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遗址
『壹』 南雄的名胜古迹
南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文物古迹甚多。珠玑古巷、梅关古道、三影千年古塔、恐龙等古生物化石、古银杏群“南雄五古”,享誉海内外。南亩鱼鲜村、乌迳新田村、黄坑溪塘村、百顺黄屋城古村落,人文价值颇高,先后被列为“广东省古村落”。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孔江水库)、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苍石寨风景区,奇异独特,风光秀丽。坪田古银杏群景色迷人,深秋看黄叶好地方;帽子峰省级森林公园,被誉为“小九寨沟”。莲开净寺、大雄禅寺香火兴旺。具有古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广州会馆。龙华山温泉酒店是集旅游度假自然观光和休闲、度假、康体、娱乐、泡温泉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青嶂山温泉高氡神奇,是罕见的高钠离子温泉。南雄又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广东省重点老区县(市)之一。尤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雄属中央苏区县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多次率部转战南雄,领导和指挥著名的“水口战役”。项英、陈毅等在油山一带领导粤赣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旧址瑶坑、油山革命纪念碑、水口战役纪念公园、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红色旅游特色。
三影塔
位于南雄市区中心。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广东省唯一有绝对年代记载的宋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道上有传说中的三影奇观虽不复见,而宋代建筑艺术风格犹存,一塔古朴雄伟,矗立广场之中,与市博物馆、广场景色、街市风光相衬映。门票五元。
油山
又是一座“红色”的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油山都是革命根据地。这里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1929年红军从井冈山来到了南雄、信丰、南康、大庾,以油山为中心组织了信庾雄县委,开展了组织农民协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等斗争,配合中央苏区创造根据地,向广东、湖南方面发展,打通与中央苏区、湘赣苏区的联系。红军长征以后,这里成立了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1935年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率部队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油山,展开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建立了以油山为中心的(南)雄、信(丰)、(大)余、(南)康边这个粤赣边最大的游击根据地,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及为争取革命胜利而浴血奋战的光辉足迹。
苍石寨
苍石寨旅游区位于南雄西北部的苍石镇境内距南雄市区13公里,交通、通信便利,是南雄新兴最负盛名的自然景观旅游区。
苍石寨原为当地历代啸聚山林,避祸走难之地,地势险要,属易守难攻的地形。全寨由九座形态各异的山峰组成,在登寨必经的险要处,有石块筑成的隘口,成为扼守山寨的险门,足成“以一挡万”之势。
该旅游区占地4.5平方公里,主景区0.6平方公里,属红色丹霞地貌,景区由九个形态各异的山峰组成,其状如腾龙奔马,群山间有羊肠小径连接,小径或藏于树丛和悬崖峭壁之中,或显于群峰山谷之间,“苍石寨”由此得“寨”名。寨内山清水秀,峡谷幽深,瀑布雄伟壮观,奇花异草随处可见,状元桥、情人谷、情人桥、五龙潭、温泉是寨内最令年青人情有独钟的去处;瑶隆峡,首阳峰,远晀南雄市区全貌,品味“一览众山小”“荣辱皆忘”的意境,成为所有游客最热切登临的胜地。
珠玑古巷
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南雄城北6公里处的梅关古驿道上,全长1500多米。她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100多姓南迁氏族发祥之地,岭南文化源头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10多年的重建修葺,重现珠玑古巷千年历史文化,有唐宋祖居及先人南迁遗迹,有众多姓氏纪念馆,展现各姓氏宗族文化。1995年被韶关市人民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6月,珠玑古巷被《中国地理》杂志社、《南方都市报》举办的“广东省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评为广东最美的街区。门票25元。
梅关古道
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南雄城北28公里,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水系的陆路交通孔道,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道上有“南粤雄关”、“驿道寒梅”列为南雄十大景点。有秦汉时十万户侯梅鋗故城遗址,唐相张九龄开凿古道的蹄痕足印,宋关残楼、六祖禅宗,犹历历在目。古道旁重立了余靖、苏东坡、朱熹、文天祥、戚继光、何香凝、陈毅、陶铸等名人度岭题写的诗碑。每当寒冬,岭梅盛开,锁关夹道,漫山遍野,十里飘香,为岭南所罕见。门票25元。
帽子峰林场
南雄帽子峰林场坐落在南雄市西北部,北和西北部与江西省大余县接壤。
2011年1月,经广东省林业厅批准,设立“广东帽子峰省级森林公园”[1],森林公园面积709.7公顷。帽子峰森林公园是在国营帽子峰林场基础上建立的省级森林公园,林地、林木权属为国家所有。
帽子峰林场总面积为2924.6公顷,属低山丘陵,山脉走向起伏显著。林场境内倍高南低,西高东低。广东帽子峰森林公园,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季降雪,呈现出南方少有的雪景气候。很多地方保留了原始森林风貌,野果满山遍野。林场四季鸟语花香,飞禽走兽在林间出没,树木花卉众多,四季飘香。特别是深秋季节,林场银杏金黄,层林尽染,受到了许多摄影发烧友的追捧。有“粤北九寨沟”之美誉。门票十五元。
孔江国家湿地公园
孔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乌迳镇辖区,距离乌迳圩4公里。作为北江源头之一的南雄孔江湿地,水库中据说有大大小小的岛屿263个,这些岛屿点缀在湖光山色中,如同玉珠散落玉盘,形成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山重水复的奇景,因此,南雄孔江国家湿地公园有“百岛湖”和粤北第一库之称。
2011年3月30日,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定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
莲开净寺
位于南雄市南郊一公里处、浈江河畔,是粤北较大的尼众丛林之一。1994年由南雄市政府礼请当代禅宗大师、佛门泰斗本焕老和尚(上本下焕老和尚)发起重建,于1994年发起策划筹备,并委派其徒印先、徒孙顿勇等人筹建。莲开净寺外的莲花池种满了白莲、红莲、千叶宝莲,寺内用盆子也种满了各种莲花,红莲、白莲、紫莲、黄莲、粉色的等争相绽放。
大雄禅寺
大雄禅寺位于南雄东北方向、离南雄市区9公里的珠玑镇珠玑古巷。大雄禅寺初名沙水院,后称沙水寺,始建于宋德佑元年(1275年),是岭南广东古代名刹之一。门票五元。
万善庵
万善庵,前称“巧呈寺”,坐落在南雄市郊的洋汾水村西南面。该相传建于明代,几经兴废,清至民初多次修葺。抗日战争时期,在此设73医院分院,但尼姑一直从事佛教活动。
坪田银杏森林公园
地处广东省南雄市东部58公里的坪田镇是南粤有名的“银杏之乡”,境内目前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银杏树5000多株,年产白果数千吨。每年金秋,坪田镇境内坳背、迳洞、浆塘、汪汤、军营寨等地的古银杏树上树叶落黄,地上一片金黄,吸引着众多省内外摄影“发烧友”、美术家和作家前来创作采风。“银杏染秋”成为南雄秋冬时节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观光景点。门票十五元。
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
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位于南雄市雄州街道荆岗村委会瑶坑村,距离南雄市区仅3公里。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中共广东省委北迁韶关,于1939年冬迁到南雄城郊的瑶坑村,在这里领导全省地下党和广大群众进行抗日救亡斗争,省委在瑶坑驻扎了一年多时间。
省委旧址为一排小学校舍,面宽五间,为民国时的私塾扩建的校舍,校舍后向为后垄山,前向为校门坪,2010年,省委旧址重修,并按旧时历史面貌予以布展,旧址壁有一间反映省委在瑶坑工作期间的历史资料陈列室。
南雄恐龙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
南雄恐龙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区。保护一区位于南雄城南—主田镇一带。保护二区位于湖口镇—水口镇公路西南一带的龙凤塘—上湖洞—罗佛寨等地。保护三区位于黄坑镇东北一带的杨梅坑—坪岭等地。整个自然保护区共涉及7个镇,总面积为42.21 km2。南雄盆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是迄今世界上唯一发现的65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该地区是除北美西部蒙大拿之外研究恐龙灭绝的另一个重要地点,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提供了恐龙灭绝年代与白垩纪第三纪地层界线相吻合线索的地方。发现14种的恐龙蛋化石约占世界已知种类的1/3,近几年又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及含有胚胎的恐龙蛋化石,并发现恐龙行走时的脚印,为研究恐龙灭绝提供了极为有力的证据。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以及其他地质遗迹具有非常珍贵的研究价值。
观音山
观音山位于南雄市乌迳镇南坑自然村和山下自然村境内,景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距离南雄市区约40公里,距粤赣高速公路12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整个景区属于典型的亚丹霞地貌,这里的山石千姿百态,自然景观十分迷人,其中有酷似人质特征化的“活观音”、有活灵活现的“石麒麟”和“石牛”、有雄伟峻峭的“五代同堂”;更有鬼斧神功开凿的“一线天”、“土地公”等景点,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和较高的开发价值。
西坑、鱼鲜、新田、溪塘、黄屋城古村落
中共五岭地委扩大会议遗址位于广东省南雄市邓坊镇上湖村委会西坑村,建筑面积900平方米,鱼鲜村位于南雄市东部的南亩镇境内,距市区约30多公里,古建筑主要有先祖堂、世盛堂、千年古寺花林寺以及大量精美绝伦的石雕、牌坊。新田村位于南雄市乌迳镇,距南雄市区33公里,在历史上有着“中原南迁第一村”之称,自西晋建村至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有明、清、民国初年古民居建筑。溪塘村位于南雄市黄坑镇,建村于公元1276年,是南雄市一个较大规模的村落,有“千家村、百家姓”之称。黄屋城位于百顺镇,距市区约58公里,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的古城堡,建筑规模宏大,技术精湛,结构牢固,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四个古村落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都是客家民居的代表,对于研究客家文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篛过村
篛过村始建于南宋皇佑元年(公元1253年),距今已有760多年的历史。该村是南雄久负盛名的书香之村,明清以来兴学重教,人才辈出,因其学堂多、书院多、私塾多、读书人多,有“篛过书房”的美誉。该村历来提倡尊崇“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的族规家风,至今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钟鼓岩
陈毅与国民党代表谈判遗址位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梅岭村委会,离市区北约27公里的钟鼓岩山顶一石室内。石室为砖石结构,坐北朝南,面阔一间4米,进深3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8月8日,中共粤赣边特委发表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宣言,提出了停止敌对行动,释放政治犯,团结一致抗日的主张。8月27日,国民党江西省大余县县长彭育英向粤赣边红军游击队发出“感秘代电”表示愿与红军谈判。钟鼓岩的洞真观有一主持名叫曾广桃,是万安县人,也是彭育英的老乡,曾任苏维埃政府主席,主力红军长征后潜踪于此。在钟鼓岩谈判,双方都同意。9月6日,国民党大余县县长彭育英与陈毅在南雄钟鼓岩举行初次谈判,陈毅代表中共粤赣边特委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事先拟好的几项谈判原则,提出了五条要求:一是保持红军游击队的独立性和共产党对红军游击队的领导权,同意改变番号,但要保持独立的建制单位;二是保持共产党对抗日运动的自由;三是释放政治犯;四是红军游击队区内的保甲制度实行民主选举;五是不准国民党政府和豪绅地主追缴以前的租债和税收。谈判达成初步协议。彭育英对陈毅提出的一些条件不敢做主,请陈毅到赣州,与江西省政府代表和第46师代表谈判。1937年9月12日,陈毅以粤赣边游击队代表的身份在大余县县长彭育英的陪同下来到赣州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代表(保安处处长)、赣州专员、当地驻军政治处主任和南雄、大余、信丰等县县长正式谈判,达成国民党军队撤离粤赣边区,释放政治犯等九条合作抗日的协议。陈毅与国民党代表谈判旧址所在地是钟鼓岩风景区和道教场所,经多年修缮,旧址保存完好。门票十元。
南雄县农民协会遗址
南雄县农民协会遗址位于广东省南雄市雄州街道塔前街风神庙,距三影塔西侧20米。1926年冬,南雄县委在风神庙召开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代表们有1000多人,成立了县农民协会,选举陈召南为委员长,彭显模、周序龙、张功弼等为常务委员。农民协会成立后,决定巩固和发展各区农民协会,实行减租退押取消苛捐杂税,反对豪绅民团压迫农民。该遗址已损毁,现成为三影塔文化广场。
两岸花博生态园
园区地处广东最北部,冬天的最低温度比广东大部分地区低5-7℃,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多种亚热带偏温接近华中气候条件的特色植物。园内种植了樱花、梅花、桃花、海棠、牡丹、芍药、银杏、黄金风铃木以及猕猴桃、草莓等几百种名贵花木及水果,并从全世界引进种植多种名贵草本植物,如郁金香、波斯菊、薰衣草、康乃馨、孔雀草、洋凤仙等,让园内一年四季鲜花盛开,让游客置身花海乐园之中。两岸花博园利用特色植物种植自然形成生态观光休闲景点,以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新农业及观光农业转型、建设和美化新农村为目标,打造南雄新的城市名片。园区占地面积5600亩,集休闲、采摘、观光、体验于一体,致力于打造3个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樱花世界、最大的茶花博览园、最具特色的花木种植园”。园内原生态山水秀丽,花木品种繁多,错落有致,环境优美,整年花期不断,是休闲娱乐、旅游度假、户外拓展、科普教育的好去处。门票四十元。
泉水谷漂流度假村
邓坊泉水谷漂流度假村位于广东省南雄市邓坊镇杨梅水库下游,规划有水上乐园、农家休闲中心、园林酒店、登山、露营休闲区、空中滑索、南雄特色景观。泉水谷地形跌宕起伏,河道蜿蜒悠长,时而平湖深潭,时而激流浅滩,有着雄伟的山峦、幽谧的峡谷,落差起伏让人尖叫不止,周围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植被茂密,是一个天然氧吧,峡谷、秘流、平地、田野环环相扣,令人惊叹。河道是利用景区原有的山涧水渠人工修建的单滑道漂流,漂流河道全长3公里多,高低落差168米,途中有几个倾斜度在30度到60度之间的滑道,并配备缓冲池区,滑道的倾斜角度、每个转折弯度,以及每次的冲水量和速度都是由专业人士设计施工,所以虽然很刺激,但是安全性是很有保证的。
罗佛寨
罗佛寨位于南雄市湖口镇东边的太和村,距市区5公里,毗邻著名的珠玑古巷,约在两亿年前,此地原是一个湖泊地带,后由于地壳的运动,使地壳土层逐年增高而起,湖水倾泄而出,干涸形成陆地,人们居住之处原是湖泊出口之地,因此,故名湖口。罗佛寨距湖口镇约1公里,距省道342线500米,山岭海拔高度250米,面积1.75平方千米。咸丰八年以前,在山顶有一寨,寨里有一庙,曾住过芦佛仙人,因“芦”与“罗”近音,遂成罗佛寨。
青嶂山天池
青嶂山是南雄市南面的最高峰,海拔917米,位于江头、雄州、主田三地交界处,距离江头镇政府10公里左右,青嶂山山顶有一口神秘的“天池”,面积约100亩,是粤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天池”。据说,这口“天池”曾经是地质运动留下的火山口。
恐龙化石及保护区
广东省南雄恐龙化石群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区,涉及8个镇,总面积为42.21平方公里,核心区3.03平方公里。保护一区总面积为12.52平方公里,位于南雄城南主田镇一带,区内为著名的陆相湖泊沉积晚白垩纪南雄群的典型剖面;保护二区总面积17.91平方公里
『贰』 崖山海战遗址还有没有古迹
目前,那里应该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遗迹,只能算是自然景观。
崖山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当地的国母坟据说是宋端宗赵昰之母、宋度宗赵禥杨淑妃之墓,国母坟西南的碗山相传是宋朝士兵当年曾在这里做饭。离崖山祠约4公里,屹立于崖门对开海面的崖门奇石附近则相传是张世杰用来作缆趸以大索一字形连贯千多艘宋军船只、陆秀夫背赵昺跳海和张弘范灭宋后在石上大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之处。《元史·张弘范列传》记载“磨崖山之阳,勒石纪功而还”。解放初,原凿字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1964年秋,新会县人委请田汉同志书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十三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
希望能够帮到您!
『叁』 古汴河的遗址在哪里
汴河以下故道,其说不一,《泗虹合志》亦附疑笔。
一说由天井湖入淮。宋朱弁诗云:“离汶未逾千里道,渡濉先泛万安湖”。按旧志所说万安湖即天井湖,有说万安湖紧连天井湖。当为石梁河至天井湖入漴潼河一线。另一说,汴水至镵石山下与淮并驰,经龙窝驿、皇岗至二城沟入淮。再一说,泗城之东,其南必有汴河故道。前两种说法,汴水由石梁河入天井湖一线,系其支流,并非主干。城东向南有汴河故道入淮之说,则为断章取义。按泗州旧址在今盱眙县北,隔河相望,仅2里许,大方向是在泗县南,《泗虹合志》是略言“东南至泗州入淮”。并非说出城后折向东南。从地势上看,泗县东南一带,尽为岗地。开挖不易。故偏向东北走水口魏庄。枯河头至青阳折而南下,这是治水上因势利导的原则。此一线应为主干无疑。古代河流虽已湮没,但所经之处,应有河淤遗迹。今查遍泗县东南一带岗地,土质为岗白土、岗黄土,或为坡黑土、砂礓土,无一处有河流淤土。
汴河走水口魏庄、枯河头、马公店、青阳一线向南入泗达淮,尚有出土物可证。1951年治濉时,于枯河头南岸,曾挖出黍子数石。昔传隋开汴河有“纳黍行舟”之说,由枯河头至通海店一段,地势较高,向为航运所阻,纳黍代水似为有据。
如今,泗县境内残余的汴河故道约50里,虽不通舟楫,也有灌溉之利。
遗址在泗县境内
『肆』 宝安历史
宝安区为原宝安县的一部分。宝安县设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番禺县地,置宝安县,后设今南山区,属东官郡。因境内有一山名曰宝山,山有宝,得宝者安,故而得名,明朝曾改名为新安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重改为宝安县,解放后续称宝安县。1979年,宝安县升格为深圳市,撒销宝安县。1981年中央决定恢复宝安县建制,辖深圳经济特区之外的部分。198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宝安县建制,隶属深圳市。1992年11月11日国务院再次批准撤销宝安县,分设隶属于深圳市的宝安、龙岗两区,宝安区于1993年元旦挂牌办公。宝安区现辖新安、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石岩、龙华、观澜、光明10个街道办事处,设173个居民委员会。2004年年末总人口198.703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3.0986万人,暂住人口165.6045万人。
宝安是岭南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沿海己有先民聚居。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置县,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这里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这里"划了一个圈",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从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宝安也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同胞10多万人。宝安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四季鲜花飘香,绿树葱宠,是理想的置业和居家之地。
宝安民风淳朴,具备创新与包容并重的人文环境。宝安经济发达,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18亿元,是未来现代化经济中心城市——深圳的工业基地和西部中心,正建设成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工业、加工贸易、“三高”创汇农业和生态旅游基地。宝安科技进步、社会文明,是全国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示范点,荣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体育先进区、全省教育强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区称号。
宝安现已初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出口创汇型"三高"农业和规模经营的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三来一补"、"三资"、内联、自营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利用深圳高交会和区政府举办的各种招商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已有来自日本、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宝安投资,项目包括电子、机械、化工、印刷、仓储等20多个行业。2004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952宗,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完成外贸出口总额560.7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4.85%、31.7%、21.42%。以电子信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先后引进了施乐、友利电、北大方正、长城计算机、富士康、砂感微讯等一批高科技项目,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94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稳步发展"三高"农业,建立了蔬菜、水果、畜牧、水产、花卉五大鲜活产品基地和创汇农业基地,走出了一条有宝安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开发了富有宝安特色的生态型旅游观光项目。全区拥有星级酒店24家。观澜高尔夫球会是全球第一大高尔夫球会,享誉海内外。位于沙井镇西海堤沿线,配合发展观光农业诞生的旅游龙头项目西部海上田园风光旅游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生态旅游景区。
建区以来,先后创办了《宝安日报》、有线广播电视台,建成了宝安体育馆、区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档案馆等文化设施,全区建成村级图书馆130多座,藏书总量达到217万册。全区共有25间非营利性医疗单位,共有病床3410张,医护人员6586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推进教育强区工作,普及全民12年教育,现有中、小学校200所,其中公办92所;幼儿园184所。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达到27.4万人。设立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宝安发展中心,规划建设桃花源科技创新园,加快发展科技事业。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工作,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宝安女足代表深圳市多次获得广东省冠军。创建文明区、文明镇、文明村、文明企业和"文明单位"活动不断深入,一批粤剧队、醒狮队、龙舟队、文艺队和各类球队长年活动活跃全区,全区广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以沙井镇"爱心一族"为代表的先进典型,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全区文明创建蔚然成风。宝安区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沙井镇沙一村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宝安先后还获得"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全国先进文化区"、"全国先进科技城区国体育先进区达标区"、"全省双拥区"、"全省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伍』 平远有哪些历史文化遗址
龙颈寨顶上古文化遗存位于平远县长田乡龙颈村,年代约在商周时期,面积约3000平方米。
石正水口窑址,位于平远县石正镇安仁村水口寨,西周,已发现窑址5座。
五指石万人墓,位于平远县差干乡五指石。清代。清顺治九年(1652年),明武将谢志良(又称平粤侯)拥戴隆武帝在五指石抗清复明,被清兵攻破,谢志良及部属全部牺牲,石林寺和尚请人收拾遗骸,合葬一处,在墓上建九层小塔作为纪念。人称万人塔。现墓存,塔已毁,仅存“混元塔”匾额。
梨树岗寨堡位于平远县泗水乡梅畲村。清代。寨平面六角形,为大型石构碉堡式建筑,高三层约10米。
邹坊文祠位于平远县仁居镇邹坊村。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祠为四层楼阁式砖木建筑,楼平面六角形,攒尖顶,穿斗式梁架结构,外檐饰有斗拱数组。该建筑形制奇特,独具一格,是广东省现存较少见的祠堂类建筑。
『陆』 唐华清宫的建筑遗址
1956年8月6日,陕西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时,把华清池(华清宫)列为省级保护单位,并提出保护好华清池内所藏的唐汉白玉老君像和北魏温泉颂碑、北魏三道士石刻等。华清宫遗址,划定范围为:临潼区(原县)城南什字至烽火台,东至寺沟,西至牡丹沟。 1996年11月,华清宫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四)。 华清宫遗址文物保护信息项目内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华清宫遗址批准级别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国发〔1996〕47号批准时间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编号53年代唐文物类别古遗址 一号遗迹:1956年发现,位置在今铁路疗养院东部的南坡上,见有莲花纹柱石,范围不明。
二号遗迹:1978年发现,位置在骊山西绣岭第三峰顶,今老君殿南偏西10米处,断崖上有厚2.5米,南北长8米的夯土基,遗址内有大量唐代残砖瓦片。
三号遗迹:1979年发现。位置在骊山迎春坪的东侧,北距二号遗迹约100米。建筑坐东面西,进深5米,瓦砾堆积厚30厘米。
缭墙遗迹:1967年和1981年春,分别在位于今县城南什字新华书店和西街的丁字形路北两处,均发现石砌的东西向城基,按其位置此墙基应是宫城的北缭墙基。
御汤遗迹:1982年4月,华清池内基建时,在今“贵妃池”西侧发现了古建筑基址,省文管会考古队即开始发掘考证。用了3年多时间发掘了约4000平方米的面积,发现了一条长18米、宽5.1米的唐代蛇形水源通道和4座青石砌成的浴池,还有大殿基址4处,发现30多米长的石墙和两处莲花踏步,总长400多米的陶管水道,长50米的砖砌水道及建筑材料多件。1983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温泉总源北部发掘出一个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米,深1.5米。轮廓呈莲花瓣形的浴池遗址,池底及四周均用青石铺砌,池内有两层台,池底南有两个圆形水口。专家根据史籍记载华清宫的御池方位、形制、规模和发现的浴池四周的大殿基址和柱础等,认为是唐玄宗使用的九龙殿莲花汤。1984年10月在紧挨莲花汤西北处,发掘出一个保存完好的海棠花形状的浴池,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深1.26米,用青石砌成,池内有二层台阶,池底正中有一圆形水口,做工考究,雕刻精细,专家认为是“海棠汤”,即唐玄宗御赐杨玉环的“贵妃池”。在莲花汤西南还发掘出一个东西长5米,南北宽2.7米,深1.2米,用青石铺砌的长方形浴池。据文献记载推测,应是“太子汤”。经考证,这些古建筑遗存与史志书记载完全吻合,是一组较完整的唐华清宫建筑遗址,也是华清宫的中枢所在,为唐玄宗和贵妃游幸时活动的主要场所。期已经全面整理,并仿唐形制,建成“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在解放后整修、扩建和考古工作中发掘和采集到的遗物有:砖,条形、方形、青棍砖和方形莲花纹砖;瓦,筒瓦、板瓦;瓦当,莲花纹、虎面纹、盘龙纹瓦当;还有凤纹滴水,青石莲花纹柱础,素面白玉石柱础,铁钩钉;以及大、小口径的圆形陶水道,三彩龙首,白玉老君像,白玉残力士像等。
『柒』 风水地理如何定水口
风水地理学不是迷信,是涵盖万物关系的气场统一、重要的生活指导学问。下面就来具体探究一下风水地理学方面知识吧。
风水地理学探源
中国人对地理风水的意识产生很早,“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那种危机四伏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先以树木为巢舍,后来在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首先对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村落——半坡村遗址,“选址多位于发育较好的马兰阶地上,特别是河流交汇处……离河较远的,则多在泉近旁。”西安半坡遗址就座落于渭河的支流浐河阶地上方,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适宜生活和开垦。风水学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的学问”,也有人称它为“美学”,还有人称它为“环境学”、“元素学”、“软科学”等等。其范围包括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涉及人居住方面的称为阳宅。风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基址的选择,即追求一种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满足的地形条件;二是对居住形态的处理,包括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口选择,道路、供水、排水等因素的安排;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添加某种符号(即理气),以满足人们避凶就吉的心理需求(摘《风水探源序》)。风水学有时还叫地理风水或简称地理学,很早以前还有称其为青乌、青乌术的等等。
风水地理学--为何定都北京
“风水”在古代也被称为“堪舆”或“地理”,因此说它是中国传统地理学也不为过。中国传统地理学是指近现代地理学系统传入中国以前发生、发展于中国的地理学。西方现代地理学系统地传入我国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在此之前长达数千年间,中国自有一套地理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学术系统,以此作为观察研究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选择不同的居住环境,布置和创建自己的生活空间。这一套地理学思维系统有自己的概念、术语、理论、方法,也建立了一些规律和法则,如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看作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进而研究气、势、理、形等问题,把辨明地形的阴阳、刚柔、高下、强弱作为首要任务等。
新中国定都北京,政治的因素考虑的要多些,按照毛泽东和王稼祥等人的想法,北京离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些,国界长但无战争之忧;而南京虽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离港、澳、台近些;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点。由此可见,风水学里,必然离不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结合,凡是只考虑自然因素,是不全面的,这样看来,风水先生也应该是个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等都通的杂家,其实,古代也不乏利用风水来达到政治目的的例子。
风水地理学--阴宅风水妙法
观龙之法:不论直龙,横龙,骑龙,回龙,其吉凶贵贱,都是从其发祖山察之.故祖宗要有耸拔之势;落脉要有降下之势;出身要有屏障之势;过峡要有顿跌之势;行度要有起伏曲折之势;转身要有后撑前趋之势;或踊跃奔腾,或层级平铺.有此势者为真龙.
审势之法:先要登高望之,次从龙身步之,再从左右观之,又从对面相之,寻其真神显露之处,定其奔来止聚之所.
察形之法:当辨其六体,究其四格,再以五行之法证之.
相水之法:须天门开,地户闭.水流曲折弯抱,水口有印浮水中,或左右有异兽顾守水口.
地理之法,虽重于寻龙,犹切重点穴。杨公云:「寻龙容易点穴难。」经云:『龙若真时穴便真,龙如不真少穴。』即谓有真龙方有真穴;龙若不真,纵有天然巧妙之穴,亦是虚花假穴,生气不聚矣!
而辨气之法,先当随龙认脉,由脉察气;次当以内外四应验生气;又当详龙虎、观朝山、审明堂。庶不失生气之所。
盖穴乃放棺之处,是地理紧关玄窍,相差毫釐,祸福千里;故须得生气乘之。
风水地理学与环境生态
风水地理学讲究对住宅的选址,实施中会联系到水、土壤、地形等因素,有一些自己的表述和认识,但大都微不足道。风水中讲“九星”,指山川的九种形状;讲“五势”,是指五种山势(正势、侧势、逆势、顺势和回势);讲“形势”,是指地形与地势。虽然风水要对山川作一些描述,涉及一些像是地理学的内容,却多不可取。比之同时代、甚至前代的地理学认识和成就,它都差之甚远。坐北朝南----北有山脉,南有水域,一般被称为风水宝地,其实,这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季风气候有关。生态环境地理学又分阴宅生态环境地理学和阳宅生态环境地理学两大类。阴宅生态环境地理学是研究寻找安葬地(包括馆葬、牌位等)以及安葬地地理结构的学问;阳宅生态环境地理学是关于人类居住环境以及公司、银行、政府等办公场所的地理结构及生态环境的科学。生态环境地理学由峦头学、理气学、客星学、奇门择时等四大部分组成。由于文化结构和传承关系的,世人多把此“四部”分而传之。并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形成了如“峦头派”、“理气派”、“三合派”等诸多派别将生态环境地理学整体支解开来。由于前两者以形取象,以象定吉凶,直观简单,便于一些文化层次较低者学习和掌握。所以世人习前两者较多。同时也是使生态环境地理学挂一漏万、鱼龙混杂的重要原因。
『捌』 泉州名胜古迹有什么
泉州的名胜古迹有如下几个:
一、天后宫,原名天妃宫。在福建泉州市南门。现存大殿、后殿、两翼亭子及东廊,尚保持清初修建时原貌,布局构筑颇堂皇。
『玖』 广西贺州水口镇风水宝地那里有好的风水宝地有哪些风水大师到过那边看
风水的实质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创造、选择具有更优越的生存条件、生存优势;合理利用自然客观条件和规律;符合规整、对称、必须、合理、舒服、实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观、卫生的要点;合乎力学、科学原理;合乎常识、逻辑,就是好风水。不存在令人费解的特别神秘风水!古代风水,实质就是正确选择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应人类生存。不适合人类的地方,本人从见过的上百处遗址中的结论是:人类在那里已被彻底陶汰,没有再延续种群到今天。风水强调的就是有利、方便、实用,是更好地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用传统风水理论,切入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只怕是盲人摸象,用现代高科技术设计理论切入传统风水领域应游刃有余。对风水要有正确认识:比如植物,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这些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也就是植物有旺风水作用。身体健康,精力充佩,挣钱多,不需要耗费医药费用,也就是植物有旺财的效果。从科学、正面认识更能说明问题。比如高层空气好,卫生好,这是主要的。顶层,防渗漏,防雷击的措施要有力,当然还存在其它需要注意的事项。风水只能提醒从多角度思考,技术层面的事,现代科技更精准。传统建筑是以中心对称理论为主。现代建筑,以实用、功能为主。二者基础不同。打个比方,在传统古老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老风水理论,就象老式马车驾驶技术,能用于指导驾驶现代汽车吗?古代以自然风水为主,现代城市以人为风水为主,二者基础完全不同,怎能固守旧教条。
关于“创造、选择具有更优越的生存条件、生存优势”。古代以正确合理选择、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为主,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更优越的生存空间已成可能,现代化的改造力度为人类的生存条件奠定了很好基础,从而具备了创造优越风水的可能。人为风水更优于自然风水,原因是人为风水包含大量科技因素,从而更适宜于人类。多从科学、常识方向思考定然有益。
风水就是正确选择居住地形。本人在上百处遗址中的结论认为:那里大多数有风水理气、罗盘用事迹象特征,应有一定的罗盘文化含义,但基本是一票否决,是地形局限,没有留下延续的种群。本人在现实中找到的事例是,地形不合法,风水理气、罗盘用事如同儿戏,毫无意义。所以本人才有:”什么叫风水?多从科学角度思考更有益”的结论。过去很多地段无法建房,现在有钢筋、水泥、玻璃、自来水、电、气,可建、可造,克服了劣质地形的局限。木头、泥土、纸糊窗、提吊挑水、茅草、松木火光和钢筋、水泥、玻璃墙、自来水、电、气,决对是两种风水含义,也代表时代在进步,科学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木头、泥土、纸糊窗、提吊挑水、茅草、松木火光的时代,只能选择背风向阳的低洼地段,房屋不能高,只能矮。低洼、低矮有一基本缺陷就是昏暗潮湿,通风条件差、潮湿而干燥性能差和空气质量差,易霉变,易病变。钢筋、水泥、玻璃墙、自来水、电、气,完全有可能使房屋建筑向高处走,高大建筑成为可能,高大、高处明显明亮、通风干燥性能好。比如台形高台地段,过去由于建材的限制,不适合建房,现在有建材的优势,不仅可以建房,而且从某些方面如明亮、空气流通和防水患性能的角度考虑,比洼地更好,更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
宝地处处有,科学更神奇。
人杰地灵风景美,物华天宝山川秀。全世界人迹可及的地方,自有人类以来,人类已用生命进行了若干次筛选,适合人类的风水宝地,人类已留下大量延续的种群,不适应人类的风水宝地,有待人类用更科学的方法去开发和利用。
当你去到那些穷乡僻壤的地方,你不要以为那里无人去过,其实那里有许多遗址,那些遗址证明有人到过那里,同时也会证明那些到过那里的人,曾经有过生与死考验。由于风水的差距,已被彻底自然淘汰。当你去到大城市,那里为什么留下那么多人口,答案是:那里具有更广泛的风水优势,自然选择使哪里的人群得以延续并得到扩涨。
农村基本是小气候地形,形成独立的塘局,这种小塘局中存在着不利于生存的空间。农村的自然筛选,自然淘汰,极其明显。在这些小环境中,地形位置选取不合理,罗盘用事即所谓风水理气再合理,也是没有意义。没有地形的合理,罗经用事成为儿戏。所以在这些小环境中,地形选取是第一位的,是基础;罗盘即罗经用事是第二位的,次要的。
事例说明一:如农村的障气地段建造房屋,出现聋、哑、残、障的家庭概率至少90%以上。什么是障气地,怎么样实地察看评估呢?最简单的看法就是:所谓障气地,就是大热天,上午九、十时后还不干露珠的地段。
事例说明二:某地一山区地形,在北南走向的小河边,大约五华里长的地段,原来所有人家全在靠东岸、即为当西晒的地段居住,现在居住人口全在西岸、即当东晒的地段居住。原东岸人家那里去了呢?据传闻,也据调查了解统计,大约有30%的人口迁到西岸,70%的人口在那里住不到一两代即自然消亡,只有一户在那里住了四代后也自然消亡。
事例说明三:还有另外一处也是山区小河水北南走向地形,目前正重复上述地形所呈现的特征,东岸面临人丁减少,西岸面临将会存在人口增加的优势特征,最奇怪的是现在那里两岸数十户人家中,仅只有西岸居住的三四户人家中,有一户人家有两小孩完成大专学业,其余人家基本上都是以小学状态走向社会。这两处为什么原来的人群要选取东岸居住,原因是东岸地形相对西岸开宽,便利于农耕及各类事项活动;为什么现在的人群又选取西岸定居,原因是西岸日照优于东岸,积温和温差相对明显高于东岸。象这种东西岸因阳光照射温差存在的差别。就不能用简单一个“迷信”就能概括说明问题的,也不能归罪于罗盘用错了,更不可能是“属相”不合的原因了。上述那些地方正在完成自然筛选和自然淘汰。
事例说明四:从调查的结论显示的是,山区小气候环境,绝大多数小塘局环境地形中,留下许多居住遗址和姓氏家庭小地名,有些有传闻,有些无传闻。有传闻的是,住一代至两代即人口自然消亡。许多地段过去有居住人口留下的遗址印迹现在无人居住,用科学思维的眼光去考量,这就是自然选择和自然淘汰在地形选择上存在的明显例证。由此也可推定,大环境、大气候条件,也是在数万年、数千年自然淘汰中才形成现在这样的格局。
当从那几百处遗址中走出来后,就会完全明白,什么是真风水:有利于人类生存的优越条件和空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在那里,无论如何风水布局,无论用那一派观点去调理,结论只有一个,一票否决,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特定条件否决了所有风水学派的风水理气论点。当从那几百处遗址中走出来后,那里会教会你什么是风水:方便、实用、安全、美观、舒服才是风水的硬道理。那里不会告诉你:门相对,门窗对,床位放错了,灶的方位不对,或者其它诸多种种疑虑。但它会告诉你:不方便、不实用、不安全、不舒服,是真实的坏风水。
数十年前,一位老者曾经说过:一个小家庭,迁居到新地方,如果没有碰上好地形、好风水,是不能开基奠定人口延续基础的。现在回想起来,这话虽然简单扼要,但富含生活哲理。
与城镇相比较,农村不同: 1、农村地形相对城镇地形来说,农村是数千年自然淘汰和筛选留下的劣势地形。2、农村只能正确利用地形,没有大规模改造的调节能力。
城市风水,没有不好,只有更好。城镇不同,城镇是大气候、大环境。是数万年、数千年中人类用生命选择留下的精华:1、一般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具有生存空间优势。能形成城镇的规模的地方,大多已经经历数万、数千年的自然历史的生生死死筛选,最后定格下来才是现在这样的格局。比较典型的是在西北,不能成为大小城镇的地方,除了留下遗址,有很多地方,现在就是历史传闻都没有,什么原因?不适宜居住,自然淘汰和自然消亡,人口彻底绝灭。2、现代化的城镇,改造力度的增强,扩展了城镇规模。没有现代化的改造力度,可以说,所有城镇只存在死角,没有活眼。城镇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改造,人口承担能力最多是现在的三分之一。所以形成现在这样的城镇格局,是历史、自然筛选和现代化改造结果。
是有人类以来,人类用生命的代价在选取自然地理,能居住人类的地段,已形成居住群落,如城市。城市是人类用生命代价留下的瑰宝。不能居住人类的地方,人口已经绝灭消亡。如果没有特别的人类改造力度,再到那里居住,也许依旧会重复往昔的故事。城镇形成的经历,首先是自然筛选,然后是政治、经济、人文的介入,这些因素的加入,形成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这些地理因素相互影响,与自然地理的结合,是现代城镇具有较大风水优势的根本原因。
『拾』 郑国渠的遗址保存
富平郑国渠遗址:流经富平的郑国渠,全长约150公里,可灌溉18万余公顷。其引水口至干渠段,修有宽15~20米,高3~5米,长达6公里的引水渠堤。现存郑国渠口、郑国渠古道和郑国渠拦河坝,附近有秦以后历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干道遗址,并有大量的碑石遗存。郑国渠修成后,灌溉面积达280万亩,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使秦国从经济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准备。郑国渠遗址,发现有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郑国渠引泾进水口。每个暗洞宽3米,深2米,南边洞口外还有白灰砌石的明显痕迹。地面上开始出现由西北向东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个大土坑,土坑之间原有地下干渠相通,故称“井渠”。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我国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