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书报告
㈠ 《西游记》1-7章的读书报告
西游记读书笔记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山项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又过三五百年,石猴忽为人生无常,不得久寿而悲啼。根据一老猴指点,石猴经南赡训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被收为徒,起名曰孙悟空。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一日,悟空受众人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与占山妖魔厮斗取胜,带回被掳的众猴与物品。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悟空使摄法将傲来国库馆里兵器搬进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兽纷纷拜悟空为尊。悟空向龙王讨得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请伏妖猴。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悟空被授以“弼马温”之官,他得知此官为末等职,回花果山。玉帝命托塔李天王与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被悟空打败。金星再次招来悟空。玉帝命造齐天大圣府,让悟空居住。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悟空管理蟠桃园,吃尽园中大桃。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葫芦内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南海观音徒弟木叉助天王缉拿孙悟空,实力不济被战败。观音又荐二郎神。二郎神领命与悟空大战,实力不相上下,不断变换各种生物,斗智斗勇,太上老君与观音菩萨在天观战,为了助二郎神一臂之力,观音菩萨欲丢下瓷瓶,太上老君怕瓷瓶摔碎,丢下金钢琢,击中悟空。众神押其回上界。玉帝传旨处死孙悟空。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太上老君将悟空置入炼丹炉烧炼,四十九天后,悟空出来,大闹天宫。玉帝请来如来佛。孙悟空一路筋斗云,跳不出佛掌。如来将五指化为大山,压住悟空。命土地神用铁丸铜汁饲喂悟空。
㈡ 《西游记》读书报告。(麻烦各位给个参考,1500字以上,要求在下面)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 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 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2.
我最喜欢的书要数《西游记》了。它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的著作,是根据唐代的玄奘到遥远的古印度天竺去讲述佛教的事而改编的。里面又加上了机智灵巧,能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懒惰贪吃、忠心耿耿的猪八戒;任劳任怨、一心向佛的沙和尚。他们共同保护他们的师傅—唐僧去印度取得真经,在我国佛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他们取得真经靠的什么?靠的是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精神,大慈大悲的胸襟,才能到达遥远的古印度。他们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坎坷无数,他们只有依靠这种精神才能战胜一切,越过陡峭的大山,跨过宽广的大河。
只因为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具有高超的武功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在辨别什么是妖怪,什么是普通的凡人,孙悟空与唐僧彼此间产生了许多矛盾和误解。
比如说,《西游记》中最精彩的片段是《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非常狡猾,他想长生不老,就想捉住唐僧吃唐僧的肉。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想借助孙悟空不在这一机会对唐僧痛下杀手,因为唐僧一向是以慈悲为怀,所以这个办法成功率很高。果然孙悟空去为唐僧化缘了,白骨精发现这是天赐良机,便变作一个年满十八岁的女子走到了唐僧面前,用花言巧语哄骗了唐僧和剩下的两个徒弟。刚要下手,孙悟空就回来了,他用火眼金睛认出来是白骨精举棒便打,不料,白骨精把假尸留下,真身回到了白骨洞。唐僧本想把孙悟空赶走,在两位徒弟的劝说下,孙悟空便留了下来。故事中唐僧第一次误会了孙悟空。接下来,白骨精接二连三的变化,都被孙悟空识破。到了第三次变化,孙悟空忍无可忍。举棒打死了白骨精。唐僧以为孙悟空接二连三的行凶,把孙悟空赶走了。这次唐僧真的误会了孙悟空,本来孙悟空的目的是保护唐僧,没想到却错以为行凶杀人。
只因为孙悟空有火眼金睛,而唐僧却没有,所以彼此间产生了很多矛盾,很多误会。
《西游记》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宽容别人的精神。
3.
一部古老的神话故事,但却引起了儿童的喜爱,那就是《西游记》。小时候,我只是看动画片与图画书。但现在,我不仅看与读,而且还学会了思考。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啦!因为他总是聪明过人、助人为乐、能分辨好人与坏人,来守护唐僧和弟兄们。他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警察一样,火眼金睛,抓坏人救好人,时刻保卫着我们。或许由于唐僧遇到麻烦的事情就不动脑筋,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的缘故吧,有时才会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好的意见,反而会更糟糕。不过我还认为唐僧过于善良,哪怕对待坏人也十分好,因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质。
我也很喜欢猪八戒。我觉得他是个性格单纯但很可爱的人。他不会想出一些好方法,但却有正义感。只要他想做的事,他就一定会去做。他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师傅的安全,而不考虑自己的安危。看上去他有些笨不动脑筋,但是人们觉得他笨的可爱。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敌人的胆量。不过有些事在做之前要仔细考虑,分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凭自己的实力去做。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4.
“圣僧努力取经编,西宇周流十四年。苦历程途遭患难,多经山水受迍邅。功完八九还加九,行满三千及大千。大觉妙文回上国,至今东土永留传。”这是我国四大名著《西游记》的真实写照。以前是看电视了解唐僧取经。这次通过看书却品出了新的味道。
众所周知,唐僧取经的成功离不开三个得力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的大徒弟要练过硬的本领,漂洋过海,寻访名师。经过一番苦练终于练就了七十二般变化,一双识别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才可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八戒最大的特点就是可爱。只要有他就会有笑声,有人误会他懒惰。其实收拾包袱、喂马的工作他都一丝不苟,挑不出什么错来。但是他很小气,总是暗地比较,自己比别人多干了多少。的确,八戒在队伍里面确实是个人素质最差的一个。但是我想并不是由最好的人员组合起来的队伍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队伍的整体功效。一个强大的完整的队伍,成员必须要有不同的特点和分工。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通风报信的往往是八戒。而打不过就跑这个特点也只有八戒有。我记得以前有个将军,他就是要用怕死的兵放哨。别人不解。他说假如用勇猛的士兵放哨站岗,遇到敌人一定会战死,而胆怯的士兵则会跑回营中报信。这就是说明人员搭配问题的很好的一个例子。
在看《西游记》的过程中我觉得唐僧确实是一位优秀的领导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唐僧之所以能取回真经,不仅仅是有三个勇敢的徒弟,更重要的是他本人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无论是妖魔鬼怪想要吃掉他,还是各种美女诱惑他。他都毫不动摇,抱定一个信念:不悲观、不气馁,最终取得了胜利。最终唐僧师徒四人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其利断金。取经途中孙悟空等人遇到困难时,虽有矛盾,但最后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师傅,上天入地,遍寻各方神圣。我想如果没有他们的团结,就没有最后四人终成正果。
《西游记》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它非常的好看,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5.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每每读起《西游记》,老是会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节之中。
记得小时候,常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总是笑了一笑,摸摸我的头,说:“你啊,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我想,大概每个孩子都得到过这样的答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孙悟空。
我们可以回想自己的童年,捧着一本《西游记》的连环画,津津有味地看着,当孙悟空打败了妖精,我们总会为他欢呼;当他受到了冤屈,我们也会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共鸣;当孙悟空被唐僧误会,被逼回花果山,继续当他的齐天大圣,但当唐僧遇到危险,猪八戒赶到花果山向孙悟空求救时,他也毅然去救唐僧。记得那时候看连续剧,当看到此片段时,眼中便充满泪水。因为我知道,当时的我就是孙悟空。
这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就好像是我们的化身。当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时候,就象征着一个小生命的诞生。当他在花果山上无忧无虑地和群猴们玩耍时,就好似我们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当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就好似一个调皮的孩子,不小心跑进了大人们的世界,并且搞得一团糟,大人们想哄住他,便封了他个弼马温,没哄住。又封了个齐天大圣,还是没有哄住。而后如来出现了,伸出他的飞掌将孙悟空束缚在五指山下。严慈的父亲,终于压服了他调皮的儿子。度过了漫漫的五百年后,观世音的出现给了孙悟空新的希望,踏上了漫漫西天取经之路,也踏上了漫长的人生之路。
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共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道难关。这就好像我们成长道路上布满荆棘。最终,他们战胜了难关,取得了胜利。“工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是再恰当不过。而我们,只要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也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学习就好像是要去取得真经。在学校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像猪八戒,好吃懒做,做任何事情都马马虎虎,有的则像沙僧,诚恳老实,踏踏实实。有的像孙悟空,活灵活现,足智多谋。而唐僧则是心地善良,不愿气馁的人。若我们在学习上能个个都是唐僧,孙悟空,沙僧,有对学习的信念,那一定会取得成功。
随着年龄的增长,《西游记》带给我们不再是对神话的幻想,它令我善良,宽容,嫉恶如仇,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感谢吴承恩,是他用他那超凡的想象力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一个充满离奇,曲折,梦幻的梦……
6.
《西游记》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家喻户晓了。我想不少文学家已经发表过这部名著的言论了,所以我不想对这部名著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想对其中的人物谈谈自己的想法。
在其中,我最欣赏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猪八戒的情感真切,沙僧的任劳任怨,唐僧的善良待人。猪八戒是他们四司徒之中最让读者讨厌的,可是我对他却不这样认为,他结合了大家的优点,虽然他不够孙悟空那么勇敢机智,但是他也会不停地运用一些自己的思维,在困难面前为大家出主意;虽然他没有沙僧的任劳任怨,但是他在一路上仍然会帮助大家提东西;虽然他没有唐僧的优柔寡断与善良,但是他也会动真情。
在生活中,像猪八戒特点的这种人好象是比较普遍的,但是也可以说是最少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证据如下:
(一)在新世纪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凡事都提倡‘爱的教育’,无论对于小孩,年轻人还是成年人。小孩喜欢这样的老师(当然外表除外),因为这种老师比较和蔼,并且对外面的世界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他以前是天蓬元帅,当然了解世事啦),交给大家很多课外知识,从他平时的言语中可以发现他是个比较幽默的人,那么就可以带给大家很多欢乐。学生都是比较喜欢这样的老师,不是吗?
(二)除了小孩以外,现代年轻人更喜欢这种人,他们总是动不动就说爱情,像猪八戒这种人就是再合适不过了。猪八戒这种人对爱情有责任感,并且会用真心去爱别人,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寡情薄意。他的真情能感动别人,所以更能取得别人的信赖。俗话说,想要别人爱你,首先就要学会去爱别人。猪八戒已经学会了怎样去爱人,所以他能获得他人的爱。
㈢ 《西游记》读书报告
唐僧的愚昧无能和固执
1. 第24回:那长老见了,战战兢兢,远离三尺道:“善哉,善哉!今岁倒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明月上前道:“老师,此物叫做‘人参果’,吃一个儿不妨。”三藏道:“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清风道:“实是树上结的。”长老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
2. 第27回: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 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气到了:果然信那呆子撺唆,手中捻诀,口里念咒……唐僧道:“我命在天,该那个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算不过。终不然,你救得我的大限? 你快回去!”
3. 第27回:唐僧一见,惊下马来,睡在路旁,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唐僧道:“这个猴子胡说!就有这许多妖怪!你是个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你去罢!”……那唐僧在马上,又唬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唐僧闻说,倒也信了……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 ……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
4. 第40回:长老大惊道:“徒弟呀,这半山中,是那里甚么人叫?”……长老道:“徒弟,这个叫声,不是鬼魅妖邪;若是鬼魅妖邪,但有出声,无有回声。你听他叫一声,又叫一声,想必是个有难之人,我们可去救他一救。”……长老又怀怒道:“这个泼猴,十分弄我!正当有妖魔处,却说无事;似这般清平之所,却又恐吓我,不时的嚷道有甚妖精。虚多实少,不管轻重,将我搊着脚,捽下马来,如今却解说甚么过路的妖精。假若跌伤了我,却也过意不去!这等,这等!”……三藏大怒,哏哏的,要念紧箍儿咒,却是沙僧苦劝,只得上马又行。 还未曾坐得稳,只听又叫“师父救人啊!”长老抬头看时,原来是个小孩童,赤条条的,吊在那树上,兜住缰,便骂行者道:“这泼猴多大惫懒!全无有一些儿善良之意,心心只是要撒泼行凶哩!我那般说叫唤的是个人声,他就千言万语只嚷是妖怪!你看那树上吊的不是个人么?”
5. 第65回:只听得山门里有人叫道:“唐僧,你自东土来拜见我佛,怎么还这等怠慢?”三藏闻言即便下拜……原来是三藏声音,哭道:“悟空啊!我—— 自恨当时不听伊,致令今日受灾危。金铙之内伤了你,麻绳捆我有谁知。四人遭逢缘命苦,三千功行尽倾颓。何由解得哈屮难,坦荡西方去复归!
……
分析:
唐僧,千个人对于他就有千种看法。有人认为他有胆识,认为他有才华,认为他很勇敢,认为他很虔诚;也有人认为他很胆小,很怯弱,很愚蠢。但是现在,我要说的只是我心目中的唐朝圣僧唐三藏。
他固然有着他的优点:他懂礼仪,有才华,存慈心,明目标……可是,他也有着不能掩饰的缺陷:不识人才、愚昧无知、固执耳软……
在第24回中明月清风为他献上了观内异宝人参果,但固执的唐僧不论明月和清风如何解释,坚持认为树上是接不出“人”的,这个是不满三天的小儿,出于出家人的“不杀生”和“慈悲”,他坚持不去食用。他又是不识珍宝又是愚昧可笑。
第27回,他肉眼凡胎,不辨妖怪。明显是孙悟空救了他,他却愚蠢的认为行者是滥杀无辜。看见那妖怪的假尸首,他又被吓的战战兢兢。好容易相信了悟空的话,却被八戒的蠢话唬的耳软,念起了紧箍咒。最后,他还固执的说什么我要死就一定会死,你要救也救不得。明明从话中已经听出来他知道悟空救了他,还顽固的这么说。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俗话说过一过二不过三,你说唐僧被白骨精唬了三次了,看见那尸体吓了三次,他该相信孙悟空了吧?可不!第三次,他看见了那堆白骨,被行者一说总算是确信那是妖怪,又经不得八戒的一派胡言,再顽固地念起了紧箍咒。他还给自己的愚昧无知愚蠢的加上了“帽子”,说悟空是无心向善。最后,他索性舍弃了悟空。后来,在介绍自己的徒弟是悟能成了大徒弟,悟净成了二徒弟。而悟空呢?一直保护三藏的行者被固执的唐僧愚蠢的舍弃了。
再后来,他遇红孩儿,遇后来的等等想要吃了他的变换过的妖怪时,那次不是愚蠢的善心大发,好心的悟空去除妖还被他固执的想法所训斥。这,难道不能令人看出他的愚昧和固执么?
还有,在阅读西游记的许多时候,我们都发现唐僧对于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人是奈何不了的。特别是孙悟空,唐僧除了使用紧箍咒以外很难使他听从自己的话。或者说惩罚行者唐僧除了用紧箍咒之外救没有别的办法了。虽然悟空的确是不服管教,但是这也看出了唐僧的无能:他除了依靠外力完全没有办法使得他的徒弟服从。况且在遭遇灾难的时候他除了怪罪他的徒弟就是在那里哭诉,完全没有想过也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不也说明了他的无能吗?
然而,我们并不能就这样给唐三藏定义为愚昧固执无能。毕竟,所有人都不是一面的。纵观全书,关于他的种种优点也是不可磨灭的。他对佛家的虔诚对世人的慈悲和对于取经的目标还不动摇也是我们所称赞的。于是乎,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唐僧便从纸上跃然而起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西游记中的描写环境诗词
第20回:三藏道:“你看这风:巍巍荡荡飒飘飘,渺渺茫茫出碧霄。过岭只闻千树吼,入林但见万竿摇。岸边摆柳连根动,园内吹花带叶飘。收网渔舟皆紧缆,落篷客艇尽抛锚。途半征夫迷失路,山中樵子担难挑。仙果林间猴子散,奇花丛内鹿儿逃。崖前桧柏颗颗倒,涧下松篁叶叶凋。播土扬尘沙迸迸,翻江搅海浪涛涛。”
第21回:他两个也不管有路无路,漫草而行,直至那家门首,但见:紫芝翳翳,白石苍苍。紫芝翳翳多青草,白石苍苍半绿苔。数点小萤光灼灼,一林野树密排排。香兰馥郁,嫩竹新栽。清泉流曲涧,古柏倚深崖。地僻更无游客到,门前惟有野花开。
第28回:这大圣倍加凄惨,有一篇败山颓景的古风为证,古风云:回顾仙山两泪垂,对山凄惨更伤悲。当时只道山无损,今日方知地有亏。可恨二郎将我灭,堪嗔小圣把人欺。行凶掘你先灵墓,无干破尔祖坟基。满天霞雾皆消荡,遍地风云尽散稀。东岭不闻斑虎啸,西山那见白猿啼?北溪狐兔无踪迹,南谷獐豝没影遗。青石烧成千块土,碧砂化作一堆泥。洞外乔松皆倚倒,崖前翠柏尽稀少。椿杉槐桧栗檀焦,桃杏李梅梨枣了。柘绝桑无怎养蚕?柳稀竹少难栖鸟。峰头巧石化为尘,涧底泉干都是草。崖前土黑没芝兰,路畔泥红藤薜攀。往日飞禽飞那处?当时走兽走何山?豹嫌蟒恶倾颓所,鹤避蛇回败坏间。想是日前行恶念,致令目下受艰难。
第32回:巍巍峻岭,削削尖峰。湾环深涧下,孤峻陡崖边。湾环深涧下,蕊只听得唿喇喇戏水蟒翻身;孤峻陡崖边,但见那
㈣ 西游记读书报告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每每读起《西游记》,老是会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节之中。
记得小时候,常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总是笑了一笑,摸摸我的头,说:“你啊,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我想,大概每个孩子都得到过这样的答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孙悟空。
我们可以回想自己的童年,捧着一本《西游记》的连环画,津津有味地看着,当孙悟空打败了妖精,我们总会为他欢呼;当他受到了冤屈,我们也会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共鸣;当孙悟空被唐僧误会,被逼回花果山,继续当他的齐天大圣,但当唐僧遇到危险,猪八戒赶到花果山向孙悟空求救时,他也毅然去救唐僧。记得那时候看连续剧,当看到此片段时,眼中便充满泪水。因为我知道,当时的我就是孙悟空。
这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就好像是我们的化身。当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时候,就象征着一个小生命的诞生。当他在花果山上无忧无虑地和群猴们玩耍时,就好似我们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当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就好似一个调皮的孩子,不小心跑进了大人们的世界,并且搞得一团糟,大人们想哄住他,便封了他个弼马温,没哄住。又封了个齐天大圣,还是没有哄住。而后如来出现了,伸出他的飞掌将孙悟空束缚在五指山下。严慈的父亲,终于压服了他调皮的儿子。度过了漫漫的五百年后,观世音的出现给了孙悟空新的希望,踏上了漫漫西天取经之路,也踏上了漫长的人生之路。
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共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道难关。这就好像我们成长道路上布满荆棘。最终,他们战胜了难关,取得了胜利。“工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是再恰当不过。而我们,只要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也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学习就好像是要去取得真经。在学校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像猪八戒,好吃懒做,做任何事情都马马虎虎,有的则像沙僧,诚恳老实,踏踏实实。有的像孙悟空,活灵活现,足智多谋。而唐僧则是心地善良,不愿气馁的人。若我们在学习上能个个都是唐僧,孙悟空,沙僧,有对学习的信念,那一定会取得成功。
随着年龄的增长,《西游记》带给我们不再是对神话的幻想,它令我善良,宽容,嫉恶如仇,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感谢吴承恩,是他用他那超凡的想象力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一个充满离奇,曲折,梦幻的梦……
㈤ 西游记读书报告
1.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 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 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2.
我最喜欢的书要数《西游记》了。它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的著作,是根据唐代的玄奘到遥远的古印度天竺去讲述佛教的事而改编的。里面又加上了机智灵巧,能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懒惰贪吃、忠心耿耿的猪八戒;任劳任怨、一心向佛的沙和尚。他们共同保护他们的师傅—唐僧去印度取得真经,在我国佛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他们取得真经靠的什么?靠的是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精神,大慈大悲的胸襟,才能到达遥远的古印度。他们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坎坷无数,他们只有依靠这种精神才能战胜一切,越过陡峭的大山,跨过宽广的大河。
只因为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具有高超的武功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在辨别什么是妖怪,什么是普通的凡人,孙悟空与唐僧彼此间产生了许多矛盾和误解。
比如说,《西游记》中最精彩的片段是《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非常狡猾,他想长生不老,就想捉住唐僧吃唐僧的肉。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想借助孙悟空不在这一机会对唐僧痛下杀手,因为唐僧一向是以慈悲为怀,所以这个办法成功率很高。果然孙悟空去为唐僧化缘了,白骨精发现这是天赐良机,便变作一个年满十八岁的女子走到了唐僧面前,用花言巧语哄骗了唐僧和剩下的两个徒弟。刚要下手,孙悟空就回来了,他用火眼金睛认出来是白骨精举棒便打,不料,白骨精把假尸留下,真身回到了白骨洞。唐僧本想把孙悟空赶走,在两位徒弟的劝说下,孙悟空便留了下来。故事中唐僧第一次误会了孙悟空。接下来,白骨精接二连三的变化,都被孙悟空识破。到了第三次变化,孙悟空忍无可忍。举棒打死了白骨精。唐僧以为孙悟空接二连三的行凶,把孙悟空赶走了。这次唐僧真的误会了孙悟空,本来孙悟空的目的是保护唐僧,没想到却错以为行凶杀人。
只因为孙悟空有火眼金睛,而唐僧却没有,所以彼此间产生了很多矛盾,很多误会。
《西游记》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宽容别人的精神。
3.
一部古老的神话故事,但却引起了儿童的喜爱,那就是《西游记》。小时候,我只是看动画片与图画书。但现在,我不仅看与读,而且还学会了思考。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啦!因为他总是聪明过人、助人为乐、能分辨好人与坏人,来守护唐僧和弟兄们。他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警察一样,火眼金睛,抓坏人救好人,时刻保卫着我们。或许由于唐僧遇到麻烦的事情就不动脑筋,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的缘故吧,有时才会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好的意见,反而会更糟糕。不过我还认为唐僧过于善良,哪怕对待坏人也十分好,因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质。
我也很喜欢猪八戒。我觉得他是个性格单纯但很可爱的人。他不会想出一些好方法,但却有正义感。只要他想做的事,他就一定会去做。他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师傅的安全,而不考虑自己的安危。看上去他有些笨不动脑筋,但是人们觉得他笨的可爱。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敌人的胆量。不过有些事在做之前要仔细考虑,分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凭自己的实力去做。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4.
“圣僧努力取经编,西宇周流十四年。苦历程途遭患难,多经山水受迍邅。功完八九还加九,行满三千及大千。大觉妙文回上国,至今东土永留传。”这是我国四大名著《西游记》的真实写照。以前是看电视了解唐僧取经。这次通过看书却品出了新的味道。
众所周知,唐僧取经的成功离不开三个得力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的大徒弟要练过硬的本领,漂洋过海,寻访名师。经过一番苦练终于练就了七十二般变化,一双识别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才可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八戒最大的特点就是可爱。只要有他就会有笑声,有人误会他懒惰。其实收拾包袱、喂马的工作他都一丝不苟,挑不出什么错来。但是他很小气,总是暗地比较,自己比别人多干了多少。的确,八戒在队伍里面确实是个人素质最差的一个。但是我想并不是由最好的人员组合起来的队伍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队伍的整体功效。一个强大的完整的队伍,成员必须要有不同的特点和分工。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通风报信的往往是八戒。而打不过就跑这个特点也只有八戒有。我记得以前有个将军,他就是要用怕死的兵放哨。别人不解。他说假如用勇猛的士兵放哨站岗,遇到敌人一定会战死,而胆怯的士兵则会跑回营中报信。这就是说明人员搭配问题的很好的一个例子。
在看《西游记》的过程中我觉得唐僧确实是一位优秀的领导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唐僧之所以能取回真经,不仅仅是有三个勇敢的徒弟,更重要的是他本人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无论是妖魔鬼怪想要吃掉他,还是各种美女诱惑他。他都毫不动摇,抱定一个信念:不悲观、不气馁,最终取得了胜利。最终唐僧师徒四人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其利断金。取经途中孙悟空等人遇到困难时,虽有矛盾,但最后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师傅,上天入地,遍寻各方神圣。我想如果没有他们的团结,就没有最后四人终成正果。
《西游记》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它非常的好看,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5.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每每读起《西游记》,老是会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节之中。
记得小时候,常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总是笑了一笑,摸摸我的头,说:“你啊,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我想,大概每个孩子都得到过这样的答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孙悟空。
我们可以回想自己的童年,捧着一本《西游记》的连环画,津津有味地看着,当孙悟空打败了妖精,我们总会为他欢呼;当他受到了冤屈,我们也会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共鸣;当孙悟空被唐僧误会,被逼回花果山,继续当他的齐天大圣,但当唐僧遇到危险,猪八戒赶到花果山向孙悟空求救时,他也毅然去救唐僧。记得那时候看连续剧,当看到此片段时,眼中便充满泪水。因为我知道,当时的我就是孙悟空。
这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就好像是我们的化身。当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时候,就象征着一个小生命的诞生。当他在花果山上无忧无虑地和群猴们玩耍时,就好似我们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当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就好似一个调皮的孩子,不小心跑进了大人们的世界,并且搞得一团糟,大人们想哄住他,便封了他个弼马温,没哄住。又封了个齐天大圣,还是没有哄住。而后如来出现了,伸出他的飞掌将孙悟空束缚在五指山下。严慈的父亲,终于压服了他调皮的儿子。度过了漫漫的五百年后,观世音的出现给了孙悟空新的希望,踏上了漫漫西天取经之路,也踏上了漫长的人生之路。
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共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道难关。这就好像我们成长道路上布满荆棘。最终,他们战胜了难关,取得了胜利。“工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是再恰当不过。而我们,只要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也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学习就好像是要去取得真经。在学校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像猪八戒,好吃懒做,做任何事情都马马虎虎,有的则像沙僧,诚恳老实,踏踏实实。有的像孙悟空,活灵活现,足智多谋。而唐僧则是心地善良,不愿气馁的人。若我们在学习上能个个都是唐僧,孙悟空,沙僧,有对学习的信念,那一定会取得成功。
随着年龄的增长,《西游记》带给我们不再是对神话的幻想,它令我善良,宽容,嫉恶如仇,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感谢吴承恩,是他用他那超凡的想象力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一个充满离奇,曲折,梦幻的梦……
6.
《西游记》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家喻户晓了。我想不少文学家已经发表过这部名著的言论了,所以我不想对这部名著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想对其中的人物谈谈自己的想法。
在其中,我最欣赏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猪八戒的情感真切,沙僧的任劳任怨,唐僧的善良待人。猪八戒是他们四司徒之中最让读者讨厌的,可是我对他却不这样认为,他结合了大家的优点,虽然他不够孙悟空那么勇敢机智,但是他也会不停地运用一些自己的思维,在困难面前为大家出主意;虽然他没有沙僧的任劳任怨,但是他在一路上仍然会帮助大家提东西;虽然他没有唐僧的优柔寡断与善良,但是他也会动真情。
在生活中,像猪八戒特点的这种人好象是比较普遍的,但是也可以说是最少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证据如下:
(一)在新世纪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凡事都提倡‘爱的教育’,无论对于小孩,年轻人还是成年人。小孩喜欢这样的老师(当然外表除外),因为这种老师比较和蔼,并且对外面的世界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他以前是天蓬元帅,当然了解世事啦),交给大家很多课外知识,从他平时的言语中可以发现他是个比较幽默的人,那么就可以带给大家很多欢乐。学生都是比较喜欢这样的老师,不是吗?
(二)除了小孩以外,现代年轻人更喜欢这种人,他们总是动不动就说爱情,像猪八戒这种人就是再合适不过了。猪八戒这种人对爱情有责任感,并且会用真心去爱别人,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寡情薄意。他的真情能感动别人,所以更能取得别人的信赖。俗话说,想要别人爱你,首先就要学会去爱别人。猪八戒已经学会了怎样去爱人,所以他能获得他人的爱。
㈥ 西游记读书报告
《西游记》读书报告 ——话谈《孙悟空棒打白骨精》 《西游记》是从古至今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不管是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制五指山下,还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每个人都对这本书,对这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同的见解。然而其中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制五指山下,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唐僧师徒取经,历经磨难,最终还是修得正果,由此我们明白人性对于某种实质物体的追求,不是靠着纸上谈兵,而是有实际行动并有着顽强的拼搏精神才能成功的人生真谛。 吴承恩大师用他毕生的精力来完成了这部佳作,我们必须承认,其中的每一回合都是十分的精彩。 我最看好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回。第一次看,发觉白骨精是很诡计多端,很狡诈的;第二次,第三次看,就能发现不只有白骨精的狡诈了。 白骨精先变为一个村姑,怎料让猴王识破了,行者一棒打下去,在旁的唐僧等人肉眼凡胎,不识妖精真面目,误以为悟空草芥人命;白骨精见诡计没有得逞,又想变为老婆婆来迷惑唐僧,又被猴王识破,假身倒在他金箍棒下,唐僧见状,大骂“泼猴!为何又伤老人家性命”于是转身诵念“阿弥陀佛”。也许唐僧觉得这是孙悟空的野性难改,再加上他没有会慧眼识才的能力,于是对他的大徒弟失望透顶。孙悟空出于对保护师傅和师兄弟的信念,在白骨精第三次找上门来的时候,再次决定赶走她。 这一举动让已经对孙悟空滥杀无辜的行为忍耐和愤怒到极点的唐僧师徒一下子爆发出来。面对师傅和师弟的指责与不理解,孙悟空对他们也是无可奈何。 由此中,我们看到了孙悟空对于师傅的忠诚和保护,“若要不打杀他。显得他倒弄个风儿;若要打他,又怕是师傅念那话儿咒语”这是孙悟空在打杀白骨精变换的老头之前所思量的话。很明显,我们从中看到了孙悟空在贪生怕死和英勇救主之间选择了后者。徒弟不愧是了解师傅的。孙悟空明白紧接着就是唐僧的紧箍咒“就一棍打杀他,师傅念起那咒,常言道:‘虎毒不吃儿。’凭着我花言巧语,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罢。”很可惜,孙悟空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唐僧的举动出乎了孙悟空的意料。 唐僧念起紧箍咒这一行为我觉得这不仅是唐僧不理解孙悟空,更是体现了他的愚蠢和迟钝。与孙悟空在一起已经那么多年了,哪一次他被妖怪抓去不是他的他徒弟来救的,虽说孙悟空依旧野性难改,但他跟随唐僧那么多年,也自然不会滥杀无辜,所以他每一次杀人的出发点是好的。唐僧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当他面对孙悟空打杀他所认为是好人的时候,他很气愤,但他只相信眼前的事物,所谓凡事有两面,亲眼看到得不一定是真的,但唐僧似乎只相信他的眼睛,心里想着“我佛慈悲,不能滥杀无辜”的道理,所以看到孙悟空伤人一幕,就算是我看看 说得再怎么天花乱坠,唐僧的心里早就偏向他自认为无辜的人身上。 其实孙悟空被唐僧赶出佛门猪八戒也有一定的责任。当孙悟空杀死白骨精变化的人是,她的原型已经显露了出来,起先唐僧也就信了,怎料猪八戒在一旁煽风点火。孙悟空打杀妖怪后,八戒在旁边又笑道:“好行者!疯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见到孙悟空打死的人现出原形,他又在一旁火上浇油“师傅,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活儿,故意变化这模样,掩你的耳目哩!”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叹,八戒呀八戒,唐僧只是一介凡人,不识妖怪真面目也就罢了,而你好歹也有点法力,怎也像唐僧那般愚蠢和迟钝啊!其实八戒与孙悟空闹不和一开始就已经隐隐约约表现出来了,于是每次孙悟空犯了错误,猪八戒就在一旁煽风点火,这才有了孙悟空被唐僧赶出佛门的惨状。当然,猪八戒有时也能派到用场,帮助孙悟空赶赶妖怪。 孙悟空的虽然很勇猛,但是他没有想好对策就鲁莽行动,可以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有勇无谋”。孙悟空也所谓是孝心可嘉,离别是为唐僧扣了三个响头,光看这点就体现了与平常人不一样的气概。 再说说白骨精,她堪称是妖怪史上最阴险的妖怪之一。也许她想变为平常人家好骗取唐僧的信任,好借机抓走唐僧,再说孙悟空不是省油的灯,她的伎俩早已被齐天大圣识破,她没料到的是孙悟空竟然敢打杀已变为凡人的她。或许从这一刻开始,她的计划就已经改变了,她已领教过孙悟空的勇猛,再怎么骗也骗不过他的火眼金睛,于是她将计就计,让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之后她再坐收渔翁之利。唐僧怎么样没想到他把孙悟空赶走正中了白骨精的计,当他察觉到时,后悔已晚。当然,唐僧为他的愚蠢的迟钝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㈦ 西游记的读书报告
《西游记》是小孩子从小就读的一本书。书中师徒四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会让我们永远都记住这个故事。
要说书中最喜欢的人物是谁,我认为还是孙悟空,但我更喜欢称他为行者。孙悟空也是个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一提到他,几乎人人都会想到他的聪明﹑机智﹑勇敢、胆大包天和不拘礼节,还有对师父的忠孝。
在《官封弼马温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这一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玉帝垂帘问曰:“哪个是妖仙?”悟空却才躬身答应道:“老孙便是。”仙卿们都大惊失色道:“这个野猴!怎么不拜伏参见,辄敢这等答应道:‘老孙便是!’,却该死了!该死了!”通过在玉帝面前,他也不拜伏参见,只是躬了一下身子,我们可以得知孙悟空的胆大包天和不拘礼节。作者在这里多少都运用了一些夸张的手法,虽说行者的举动并不符合规矩,但是众仙也犯不着大惊失色;作者只是为了突出孙悟空的大胆和不拘礼节罢了。
可以体现出孙悟空聪明和机智的地方有很多。我从《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和元神》这一章节中选了这样一段:悟空道:“师傅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塌下。”祖师听说,十分欢喜,暗自思寻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迷也?”这就足以看出他的聪明和机智了。他可以从师父打他三下,背着手进门,看出师傅叫他三更从后门进去要传他道理。这样才会学到七十二变和腾云驾雾的本领。
行者对师父的忠孝,大家是有目共睹。在《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当中有这样一段话:大仙道:“唐三藏做大不尊,先打他。”行者闻言,心中暗道:“我那老和尚不禁打,假若一顿边打坏了啊,却不是我造的业?”他忍不住,开言道:“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树也是我,怎么不先打我,打他做甚?”他深知唐僧一点都不经打,愿意为唐僧挨打。写出了孙悟空对师父的忠孝。
可以体现出孙悟空勇敢的地方有很多,不必一一举例。
孙悟空是我在《西游记》里最喜欢的人物。他的聪明﹑机智﹑勇敢、胆大包天、不拘礼节和对师父的忠孝感动了我。
********
㈧ 西游记读书报告3000字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明代吴承恩先生的杰作,讲述的是孙悟空和唐三藏及师弟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本书我虽然只看了一遍,但以这本书编辑的电视机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它给人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让人看了就喜欢上了它。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诚心向佛、顽固执着的唐僧,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的孙悟空,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的猪八戒,心地善良、安于天命的沙僧。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
这本书把一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泼猴勾勒得栩栩如生,写它从天不怕地不怕变为一个恭敬的猴子,为了师傅的安危他奋不顾身,他并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惰,也不像沙僧那样憨厚,作者更是借助他这一点勾勒出孙悟空的大智大勇,自从唐三藏把孙悟空从五指山解救出来到取得了真经,这期间经理九九八十一难,每次劫难都是孙悟空全心全意去解救师傅的,最后才圆满的取回真经。
《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
孙悟空是一只浑身长满毛的猴子,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神猴,有几样法宝:1、定海神针2、筋斗云3、七十二般变化。这些法宝帮助了他更好的在保护师傅西去的途中更快更好的驱除各路妖虐。不过除了这些神力,还需要有在天庭上当了这么久弼马温的人际关系,要众神仙搞好关系,到时西去途中遇到什么妖怪也好让众神仙来助一臂之力。不过作为孙悟空还有一个不适之处,就石头上的紧箍咒,只要唐僧一念,就算孙悟空再厉害也不得不跪地求饶。下面让我们看一看紧箍咒的魔力吧!“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傅,莫念,莫念!”又有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八戒的话,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归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有话快说了罢!”由此可以看出,唐僧还没有念的时候,孙悟空就已经吓得大叫不已,能把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吓倒可见紧箍咒的魅力了。书商对孙悟空疼痛时的表现做了一点描写。但在电视剧中就让演员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抱头大嚷,苦不堪言,直在地上打滚儿,看上去真的是不可一试的,好像这咒语,,让孙悟空的法力一下子全废了似的。不过如果没有紧箍咒的欺压,孙悟空那可就是风光无限啊!七十二变一会儿变成人样,一会儿是个小飞虫,一会儿是牛魔王,真是随心所欲阿!我想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很多人想拥有的,这也是人们喜爱孙悟空这个角色我的原因之一。这七十二变也蒙混了不少妖精的日光,更是可以好好救师傅,又不被人发现。就像孙悟空在借芭蕉扇的时候,他变作牛魔王的样子,骗使金睛兽把他送到铁扇公主的住处,又入洞骗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并使计谋获知了芭蕉扇的用法,然后又变回原形离开了。七十二变真灵啊!就算铁扇公主也分不出真假来。这小小的但能排大用处的芭蕉扇就轻易地被骗到手了。这里要声明一下,孙悟空是在借不到芭蕉扇的情况下才耍骗术的,而且他干的是正经事。可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有失力的时候,他取得芭蕉扇以后赶到师傅处,途中遇上了“八戒”,这可是牛魔王变的,孙悟空居然就掉以轻心了,没有识破真相,芭蕉扇又落入了牛魔王的手中,唉!真可惜啊!看来孙悟空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最后,我对孙悟空的总体评价就是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将要除魔,积德行善,为民除害,可总是被唐僧冤枉。真倒霉啊!
大胆的孙悟空
孙悟空天生不怕困难,敢想敢说敢做,在花果山,它第一个冲进水中去探寻出水源头。
聪明的孙悟空
当师祖生气地在孙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当众人埋怨孙悟空起走了师祖时, 悟空却早已破了盘中之谜。原来师祖打它三下,是叫它三更时分从后门进去。结果孙悟空学到了七十二般变化。
有礼貌的孙悟空
当孙悟空半夜前往师祖的住处发现师祖正在睡觉,它就跪在床前好长时间,一直等到师祖醒来。每次得到师祖教的本领,它都磕头谢恩。我们平时有句俗话说:猴子屁股坐不住。可那时的孙悟空在听师祖讲课
㈨ 西游记的读书报告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㈩ 《西游记》读书报告(连续两章共1500字)
西游记读书报告
目录
1、 前言
2、 我对猪八戒的看法
3、 我对孙悟空的看法
4、 我对唐僧的看法
资料检索
1、 前言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你一定知道,那就是《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虽然我知道四大名著,但读得却不多,只读过《西游记》、《红楼梦》。相比之下,自己更喜欢《红楼梦》一些,明清小说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觉得也很不错的。不过其余的就单元综合学习的题目的关系,我们只能将视线范围缩小到四大名著其中的一本《西游记》。
《西游记》也被搞成了各种各样形式的文艺作品。如电视剧《西游记》,动画片《西游记》,电影《大话西游》,还包括哈哈电视的《魔幻巧克力》——一个关于西游记的室内情景剧……在这些文艺作品中有不少已经颠覆了《西游记》的原来面目。不过其中的电视剧《西游记》,自己还蛮看好的,在这个暑假档不少电视台重播了《西游记》。其中六小龄童所扮演的孙猴子那是相当到位。整个一猴样,在观众面前。再说唐僧,慈眉善目,西皮嫩肉的。猪八戒何众妖怪们,长相奇丑无比,我想扮演这些角色的演员一定受了不少折腾,你看演猪的已经不成人样了;除手脚以外,分明就是猪嘛!人物真是栩栩如生啊!内容和情节也没有很大的改变,基本按着原著来。几十年看下来能让观众不厌那是需要功底的。
再从艺术作品中说回来,这《西游记》的书也是多种多样图文的,漫画的,全传的。我读的是全传的白话版本,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出版时间在1991年10月。这属于比较老的版本了。自然还有更早一些。反正自己读起来,感觉意思是懂非懂,不过我根据电视剧中的内容还能了解一二。在这写了这份读书报告,多多指教。
2、 我对猪八戒的看法
猪八戒是一个长鼻子,大耳朵的妖怪,他是一个有时间就睡,有东西就吃的猪。长得奇丑无比。在这一路保送唐僧西天取经的途中,只要一碰到挫折就开始怀念它的高老庄,可见他对高老庄还是比较留恋的。反正我是这么想的。我对猪八戒的第一个看法是“懒”。我有理由(剧中):孙悟空命猪八戒祛探山,因为那山十分险峻,猪八戒在山中四处围困,在石头中四处穿行,嘴里不断地说那猴子阴险,叫他来探路,害得他受了许多苦。于是它背靠石头,呼呼地睡去了。孙悟空见猪八戒还不来,于是就去找猪八戒,发现他已睡去了就变成了啄木鸟去戏弄猪八戒。啄木鸟狠狠地啄了猪八戒的鼻子一下,猪八戒才醒来,一看是只啄木鸟,也戏道:“嘿嘿,你一定是把我的鼻子当木头了。”说完用衣服遮住鼻子继续睡去。孙悟空见猪八戒还不起来,又想一招于是就一吹气,猪八戒只觉得脸上一湿,就醒了过来,原来是尿屎,猪八戒破口大骂着啄木鸟并自言自语道:“回去该怎么对师傅说呢?”最后他编了个谎言想逃过一劫,可是那能逃得过火眼睛睛的孙悟空呢?懒和馋是一对亲密的朋友,猪八戒不仅懒也是比较馋的。他吞吐量特别大,由于电视剧里是演戏,就把猪八戒的馋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里我从书本上找到了猪八戒的馋,如: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电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毅。喜得还吃斋素,若再迟荤酒,便是老地这些家业田产之类,不上半年,就吃个净。这是在高老庄时,高老爷向唐僧和孙悟空诉的苦。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这猪八戒的嘴又多馋了吧!不过猪八戒到底还是天鹏元帅下凡,也有一定的功力和武力。最后我要说的一点是猪八戒比较贪。下面让我拿出证据来吧:一次,孙悟空命猪八戒搬一块石头,逐步愿意,孙猴说:“下面可有宝贝,你不搬这宝贝可就归我喽。”于是假装搬石头。猪八戒一听有宝贝,立刻和猴子一起搬,却发现一口井,说:“咦?猴哥你骗我,哪来什么宝贝呀?”悟空说:“不急,八戒你到这井底下去,宝贝就在这下面”,八戒信以为真就顺着金箍棒,下到了井底。遇见了井龙王就问:“龙王啊!你这儿有什么宝贝啊!”井龙王一呆,“我这儿哪有什么宝贝啊!”……如果孙悟空不说下面有宝贝猪八戒是不会下去的,而且下了井底也一心文宝贝的事情,从这儿可以看出猪八戒很贪财。反正我觉得总体来说猪八戒就是个贪婪好色,爱拍马屁,迷惑唐僧的眼睛,总在唐僧面前说孙悟空坏话。而且是一个胆小有一些怕妖精的猪,每次去打妖怪总撒滑偷懒,能不打就不打,怕被捉住。我不喜欢猪八戒这个角色。
3、 我对孙悟空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只浑身长满毛的猴子,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神猴,有几样法宝:1、定海神针2、经斗云3、七十二般变化。这些法宝帮助了他更好的在保护师傅西去的途中更快更好的驱除各路妖虐。不过除了这些神力,还需要有在天庭上当了这么久庇马翁的人际关系,要众神仙搞好关系,到时西去途中遇到什么妖怪也好让众神仙来助一臂之力。另外就是在太上老君的丹炉里烤出来的火眼金睛,可以在西去途中识破妖怪的种种变化以保唐僧性命 ,像在三打白骨精中就用到了。不过作为孙悟空还有一个不适之处,就石头上的紧箍咒,只要唐僧一念,就算孙悟空再厉害也不得不跪地求饶。下面让我们看一看紧箍咒的魔力吧!“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傅,莫念,莫念!”又有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八戒的话,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归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有话快说了罢!”由此可以看出,唐僧还没有念的时候,孙悟空就已经吓得大叫不已,能把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吓倒可见紧箍咒的魅力了。书商对孙悟空疼痛时的表现做了一点描写。但在电视剧中就让演员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抱头大嚷,苦不堪言,直在地上打滚儿,看上去真的是不可一试的,好像这咒语,,让孙悟空的法力一下子全废了似的。不过如果没有紧箍咒的欺压,孙悟空那可就是风光无限啊!七十二变一会儿变成人样,一会儿是个小飞虫,一会儿是牛魔王,真是随心所欲阿!我想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很多人想拥有的,这也是人们喜爱孙悟空这个角色我的原因之一。这七十二变也蒙混了不少妖精的日光,更是可以好好救师傅,又不被人发现。就像孙悟空在借芭蕉扇的时候,他变作牛魔王的样子,骗使金睛兽把他送到铁扇公主的住处,又入洞骗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并使计谋获知了芭蕉扇的用法,然后又变回原形离开了。七十二变真灵啊!就算铁扇公主也分不出真假来。这小小的但能排大用处的芭蕉扇就轻易地被骗到手了。这里要声明一下,孙悟空是在借不到芭蕉扇的情况下才耍骗术的,而且他干的是正经事。可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有失力的时候,他取得芭蕉扇以后赶到师傅处,途中遇上了“八戒”,这可是牛魔王变的,孙悟空居然就掉以轻心了,没有识破真相,芭蕉扇又落入了牛魔王的手中,唉!真可惜啊!看来孙悟空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最后,我对孙悟空的总体评价就是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将要除魔,积德行善,为民除害,可总是被唐僧冤枉。倒霉啊!
4、 我对唐僧的看法
首先,唐僧虽然满口仁义道德,总是“阿弥陀佛”,但却有一些不明是非,动不动就念紧箍咒折磨孙悟空,直到孙悟空认罪才放过他,这是他糊涂,暴力的一面。第二,它偏袒八戒之心是很明显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八戒回溜须拍马,几句甜言蜜语便把唐僧弄得糊涂得不知东南西北,积德孙悟空在一旁“呵呵”直叫,茫然搔首。第三,唐僧见妖魔鬼怪便昏倒,若不是徒弟的救助,还没满出羊门便入虎口了,更别说到西方取什么经了。而每次除妖后,享功的必定是他,你看他面对歌颂,笑而不语,丝毫未觉羞耻接受,怕是忘了到底是谁的功劳了。第四,看见美女便转过脸去,这是佛教的一大禁戒,他却屡犯。实在是荒唐可笑。且看他在女儿国国王前面的举动吧。国王一针见血地道出:高僧既然四大皆空,为何又不敢正视我?唐僧语塞。是该语塞。因为这句话揭穿了他的伪装。“菩提本无树”的境界唐僧无法达到,又怎么自称玉帝亲封的高僧。第五,唐僧和八戒喝了子母河的水,眼看就要生娃娃了,但他却让孙悟空找药水把胎打掉。胎儿是一个生命,佛家不是有戒条不能杀生的吗?由此,他又犯了个不可饶恕的罪过。不过他也有好的一面,虽不懂得人情世故的他却始终以慈悲为怀,感动了苍天,最终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方,取得了真经。
我对唐僧的总体评价就是不明事理,肉眼凡胎,多次冤枉孙悟空,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等。有些偏心,总是摆一副师傅的架子。但心底善良,以慈悲为怀。
《西游记》读书报告
在我原来的印象中,孙悟空的出世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壮观:从石头中放射出的万丈光芒里“biu”的一下蹦出来。而原著中则这样写道:“花果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以前脑中的那种壮观景象被“见风而化”彻底推翻,取而代之的是由“化”字所带来的神秘感:一块孕育灵根的仙石在我们肉眼所感知的永恒不变中,却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我们凡体所感受不到的变化……
唐僧这位被委以重任的得道高僧,在我心中始终被塑造为一个无欲无求、深罯佛理的完美形象,但在我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唐僧耐不得饥寒,为个人安危担惊受怕,经常处于一种神经质的状态中(在很多章回中,遇到高山险阻,受到饥寒来袭时,唐僧的表现),让我对他的表现深感不满。难道他不懂得“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吗?
我们是不是总在不断推翻自己以前即成的某种定论?无论是审美、品味、兴趣爱好,甚至于根植在心中的人生观……
曾经的我觉得绿色的那种澄清与醒目是最俗气的,而现在我却发现多加上一点“墨”,她竟会在深沉中透出一种慑人的清静;以前我不喜欢花花草草、猫猫狗狗,可是忽然有一天早晨睁开睡眼,最想看到的却是:阳台上能有一朵盛开的马蹄莲。
生命往往就在这种“肯定—怀疑—否定—再肯定”的成长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受天地日月精华孕育,有了灵通之意的石猴同样也不例外。且看这只石猴的各种称呼:“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这每一个称呼变化的过程都是对其身份的一次“怀疑、否定、再肯定”的经过。身份的界定会带来一种限制,被界限所束缚着,如何超越这种界限,就要推翻即成的一种身份,直到超脱身份本身。
尽管美猴王在“花果山福地”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日子,这种快乐依然不能让它对“生老病死”视而不见,随着三五百年时间的流逝,预示着他离生命的终点也越来越近,对生的无限留恋使他对死产生了恐惧,也许使猴王害怕的并非死亡本身,而是他不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他所留恋的是那“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无量之福”。为了摆脱死亡的约束,他开始为作一个能够躲过六道轮回的“佛、仙、神”而努力。他的磨难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经过数十个年头的寻访,他拜“须菩提”为师,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虽然在这里须菩提是糅合道、佛的一个人物,但猴王与菩提的相遇似乎在预示着他命中注定的佛缘,佛是讲究缘分的。菩提给他起了一个“人”的名字----孙悟空。他挣脱了猴子的身份,成了一个人。此时的他学会了长生不老之术和七十二般变化。就在他以为自己从此长寿,不必再为死亡忧虑的时候,在一次酒醉后的睡梦中,却被两个勾魂鬼带到了冥界,其实也就是“死”了一次。在这里,我认为是他身份的一种丢失,他本身是超出“五仙、五虫”十类之外的“灵明石猴”,
拥有了一个“人”的名字,又修到了“佛、仙、神”长生不老的境界,那么他到底是猴?是人?还是仙?他一怒之下把生死簿上猴属类的名字全给勾了,他觉得自己长生不老就是神仙了,那么他就需要神仙对他身份的一种承认,一种同类之间的相互认同。由于他拿走了东海的宝贝,勾掉了地府“生死簿”上的名字,终于引起天庭对他的注意,“三界之间,凡有九窍者,可以成仙”,所以天庭给了他做神仙的资格——招安为“弼马温”,承认了他作为神仙的身份。
可天真的猴子没有想到这神仙也有尊卑之分,为了维护作为一个神仙的尊严,发泄一下怀才不遇的愤怒,他又回到了花果山,并野心勃勃地封自己为“齐天大圣”,直到天庭对他的第二次招安,封了个有名无实的齐天大圣,即便如此,他作为神仙的身份与地位就安定下来了吗?当他看到众仙都去参加蟠桃会,而自己却被排斥在外时,遂与天庭为敌,站到了神仙的对立面——成了妖怪。炼丹炉中的七七四十九天不仅成就了猴王的“火眼金睛”,更成就了猴王大闹天宫的威力与决心,他要反抗天庭,打破那束缚,他要坐灵霄宝殿上的那个龙椅。只是天命难违,也许他反抗天命本身就是他命中注定的一场劫难,无论如何,他都逃不出。他与神仙没有缘分,天庭不是他的,他也不属于天庭。命中注定与“佛”的第二次邂逅来临,与他逃不出天命一样,他同样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因为此时的猴子心有杂念,就无法完全超脱界限的束缚。五指山下的五百年,五个世纪,五次轮回,“解铃还需系铃人”,佛把他压了下去,只有佛才能解救他。拯救他的唯一理由是他与佛有缘,而佛相信缘份,佛不会轻易放过一个集天地日月之精华的难得慧根,佛要点化他。于是,猴子的命运从天庭的手里转到了佛祖手中,佛是无处不在的,“心生,种种佛生;心灭,种种佛灭”。由佛祖的二徒弟十世真身修行的金蝉子转世的唐僧,揭了五行山上的“压帖”,却又在他头上套了一个“金箍”,此时的猴子已不是什么齐天大圣,成了一个保护圣僧西天取经的苦行僧——孙行者。
唐僧的徒弟中与他一样成佛的只有行者一人,西行的路上历经十万八千里 、九九八十一难,行者的贡献最大、悟性最高,同时他又是最孤独的一个,只有他的火眼金睛能分清妖魔鬼怪、人神佛仙,可是唐僧根本不听他的的劝诫与忠告,甚至不信任他,更不用提顽灵不化的猪八戒,而沙僧好像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两耳不闻身外事,只跟着他们跑跑腿,担担行李而已。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著名的悲剧形象——拉奥孔,他的悲剧性就在于拥有预言真理的能力,却同时被惩罚永远得不到信任,这种悲剧感同样包围着行者,无力转身的距离感使行者产生了“二心”,心猿的恶劣让行者自己都束手无策。这就是九九八十一难中的第四十六难“难辨猕猴”,这一难是针对猴子的一次最大考验,让他能清除自己心中的杂念心猿。真行者与假行者相像的地连神通广大的观音菩萨都分辨不出,只能找更加神通广大的如来佛祖辨明,还是佛祖高明,凡事皆逃不出他的掌心,他一语道破假行者的来历“此乃六耳猕猴也”。六耳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贼,由于悟空有了“一明,一暗”二心,心猿集恶于一身,做出了大逆不道的行为:打死唐僧,抢走文牒,准备假冒唐僧一行去西天取经。我不禁怀疑这些行为都曾在悟空的潜意识中发生过,这是一场集心中的恶于一身的“悟空”的演绎,最终佛帮他战胜了心中的恶,由“明”亲手将“暗”消灭。从这时起,悟空真正超脱了自我,成了取经路上的先知,西行路开始变得明朗,无论唐僧再有什么抱怨,路上遇到怎样的困难,悟空都以超脱后的自如来面对,他已洞察了一切,就连唐僧登极“凌云度”彼岸的那一跌,都是悟空把他推下去的。如果没有悟空,唐僧对着无底之船如何脱却这胎胞骨肉身,登上无极之彼岸。至此,大功告成。佛欢喜他西行路上隐恶扬善全始全终,称他“斗战胜佛”,成了佛后,头上的金箍也自然消失。正是“心生,种种佛生;心灭,种种佛灭”。
这只从石头中风化而来的猴子,原本不属于“五仙五虫”十类之内的,可是纵观他成长过程中身份被一次次“推翻——重建”的过程,他把“妖、人、神、仙、佛”五仙的身份都一一演绎一番。到了佛的境界,已是四大皆空,心中无一物,至于身份界定的那种限制,已在万事皆空的心中不存在了。“斗战胜”代表的只是他成佛前的功绩,“佛”才是他生命的终极演绎。我们没有猴子这样伟大,逃脱不了“不断推翻自我,再实现自我”的循环模式,这种不断否定、怀疑自己的变化是从哪里来的?是对于生命的不断感悟,还是对于成长的一种感激?无论它从何而来,我们都在这样循环往复重建自我的过程中慢慢长大。我们不能长生不老,生命总有一天会被推向终点,但是有限的生命正是在这种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被无限扩张,无限延伸......
感谢成长吧!《铁皮鼓》中的奥斯卡因看到了生活中的丑恶而不再长大,最终还是被成长中遇到的美好感化地再次成长起来。就在这样不断地变化中,我们在不断地体会成长地过程,经历过,拥有过,才能懂得……
《西游记》读书报告
《西游记》是大家都十分喜欢的一本书.小说通过唐僧师徒取经路上发生的一个个惊险曲折的故事,表现了主人翁敢闯敢拼的大无畏精神和侠肝义胆.书中的人物个个都栩栩如生,不管是七十二般变化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还是各具神通的神仙妖魔,在我眼里都是如此亲切,如此可信,如此活灵活现.
许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而不喜欢孙悟空的师傅唐僧,可我却觉得唐僧真实可信,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或多或少也有类似唐僧的缺点,分析唐僧的特点对我极有启发.
唐僧作为一代高僧,的确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正因为他的过分"善良",又是非不分,人妖不辨,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妖怪所欺骗,利用,差点误了取经大事.比如其中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唐僧就被先后化身为村姑,老头和老太的白骨精所欺骗,而去责怪孙悟空滥杀无辜.
唐僧还是一个耳软,没有主见,听信谗言的人.即使他亲眼看到姑娘送来的饭菜是青蛙,虫子时;当孙悟空最后打死的老人显出是白骨精时,唐僧仍然会听信专会说好话,奉承拍马的猪八戒的谗言,坚持认为是孙悟空闯了祸,错杀了好人,而用紧箍咒来惩罚孙悟空.
唐僧面对孙悟空的苦苦恳求,一点也不会顾及师徒之间的情谊,坚决把孙悟空赶跑,如此做法不免让人寒心,所以像唐僧这样一个有如此多缺点的人要不是有众徒弟和菩萨们的鼎力相助,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决不可能到达西天,取到真经的.
其实我觉得从唐僧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吸取许多经验,教训.因为,在我们身上,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毛病.比如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判断;不分是非,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悉力;耳软心活,喜欢听好话,戴高帽等等.
从唐僧身上我们应该知道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还有就是猪八戒了,我认为这个人物形象是吴承恩写得最为生动的.
猪八戒有力气,能干活,性情憨厚.打仗时,又是孙悟空的一个得力帮手.但是在猪八戒身上,缺点和毛病也是表现的非常明显突出.他贪吃,怕困难,对取经信念不坚定.一遇到挫折,就想分行李散伙,回高老庄做女婿去.他还有点自私:取经路上,偷偷攒了几钱银子,藏在耳朵里.他还有点狡猾,有时撒点谎,在唐僧面前编排些孙悟空的坏话.但由于笨拙,往往又弄得自己上当吃亏.不过话又说回来,唐僧在几个徒弟里最喜欢的就是猪八戒了,也许就是因为猪八戒的奉承,拍马屁有关吧!但这一点又说明他很会随机应变.
其实我们从孙悟空的角度去想,我们该去交怎样的朋友,我想,一定需要性情憨厚,关键时刻可以依靠.书中的猪八戒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是孙悟空除了有时作弄一下这个"可恶"的师弟外,基本上还是容忍了猪八戒,正是因为猪八戒的憨厚,关键时刻可以依赖的特点,这是猪八戒的本质.当孙悟空被唐僧驱逐后,猪八戒意识到大师兄不在,他肩负了重要的责任,这时候他表现出了他的责任感,英勇地与妖怪斗争,甚至于即使在唐僧被抓后,知道自己斗不过妖怪,也不一个人逃命,选择了继续挑战妖怪,直至与唐僧一起被抓.
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人平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可是我们应该首先判断这个人的本质特点,而不应该过于注重他的缺点,看人要看他的主要品质而不应苛求细枝末节.
沙和尚,他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他诚实,憨厚,在孙悟空和猪八戒吵架时,会主动上去劝架.但是他的能力有限,也不太善于思考,缺少一些机变.忠诚,肯干,吃苦耐劳是他的最大特点,也是非常宝贵的优点.
小说还通过一连串惊险,曲折的故事,刻画了众多妖魔鬼怪和神仙,这些角色个个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作为我国古代的优秀神话小说,《西游记》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折射,通过神仙鬼怪的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现状.我们看后,对丰富想象,增长智慧,对培养坚忍不拔,战胜困难的精神,和加深对封建社会的认识.都是有益处的.