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人遗址
⑴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是什么
(1)河姆渡人农业生产工具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成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其中农业生产工具计有哺乳类动物肩胛骨加工而成的耕作农具骨耜 107 件 ,中耕除草木铲 、收割稻穗骨镰 、骨匕等;粮食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 、木杵 、陶臼等 。
(2)半坡人农业生产工具
半坡人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进入了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他们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再用石铲翻掘土地,石锄和尖木棒挖穴点种,最后,用石镰或陶镰收获,食用时用石磨盘、石磨棒脱皮碾碎。
(1)半坡人遗址扩展阅读:
河姆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典型文化,而河姆渡文化则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们同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因而对于这两种文化,尤其是居址选择作一对比研究,对于探索史前居民的居住规律是颇有裨益的。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指出:“由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看来,当时人们所选择的居住地址就已显示出他们对于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善于利用的情况。时代虽然已先后不同了,但是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方的时候,依然要注意到饮水的来源。
网络-河姆渡人
网络-半坡人
⑵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遗址在哪
半坡人:陕西西安半坡村。
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⑶ 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一、抄相同点:
1、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都处于原始社会后期);
2、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发展;
3、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4、都使用磨制石器;
5、都会制造陶器。
二、不同点:
1、生活地区
半坡人: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河姆渡人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房屋样式
半坡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
3、生产工具
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
4、种植作物
半坡人:种植水稻,河姆渡人:种植粟。
5、饲养业
半坡人:饲养猪、狗;打猎捕鱼,河姆渡人:饲养猪、狗和水牛。
6、原始手工业
半坡人: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河姆渡人: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⑷ 半坡人是什么人
有周口店,东有上宅,这是就北*京而言。上宅文化遗址位于京东我的故乡平谷境内,距今约六千至八千年,应属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曾有专*家论道:上宅文化早于西安半坡。我在历*史书上,是见过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的,只是所知不详。而今到了西安,便不能不拐个弯,绕路半坡了。
半坡遗址
一路想来,渭河发源于甘肃,滔滔滚滚曲折而来,奔腾东流注*入黄河,横贯陕西中部。渭河流域,支流密布,土地肥沃,人称八百里秦川,为人类生息繁衍的摇篮。半坡遗址恰在秦川上,背依白鹿原,前临浐 河,距今约五千至六千年,当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了。作为时间上前后相继的上宅文化遗址,北有燕山,南有泃 河,依山傍水。看来人类早期生活似有共通之处,毕竟那个时代人类还只有被动的依赖自然,而不能主动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半坡遗址,发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以丰富的文化遗存,成为我*国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博物馆,就坐落在遗址上,进去,须登几十级台阶,仿佛一条时光隧道,一级级引我步入远古先民的生活情境中。
半坡村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话,应该叫半坡村。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房屋,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不会是无意识的,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一种原则一种精神。上宅文化遗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筑,大多是不规整的椭圆形,屋内都埋有一个或两个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储火种。因没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环形布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类似的。半坡遗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筑应是用树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茎叶再加泥土混合架构而成的,上宅文化遗址也发现了柱洞。这些今天看来实在是不起眼的"马架子窝棚",却是六千年前先民的杰出创造,是中国土木合构的古典建筑的发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润*湿伤民”,人们便就地取材,铺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内设有火塘,但无烟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何等艰难的生活!人类发展是缓慢的,每一个进步,都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实践甚至付出了血与火的惨重代价。原始的先民,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栖身之地,我们现在的烟囱等通风通烟易如反掌,随*心*所*欲,半坡人不行,他们一定希望生活得更好,但能做的,也只有那样,实属不易了。那么,这些房子里又住着什么人呢?既处在母系氏族阶段,每个小房子,似应住着过婚姻生活的妇女以及不确定的来访的其他氏族的男子,当然,也会有男女相对稳定的对偶婚,但绝不是后来的一夫一妻制,依然依附于母系大家庭内,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多族的首领住在大屋子里,同时也是老年、孩子的集体住所。在半坡村里,人们过着生而平等相安无事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编辑本段居住区布局
既然居住区是一种环形布局,那么,四周环绕一条壕堑围护,就很正常了,尽管现在只清理一小段。堑深六至七米,宽五至八米。半坡人没有现代挖掘设备,完全是用简单的石铲一铲一铲掘成的,数百米的壕堑,算来起码出土量要一万多立方米,那时一个氏族能有多少人?除去老弱病残,还有多少强壮者?其工程之浩大之艰难,恐怕不亚于后人开凿一条大运河。中*华民*族最能吃苦耐劳,从原始先民也得以体现。夏雨时节,村落积水可以疏导到壕堑中,而野兽袭*击、外族侵袭,壕堑做了第一道防护的屏障,称这是后世城壕的雏型或先驱,不为过。堑北为墓葬区,是一片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死者排列相当整齐,一般头部向西,以单人葬为主,也有二人四人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有仰身葬,也有俯身葬;有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以及瓮棺葬。其中,成*人儿童分开,儿童大多不葬于公共墓地内,而是置于瓮棺内,埋在房屋附近,或许想孩子年幼,尚需父母照顾吧,尤其瓮棺上有一钻凿的孔洞,大概是作为孩子灵魂的通道,表明半坡人已经具有人死后而灵魂不灭的观念了。如果从整个墓葬看,虽然那时仍处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物质极其匮乏,人类还没有走出混沌,因而没有阶*级,没有贫富,更没有剥削与压*迫了,但差别总是有的,可能社*会学家会有很多种更科学更合理的解释,而凭直觉我以为,屈肢葬、俯身葬,一定与仰身葬不同,仰身葬者一定优于其他葬者,不然,就不会随葬品大多出现在仰身葬中了,哪怕几件陶罐,现在觉得忒不值几个钱了,而那时当是较为贵重的了,宛若后代随葬的青铜器、金银器一般。
编辑本段食物来源
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要有食物。其途径,一靠狩猎。从出土的许多石或骨的箭头看,他们已普遍使用弓箭,还有石球石矛。 由此可以想见,人类发明了弓箭与矛,延伸自己的臂力,最初只为满足生存需要,后来进入阶*级社*会,为了争夺领土,为了争夺*权力,弓箭与矛才用于战争,用于消灭人类自己!二靠捕鱼。数千年了,渔网难以保存,网坠儿却不易腐朽,很简单,就是把扁平的小卵石,两侧击*打出缺口,拴在网沿上,坠网沉入水底,网在水中张*开,待鱼自投了。似乎陶器上曾印有布纹,半坡人已经纺纱织布,因此,他们就一定能够用细绳,编织鱼网。他们应该具有了这种能力。当然,我们切不可将五六千年前先人的智慧估计太高,毕竟是人类的童年,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相反,也不可能把他们的智慧估计太低,什么都不行,那还怎么称得上万物之灵呢?三靠种值。半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进入了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他们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再用石铲翻掘土地,石锄和尖木棒挖穴点种,最后,用石镰或陶镰收获,食用时用石磨盘、石磨棒脱皮碾碎。现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培,粟耐旱易种,且便于存贮,不仅养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国北方种植的主要作物。故此,我*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了。记得上宅人也使用了石斧、石铲、石磨盘、石磨棒,通过谷类孢粉鉴定,那时上宅地区便孕育了原始农业的萌芽。正是由于六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即便是刀耕火种,他们才能够过着较稳定较长久的定居生活,不然,或许他们还要扶老携幼,一群群地四处飘泊,随地而安呢。
编辑本段半坡彩陶
半坡人制*作了大批彩陶。虽然耕作于远古时期,却显现着魅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观察和认识着变幻无穷的斑斓世界,用彩色绘制在陶器上,那艺术形象尽管简洁,却寓意深刻,充分再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总的看,这些彩陶或写实,如游*动的鱼,奔驰的鹿,应是他们渔猎的写照,艺术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会寄托着希望捕获更多的鱼和鹿的心愿;或审美,彩陶图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图案逼真,笔画流利疏朗,显然具有装饰作用;或象征,如人面鱼纹图案,人面涂彩,口部衔鱼,三角头饰,或许这就是半坡氏族的图腾、族徽。彩绘中,鱼纹形象很多,表现手法也由简单而逐渐丰富,由写实而逐渐脱离了鱼的自然形态,成为写意的几何图案。是寓人于鱼,还是寓鱼于人?抑或人鱼合为一体?可以想见,半坡氏族极有可能是以鱼类水族为图腾的。既然如此,他们会不会认为他们就是由鱼变化来的呢?如果是,倒与几千年后科学所研究的人类起源于鱼相吻合了,只是吻合,不可同日而语。据说,夏部族是以龙纹为主要的图腾纹样(又传说夏禹治水),是否从半坡氏族的鱼类水族深化派生出的呢?上宅文化遗址发现了许多鸟首陶柱,专*家认定这是上宅人祭祀的东西,崇拜的图腾。那图腾是一种鸟。曾有人认为商部族就发源于燕山山脉南麓,而商部族信奉的是玄 鸟,即燕子,那莽莽苍苍的山脉又叫燕山,我不敢妄断商部族就一定是由上宅人繁衍来的,这其中是否会有些内在关联甚至一脉相承呢?尚未可知。上宅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还没有发现具有明显的有规律的符号,而半坡多种器物上,都有符号,笔画均匀流畅,相当规整。同类符号在关中地区其它遗址中,多有发现。从其形状看,同殷商甲骨文十分相象,二者都出现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只时间有别。是纯粹的偶然吗?甲骨文 半坡人复原图片
?会不会来源于这些刻划的符号呢?无论如何,甲骨文已经是一种很成熟很系统的文字,绝不会凭空产生的。而这些符号,到底代表什么意义,只有求教半坡人了。 半坡,仰韶文化的代表,太博大精深了,门外的我只匆匆一瞥,仅仅看了几个先人足迹。而这足迹,甭管是深是浅,也是母亲在远古留下的。况且,与上宅人尽管远隔千年与千里,足迹却时断时续地连贯在了一起…… 图为半坡人的复原图片,作者为沈阳市中国刑警学院刑事相貌学专*家赵成文教授。
编辑本段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典型文化,而半坡文化则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们同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因而对于这两种文化,尤其是居址选择作一对比研究,对于探*索史前居民的居住规律是颇有裨益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指出:“由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看来,当时人们所选择的居住地址就已显示出他们对于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善于利*用的情况。时代虽然已先后不同了,但是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方的时候,依然要注意到饮水的来源。……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于全国各地,大体说来,总是邻近于当地的河流或湖泊。[1](P6)史先生得出的结论,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于全国各地,大体说来,总是邻近于当地的河流或湖泊”,可以说是一条普遍规律,当然也适用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河姆渡文化共分四期,即河姆渡遗址的第四文化层为河姆渡文化的第一期(绝对年代距今6 500-6 900年间);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为河姆渡文化的第二期(绝对年代距今5 900-6 200年间);河姆渡遗址的第二文化层为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期(绝对年代距今5 600-5 800年间);河姆渡遗址的第一文化层为河姆渡文化的第四期(绝对年代距今4 700±90年,未经树轮校正)。[2]在“河姆渡遗址第二层发现了一口木构浅水井,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水井遗迹。井口方形,边长约2米……井底距当时井口地表约1.35米……水井遗迹的周围都是黑色淤土层,井旁一角放置几块平整的大石块,推测这浅井是选择了低洼处开挖的。”[3](P148)
编辑本段井的发明
对于人类来说,井的发明无疑是一件大事!“自从发明了打井,人类就可以在远离地表水源的地方居住,不仅大大地开扩了活动范围,而且改善了人类的饮食卫生条件。”[4](P216)对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来说,他们虽然发明了井,但他们的井不仅是“选择了低洼处开挖的”,而且这低洼处“原先可能是一个天然的或人工开挖的锅底形水坑,人们取用坑中的水。当坑内水枯竭时,就在坑内挖一竖井。”[4](P217)由于河姆渡人的井是“选择了低洼处开挖的”,且井底距当时井口地表约1.35米(这口井的深度显然不能和发现于河北邯*郸涧沟的两口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相比,因为那两口水井的深度已达7米之多),这说明井所在的地下水位是很高的,井应在近地表水源的河流或湖、沼附近。如果说井的位置是在远离地表水源的地方,那么井所在的地下水位就不会太高,而井只有 1.35米深就能见到水是不可想象的。
编辑本段木构浅水井
由于河姆渡人的水井只有1.35米深,所以考古学家把这种井称为木构浅井可谓名符其实。即使是浅井,河姆渡人在近地表水源的地方也没有推广开挖,至于在远离地表水源的地方,那更无从谈起了。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有20多处,其中包括余姚龙山乡朱山、下庄历山茅湖,鄞县辰蛟,宁波市八字桥、妙山,舟山的白泉,慈溪县龙南童家乔等[5](P201)。河姆渡文化遗址虽发现有20多处,但遗址内发现有水井遗迹的却只有一处,那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木构浅水井遗迹,仅此而已!这样说来,河姆渡人虽然发明了木构浅水井,但由于他们的水井是在地表近水源的地方,而且也没有推广开挖,所以他们的居住地也应在地表近水源的地方。事实也正是如此,“姚江从遗址的西部和南部流过,顺姚江向东二十五公里即宁波市,往西二十五公里是余姚县城,南为四明山,和河姆渡村隔江相望。遗址面积约四万平方米。遗址所处的地势很低,平均海拔三至四米,附近农田在耕地以下有大面积的泥炭层,古代这里可能是一片低洼的沼泽地。根据这些情况来判断,当时人们就在这样一个背靠丘陵、面对沼泽的地方生活。”[6]考古学家作出的“当时人们就在这样一个背靠丘陵、面对沼泽的地方生活”的推断,不能说没有道理。
编辑本段河姆渡人用水
与河姆渡人一样,半坡人的居地也是处于近地表水源的地方。具体地说,6000多年以前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的先民,是生活在西安市东郊十余里的chǎn@①河东岸一个背倚白鹿原、前临chǎn@①河的二级阶地上。[7] (P10-11)现在的半坡遗址距离chǎn@①河常水位已有800米的距离,但在6 000多年前的半坡时期却近在chǎn@①河岸边。这其中的道理,史念海先生分析得至为透彻,他说:“到了半坡新石器时期,少陵鸿固、凤栖诸原之北那条由西南流向东北的河流,已经向北移徙。正是由于河流的移徙,才能使半坡周围的二级阶地为当时人所利*用。一级阶地那时尚未形成,因而半坡时期的遗址就近在chǎn@①河岸边,不似现在距离chǎn@①河常水位已有八百米的距离。”[8](P438) 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很有限,他们刚刚从旧石器时代的完全依靠自然逐步向新石器时代的利*用自然乃至改造自然过渡,因而不论是河姆渡人还是半坡人,他们不谋而合地选择河流(或湖、沼)的附近居住,这对于他们的生活是颇为便利的。 一、居住于河流(或湖、沼)的附近便于人和牲*畜的饮水 水是生命之源。自然界的任何生物,都离不开水,人类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还很有限,他们更多的是依靠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因而,作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在选择居址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都聚在河流或湖、沼的附近,无非是为了人和牲*畜饮水的方便,这是合情合理的。 二、居住于河流(或湖、沼)的附近便于发展原始的农业
半坡姑娘生活的地方
看了“半坡姑娘”这几个字,你可能会问半坡是人名还是地名呢?告诉你吧,半坡是个地名,在现在陕西西安市东郊。原来,考古人员在半坡找到了一个6000多年前人们生活过的村子,挖出了差不多一万件物品。由于这里的地名叫半坡,当年住在这里的人,就叫“半坡人”了。6000多年前的时候,还没有文字,当时的人类社*会是个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明白。这下可好啦,半坡村的发现,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情景,他们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画什么?住的房子什么样?人和人怎么生活在一起?等等。这许许多多的事,都能有个说法了。所以,这个村子可就特别特别重要了,如果你要亲自到半坡村里走一回,那才好玩呢!在这里先听我讲几句吧!
编辑本段半坡人的住房
先说说半坡人的住房吧!他们在离河水不远的一块高地上盖了几十间大大小小的房子,有圆形的、方形的。这些房子排列成一个圈,圈的中间是个广场,每间房子的门都朝着广场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为了方便人们到广场去。那时,每天人们都要到广场集*合几次,居住在这里的人都要听一位老奶奶的话。这位老奶奶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权威呢?这是因为6000年前的人类社*会叫原始公*社,妇女在氏族社*会里占居支配地位,男人要服*从女人的领*导,再过大约1000年以后,男女的地位才颠倒了过来。那时候,每天早晨,人们穿上用麻布缝的衣服,带上石刀、石斧、弓箭、木棒来到广场,老奶奶便分配人们干活:男的去打猎、捉鱼,女的种粮食、种菜、养猪、养狗,还要看孩子、做饭。吃饭的时候,人们又要集中到广场,不论谁弄到的食物,都要全交给老奶奶,由她公平地分配给大家,共同享受劳动成果。
编辑本段房子的建造
半坡人的房子是怎么建的呢?假如让你建造一间小房子,怎么做才能又省力气、又省材料呢?半坡人是这么做的:先从地面向下挖一个方形或者圆形土坑,用坑壁做墙壁,然后在地面上沿着坑边埋上一些一米来高的木棍,为了防止刮风下雨,再用泥巴加上草什么的抹在木棍内外,弄成泥巴墙,还要用火把墙烧硬,最后再搭个像雨伞一样的房顶,一间房子就建成了。由于这种房子,一半在地面上,一半在地面以下,所以就叫“半地穴式”房屋。每间房屋还有个门坎,这是做什么用呢?原来是为了下雨的时候,防止雨水流进屋里去的,你猜对了吗?
编辑本段食物
咱们看看他们在吃什么吧:他们今天的运气还真不错,煮了一大锅粥饭,还加了鱼、鹿肉和一点小白菜。要是赶上捉不到动物的时候,就只有煮粥加点野菜了。因为那时候,人还很少,天气暖和的时候,钓条鱼、打只鹿,找点能吃的东西,还算容易,可是,到了大冬天的时候就困难了。用什么钓*鱼呢?这个问题难不住你,你可能早就从爸爸、妈妈那里知道了要用鱼钩钓*鱼。半坡人那时就很聪明,他们用骨头制成鱼钩,还在上面磨出了倒刺。这样,鱼一上钩,就跑不掉了。那时候,河里的鱼特别多,还可以用鱼叉扎鱼。一开始,人们只会做直鱼叉和没有倒刺的鱼钩,常常是被扎上的鱼使劲一扑楞就跑掉了。人们不住地想办法,改造自己的工具,结果,鱼钩、鱼叉都有了倒刺。 由于半坡人经常看到鱼,特别是鱼在水里游*动时,姿态非常美。半坡人也很爱美,就照着鱼的样子画起来了,这么一条那么一条,愈画愈好,最后只要画个三角,再点上一个点,就成了鱼头。
饮水
人,每天都要喝水,咱们再说一件半坡姑娘打水用的陶瓶吧!这个尖底的瓶子是半坡姑娘最喜欢用来打水、运水用的工具。它的口很小,可是肚子比较大,还有两个耳朵。你想想,半坡姑娘为什么喜欢用这种瓶子呢?原来这大肚子就能多装一些水;小口呢,在运水的时候,水不容易流*出来;两个耳朵穿上绳子,就像你背书包似的,可以背上,也可以挎在肩上,还可以背上一个,一只手各提一个,一次就能运三瓶水。知道它的好处了吧!还有一个好处哪,由于瓶子底是尖的,上面重,下面轻,当人们把瓶子往水里一放,它一下就能躺在水面上,水咕嘟、咕嘟就灌到瓶子里去了,等大肚子灌满了水,下头又重了,瓶子自己就在水里立起来了。半坡人多聪明呀! 由于半坡人经常看到鱼,特别是鱼在水里游*动时,姿态非常美。半坡人也很爱美,就照着鱼游*动的样子画起来了,这么一条,那么一条,愈画愈好,最后只要画个三角,再点上一个点,就成了鱼头。
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点
给爸爸妈妈*的话: 这个故事里讲的半坡氏族和前面讲的河姆渡氏族,处于我*国历*史上的同一个阶段,即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氏族就是以血缘关系结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是一个祖先的儿女辈和孙*子辈。人们共同劳动,得到的物品,平均分配。没有固定的一家一户,没有个人财产。母系氏族就是妇女居于氏族的主导地位,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靠妇女的劳动,氏族的首领是老祖母。考虑到孩子还小,在故事中没有讲母系氏族这个概念,而是讲述人们都要听老祖母的话,每天妇女干的活比男人干的多,以及大家都要交出自己弄到的食物,一起享受劳动成果,通过这些事情勾画了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点。
编辑本段半坡博物馆
半坡遗址是1953年发现的,当时就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采用盖大房子的方法把发掘出来的房屋遗址、墓葬群、烧陶器的陶窑等,统统保护起来,并建成了。1961年国*务*院批准半坡遗址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半坡遗址中的惊人发现
半坡遗址中的许多发现令人震*惊。半坡出土的农作物主要是粟(粟去壳后就是小米),在一个陶罐里还保存着6000多年前的粟籽。这一发现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在另一个陶罐里还发现了菜籽,经鉴定有的是白菜籽,有的是芥菜籽。由于有这两种发现,我们在故事里才讲半坡人煮了粥饭,里面有点白菜。 粟是从狗尾巴草进化来的,人们发现狗尾巴草每年都会从地下长出来,结了穗后又会死去,而狗尾巴草的籽也能食用。于是人们采集草籽进行培育,使之成为人工栽培作物。 在半坡发现了猪、狗、牛、马、鸡的骨骼,这些应该是人们驯养的。还有鹿、狐狸、兔、獾等动物的骨骼,这是人们猎获的,其中鹿的骨骼最多,这可能是因为鹿比较容易捕捉的缘故吧。人们在猎取动物时,已使用了弓箭。
启发
建议您利*用故事中讲的尖底陶瓶,启发孩子注意观察事物,注意想问题。这种陶瓶由于底是尖的,重心靠上,所以在水面上容易倒伏。当水灌进瓶内多一半时,连瓶带水的重心就下移了,水瓶就会立起来。这时如果把水灌满瓶子,重心又上移了,瓶子就自己立不住了,水就会流*出来一些。这种现象,人们看了几千年,习以为常了,可是当孔子看到这个陶瓶装水的情景后,受到启发,说了一句名言:“满招损,谦受益”。您看,同样一个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和头脑里有了不同的结果。我们再联想到苹果熟了从树上落到地上,人们看了几千年也没有想什么,可是当牛顿在苹果树下看到苹果掉下的情景后,就从中受到启发,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而瓦特看到壶里的水开了,蒸气顶动了壶盖后,发明了蒸气机。这三件事都说明了观察后的思索是多么重要。让您的孩子也学会动脑筋吧,有人曾说“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愿这句话在您的孩子身上应验。
⑸ 半坡人的日常生活
办坡人制作了大批彩陶。虽然耕作于远古时期,却显现着魅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观察和认识着变幻无穷的斑斓世界,用彩色绘制在陶器上,那艺术形象尽管简洁,却寓意深刻,充分再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总的看,这些彩陶或写实,如游动的鱼,奔驰的鹿,应是他们渔猎的写照,艺术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会寄托着希望捕获更多的鱼和鹿的心愿;或审美,彩陶图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图案逼真,笔划流利疏朗,显然具有装饰作用;或象征,如人面鱼纹图案,人面涂彩,口部衔鱼,三角头饰,或许这就是半坡氏族的图腾、族徽。彩绘中,鱼纹形象很多,表现手法也由简单而逐渐丰富,由写实而逐渐脱离了鱼的自然形态,成为写意的几何图案。是寓人于鱼,还是寓鱼于人?抑或人鱼合为一体?可以想见,半坡氏族极有可能是以鱼类水族为图腾的。既然如此,他们会不会认为他们就是由鱼变化来的呢?如果是,倒与几千年后科学所研究的人类起源于鱼相吻合了,只是吻合,不可同日而语。据说,夏部族是以龙纹为主要的图腾纹样(又传说夏禹治水),是否从半坡氏族的鱼类水族深化派生出的呢?上宅文化遗址发现了许多鸟首陶柱,专家认定这是上宅人祭祀的东西,崇拜的图腾。那图腾是一种鸟。曾有人认为商部族就发源于燕山山脉南麓,而商部族信奉的是玄 鸟,即燕子,那莽莽苍苍的山脉又叫燕山,我不敢妄断商部族就一定是由上宅人繁衍来的,这其中是否会有些内在关联甚至一脉相承呢?尚未可知。上宅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还没有发现具有明显的有规律的符号,而半坡多种器物上,都有符号,笔划均匀流畅,相当规整。同类符号在关中地区其它遗址中,多有发现。从其形状看,同殷商甲骨文十分相象,二者都出现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只时间有别。是纯粹的偶然吗?甲骨文会不会来源于这些刻划的符号呢?无论如何,甲骨文已经是一种很成熟很系统的文字,绝不会凭空产生的。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话,应该叫半坡村。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不会是无意识的,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一种原则一种精神。上宅文化遗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筑,大多是不规整的椭圆形,屋内都埋有一个或两个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储火种。因没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环形布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类似的。半坡遗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筑应是用树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茎叶再加泥土混合架构而成的,上宅文化遗址也发现了柱洞。这些今天看来实在是不起眼的"马架子窝棚",却是六千年前先民的杰出创造,是中国土木合构的古典建筑的发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润湿伤民”,人们便就地取材,铺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内设有火塘,但无烟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何等艰难的生活!人类发展是缓慢的,每一个进步,都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实践甚至付出了血与火的惨重代价。原始的先民,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栖身之地,我们现在的烟囱等通风通烟易如反掌,随心所欲,半坡人不行,他们一定希望生活得更好,但能做的,也只有那样,实属不易了。那么,这些房子里又住着什么人呢?既处在母系氏族阶段,每个小房子,似应住着过婚姻生活的妇女以及不确定的来访的其他氏族的男子,当然,也会有男女相对稳定的对偶婚,但绝不是后来的一夫一妻制,依然依附于母系大家庭内,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多族的首领住在大屋子里,同时也是老年、孩子的集体住所。在半坡村里,人们过着生而平等相安无事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⑹ 半坡遗址在哪里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版族公社村落遗址权,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