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林遗址
❶ 东胡林人遗址的简介
区海拔高度为390—400米,高出现在河床25米以上。清水河是永定河峡区内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灵山、百花山,全长46公里,流域面积为535平方公里,于清白口注入永定河。河谷较窄,两侧分布着河漫滩和阶地。第三级阶地分布于清水河主谷中,底部为砾石层,上部覆盖着全新世黄土,现为山区的
主要农耕区。受降水季节性分布的影响,清水河在一年中有九个月是干涸的,河床砾石裸露;而到夏季汛期,河水有时猛涨,导致洪水暴发。由于长期以来被洪水冲刷,以及修筑梯田、挖窖穴和取土等活动,遗址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东胡林人遗址的中部形成了一条宽约20米、最深处达6~7米的大冲沟。遗址所在的阶地现已辟为梯田,遗址区被分割为三个台地,由下往上分别为大大堰、条子堰和二大堰。现存面积约三千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大冲沟两侧。1966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的学生在东胡林村参加劳动时,在遗址上发现了古代人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闻讯后进行了清理,共发现大致代表三个个体的残存人骨以及螺壳项链、骨镯、石片等古代文化遗物。因人骨发现在马兰黄土之上,处于全新世黄土的底部,推断其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遗存。2001年到200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组成的由考古、环境、地质及科技考古等多学科人员参加的东胡林考古队在多次调查的基础上,对该遗址进行了四次正式发掘。发掘区集中在大冲沟西侧,即遗址的西南部。揭露面积二百馀平方米。发掘时在三个台地上分别开挖探方或探沟,其中以位于条子堰及其西侧斜坡上的探方(沟)中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最为丰富。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出土丰富的文化遗物外,还发现有墓葬、灰坑、火塘等遗迹,为研究“东胡林人”的文化以及环境背景、人地关系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❷ “四大徽班”是什么
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连续不断的远古人类文化—— 在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不同洞穴中,从距今70万年至23万年间的“北京人”,到20万年至10万年间的“新洞人”,又到4万年至2.5万年间的“田园洞人”,再到2.7万年至1.8万年间的“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在这里生息繁衍的原始人类没有间断过。这在我国已发现的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址中是罕有其匹的。值得重视的是,在距今大约2万多年前,有一股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人类已离开山区洞穴来到北京小平原上,在今王府井大街一带的河边生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先有距今1万年左右的“东胡林人”文化遗址(在门头沟区),再有六七千年前的
“上宅文化遗址”、“北埝头文化遗址”(在平谷区)和差不多同时代的“镇江营文化遗址”(在房山区),又有四五千年前的“雪山文化遗址”(在昌平区)。可见,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在北京地区也是连续不断的。 都城文化——北京自辽代立为陪都(称南京或燕京)后,金、元、明、清及民国前期皆建都于此,现在仍然是我国的首都。北京的都城文化积淀深厚,在我国200余座大小古都中,堪与其比者寥寥无几。 京剧文化——京剧又称皮簧戏或平剧,被誉为国粹。这一剧种首先在北京形成和发展起来,后流行全国。清乾隆年末期,兴盛于湖北的汉调、江南的徽调等地方剧的戏班,特别是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陆续到北京演出。在其后的演出活动中,不同剧种的戏班相互合作、交流、影响,并接受和吸收了昆曲、秦腔及民间的一些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京剧,并成为雅俗共赏、广为普及的大剧种。
❸ 96. “东胡林人”遗址是新时期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
C。[解析] 如果C项正确,那么佩戴项链和骨镯只是显示社会地位的高低,也就是说和人类的审美意识没有关系,明显削弱了题干的断定。故本题选C。
❹ 东胡林人遗址的遗迹与遗物
东胡林人遗址发掘出土的遗存有遗迹和遗物。遗迹有墓葬、火塘、灰坑等。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葬式分仰身直肢和与仰身屈肢两种。例如2005年发掘的M2,墓坑呈圆角长方形,长1.2米、宽0.45米、深0.25米。墓中人骨头向东北,仰身屈肢;在身体附近发现随葬的磨光小石斧,胸腹部散落有多枚穿孔螺壳,应为死者生前佩戴的项链饰物。火塘已发现十馀座,平面多呈不规则的圆形,直径一般为0.5—1米、深0.2—0.3米。火塘内一般堆积有大小不等的石块、动物骨骼及灰烬。例如2001年发现的火塘,平面呈不规则圆形,最大直径0.8米、深0.3米。火塘上部覆盖有石块、兽骨和灰烬。火塘内堆积有大量兽骨、砾石及石块,有的兽骨和石块有明显的火烧痕迹;中心部位则保存着大量黑色灰烬。从出土情况看,此火塘上部的石块堆放较乱:而底部四周的石块似经过排列,比较整齐,大致堆积成大半个圆圈,应是有意为之,中间为黄土地面。初步推测这应是季节性活动使用的火塘,废弃后上部的石块倒塌或用石块灭火,使整个上部堆积显得较杂乱。出土的遗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蚌器,以及数量较多的石块和崩片、动物骨骼、植物果壳、螺蚌壳等。石器包括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与细石器等,以打制石器居多,其次是细石器,磨制石器的数量很少。所用石料多取自河滩砾石,质地有凝灰岩、砂岩、页岩、花岗岩、脉石英、燧石等。打制石器的器类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大多加工比较简单,有的稍加打制即成;少数制作较精细,采用两面加工方法,刃部较锋利。细石器的种类有石核、石片、石叶等,多用燧石制成,加工较为精细。磨制石器的数量较少,仅见小型斧、锛类器。一般只是局部磨光,器身仍保留着打击疤痕;仅个别小型器物通体磨光,制作较精细。如唐制小石器,通体磨制,但器表仍留有明显的磨蚀痕迹,长5.96厘米。遗物中有多件琢磨而成的石磨盘、磨棒。磨盘一般平面近椭圆形。磨棒分为两种,一种剖面呈近圆角方形,另一种剖面呈圆形,后者比前者制作更为细致。除上述石制品外,还出土有石臼和用于研磨赤铁矿颜料的石研磨器,以及部分赤铁矿石。陶器皆为残片,共计六十馀件。多数为器物的腹部残片,也有口沿和器底。均夹砂陶,有夹粗砂和夹细砂之分;其中夹粗砂者占多数,器表多不光滑。陶片表面一般为红褐色或灰褐色,因烧制火候不高,大多颜色斑驳,质地也比较松软。陶片大多为素面,少数饰有附加堆纹、压印纹。从断面观察,有的陶器采用了泥条法筑成;有的陶片则呈片状脱落,该器是否采用泥片贴筑法制成还需进一步研究。从发现的器底观察,一般为平底器,未见圜底器。陶器的器形主要有平底直腹盆(或称盂形器),有的可能属罐、碗等类器。陶器残片可以复原为平底直腹盆,灰褐色陶,唇部加厚并饰有压印纹饰,口径40厘米、高18厘米。骨器的种类主要有锥、笄、鱼镖、骨梗石刃刀等,皆用动物肢骨制成,加工较精细,磨制光滑。为残断的骨梗石刃刀,残长11.4厘米,骨梗上部刻有花纹,发现时尚有一枚石刃片嵌在槽中。发现的蚌器主要是用蚌壳或螺壳制作的装饰品,一般在一端或两端穿孔,可供系挂,可能用作项链或坠饰。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数量较多,为研究“东胡林人”的生活环境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经初步鉴定,以鹿类骨骼居多,另有猪、獾等动物的骨骼及牙齿;软体动物如螺、蚌、蜗牛等的壳也发现很多,且种类丰富,最大的蚌壳直径可达二十多厘米以上。
❺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有哪些遗址
布瓦遗址、跨湖桥遗址、马坝人遗址、壳丘头遗址、卡若遗址……太多了= =
❻ 挖掘“东胡林人”遗址有哪些发现
2003年10月19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组成的由考古、环境、地质及科技考古等多学科人员参加的考古队在多次调查的基础上,对“东胡林人”遗址进行了4次正式发掘。
突然,一位考古队员大叫一声:“有情况,有一根米黄色的棒状物体。”在现场的考古学教授马上意识到有重大发现。他激动地告诉说:“其实最先露出来的,是一根米黄色的棒状物体。然后大家才发现一根小腿骨。随后,另一根人的小腿骨也显露出来。当时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乐坏了,一个月以来的紧张工作终于有了盼头。因为这时大家都意识到有重大发现。”
在挖掘现场的东胡林人墓葬内躺着一具尸骨,骨架形态安然,头骨微向右侧偏斜。经过初步鉴定,该骨架长约1.65米,整体宽度不到0.5米。教授说:“目前已经找到这具人体骨架上的100多块骨头,如此完整的早期新石器时代人体骨架是很少见的。”
在场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指出,在尸骨的鼻骨与嘴唇之间放有一块玉石,教授说:“初步鉴定为方解石或冰川石。”对这块神秘玉石因何放在这个部位的解释还有待研究。
教授说:“目前中国发现的古人类骨架并不多,完整的骨架也很罕见。东胡林人生活在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这具完整的人骨架能为华北地区的人类谱系提供更多的资料依据。”
这次考古出土除了一具完整的尸骨外,还包括石器、陶器、残存人骨、动物骨骼等在内的一批重要遗物,又发现了多处人类烧火的遗迹。
从多种迹象分析来看,这些烧火的遗迹应该是当时人类所使用的火塘,这表明新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已开始使用火塘。
迄今为止,在华北地区发现的距今1万年前后的遗址已有几处,但是其中既发现有烧火灶址,又见石器、陶器及墓葬的仅东胡林一处。
根据专家推测,东胡林人活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是针阔混交林,东胡林人的经济活动主要以采集、狩猎为主,狩猎对象主要为鹿类动物。东胡林人生活的时期,北京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可能比现在略偏高。
在这次考古中发现的一些紫游螺,不仅表明东胡林人具有较好的审美意识,也表明东胡林人进行贸易交换活动的范围可能已经到达渤海湾地区。
在发掘现场,周教授手拿竹签在尸骨的周围勾画出墓葬的基本形状,同时指示出墓葬的开口处位于紫色土层内,该土层正是东胡林人生活时期的地质层段。
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墓葬,是有东胡林人遗址研究以来第一次通过科学发掘手段获得的有明确地层关系的墓葬。
东胡林人
❼ 东胡林遗址的发掘对考古学有哪像影响
2005年10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早期“东胡林”遗址,发掘出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人类墓葬及大量的随葬品。这次发掘获重大突破,为东亚古人类及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次发掘的墓葬采取的埋葬方式是“屈肢葬”。何谓“屈肢葬”?出土文物又能揭示哪些谜团?古人类生存环境究竟如何?屈肢葬遗骸在诉说什么?
在忙碌的发掘现场,最令人关注的就是那具保存完整的东胡林人的骸骨,考古工作者正在小心翼翼地清理墓葬边的泥土。专家指出,这些古人类骸骨头朝东北方向,双手抱在胸前,腿卷屈在胸前,与婴儿在母亲子宫里的形状极为相似,这称为屈肢葬。
关于死因的问题专家们还不详。
人们发现,古人类骸骨虽然颅骨已经被压成几块,但牙齿、肢体保存完好,牙齿色泽白亮,磨损也不是太严重,胸腹处还有一串穿孔的螺壳项链,这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具有很好的审美观念,懂得用简单工具制作饰物来打扮自己。
考古界一般从牙齿的磨损情况来判断古人类当时的生活条件和年龄。从这具骸骨及相关出土文物来看,当时人类已经主要吃煮熟的兽肉和植物果实等食物,牙齿的磨损并不太厉害,生活条件有明显的改善,从牙齿来看,这具骸骨生前是个成年人。
而从下颚骨和骨盆能分辨性别,其中骨盆最能说明问题。这具骸骨的颅骨已经碎裂了,而由于是屈肢葬,骨盆现在还看不清楚,必须通过DNA分析来检测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
专家认为,2003年和2005年,这里出土的两具骸骨采用了不同的葬式,整个遗址都是考古界的珍宝。
这次的发现填补了北京地区人类发展史的一段空白。可以将东胡林人的生存时间再向前推进数百年,甚至一千年左右。
❽ “东胡林人”文化遗址、“上宅文化遗址”、“北埝头文化遗址”在哪
北京
连续不断的远古人类文化—— 在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不同洞穴中,从距今70万年至23万年间的“北京人”,到20万年至10万年间的“新洞人”,又到4万年至2.5万年间的“田园洞人”,再到2.7万年至1.8万年间的“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在这里生息繁衍的原始人类没有间断过。这在我国已发现的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址中是罕有其匹的。值得重视的是,在距今大约2万多年前,有一股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人类已离开山区洞穴来到北京小平原上,在今王府井大街一带的河边生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先有距今1万年左右的“东胡林人”文化遗址(在门头沟区),再有六七千年前的
“上宅文化遗址”、“北埝头文化遗址”(在平谷区)和差不多同时代的“镇江营文化遗址”(在房山区),又有四五千年前的“雪山文化遗址”(在昌平区)。可见,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在北京地区也是连续不断的。 都城文化——北京自辽代立为陪都(称南京或燕京)后,金、元、明、清及民国前期皆建都于此,现在仍然是我国的首都。北京的都城文化积淀深厚,在我国200余座大小古都中,堪与其比者寥寥无几。 京剧文化——京剧又称皮簧戏或平剧,被誉为国粹。这一剧种首先在北京形成和发展起来,后流行全国。清乾隆年末期,兴盛于湖北的汉调、江南的徽调等地方剧的戏班,特别是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陆续到北京演出。在其后的演出活动中,不同剧种的戏班相互合作、交流、影响,并接受和吸收了昆曲、秦腔及民间的一些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京剧,并成为雅俗共赏、广为普及的大剧种。
❾ 请结合北京远古历史内容,概述北京地区远古文化有哪些特点
北京地区远古文化特点:
1、地理环境特色:沟通与交流、雄踞北国,四通八达。北京地处燕山南麓,西拥太行,东临渤海,南压华夏,雄踞我国北方;同时还有历代建造的万里长城,重关峻口,“东西千里,山峻相连”。
2、城市建筑特色:汉制为主,联合共建、中轴布局,象天法地。董家林古城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城址。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燕国统辖疆域达到极盛,商贸经济遍及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蓟城是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中国的名都。从蓟城到广阳郡再到幽州,其城市建筑主要受中原的影响,基本上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城市,它为辽代南京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宗教文化特色:海纳百川,众教并存,和谐共居,取长补短。应有尽有、和谐共存,是北京地区宗教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佛、道、儒三教合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含天主教)、萨满教、摩尼教乃至民间信仰的小宗教等,在北京地区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建筑或一定的遗迹。
(9)东胡林遗址扩展阅读:
北京远古的历史,可追溯到50多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时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在世界同一阶段的古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是公认的人类发祥地之一。
周口店位于北京城西南约50公里,20世纪20年代,在龙骨山发现元史人类的牙齿和骸骨化石,这就是著名的“北京猿人”在人类学上正式名称叫“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人”。
1929年12月2日,在周口店遗址,在猿人洞发现了第一个完整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掀开了北京历史第一页,北京的先民终于露出了神秘的面容。
❿ 东胡林村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遗址在哪
1966年,北京大学的学生在门头沟清水河谷斋堂东侧的东胡林村发现了一座墓葬。经考古发掘,确定这是一座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这一发现为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居住活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这也是北京地区关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证实的第一例。经测定,该遗址距今约一万年,遗址内有人骨化石出土,并有用于装饰用的由小螺壳串制的项链,及由牛肋骨制成的骨镯等胸部佩件。东胡林村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遗址是继“北京人”、“山顶洞人”旧石器文化遗址之后又一项重要发现。由于发现于东胡林村,故被命名为“东胡林人”。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怀柔宝山寺乡转年村又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称为转年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