和汉族人融合了。
2. 肇州县的历史
距今3000年前的白金堡文化遗址表明肇州的先民已进入了青铜时代。自商周到清朝先后有肃慎、濊貊、扶余、契丹、女真、蒙古、满族在这里过着游牧渔猎生活。金元明清的肇州疆域大体相当,民族略有变化,治所终为一地。
1644年,清军满蒙八旗大举入关,虽然旗人离开了东北但不许汉人进入东北生活,遂开始长达200多年的“北大荒”历史。直到清末光绪年间,为屯田充实边疆,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移民,山东等地的汉人纷纷闯关东,来到东北乃到肇州。自此肇州的民族以山东移民的汉族为主体,其经济由牧业向农耕转变,开始了开放蒙荒时期。内地的汉族文化更多地被带到肇州。
光绪三十二年设肇州直隶厅同知,沈崇绶出任第一任知县。民国二年改厅为县。
1903年,穿越肇州境内的中东铁路正式通车,肇州东部地区的地位日益重要。
1914年,民国政府划出铁路两侧的肇州辖地约1700平方公里设肇东县。至此,肇州一县分为两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入侵东北。1932年,肇州沦陷。
1934年,因水患,肇州公署迁至老街基。
1935年,伪滨江省又划出沿嫩江、松花江两岸各站及老县城归郭尔罗斯后旗所属。
1946年,肇州县人民政府成立。1992年,划归大庆市。
3. 高句丽到底是中国的历史还是韩国的历史
高句丽即是中国的历史也是韩国的历史。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高句丽极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高句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专业研究高句丽史、民族边疆史的历史学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杨秀祖《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都指出高句丽有60万军队。
(3)濊貊遗址扩展阅读:
史载高句丽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沃沮、东濊皆属焉。这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上亦有描绘,比如洞沟12号壁画墓的斩俘图和三室墓第一室北壁的攻城图等。
攻城图整个画面为某个城的一角,城门紧闭,城外有二将乘骑手持长矛,正在酣战,人马均着甲胄。
在二将上方有二士卒滚抱厮打,画面简洁,主题突出,是描绘一幕城池的守御战,可能是为了表现墓主生前参与守卫某城有功的战绩场面。
4. 谁有先秦、秦汉时期的东北社会的历史资料,急求!!!!!请发至[email protected] ,谢谢啦!!!!
公元前11世纪,箕子在辽西建立箕子侯国(即箕子朝鲜),为周王册封。周朝典籍明确记载“肃慎吾北土也”表明中原与东北的关系。 公元前300年,燕将秦开破东胡,开辟辽东。 前226年,秦将王翦攻克燕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秦将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遂亡。秦在东北地区设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黑龙江省在商周时期的居民为“肃慎族”部落,以狩猎为生,据历史记载曾向周成王进贡弓箭。
濊貊,濊貊族是濊族与貊族的合称,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族。濊族可能与肃慎一样, 在夏商时本居于山东半岛,属东夷民族,周灭商时,濊族被周所迫,大部分向东北迁徙,并以松嫩平原为中心定居下来,其活动竹范围比较广阔,最南端在长城以北,与燕国为邻;东北部在辽河以东,与肃慎族相接。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朝贡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着定居生活。貊族是蒙古草原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
秦汉至三国肃慎,秦、汉时被称为“挹娄”、“勿吉”。
双鸭山市发现的‘炮台山遗址群’被鉴定是满族先祖挹娄人所建。凤林古城、炮台山遗址被认定为黑龙江历史上最早的挹娄人的都城。挹娄人已经以农业为生,但也狩猎,曾向三国时代的魏国进贡过猎物。这个时期是黑龙江建置设治之始。
西汉时,扶余国建立,成为黑龙江历史上又一个国家政权,为玄菟郡所管辖。
黑龙江在汉代、魏晋时被称为弱水
5. 通化的历史沿革
远古时代(约2—4万年前),通化地域已有人类生存。通化县大安镇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现大量的古生物化石、骨器,如尖状器、刮削器等遗物和人类用火遗迹,均证明这里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居住的遗址。
新石器时代(约5—6千年前) 早在6000多年前,通化市浑江两岸已有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在渔猎稼穑,繁衍生息。随着历史的发展,通化地方的古人类经过长期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华夏、肃慎、濊貊三大语族先世居住的地方。
西周初,通化为肃慎之南界,宣王时,在“肃慎、燕、毫吾北土”的“北土”境内封韩侯,主领当地濊貊民族。通化为韩侯领地。韩侯失国后,被商朝王族箕子建立的“箕子朝鲜”所统治的侯国并入,箕子侯国为周王朝册封的诸侯国,通化为周的领地。
东周(公元前770—前256年)时,通化为燕国辽东郡属地,座落在二道江区“北面是悬崖峭壁,下临浑江,东为桦树河渡口,南是桦树河,西是龙山山脉,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桦树河口古城遗址”。据考古专家依据出土文物测定,系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建筑。以王八脖子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反映了这一时期通化地域的文化风貌。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初,通化属辽东郡,秦统一中国后,燕人卫满亡命长白山以西,广收燕、齐、赵国躲避战乱的流民,建立“卫氏朝鲜”,通化属其辖境。
公元前108年(武帝元封三年),在辽东地区设玄菟郡,统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通化为幽州刺史部玄菟郡上殷台县。今通化市江北治安山城古遗址和通化县的赤板松古城遗址,皆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遗存。
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扶余贵族朱蒙(邹牟)率卒攻占玄菟郡高句丽县,更国号为高句丽。初期都城为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五女山城)。
公元3年(汉元帝元始三年),迁都国内,筑尉那岩城。浑江流域是高句丽民族及其早期文化的核心发祥地。
东汉时,公元32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高句丽遣使奉献,要求臣属玄菟郡,是汉王朝郡国,通化为其控制之地。
公元189年(东汉灵帝中平六年),辽东太守公孙康自立为辽东侯,领辽东、玄菟等五郡。
公元209年(东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孙康击高句丽,破其城,通化为公孙氏政权控制之地。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孙康臣服于魏,历三世约50年,通化为其辖地。
公元238年(魏明帝景初二年),司马懿率兵斩公孙渊,通化遂入魏之版图。
公元244年(魏齐王正始五年),因高句丽数次骚乱,叛服无常,幽州刺史母丘俭率步骑军万人征讨。大战于梁口(今通化县江口村),母丘俭陷丸都山城,并刻石碑留念。现石碑存辽宁省博物馆,自此通化复魏之管辖。
公元274年(晋武帝泰始十年),置平州辖辽东、玄菟、带方诸郡,通化仍属玄菟郡。
永嘉之乱后,北方先后出现少数民族割据的地方政权,通化曾为前燕、后燕之地域。座落柳河县境内的罗通山城,据考古专家依据出土文物推测,大约于此时期建筑。东晋之后,高句丽臣属中原各王朝。集安禹山墓区3319号墓出土的一批文物是这一时期的例证。
公元425年(北魏始光四年),高句丽迁都平壤。此时居住在长白山北部的肃慎族逐渐强大,建立勿吉国。通化地区北部为勿吉属地,南部为高句丽属地。隋朝,通化隶属关系不变。
唐朝,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太宗以讨弑逆、拯汉民、复旧疆、防后忧为由,诏谕天下伐高句丽。公元668年,总章元年灭高句丽政权。唐于辽东故地及高句丽旧壤设安东都护府,通化为河北道安东都护府哥勿州都督府管辖。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震国。公元713年,光天二年,唐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此更名为渤海国。通化属渤海国西京鸭绿府正州,正州治所即今通化市境内。通化县四棚乡三棚村出土的渤海时期金钵是这一时期的例证。
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更名东丹国,通化属之。公元1017年,辽开泰六年,通化为东京道辽阳府正州所辖。公元1115年,辽收国元年,为牵制金兵南下,辽以六万军来攻照散城(今梅河口市山城镇一带),金将阿徒罕星夜弛援,夜渡益褪水大破辽军,乘胜攻占辽阳。为纪念这次大捷,在今梅河口市小杨乡庆云北山一块巨石上,镌刻了“大金太祖大破辽国于节山息马立石”的摩崖碑,即今梅河口市小杨乡的庆云女真摩崖石刻。
金时,金太祖灭辽,通化属金之东京路婆速府管辖。
公元1234年, 蒙古军陷金,东北全境为之管辖。通化属沈阳路。
公元1261年,元中统二年于辽东设“总管高丽、女真、汉军万户府”通化属之。通化县大都岭镇出土了元朝左卫阿速亲军千户所印。
公元1287年,元至元二十四年,置辽阳行省,通化属辽阳行省辽阳路婆娑府。
公元1377年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十年设立辽东指挥使司。公元1409年,明永乐七年,又增设奴尔干都司,下设卫、所,此时女真人不断南徒,通化为女真人主要集居地区,通化属奴尔干都司建州卫。
公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建州卫都佥事努尔哈赤称汗,建立金(后金)政权,以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为都,通化地区为清王朝入关前的重要基地。
公元1646年,清定都北京,在东北前后设置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统帅官兵分地管辖,镇守边陲。公元1657年,置奉天府,通化为奉天府管辖。
通化市于光绪三年(1877年)设治,始称“通化”。
1908年析置临江县、长白县、辑安县、柳河县,1913年划归奉天东边道,1931年为伪通化省省会,1937年属通化省,1942年析通化县通化街置通化市,属通化省。 1945年为伪满洲国首都。
1945年至1954年为安东省省会1954年设通化专区,专署驻通化市。原辽东省所属通化(驻通化市)、柳河、海龙、辉南(驻朝阳镇)、靖宇、抚松、长白、临江、辑安等9县划归通化专区。 1948年市、县分治,属安东省,
1949年属辽东省。
1956年原由省直辖的东丰县划归通化专区。辖10县。1958年原由省直辖的通化市划归通化专署领导。将东丰县划归四平专区。撤销长白县,设立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海龙县迁驻梅河口镇。通化专区辖1市、8县、1自治县。
1960年撤销通化县,并入通化市;撤销临江县,改设浑江市(驻八道江镇)。通化专区辖2市、6县、1自治县。
1962年恢复通化县(驻通化市)。通化专区辖2市、7县、1自治县。
1965年辑安县改名为集安县(驻集安镇)。
1970年通化专区改称通化地区,地区驻通化市。辖通化、浑江(驻八道江镇)2市及通化(驻通化市)、抚松、柳河、海龙(驻梅河口镇)、辉南(驻朝阳镇)、集安、靖宇等7县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1971年通化县迁驻快大茂镇。通化地区辖2市、7县、1自治县。
1985年,撤销通化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通化市升格为地级市,并将通化地区的通化、集安2县划归通化市管辖。浑江市升格为地级市,并将通化地区的抚松、靖宇2县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划归浑江市管辖。撤销海龙县,设立梅河口市(地级),以原海龙县的行政区域为梅河口市的行政区域,并将通化地区的辉南、柳河2县划归梅河口市管辖。
1985年,梅河口市改为县级市,将辉南、柳河2县划归通化市管辖。
1986年9月8日,设立通化市东昌区、二道江区。
1988年3月16日,撤销集安县,设立集安市(县级)。以原集安县的行政区域为集安市的行政区域。1988年4月4日,县级集安市归通化市代管。
6. 濊貊族与东胡族的开创文明是怎样的
在东北地区有三大古老部族,其中之一有濊貊族,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或“发人”,由濊人和貊人汇合而成。在夏商之际,他们广泛分布于南起辽东半岛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广大地区。东北部与肃慎族相接。
早在西周时代,濊貊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后来大部分迁徙到了东北。在春秋战国时期,濊族人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是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族人进入了原始社会晚期,过着定居的生活。
貊族是蒙古草原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他们大约在秦汉之际,在松嫩平原建立了第一个部落国家,即“濊王国”。
濊貊人的北支为索离族,饲养猪、马、牛,又善于狩猎。索离人生活在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带。嫩江下游肇源白金宝遗址就是索离人的文化遗存。
在这时,索离人的社会内部就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等级,就已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
自从索离族人东明称王后,他宣布不用“濊族”和“索离”族名,而是采用“凫臾”作为族名。凫臾是指扶余人,通俗意思是野鸭子,扶余族人就是以野鸭为图腾的。
中原汉族王朝当时将“扶余”译作“夫余”,后改为“扶余”。在汉朝时受玄菟郡管辖,在汉末三国初改属辽东公孙氏,在晋朝时由东夷校尉管理。汉朝曾经在濊貊人的地方设置了苍海郡。
后来考古发现,以南起吉林省松原扶余,北至黑龙江齐齐哈尔的昂昂溪区为中心的嫩江流域,是古代扶余人的文明发祥地。肇源望海屯遗址、杜尔伯特官地遗址、富裕小登科遗址都属于扶余族的文化遗址。
扶余族居住的中心在后来的吉林省农安,至魏晋南北朝时,扶余族经过几次变迁,大部分同东胡、肃慎的后裔以及高句丽和汉族人融合了。
濊人的文化是西团山文化。西团山坐落在吉林省吉林市黄旗屯,是一处距今3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
西团山文化是关东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遗存,代表了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锄耕的阶段,其社会性质是由父系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
后来出土的石棺墓分为砌筑和垒砌两种,均埋在山坡地表以下,地面不见封堆。随葬品有石器、陶器和牙器,主要是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具,种类丰富,石器皆为磨制,有镞、斧、刀、锛等。陶器有杯、罐、瓶、纺轮和网坠等。装饰品有白石管、野猪牙等。
东北地区三大最古老民族其中一支是东胡,属于古老的游牧民族,因居住在匈奴东而得名。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
早在商朝时期,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商朝初年便生活在商王朝的北方。
“东胡”一名最早见于先秦古籍《逸周书》,其中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
在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的北部,和燕国、赵国接触比较频繁。在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中原。后为燕将秦开驱离,被迫迁于后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
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了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了。
东胡文化是一种融合文化,总体上说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是我国重要古代文化遗址之一。后因在内蒙古赤峰夏家店发现,依照考古惯例,以发现处所为名。
从出土物品看,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陶器技巧明显纯熟,随葬的戈、矛、短剑、镞、饰牌、青铜器等很多,因此,夏家店上层文化被认为属于青铜时代的晚期。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范围为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南诸地,一度曾分布更西南些,这与东胡的活动范围一致。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前身是分布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富河文化,富河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北部乌尔吉沐沦河流域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5300年左右,属于森林草原经济形态。
富河文化是东胡文化的代表,其文化特征为:陶器器形简单,陶器表面颜色为褐色,以黄褐色居多,灰褐色次之。纹饰为之形纹,石器多大型打制的砍砸器,形状规整,制作精致,箭镞类细石器较多,属于一种游牧狩猎的文化。
这一文化的存在及其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渊源关系,证明了东胡的先人在西拉木伦河一带的活动就有悠久的历史。
后来考古人员在东北地区老哈河流域发现过不少东胡遗址。出土随葬物和兵器多为青铜制品,说明了东胡处于青铜时代,其中出土的双侧曲刃青铜短剑,与中原地区铜制形制完全不同,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东胡早期遗物。
另外,从辽宁省朝阳十二台子出土的铜饰具和人面形铜饰牌,也被认为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东胡早期遗物。
后来在赤峰宁城南山根出土了一批东胡人铜器,其中最具特征的青铜短剑,双侧曲刃特点还保存着,但有的刃部却成了直线型。而匈奴的剑,刃部一般都是直线型的,这说明东胡早期文化受到了匈奴文化影响。
出土的动物骨骼有猪、狗、羊、马、鹿、兔等,说明当时东胡的畜牧业很发达,而且还兼狩猎。出土的农业工具有石锄、石铲等,说明当时的农业也有所发展,在社会经济中却不一定占有重要地位。
7. 请问桦南县地区古代的历史如何,比如说历史开端就是从有人类足迹的时候
桦南,因从桦川县析置且地处桦川县之南,故名。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中华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分属桦川县和依兰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10月,合江省政府决定,将桦川县南部的湖南营、孟家岗、石头河子等地区划出,设置桦南县。隶属合江省管辖。县政府驻湖南营镇。1948年6月1日,撤销依东县,将原依东县太平(今土龙山镇)、五道岗、金沙河3个区划归桦南县管辖。1949年5月,将合江省并入松江省,隶属松江省管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划归新设之合江专区管辖。1956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桦南县,并入桦川县。1964年6月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桦南县,以并入桦川县的原桦南县行政区域为桦南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委员会驻地的桦川镇改为桦南镇。隶属合江专区管辖。1985年1月1日,正式撤销合江地区,划归佳木斯市领导。
1992年,桦南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西部。北与佳木斯市、桦川县、集贤县接壤,东北与双鸭山市毗邻,东、南与宝清县、勃利县相连,西与依兰县以倭肯河、松木河为界。全县总面积4412平方公里。全县共辖6镇、13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4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2万人;满、回、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县政府驻地桦南镇。(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桦南县地处桦川县之南,故名桦南。本县设置较晚,解放后由桦川县析置。一九五六年曾一度撤销,并入桦川县,一九六四年重新恢复桦南县。
8. 秽貊族人的历史
公元前约1800年,肃慎南支的惠(秽)、漠(貊)两族逐渐迁徙在喜都(长春)融合成为惠漠(秽貊)部族(满族前身一支),为了纪念两大部族融入肃慎王国,肃慎王遂改国号为德惠(得秽),改“喜都”为“合龙(合隆)城”。西汉时期建立扶余国,渐与中原东汉文化交流。道教传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满语“关口二郎”当为灌口二郎转音,实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内有许多二郎神庙。改国都合龙城为“天罡城”。此时人口已经过万,城墙和宫殿也改为石质建筑。在此后漫长岁月里,这座古都虽改过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东北古代王国的王都。
秽貊族由于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历史分布,因此成为今日韩国学者争论的根源。朝鲜半岛的秽貊人在高句丽征服半岛北部后融入高句丽,成为高句丽人来源之一。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高句丽人口几乎全被唐政府内迁回中原融合。在此之前,秽貊人在半岛的分布从未离开过传统汉四郡地区。而现代朝鲜人的直系来源为半岛南端的三韩部落以及后来的新罗王国,与秽貊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民族。
濊貊族主体在夏商时本居于山东半岛,属东夷民族,周灭商时,濊貊族被周所迫,大部分向东北迁徙,并以松嫩平原为中心定居下来,其活动竹范围比较广阔,最南端在长城以北,与燕国为邻;东北部在辽河以东,与肃慎族相接。濊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著定居生活。后来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的夫余和高句丽,就是在融合濊貊等东北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秦汉之际,松嫩平原出现第一个国家——“濊王国”,在汉代人们发现了“濊王之印”,其“国有故城”,濊貊人的北支为索离族,饲养猪、马、牛,又善于狩猎。索离人生活在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带。嫩江下游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就是索离人的文化遗存。索离人的社会内部已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已跨入文明的门坎。索离族人东明称王,不用濊族和索离族名,而采用凫臾族名,中原汉族王朝译作夫余,后改为扶余。夫余是汉朝在东北的地方政权,汉时受玄菟郡管辖,汉末三国初改属辽东公孙氏,晋朝时由东夷校尉管理。 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以南起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北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昂昂溪区为中心的嫩江流域,是古夫余人文明的发祥地。肇源县望海屯遗址、杜尔伯特自治县官地遗址、富裕县小登科遗址。都属于夫余族文化遗址。同属于濊貊语族的还有,高句丽、沃沮等。夫余族居住的中心在今吉林农安,到魏晋南北朝时,夫余族经过几次变迁,大部分同东胡、肃慎的后裔以及高句丽和汉族人融合了。
在五世纪末,夫余被东部勿吉族和高句丽打败。残留嫩江中游东岸的夫余人改称“豆末娄”、“达末娄”,主要生活在以乌裕河为中心的地区,已经建立起奴隶制性质的政权,生活是以定居的农业生产为主。后来,在东邻勿吉人的进攻和西邻室韦人的袭扰下,主动与中原政权建立贡属关系,从北齐直至隋唐之际。根据考证,豆末娄的前身是在族属上与北夫余有关的北夷索离国。豆末娄在八世纪初,被黑水靺鞨及室韦诸部所吞并。至此,松嫩平原上濊貊——夫余族系统已经完全融合到肃慎和东胡系统之中。而迁徙到朝鲜半岛北部的秽貊人则在高句丽进军半岛后被高句丽征服,成为高句丽的居民来源之一。至此秽貊人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9.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世发屯张东南女27现在住址
你可以到派出所去查查看,应该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