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在哪
① 半坡遗址中有哪些具体典型建筑
根据考古发掘,这里分析半坡遗址几个典型建筑的实例。
第一例是考古编号为“半坡F21”的建筑。按发掘记录,穴底发现三只柱洞,皆直壁,深度各为80厘米、100厘米、110厘米,其中有一柱洞,似为后来加的柱洞遗迹。其余二柱洞相对中轴的两个对称位置上,已遭破坏,估计原来应有一柱洞。即复原为对称布置的四中心柱。这个建筑的顶部做法,只能推测了。估计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四柱顶杈上架四横梁,构成周围椽木的中间支点;另一是以四柱顶杈为中间支点,先于对角架设四椽,顶部相交构成其余柱椽的顶部支点。柱洞梁达80~110厘米,说明栽柱技术已较发达,而这可能也反映了四柱尚未用横梁联系之可能较大,因此认为后一种推测的可能性更大些。此建筑遗址的入口已残破,只能按同类型的复原。沟状门道为了防水,上面推测是有雨篷的。门道两侧未见柱洞,其做法应是在门道前方先架设一大叉手,顶部支撑门道横梁前端。从建筑内部中间的火塘可知,当时的饮食上已用烧烤。此火也作冬天取暖之用,顶上有孔,排烟之用。
第二例是考古编号为“半坡F39”的建筑。这一建筑的室内地面以与室外地面平,周围柱洞应是侧部围护结构的遗迹。值得注意的是,据发掘记录,南部的入口处排列有柱洞,说明门限很高,以至需要内设木骨。所谓门限,实际上是因袭穴壁概念的矮墙;鉴于柱洞较小,周围大约同门限矮墙的高度。这是初期的地面建筑形式,实际上是构筑起来的木骨泥墙代替挖土形成四壁。复原墙高,可以竖穴的一般深度来估算,约80~100厘米高。门内外有垫土,作为踏跺。墙上的屋顶亦推算为半穴居的情形。房子的构架,根据中轴偏北的中柱遗址,可设想屋盖木构,一中柱为中间支点,先架一椽,悬臂之室中心,形成其余柱椽的顶部支点,从而形成端正的方锥形屋顶。周围排柱没有特别粗的,这说明还是萌芽状态的墙体构造与屋盖全同,即墙体和屋顶还较含混不清,所以尚无“屋檐”。这种构架方式,扎结节点有一定程度的松动,因此受力后会产生一些变形。墙体因变形而外倾,有点像粮囤的形状,这也可以减少雨水对墙体的流侵,是否故意如此,则不得而知了。今天尚能见到西安附近武功出土的圆形的陶制房屋模型,亦可资证。
半坡穴居遗址
第三个例子是考古编号为“F6”。这是一座圆形的建筑,当然其圆是不太规则的,直径约为6.70米。中部偏北有两个柱洞,柱洞有防火栏杆护坎墙。参考同类、同时的遗址可知,南部被灰炕打破部分还有对称的两柱,故复原为四根中柱。这个遗址的重要现象是,墙体较薄(16~20厘米),泥墙内的木骨遗迹多为半圆、楔形、矩形等扁长柱洞,即木骨多为劈裂加工的木材,其截面长边多在10厘米左右,长边沿圆屋切线布置,其间无较粗的木材。这个遗址的入口处埋有木骨遗迹,推知门限的高如坎墙,可略起掩蔽作用,也可减少地面的尘土吹入室内。另外,门内两侧设隔墙,墙后形成适于卧寝要求的隐静空间。
② 半坡遗址在哪里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版族公社村落遗址权,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
③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遗址在哪
半坡人:陕西西安半坡村。
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④ 半坡遗址属于我国古代哪一种文化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⑤ 半坡遗址的聚落分为哪三个区域
半坡遗址的总建筑面积约有5万平方米,位于河东岸的坡地上,这里既便于取水,又免受洪水之灾。这个聚落分三个区域:居住区、陶器制作区和墓地。以居住区为主,占地3万平方米,已发现的建筑达四十余座,建筑有方形和圆形(平面)两种,边长或直径均为4米。
⑥ 半坡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骼有哪些
半坡来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骼自,属于哺乳动物的有偶蹄类:猪、牛、羊、斑鹿、麝等;食肉类:狗、狐、獾貉和狸;奇蹄类:马;啮齿类:竹鼠、田鼠;兔形类:兔及短尾兔。另外还有少数鱼类及鸟类骨骼。出土的骨骼,无论是属于家畜的还是野生动物的,都非常破碎,看来都是经人工打碎的。
除了鹿角和部分碎骨可能是作骨器使用外,其他骨似乎都是为了吃肉和骨髓而打碎的。
半坡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
⑦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有哪些异同点
诃姆渡居民种水稻,半坡居民种粟
诃姆渡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住地穴式房屋专
半坡居民烧制属出红褐色的陶器叫彩陶
诃姆渡居民是7000年前的,半坡居民是6000年前的
半坡位于黄河流域 在北方气候温暖,较干燥适合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在南方,气候湿润,适合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干拦式房屋.
⑧ 半坡遗址聚落分为哪三个区域
半坡遗址的总建筑面积约有5万平方米,位于河东岸的坡地上,这里既便于取水,又免受洪水之灾。这个聚落分三个区域:居住区、陶器制作区和墓地。以居住区为主,占地3万平方米,已发现的建筑达四十余座,建筑有方形和圆形(平面)两种,边长或直径均为4米。在居住区的中心,是一座大房子,平面的长边为14米,短边为12.5米,里面有四根立柱,并划分出几个小室。据分析小房子为母系社会中的成年妇女过对偶生活的住屋,大房子为氏族首领及氏族内老、幼、病、残者住的,这里也是族内议事、节庆活动的场所。这些遗址形态,充分反映出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中晚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
⑨ 半坡文化在哪
半坡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⑩ 西安半坡遗址的墓葬在哪些形式
成人和小孩是分开埋葬的。成人墓在遗址的北侧,集中而密集,是氏族的公共墓区。小孩因年龄上的限制,死后一般多选择在居住区内的小屋旁埋葬。 从已出土的情况看,半坡先民绝大部分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要埋葬形式。在此类形式下,逝者多属于正常死亡,随葬品均等,体现人人平等以及生者对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关怀。 二次葬在半坡的墓葬中也十分多见。可能那时部分先民认为身躯是人间的,不能带到阴间。因此,这种葬式必须等到尸体彻底腐烂之后,方可将遗骨埋入地下,因需要两道工序及用清水洗骨,故又称为“洗骨葬”。 合葬在半坡极其少见,那时是不允许异性合葬的,同性合葬也鲜有。在半坡遗址发现的合葬均为同性合葬,有专家推测会不会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死亡后的一种特殊的埋葬形式,也有人推测是战争的原因。 在半坡还发现了一种埋葬形式即屈肢葬。专家们推测这与疾病有关。可能是有人得了某种怪病而亡,活着的人们害怕疾病蔓延,于是将死者捆起来,以求消灾避邪;也有专家结合西藏珞巴人的葬仪,认为这是祈求死者重新投胎的意思;还有学者结合独龙族的葬仪,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死者环火而眠,不受任何野兽的侵害。 瓮棺葬,是小孩夭亡后的一种埋葬形式。那时,人的平均寿命在40岁左右,小孩的成活率很低,由于受资格限制,孩子死后应放大陶钵之中,盖顶挖一个小孔,供孩子灵魂出窍,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母亲对孩子的关怀,也体现了半坡人对团圆的一种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